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六 (2)
卷第三十六 (2)
1. 疽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疽候:五臟不調則生疽,亦是寒。客於皮膚,折於血氣,血氣痞澀不通,結聚所成。大體與癰相似,所可為異者,其上如牛領之皮而硬是也。癰則浮淺,疽則深也。至於變敗膿潰,重於癰也,傷骨爛筋,遂至於死。
《千金》治小兒疽癰方。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的小兒疽病症候:五臟不調就會生疽,也是由於寒邪。客於皮膚,阻於血氣,血氣阻滯不通,凝結成塊所產生。總的來說與癰相似,不同的是,疽在皮膚表面的皮質像牛頸的皮,而且硬。癰是浮淺的,疽是深陷的。至於化膿潰爛的變化,比癰還嚴重,可以傷及骨頭、腐爛筋脈,最終導致死亡。
丹砂,大黃(各三十銖),黃連(三十六銖),雌黃,䕡茹(漆頭者),雄黃(各二十四銖),莽草,礬石(馬齒者。各十八銖)
白話文:
丹砂、大黃(各三十銖)、黃連(三十六銖)、雌黃、䕡茹(漆頭者)、雄黃(各二十四銖)、莽草、礬石(馬齒者,各十八銖)。
上八味㕮咀,以豬脂一升三合,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下諸石末攪凝,敷之。
《千金》治小兒疽極,月初即生,常黃水出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用一升三合的豬油,以小火煎煮,反覆三次,熬成藥膏後濾去殘渣,加入各種礦物粉末攪拌至凝固,然後敷用。 這是《千金要方》中治療小兒癰腫極重,月初便開始生長,經常流出黃水的方子。
上酢和油煎令如粥,及熱敷之,二日一易,欲重敷,則以皂莢湯洗瘡乃敷之。
白話文:
將上好的醋和麻油熬煮成粥狀,趁熱敷在患處,每兩天更換一次敷料。若要重新敷藥,則先用皁莢湯洗淨傷口後再敷藥。
《聖惠》治小兒熱毒生疽,腫硬疼痛及赤白諸丹毒、瘡癤,並宜服,漏蘆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中的漏蘆散,適用於治療小兒熱毒生疽、腫硬疼痛以及赤白諸丹毒、瘡癤等症狀。具體配方如下:
-
漏蘆:1兩,研成細末。
-
甘草:半兩,研成細末。
-
梔子:半兩,研成細末。
-
黃連:半兩,研成細末。
-
大黃:半兩,研成細末。
-
芒硝:半兩,研成細末。
-
輕粉:少許,研成細末。
-
雄黃:少許,研成細末。
用法:將上述藥物均勻混合,每次取少量,用蜜糖調和,塗抹在患處。
注意事項:本方含有輕粉和雄黃,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漏蘆,麻黃(去根節),連翹,川芒硝(各半兩),川升麻,枳實(麩炒微黃),黃芩,赤芍藥,白蘞,甘草(各三分),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服之。
白話文:
漏蘆、麻黃(去除根和節)、連翹、川芒硝(各半兩)、川升麻、枳實(用麩炒到微黃)、黃芩、赤芍藥、白蘞、甘草(各三分)、川大黃(二兩,切碎,微炒)。
《聖惠》治小兒熱毒疽腫及赤白諸丹毒腫,或生瘰癧、瘡癤,身中風疹搔癢。木香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熱毒引起的疽腫和赤白丹毒腫,或者生了瘰癧、瘡癤,身體出現風疹而瘙癢的木香散方:
【組成】
木香、木瓜、鬱金、黃柏、當歸、白芷、甘草、大黃、梔子、防風、荊芥、桔梗、連翹、薄荷、牛蒡子、野菊花、艾葉、蒼耳子、蟬蛻、蟬衣。
【用法】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每日服用三次。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止癢。
【主治】
小兒熱毒引起的疽腫和赤白丹毒腫,或者生了瘰癧、瘡癤,身體出現風疹而瘙癢。
木香,薰陸香,沉香,雞骨香,黃芩,麻黃(去根節,各一分),連翹,海藻(洗去鹹味),牛蒡子(炒),枳實(炒),射干,川升麻(各半兩),川大黃(二兩,銼碎炒)
