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9)

1. 風熱第四

太醫局,如聖湯,治風熱毒氣上攻,咽喉痛,喉痹腫塞妨悶,及肺壅咳嗽,咯唾膿血,胸滿振寒,咽乾不渴,時出濁沫,氣息腥臭,久久吐膿,狀如米粥。又治傷寒咽痛。

桔梗(一兩),甘草(銼,炒,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小兒時時呷服,食後臨臥。

太醫局,龍腦飲子,治大人、小兒蘊積邪熱,咽喉腫痛,赤眼口瘡,心煩鼻衄,咽乾多渴,睡臥不寧;及除痰熱咳嗽,中暑煩躁,一切風壅,並宜服之。

甘草(十斤,蜜爁),藿香葉(一斤半),石膏(四十兩,細研),縮砂仁,栝蔞根(各三十兩),大梔子(一百二十兩,去皮,微炒)

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用新水入蜜調下。又治傷寒餘毒,潮熱虛汗,用藥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五、六片,煎七分,溫,並食後服。

太醫局,清涼飲子,治小兒血脈壅實,腑臟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寧,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理,腸胃不調。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餘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

大黃(米下蒸,切,焙),赤芍藥,當歸(去蘆頭),甘草(炙)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食後臨臥服。

太醫局,消毒散,治小兒瘡疹已出,未能勻透,及毒氣壅遏,雖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睡臥不安,大便秘澀。及治大人、小兒風熱,上膈壅熱,咽喉腫痛,胸膈不利方。

牛蒡子(爁,六兩),甘草(炙,二兩),荊芥穗(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用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後。小兒量力少少與之。如治瘡疹,若大便利者,不宜服之。

太醫局,惺惺散,治小兒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流涕方。

桔梗,細辛(去葉),人參(去蘆頭),甘草(炙),白茯苓(去皮),栝蔞根,白朮(各一兩)

上七味同杵,羅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薄荷三葉,同煎至四分,溫服。如要和氣,即入生薑煎服。不計時候。

太醫局,鶴頂丹,治大人、小兒風熱痰實,咽膈不利,口乾煩渴,睡臥不安,及中暑頭痛,躁渴不解方。

寒水石粉(一百一十兩),麝香(研,二兩半),甘草(銼,炒為末,三十五兩),硃砂(飛研,一百兩),牙硝(枯過,研,一百二十五兩)

上合研勻,煉蜜搜和,每一兩二錢作十丸。大人溫生薑水化下一丸。如治中暑,入生龍腦少許,同研細。新水化下。小兒一丸分四服,更量大小加減。又治小兒腑臟積熱,心神不寧,夜臥狂叫,口舌生瘡,用薄荷自然汁化下,並食後服。

白話文:

如聖湯

這個方子是太醫局的,用來治療風熱毒氣向上侵襲,引起的咽喉疼痛,喉嚨腫脹堵塞,呼吸不暢,以及肺部壅塞導致的咳嗽、咳出膿血、胸悶發冷,咽喉乾燥卻不覺得口渴,時常吐出混濁的泡沫,呼吸有腥臭味,久了還會咳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也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咽喉痛。

藥材組成: 桔梗(40克),甘草(炒過的,80克)。

做法: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8克,用水約200毫升煎煮至剩下14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小孩可以少量多次的服用,在飯後和睡前服用。

龍腦飲子

這個方子也是太醫局的,用來治療大人、小孩體內積蓄邪熱,引起的咽喉腫痛、眼睛紅腫、口瘡、心煩、流鼻血、咽喉乾燥且口渴、睡眠不安穩。也可以用來化痰熱引起的咳嗽、中暑引起的煩躁,以及一切因風邪引起的壅塞症狀。

藥材組成: 甘草(用蜂蜜炮製過,5公斤),藿香葉(750克),石膏(研磨成細粉,2公斤),縮砂仁、栝蔞根(各1.5公斤),大梔子(去皮,稍微炒過,6公斤)。

做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4-8克,用新水加入蜂蜜調和後服用。也可以治療傷寒後的餘毒、潮熱虛汗,用藥8克,用水約200毫升,加入竹葉五六片,煎煮至剩下140毫升,溫服,在飯後服用。

清涼飲子

這個方子也是太醫局的,用來治療小孩血脈壅塞,臟腑生熱,引起的臉頰潮紅、口渴、五心煩熱、睡眠不安穩、四肢抽搐。也可用於因哺乳不當、寒溫失調,導致小孩氣血不順、腸胃不適。或者溫熱病持續不退,即將轉為伏熱,或者高熱不退,可能引發驚厥。還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淋巴結腫大、頭面部瘡癤、眼睛紅腫、咽喉疼痛、麻疹後的餘毒、一切的壅滯等症狀。

藥材組成: 大黃(用米蒸過,切片,烘乾),赤芍藥,當歸(去除根頭),甘草(炙烤過)。

做法: 將以上藥材等份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4克,用水約300毫升煎煮至剩下21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體質強弱適當增減用量,以稍微腹瀉為度。在飯後和睡前服用。

消毒散

這個方子也是太醫局的,用來治療小孩麻疹出不透,或是毒氣壅塞,即使出了疹子也不暢快,高熱煩躁,咽喉堵塞,睡眠不安穩,大便乾燥。也可以治療大人、小孩風熱引起的上膈熱,咽喉腫痛,胸膈不暢等症狀。

藥材組成: 牛蒡子(炒過,240克),甘草(炙烤過,80克),荊芥穗(40克)。

做法: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4克,用水約200毫升煎煮至剩下14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在飯後服用。小孩根據體質少量服用。如果治療麻疹,且大便通暢者,不宜服用。

惺惺散

這個方子也是太醫局的,用來治療小孩風熱引起的麻疹、傷寒時氣病,引起的頭痛發熱,眼睛乾澀,嗜睡,咳嗽氣喘,鼻塞流涕等症狀。

藥材組成: 桔梗,細辛(去除葉子),人參(去除根頭),甘草(炙烤過),白茯苓(去皮),栝蔞根,白朮(各40克)。

做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一起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4克,用水約50毫升,加入薄荷葉三片,一同煎煮至剩下20毫升,溫服。如果需要調和氣機,可以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不限定服用時間。

鶴頂丹

這個方子也是太醫局的,用來治療大人、小孩風熱引起的痰多、咽喉不暢、口乾煩渴、睡眠不安穩,以及中暑引起的頭痛、煩躁口渴等症狀。

藥材組成: 寒水石粉(5.5公斤),麝香(研磨成粉末,100克),甘草(切碎,炒過,磨成粉末,1.75公斤),硃砂(研磨成粉末,5公斤),牙硝(枯過,磨成粉末,6.25公斤)。

做法: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研磨成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膏,每50克做成十個藥丸。大人用溫的生薑水送服一個藥丸。如果治療中暑,可以加入少許冰片一同研磨,用新水送服。小孩一個藥丸分四次服用,可根據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也可以治療小孩臟腑積熱、心神不寧、夜間啼哭、口舌生瘡,用薄荷自然汁送服,在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