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六 (1)

1. 卷第三十六

(癰疽瘰癧)凡十一門

2. 癰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癰瘡候:六腑不和,寒氣客於皮膚,寒搏於血,則壅遏不通,稽留於經絡之間,結腫而成癰。其狀腫,上皮薄而澤是也。熱氣乘之,熱勝於寒,則肉血腐敗化為膿。膿潰之後,其瘡不瘥,故曰:癰瘡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癰瘡的敘述:六腑不協調,寒氣入侵皮膚,寒氣阻滯血脈,導致氣血凝滯不暢,滯留在經絡之間,結塊腫脹形成癰。其狀腫脹,皮膚表層薄而有光澤。熱氣隨之而來,熱勝於寒,則肌肉血液腐敗化膿。膿液潰爛後,瘡口不癒合,所以稱為癰瘡。

《養生必用》論治癰疽等方謂:凡癰疽始作,皆須以大黃等藥極轉利。既利之後,病人當自知之,勿以困苦為念。若曰:與其腹背潰爛,臟腑焦枯,膿血流漓,孔穴穿空,備諸惡而死,不若利而死,況有生道哉。古聖賢立法,率用五香連翹、漏蘆等湯。道路貧苦,恐不能及,即單煮大黃、甘草作湯以利之。

白話文:

《養生必用》一書中提到治療癰疽等病症的方法說:凡是癰疽開始發作時,都必須使用大黃等藥物來極力攻下。攻下之後,病人自己會知道,不要因為腹瀉而煩惱。如果說:與其腹背潰爛,臟腑焦枯,膿血流漓,孔穴穿空,備受種種痛苦而死,還不如攻下而死,況且還有生路可尋。古代聖賢立法,大都使用五香連翹、漏蘆等藥湯。但是道路貧苦的人,恐怕不能及時得到這些藥物,那就單獨用大黃、甘草煮湯攻下。

須排日不廢,直至膿潰、漸有生意,即服黃耆等藥,排膿止痛,《千金》、《外臺》備矣。世醫不學,蔽以妄意,不達標本。皆曰:瘡發於表,豈可轉利,死者比比,良可悲夫。孫真人云:緩急單煮大黃一物,服取快利,此要法也。

白話文:

必須每日都要引流排膿,直到膿液潰破排出、傷口逐漸生出新肉,就可以服用黃耆等藥物,以引流膿液並止痛,《千金方》、《外臺祕要》中都有記載。世俗的醫生不學習這些方法,反而被自己的錯誤想法所矇蔽,不能透徹瞭解病症的本質和根源。他們總是說:瘡癤發作於體表,怎麼能轉移膿液排出呢?因此導致很多人死亡,實在令人悲哀。孫思邈真人說:緊急的情況下,可以單獨煮大黃服用,以求快速通便,這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方法。

張渙謹按:小兒癰疽、毒腫、瘡癤、瘰癧、結核、癭氣、諸瘻、疳瘡等,皆與大人無異。經云: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流結為癰,皆由寒熱結搏。淺則為癰,甚則為疽。毒腫者挾風,又腫及寸者為癤。邪熱上衝於頭面則生瘡,結於皮膚間則成瘰癧。氣結於頸下則成癭,病久不瘥則成瘻,甚則成疳,本根一也。

《千金》,漏蘆湯,治小兒熱毒癰疽赤白,諸丹毒瘡癤方。

白話文:

張渙謹慎的說:小孩子的膿瘍、毒瘡、瘡癤、瘰癧、結核、癭氣、諸瘻、疳瘡等,都和成人的一樣。經書上說:五臟不協調,則九竅不通暢,六腑不協調,則體液凝結成膿瘍,這些都是由寒熱凝結所引起的。症狀較輕的稱為膿瘍,嚴重的稱為毒瘡。毒瘡夾雜著風寒,腫脹的直徑又達到一寸的,稱為瘡癤。邪熱上衝到頭面就會生瘡,凝結在皮膚之間就會形成瘰癧。氣結在頸下就會形成癭,病情長久不癒合就會形成瘻,嚴重的就會形成疳瘡,根本原因是相同的。

