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 (1)

1. 卷第二十八

(泄瀉羸腫),凡十五門

白話文:

(關於腹瀉導致的消瘦和水腫),總共有十五種類型。

2. 一切泄瀉第一

《養生必用》論下利,謂:古人凡奏圊(圊,圈也)瀉者,皆謂之利。尋常水瀉,謂之利。米穀不化,謂之米穀利,或言下利清穀(清,冷也)。痢,謂之滯下,言所下濡滯(膿血點滴,坐圊遲久,豈不謂之滯下也)。痢有四種:寒、熱、疳、蠱是也。(白多為寒;赤多為熱,兼以後重;赤白相雜為疳,至蠱則純下血。)隨證用藥,不若今人之妄也。

茅先生論霍亂、吐瀉、積瀉、驚瀉、疳瀉、渴瀉、傷瀉、冷瀉、熱瀉、諸般瀉,形狀各別,下藥殊等。如調一瀉患,見變眼微視,口內生瘡,鼻口乾燥,瀉久不止,並下黑血,囟門腫陷,不能進食,大渴不止,死候不治。兼看三關脈微,微青黑、腫起亦死。

錢乙論篤病訣安云:黃承務子二歲,病瀉,眾醫止之十餘日,其證便青白,乳物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醫謂病困篤。錢氏先以益脾散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補肺散三服(方見喘咳上氣門中),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微下之(方見吐利門中),與益脾散二服,利止。

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大下,揞置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引肺亦虛,補脾肺,病退即身溫,不哽氣是也。有所傷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先下,必大虛,先實脾肺,下之則不虛,而後更補之也。

錢乙附方:驚風或泄瀉等諸病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宜煎錢氏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嬰童寶鑑》洞泄死候:大瀉不止,體熱多困,眼緩溏泄,囟陷不動。

《嬰童寶鑑》:小兒交奶,為乳母有孕,氣血不榮,其乳飲子,則其候發立,腹急時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聚之疾也。

《嬰童寶鑑》:小兒水痢癖者,因飲水時被驚,或啼未住而飲水也。

茅先生小兒諸瀉死候歌:

大瀉應難止,渾身熱困多,緩睛溏泄滑,囟陷見奔波。

《千金》治小兒下痢,腹大且堅方。

上以故衣帶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千金》又方

上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千金》治少小泄注,四物粱米湯,方

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升),蠟(如彈丸大)

上四味以水五升,東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蠟納汁中和之。蠟消取以飲之,數試有效。

《古今錄驗》治冷熱不調,或下帶水,或赤白青黃者方。

上用酸石榴子五枚,合殼舂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之二、三合。

太醫局,香連丸,治小兒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穀不化,腹痛腸鳴,或下痢膿血,裡急後重,夜起頻並,不思乳食,肌肉消瘦,漸變成疳方。

白話文:

一切腹瀉第一

古人所說的「利」,指的是排泄,凡是排便帶水都稱為「利」。一般的拉水便稱為「利」,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稱為「米穀利」,或是說排出清稀如水的便(清指冷)。而「痢」,指的是排便困難,排出帶有黏液或膿血的糞便(膿血一點點,坐在廁所很久,不就稱為滯下嗎)。痢疾有四種,分別是寒、熱、疳、蠱。「白痢」多屬於寒,「赤痢」多屬於熱,同時伴有裡急後重(想大便卻又排不出來的感覺);「赤白相雜」為疳,「蠱痢」則純粹是下血。用藥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不像現在的人隨便亂用藥。

茅先生論述霍亂、吐瀉、積食引起的腹瀉、驚嚇引起的腹瀉、疳積引起的腹瀉、口渴引起的腹瀉、外傷引起的腹瀉、寒冷引起的腹瀉、熱引起的腹瀉等各種腹瀉,發病的原因和症狀各有不同,用藥的方法也不同。例如治療腹瀉,如果看到患者眼睛發直,口內生瘡,鼻口乾燥,腹瀉不止,甚至排出黑血,囟門腫脹或凹陷,無法進食,極度口渴,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難以治癒。如果再看他的手腕脈象微弱,臉色青黑,身體腫脹,也是死亡的徵兆。

錢乙在論述重病急救時說,黃承務的兒子兩歲時腹瀉,很多醫生治療了十多天都沒好,他的臉色蒼白,乳汁無法消化,身體發冷,呼吸困難,昏睡,醫生都說病很重了。錢乙先用益脾散(方子在胃氣不和的章節中)服用三次,再用補肺散(方子在喘咳上氣的章節中)服用三次。三天後,身體轉溫,呼吸也不困難了。接著用白餅子稍微讓他腹瀉(方子在吐利的章節中),再配著益脾散服用兩次,腹瀉就停止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腹瀉原本就是因為脾虛導致食物消化不良,一開始不應該用瀉藥,拖延了十多天,導致上實下虛,脾氣虛弱,連帶肺也虛弱了。所以要先補脾肺,病就會好轉,身體轉溫,呼吸也順暢。如果有食物積滯,還是要瀉,但為什麼不先瀉再補呢?因為大便蒼白是代表身體虛寒,如果先瀉,身體會更虛,所以要先補脾肺,瀉的時候才不會太虛弱,之後還要再補。

錢乙的補充方:驚風或腹瀉等各種疾病引起口渴的,都是因為體內津液消耗過度。不論是陰虛還是陽虛,都應該用錢氏白朮散煎服,讓病人喝到飽足,喝越多越好。(方子在胃氣不和的章節中)

《嬰童寶鑑》裡說,嚴重腹瀉導致死亡的情況是:腹瀉不止,身體發熱,精神萎靡,眼睛無神,大便稀薄,囟門凹陷,無法動彈。

《嬰童寶鑑》還說,嬰兒換奶,如果母親懷孕了,氣血不足,所產的乳汁給孩子喝,就會導致腹瀉,腹部急痛,胸背發熱,夜裡哭鬧,身體消瘦,看起來就像是得了積聚的病。

《嬰童寶鑑》也說,小兒水瀉,是因為喝水的時候受到驚嚇,或是哭鬧沒停就喝水導致的。

茅先生的兒科各種腹瀉死亡徵兆歌:

嚴重腹瀉難以停止,全身發熱精神萎靡, 眼睛無神大便稀薄,囟門凹陷亂動不止。

《千金方》治療小兒腹瀉,腹部腫脹且堅硬的藥方:

用舊衣帶上有很多污垢的地方,切下一升,用水三升煮,煮成一升,分三次服用。

《千金方》另一個藥方:

用腹部摩擦過的衣服裡面的白魚(可能是衣服上的不明物)。也可以治療陰囊腫大。

《千金方》治療小兒腹瀉不止的四物粱米湯方:

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升),蠟(像彈丸那麼大)。

將以上四味藥用水五升,用東向的灶煮粱米,煮開三次,撈出米粒;再用汁煮稻米,煮開三次,撈出米粒;再用汁煮黍米,煮開三次,撈出米粒。把蠟放入汁中融化,等蠟融化後取出,給孩子喝,多次嘗試效果很好。

《古今錄驗》治療寒熱不調引起的腹瀉,或拉水便,或拉赤白、青黃便的藥方:

用酸石榴子五枚,連殼搗碎,絞汁取二升。每次服用五合到二升,喝完就會停止腹瀉。小孩子可以酌情服用二、三合。

太醫局的香連丸,治療小兒寒熱不調引起的腹瀉,口渴,食物不消化,腹痛腸鳴,或拉膿血便,裡急後重,夜裡頻繁起床,不喜歡吃奶,肌肉消瘦,逐漸變成疳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