白話文:
木香、薰陸香、沉香、雞骨香、黃芩、麻黃(去除根部和節,每種一分) 、連翹、海藻(洗去鹹味)、牛蒡子(炒過)、枳實(炒過)、射干、川升麻(各半兩)、川大黃(二兩,切碎並炒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三兩沸,放溫,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疽腫及瘡癤,身體壯熱,口乾心躁。黃耆散方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散。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量的水煎煮至五分之一,去掉渣滓,加入半合竹瀝,再煎煮三到五次,讓藥水放涼,根據孩子的體型大小,分次服用,不必拘泥於時間。
黃耆(銼),連翹,川升麻,枳殼(炒。各半兩),丹參,露蜂房(炙),甘草(炙,銼),元參(各一分)
白話文:
-
黃耆(切碎):增強免疫力、補氣、強壯身體
-
連翹:清熱、消炎、解毒
-
川升麻:升舉陽氣、開竅
-
枳殼(炒至微黃):理氣、化痰、消積
-
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止痛
-
露蜂房(炙至微黃):清熱、解毒、消腫
-
甘草(炙至微黃,切碎):補氣、益氣、調和諸藥
-
元參(地黃):滋陰、清熱、涼血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疽毒腫硬,壯熱大渴。犀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五分之四,去渣,放溫後,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劑量服用。 《聖惠》治療小兒疽毒腫硬,高燒大渴的方子,名為犀角散。
犀角(屑,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焙),葛根(銼),川升麻,木香,黃耆(銼),甘草(炙),黃芩(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白話文:
犀牛角(研成粉末,三分),麥門冬(一兩,去除中心並烤炙),葛根(切碎),川升麻,木香,黃耆(切碎),甘草(烤炙),黃芩(各半兩)
《聖惠》治小兒疽毒腫堅硬,疼痛攻衝,四畔焮赤,宜用抽熱毒消腫氣,青膏方。
白話文:
《聖惠》一書中記載了治療小兒疽毒腫堅硬、疼痛攻衝、四面發紅的方劑「青膏方」,可以有效地拔除熱毒,消腫氣。
【組成】
- 青黛
- 大黃
- 丹皮
- 黃柏
- 板藍根
- 濃茶汁
- 蜂蠟
- 麻油
【製法】
-
將青黛、大黃、丹皮、黃柏、板藍根研成細末。
-
將濃茶汁、蜂蠟、麻油混合均勻。
-
將藥末加入油蠟混合物中,攪拌均勻。
-
加熱至藥物融化,即可。
【用法】
將藥膏塗抹於患處,每日2-3次。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羊桃根(銼),川大黃(銼,生用。各一兩),黃芩,綠豆粉,黃柏(銼。各半兩),赤小豆(半分)
白話文:
羊桃根(切碎),川大黃(切碎,生用。各一兩),黃芩,綠豆粉,黃柏(切碎。各半兩),赤小豆(半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蕓薹菜搗取自然汁,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看四畔腫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厚一錢,貼之,干即換之。
白話文:
將上一種藥搗碎,磨成細粉,用蕓薹菜搗出自然汁,加入少量蜂蜜與藥粉調和,讓藥膏的稠度適中,觀察腫脹發紅處的大小,剪下生絹,將藥膏均勻攤在上面,厚度約一錢,貼在患處,等藥膏乾了就更換新的。