漏蘆,連翹(《肘後》用白薇),白蘞,芒硝(《肘後》用芍藥),甘草(炙。各六銖),黃芩,升麻,枳實(麩炒),麻黃(去根節。各九銖),大黃(一兩)

白話文:

漏蘆、連翹(《肘後》用白薇)、白蘞、芒硝(《肘後》用芍藥)、炙甘草(各六銖)、黃芩、升麻、麩炒枳實、去除根節的麻黃(各九銖)、大黃(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

白話文:

將這十味藥煎合時,先將藥物搗碎成小塊,加上 1.5 升水,煎至剩下 5 碗藥汁。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天到第七天,每次服用一碗藥汁,一天服三次。第八天到第十五天,每次服用一碗半藥汁,一天服三次。第十六天到第二十天,每次服用兩碗藥汁,一天服三次。第二十天到第三十天,每次服用三碗藥汁,一天服三次。第三十天到第四十天,每次服用五碗藥汁,一天服三次。

(《肘後》治大人用漏蘆、白蘞、黃芩、白薇、枳實、炙、升麻、甘草炙、芍藥、麻黃去節各二兩,大黃三兩,十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若無藥,用大黃下之佳。其丹毒須針才去血。《經心錄》無連翹,有知母、芍藥、犀角各等分。)

白話文:

《肘後方》:治療成人丹毒,使用漏蘆、白蘞、黃芩、白薇、枳實、炙甘草、升麻、炙甘草、芍藥、去節麻黃,各二兩;大黃三兩;將十種藥物與一斗水一起煮,取三升湯汁。如果沒有這些藥物,可以用大黃來治療,效果很好。丹毒需要針刺放血才能治癒。《經心錄》:沒有連翹,有知母、芍藥、犀角,各等分。

《千金》,五香連翹湯,治小兒風熱毒腫,腫色白,或有惡核、瘰癧、附骨癰疽、節解不舉,白丹走竟身中,白疹瘙不已方。

白話文:

《千金方》中的五香連翹湯,可用於治療小兒風熱毒引起的腫脹,腫脹處顏色發白,或有惡核、瘰癧、附骨癰疽、關節無法伸展,白丹疹遍佈全身,白疹瘙癢不止。

青木香,薰陸香,雞舌香,沉香,麻黃(去根節),黃芩(各六銖),升麻,枳實(麩炒),連翹,海藻,射干(各半兩),麝香(三銖),大黃(二兩),竹瀝(三合)

白話文:

青木香、薰陸香、雞舌香、沉香、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黃芩(各 6 克)、升麻、枳實(用麩皮炒過)、連翹、海藻、射干(各 15 克)、麝香(3 克)、大黃(60 克)、竹瀝(30 毫升)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藥,減半內竹瀝,煮取一升二合。兒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日至期歲,一服五合。一方不用麻黃。

白話文:

將上述十四味藥物,用四升水煎煮,煮至藥液減少一半時,下竹瀝,再煮至藥液剩下約一升二合。兒童出生後一百天至二百天,每次服用三合藥液,出生後二百天至一歲,每次服用五合藥液。另有一種方法不使用麻黃。

《千金》治大人小兒癰腫方。

上用生豬腦敷紙上貼之,干則易,日三、四度。

《千金》又方

白話文:

《千金》治療成人和小兒的癰腫方法。 使用新鮮的豬腦塗在紙上,然後貼在患處,乾了就換新的,一天換三到四次。 《千金》另一個方法。

上用芥子末湯和,敷紙上貼。(《千金翼》以豬膽和塗。)

白話文:

用芥末末加入湯中混合,塗在紙上然後貼上去。(《千金翼》書中用豬膽和塗。)

《千金》又方

上用白薑石末、蒜和搗,敷上瘥。

《千金》又方

上馬鞭草搗,敷上即頭出。

《千金翼》禁癰方。

白話文:

《千金》另有一方: 使用白薑石粉末與蒜一起搗碎,敷於患處即可痊癒。 取馬鞭草搗碎,敷於患處,腫塊即可消退。 《千金翼》治療癰腫的方子。

咒曰:癰非癰,癤非癤,土塊矢,癰即滅。三七遍,取一土塊摩腫上,傳與病人,男左女右。

《聖惠》治小兒癰腫成瘡,臟腑壅滯。犀角散方

白話文:

