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16)

1. 潮熱第六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發熱,早晚兩度者,謂之驚熱,世呼為潮熱。

漢東王先生《家寶》潮熱病證:小兒潮熱,蓋因血氣壅盛,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令發熱。大體與溫壯相類,或夾伏熱,或帶宿寒。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帶宿寒者,大便白而有酸氣。皆緣臟腑不調,冷熱之氣俱盛,腸胃蘊積,是為溫壯候也。其不至熱盛者,宜進麥湯散三、二服解之(方見傷寒發斑門中,)次下金蓮散三、二服退熱(方見夾驚傷寒門中,)更須進七寶輕青丹三、二服(方見單傷寒門中。)如依次用藥不退,其熱轉盛,睡里多驚,宜進鐵涎膏三、二服(此見本門。

)如用此藥不退,是有驚積、食積,須當下之。依前法用水精丹一服利之(方見夾食傷寒門中,)至天明,有五色積毒,狀如魚涎黏滑之物下,即其驗也。宜用人參散(方見夾食傷寒門中,)觀音散調理(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如有餘熱末退,用輕青丹退之。

錢乙有潮熱問難云:皇都徐氏子三歲,病潮熱。每日西則發搐,身微熱,而目微斜及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黃。錢與李醫同治。錢問李曰:病何搐也?李曰:有風。何身熱微溫?曰:四肢所作。何目斜睛露?曰:搐則目斜。何肢冷?曰:冷厥必內熱。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曰:嚏驚丸鼻中灌之,必搐止。

錢又問曰:既謂風病溫壯,搐引目斜露睛,內熱肢冷及搐甚而喘,並以何藥治之?李曰:皆此藥也。錢曰:不然。搐者肝實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熱者,肺潮熱用事,肺主身溫,且熱者為肺虛。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勝也。肢冷者,脾虛也。肺若虛甚,母脾亦弱,木氣乘脾,四肢即冷。

治之當先用益黃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阿膠散(方見喘咳上氣門中),得脾虛證退後,以瀉青丸(方見驚熱門中)、導赤散(方見實熱門中)、涼驚丸治之(方見一切驚門中)。後九日平愈。

《千金》治小兒潮熱。蜀漆湯方

蜀漆,甘草(炙),知母,龍骨,牡蠣(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歲兒少少溫服半合,日再。

《食療》治大人及小兒潮熱方。

雞卵(三個),白蜜(一合)

上相和服之,立瘥。

《嬰孺》治小兒驚啼發,積熱潮作,惕惕為病,大便青黃赤白方。

牛黃(八銖),牡蠣(炒赤),雄黃(各十銖),硃砂(末,五銖),巴豆(二個,去皮,炒)

上為末,煉蜜丸,杵千下。一月、五十日兒黍米大,先發時飲下三丸,日進二服。百日兒服胡豆大二丸,

一二歲服麻子大二丸。服了令乳母抱臥炊鬥米久,兒常睡,身輕汗出解,一服不解,再服之。若只傷乳不安,

腸中有痰,乳溏微下如斷雞子、鳥屎、鼻涕,勿訝,便勿服藥。

白話文:

[潮熱第六]

漢東王先生的《家寶》中提到:小孩發燒,早晚各燒一次的,叫做「驚熱」,也就是俗稱的「潮熱」。

漢東王先生在《家寶》中談到潮熱的病症:小孩出現潮熱,大多是因為體內氣血過於旺盛,五臟產生熱氣,向上蒸騰到體表,所以引起發燒。這種情況大致和溫熱型的發燒相似,有時會夾雜著潛伏的熱氣,有時則會帶有之前累積的寒氣。如果夾雜潛伏的熱氣,大便會呈現黃色且有臭味;如果帶有之前累積的寒氣,大便則會呈現白色且帶有酸味。這些都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體內冷熱之氣都過於旺盛,導致腸胃積熱,這就屬於溫熱型發燒。如果熱度不算太高,應該先服用麥湯散兩三次來緩解(藥方在《傷寒發斑門》中),接著服用金蓮散兩三次來退熱(藥方在《夾驚傷寒門》中),然後再服用七寶輕青丹兩三次(藥方在《單傷寒門》中)。如果按照這些順序用藥都無法退燒,反而燒得更厲害,睡覺時容易驚醒,就應該服用鐵涎膏兩三次(藥方在本門)。