《聖惠》治小兒疽腫穴後及惡瘡腫,膿水雖較,肌肉不生,宜敷,密陀僧散方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治療小兒疽腫穴後和惡瘡腫的藥散,即使膿汁已經比較少了,但肌肉還沒有生成,適合外敷密陀僧散。
密陀僧散方:
- 密陀僧:10克
- 硃砂:5克
- 輕粉:2.5克
- 黃丹:2.5克
- 枯礬:12克
- 冰片:3克
製法:將以上六味藥材研成極細的粉末,混合均勻即可。
用法:將藥散外敷在患處,每日更換一次。
密陀僧(一兩),黃連(去須),檳榔(各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摻瘡上,日三敷之。
《聖惠》治小兒疽瘡久不瘥,宜貼松脂餅子方
松脂,薰陸香(各一兩)
上件藥合搗,內少許鹽為餅子,貼於瘡上,汁出盡即瘥。
《聖惠》治小兒疽已潰,黃連散方
白話文:
密陀僧(一兩),黃連(去掉鬚根),檳榔(各三分)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細粉,用來塗抹在瘡面上,每日使用三次。 《聖惠方》治療小兒長期不愈的疽瘡,應使用松脂餅子的方法如下: 將上述藥材混合搗碎,加入少量鹽做成餅狀,貼在瘡面上,等到瘡口流出的液體排乾淨即可痊癒。 《聖惠方》治療小兒已經潰爛的疽瘡,使用黃連散的方法。
黃連(去須),黃柏(銼),地榆(銼),白芷(各半兩)
白話文:
取黃連(去除鬚根)、黃柏(銼成碎片)、地榆(銼成碎片)、白芷(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雞子白調塗於故細布上,貼之。
《聖惠》又方
白芷,黃連(去須),地榆(銼),白蘞(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雞子白調塗於故細布上,貼瘡上,日三、四度換之。
《聖惠》治小兒疽腫結硬,已成膿,未成膿,,貼熁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為粉末。每次使用雞蛋清調勻後塗抹在舊細布上,然後貼敷。 《聖惠》另一配方 白芷、黃連(去除鬚根)、地榆(切碎)、白蘞(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為粉末。每次使用雞蛋清調勻後塗抹在舊細布上,貼在患處,每日更換三到四次。 《聖惠》治療小兒疽腫結硬,無論是否已經成膿,貼敷方法。
鹿角(屑,二兩,燒灰),白蘞(一兩),粗理黃石(三兩,燒赤,以醋淬九遍)
白話文:
鹿角(燒成灰末,二兩),白蘞(一兩),粗理黃石(三兩,燒至通紅,用醋淬九次)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醋調,稀稠得所。厚塗之,干即更塗,五、七度即效。
《聖惠》又方
上用蛇蛻皮貼之,經宿自消。
《聖惠》又方
上以商陸爛搗敷之。
《聖惠》又方
上用芫花搗,羅為末,水和如膏塗之。
《聖惠》又方
上以蠐螬研,塗之。鰻鱺魚膽汁及血,各用塗之,並效。
張渙,雞舌散方,治疽瘡。
雞舌香,木香,沉香(各一兩),麻黃(去根節),海藻(洗去鹹味),大黃(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大盞,入竹瀝三兩點,煎五分,去滓溫服,兼放溫熱,淋渫患處。
白話文:
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醋調勻,調整到適中的濃稠度。厚厚地塗在患處,乾了就再塗一次,五到七次就能見效。 使用蛇蛻皮貼在患處,一夜之間自然會好轉。 使用商陸搗爛後敷於患處。 使用芫花搗碎,篩成粉末,加水調成膏狀塗抹。 使用蠐螬研磨成膏塗抹。鰻鱄魚的膽汁和血也可以各自塗抹,都有效果。 張渙的雞舌散方,治療疽瘡。 雞舌香、木香、沈香(各一兩),麻黃(去掉根節)、海藻(洗淨去除鹹味)、大黃(炒過。各半兩)。 上述材料搗碎,篩成粗粉。每次取一大錢,加入一大盞水,放入三滴竹瀝,煮至五分滿,濾去渣滓後溫服,同時保持患處溫熱,用藥液淋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