咒語:這個不是癰,那個不是癤,土塊像箭,腫脹立刻消除。念三遍後,取一土塊在腫脹處摩擦,再交給病人,男性患者用左手、女性患者用右手。

犀角(屑),紅雪,元參,赤芍藥,薺苨,葳蕤,升麻(各半兩),甘草(一分),麥門冬(三分,去心焙)

白話文:

  1. 犀角(屑):犀牛角磨成的粉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2. 紅雪:即硃砂,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3. 元參: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

  4. 赤芍藥: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5. 薺苨:具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

  6. 葳蕤: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7. 升麻(各半兩):具有升陽舉陷、解毒透疹的功效。

  8. 甘草(一分):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功效。

  9. 麥門冬(三分,去心焙):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一帖藥研磨成粗大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小杯,煎煮至五分之一,去掉藥渣,加入竹瀝半杯,再煎煮一兩沸。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不計時間,分次服用。

《聖惠》治小兒心肺熱毒,攻於諸處,生癰瘡及項腋下有結核,煩熱疼痛,不得睡臥,宜服,吳藍葉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中記載有治小兒心肺熱毒的「吳藍葉散方」,如果熱毒攻於諸處,生出癰瘡和項腋下有結核,並伴有煩熱、疼痛,以至於無法入睡,就可以服用此方。

吳藍葉,犀角(屑),元參,川升麻,梔子仁,甘草,黃耆(銼),連翹子(各半兩),大青,黃芩(各一分),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

白話文:

  • 吳藍葉: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散瘀的功效。

  • 犀角屑: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 元參:具有滋陰降火、清熱涼血的功效。

  • 川升麻:具有升舉陽氣、宣肺透疹的功效。

  • 梔子仁:具有清熱涼血、瀉火除煩的功效。

  •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

  • 黃耆(挫):具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

  • 連翹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大青:具有瀉火解毒、清熱涼血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川大黃(三分,挫碎,微炒):具有瀉熱通便、清熱涼血的功效。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溫服。

《聖惠》治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漏蘆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五分之三,去掉藥渣,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不分時間,分次溫服。 出自《聖惠方》,用於治療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的「漏蘆散」方。

漏蘆,麻黃(去根節),連翹,川升麻,黃芩,川芒硝,甘草(各一分),白蘞(三分),大黃(一兩,銼,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白話文:

漏蘆、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連翹、川升麻、黃芩、川芒硝、甘草(各等分),白蘞(三份),大黃(一兩,切成小塊並略微炒一下)。

《聖惠》治小兒癰瘡膿潰,數日不止,致體虛煩熱,頭痛昏悶,,黃耆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小兒患有癰瘡,膿水潰爛後,長時間不癒合,導致身體虛弱發熱,頭痛頭昏,可服用黃耆散。

黃耆(銼),防風(去蘆頭),川升麻,羚羊角(屑),白茯苓,甘草,地骨皮,人參(去蘆頭,各半兩),芎藭(一分),石膏(一兩)

白話文:

黃耆(切碎),防風(去掉蘆頭),川升麻,羚羊角(研成屑),白茯苓,甘草,地骨皮,人參(去掉蘆頭,各半兩),川芎(一分),石膏(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癰瘡膿水出不盡,心中煩悶不已。麥門冬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盞煎煮至剩五分,濾去藥渣,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不計時辰,分次溫服。 出自《聖惠方》,用於治療小兒癰瘡膿水排出不盡,心中煩悶不止的病症。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三分,去心,焙),紫葛(銼),黃耆(銼),川升麻,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銼),木通(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白話文:

  • 麥門冬(三分,挖去心,烘焙)

  • 紫葛(切碎)

  • 黃耆(切碎)

  • 川升麻

  • 犀角(磨成粉末)

  • 甘草(烤至微紅,切碎)

  • 木通(各半兩)

《聖惠》治小兒癰瘡,臟腑壅熱太過,心神煩悶,大小便不通。大黃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小兒癰瘡。是臟腑的壅熱太過,使得心神煩悶,大小便不通。以下是大黃散方的處方:

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炙,黃連一兩,黃芩一兩,元明粉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一兩,滑石二兩。