如果服用鐵涎膏仍然無法退燒,就表示可能是因為驚嚇或食物積滯引起的,必須要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按照之前的方法,先用水精丹服用一次來通利大便(藥方在《夾食傷寒門》中),等到第二天早上,如果排出像魚涎一樣黏滑,且呈現五種顏色的積毒,就表示藥效發揮了。這時應該服用人參散(藥方在《夾食傷寒門》中)和觀音散來調理身體(藥方在《胃氣不和門》中)。如果還有餘熱未退,就再服用輕青丹來退熱。

錢乙曾經針對潮熱提出疑問:皇都徐氏有個三歲的兒子,得了潮熱,每天到了傍晚就會抽搐,身體微微發熱,眼睛有點斜視和睜大,四肢冰冷且呼吸急促,大便微黃。錢乙和李醫生一起治療這個孩子。錢乙問李醫生:「這個孩子為什麼會抽搐呢?」李醫生說:「因為有風邪。」「那為什麼身體只是微微發熱?」李醫生說:「這是因為四肢發作引起的。」「那為什麼眼睛會斜視和睜大?」李醫生說:「因為抽搐所以眼睛才會斜視。」「那為什麼四肢會冰冷?」李醫生說:「四肢冰冷一定是因為體內有熱。」「那為什麼會喘?」李醫生說:「這是因為抽搐太嚴重了。」「那應該如何治療呢?」李醫生說:「只要將嚏驚丸灌入鼻中,抽搐就會停止。」

錢乙又問:「既然你說是風邪引起的溫熱型疾病,抽搐導致眼睛斜視和睜大,體內有熱而四肢冰冷,並且因為抽搐嚴重而喘,這些都用同一個藥嗎?」李醫生說:「是的,都用這個藥。」錢乙說:「不是這樣的。抽搐是因為肝臟實熱,所以才會抽搐。傍晚身體微微發熱,是因為肺的潮熱在發作,肺主導身體的溫度,而且發熱是因為肺虛。所以眼睛會斜視和睜大是因為肝肺相互影響。四肢冰冷是因為脾虛。肺如果虛弱,作為肺的母親的脾也會虛弱,木氣侵犯脾,四肢就會冰冷。」

「治療這個病應該先用益黃散(藥方在《胃氣不和門》中)和阿膠散(藥方在《喘咳上氣門》中),等到脾虛的症狀緩解後,再用瀉青丸(藥方在《驚熱門》中)、導赤散(藥方在《實熱門》中)和涼驚丸來治療(藥方在《一切驚門》中)。」經過九天,這個孩子就痊癒了。

《千金方》中治療小兒潮熱的藥方:蜀漆湯。

藥材:蜀漆、炙甘草、知母、龍骨、牡蠣,各二兩。

將上述五種藥材搗碎,用水四升煮成一升,去除藥渣。一歲的小孩每次少量溫服半合,一天服用兩次。

《食療》中治療大人和小孩潮熱的藥方:

雞蛋三個、白蜜一合。

將兩者混合後服用,很快就能痊癒。

《嬰孺方》中治療小兒驚啼發作,因積熱導致潮熱反覆發作,且身體顫抖的病症,大便有青色、黃色、紅色和白色等不同顏色:

藥材:牛黃八銖、炒過的牡蠣十銖、雄黃十銖、硃砂末五銖、巴豆兩個(去皮炒過)。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用煉過的蜂蜜做成藥丸,搗杵數千下。一個月到五十天的嬰兒,服用像黍米大小的藥丸三顆,在發病前先服用,一天服用兩次。一百天的嬰兒服用像胡豆大小的藥丸兩顆,一到兩歲的嬰兒服用像麻子大小的藥丸兩顆。服用後讓乳母抱著嬰兒睡覺,大概經過煮一斗米的時間,嬰兒就會睡著,身體出汗後就會好轉。如果服用一次沒有效果,就再服用一次。如果只是因為吃奶不適,或者腸胃中有痰,大便稀溏,像打碎的雞蛋或鳥屎、鼻涕,就不要擔心,也不要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