上先將滑石研極細粉,再將其他各藥研為粗末,再將滑石末加入其他各藥同研,篩為極細末。每服一錢,半盞水冷服。一般服用三~五服即可痊癒。

川大黃(銼碎,微炒),川升麻,葵子,川朴硝(各半兩),梔子仁(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癰瘡,臟腑澀滯。大麻仁丸方

白話文:

川大黃(磨碎,稍微炒過),川升麻,葵子,川朴硝(各半兩),梔子仁(一分)。 這些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到剩五分之三,去掉渣滓後溫服,以通便為準,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出自《聖惠方》,治療小兒癰瘡,臟腑不通。[大麻仁丸]方。

大麻仁(二兩),枳實(麩炒,微炒黃,去瓤),甘草(炙微赤,銼),木香(各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牛蒡子(微炒。各一兩)

白話文:

大麻仁(二兩):

大麻仁是一種草本植物的種子,具有清熱,潤腸通便的功效。

枳實(麩炒,微炒黃,去瓤):

枳實是一種柑橘類植物的果實,具有消積導滯,行氣寬中的功效。

麩炒,微炒黃,去瓤的處理方式,可以增強枳實的消食作用,並減少其苦澀味。

甘草(炙微赤,銼):

甘草是一種豆科植物的根莖,具有益氣補虛,清熱解毒的功效。

炙微赤,銼的處理方式,可以增強甘草的補益作用,並減少其甜膩味。

木香(各半兩):

木香是一種芸香科植物的根莖,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大黃是一種蓼科植物的根莖,具有清熱瀉火,通便導滯的功效。

銼碎,微炒的處理方式,可以增強川大黃的瀉火作用,並減少其苦澀味。

牛蒡子(微炒。各一兩):

牛蒡子是一種菊科植物的種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

微炒的處理方式,可以增強牛蒡子的清熱解毒作用,並減少其苦澀味。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熟水下十丸,以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物搗碎,過濾成粉末,加入蜂蜜混合,將藥粉搓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時,用熱水送服十丸,以排便順暢為標準,根據小孩體型大小調整服用量。

《聖惠》治小兒癰瘡腫毒,熱赤疹痛。消腫散方

川大黃(生銼),杏仁(湯浸去皮,別研),鹽花(各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杏仁,以新汲水和,稀稠得所,旋取塗瘡腫上,干即易之,以效為度。

《聖惠》治小兒癰瘡腫方。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癰瘡腫毒,熱赤疹痛的方子如下: 川大黃(生用,切碎),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單獨研磨),鹽花(各三克)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為細粉。加入杏仁,用新打的井水調和,調至適宜的濃度,隨即塗抹在患處,乾了就換新的,直到症狀改善為止。 這是《聖惠》中治療小兒癰瘡腫的方子。

上用益母草不限多少,銼碎,搗取汁,每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更以滓敷癰瘡上良。

白話文:

上用益母草,不拘分量多少,切碎,搗碎取汁,每次服半杯,視小孩體型大小加減分量服用。另外將藥渣敷在瘡上,效果很好。

《聖惠》又方

上用雞羽毛七枚,燒灰細研,以水調服之即潰。

《聖惠》又方

上用伏龍肝末,以好醋調作膏,塗於故帛上貼之。

《聖惠》又方

上以地松爛搗敷之,干即易之。

《聖惠》又方

上以馬齒莧爛搗敷之。

《聖惠》又方

上用赤小豆末,以雞子白和,塗之。

《聖惠》又方

上用地龍糞以新汲水調塗之。

《聖惠》又方

上以龍葵菜爛搗敷之。

《聖惠》又方

上以雞腸草爛搗敷之。

《聖惠》又方

上以蕓薹葉爛搗敷之。

《聖惠》又方

上以景天葉爛搗敷之。

茅先生小兒身上發癰毒方。

黃丹,草烏,天南星(末),白芨(各等分)

上為末,冷水調如泥,用紙貼赤腫處,不久自破。

《嬰孺》,漏蘆湯,治小兒熱毒癰疽赤白丹、瘡癤方。

白話文:

《聖惠》另一個方子 取雞毛七根,燒成灰後細磨,用水調勻服用即可潰散。 使用伏龍肝粉末,以好醋調成膏狀,塗抹在舊布上貼敷。 用地松搗爛後敷上,乾了就換新的。 使用馬齒莧搗爛後敷上。 使用赤小豆粉末,以雞蛋清混合,塗抹於患處。 使用地龍的糞便,以新打的水調勻塗抹。 使用龍葵菜搗爛後敷上。 使用雞腸草搗爛後敷上。 使用蕓薹葉搗爛後敷上。 使用景天葉搗爛後敷上。 茅先生治療小兒身上長癰毒的方子。 黃丹,草烏,天南星(研末),白芨(各等量)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末,用冷水調和成泥狀,用紙貼在紅腫的地方,不久就會自行破裂。 《嬰孺》中的漏蘆湯,用於治療小兒因熱毒引起的癰疽、赤白丹、瘡癤。

漏蘆,連翹,白蘞,芒硝,甘草(炙。各一分),細辛,升麻,枳實(炙),麻黃(去節),黃芩(各三分),大黃(四分)

白話文:

漏蘆、連翹、白蘞、芒硝、甘草(炙。各一份),細辛、升麻、枳實(炙)、麻黃(去節)、黃芩(各三分),大黃(四分)

上以水一升煮五合。兒生一日至七日,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二合為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三合為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五合為三服。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日及一歲,一服五合。此方比《千金》加細辛及分兩不同爾。

白話文:

用一升的水煮五合藥材。孩子出生後第一天到第七天,一合分成三劑服用。八天到十五天,1.5合分成三劑服用。十六天到二十天,2合分成三劑服用。二十天到三十天,3合分成三劑服用。三十天到四十天,5合分成三劑服用。一百天到二百天,每劑3合。二百天到一歲,每劑5合。這個方子與《千金方》相比,增加了細辛並且藥材的分量也不同。

張渙,連翹散方,治癰癤等。

連翹(一兩),沉香,黃耆(各半兩),白蘞,川朴硝,川大黃(炮),甘草

上件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盞,抄入麝香一錢,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食後。

張渙,益母散方,癰癤皆可用。

益母草(燒灰,二兩),鹽花(炒乾,一兩),伏龍肝(半兩)

上件研為細末,每用一錢,新水調,稀稠得所,旋取塗上瘡口。

《惠眼觀證》,白乳散,塗破癰毒方。

白丁香(半兩),乳香,黃丹,白芨(各一分)

上為末,用水調塗在帛上貼之。

《惠眼觀證》,柏連散,合癰瘡口方。

黃柏,黃連,白蘞,白芨

上等分為末。每用二錢,以水調厚貼之。如湯火所傷,以雞子清調塗,兩上愈。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癰疽身上熱冷瀉不止,,鬱金散方

白話文:

張渙的連翹散配方,用於治療癰腫等症。 連翹(一兩)、沈香、黃耆(各半兩)、白蘞、川朴硝、川大黃(炮製)、甘草。 以上材料搗碎,篩選成粗散,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碗,加入麝香一錢,煎煮至剩五分,去掉渣滓,待溫後服用,飯後服用。 張渙的益母散配方,適用於治療癰腫等症。 益母草(燒成灰,二兩)、鹽花(炒乾,一兩)、伏龍肝(半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使用一錢,用新鮮的水調勻,調至適宜的濃度,隨即塗抹在瘡口上。 《惠眼觀證》中的白乳散,用於塗抹破裂的癰毒。 白丁香(半兩)、乳香、黃丹、白芨(各一分)。 以上材料混合成粉末,用水調勻後塗抹在布上貼敷。 《惠眼觀證》中的柏連散,用於促進癰瘡口的愈合。 黃柏、黃連、白蘞、白芨。 以上材料等量混合成粉末。每次使用二錢,用水調勻後厚塗於患處。如果是燙傷或火傷,則用雞蛋清調勻塗抹,兩次後可痊癒。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授的治療癰疽伴有身體發熱、寒冷及腹瀉不止的鬱金散配方。

鬱金,青皮(各二錢),白豆蔻(一個,麵裹煨)

上件為末,少許點於奶上吃。

《千金》灸法:大人小兒癰腫,灸兩足、大拇指奇中立瘥。仍隨病左右。

白話文:

*鬱金、青皮(各12公克)

*白豆蔻(1個,裹麵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