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17)
卷第十九 (17)
1. 潮熱第六
漢東王先生治嬰孩小兒諸驚、夜啼、手足微動及潮熱盛者。鐵涎膏方
鐵焰粉,白附子,辰砂(各一錢),丁頭大赭(半兩,生),腦麝(各一字)
上除腦、麝別研,余為細末,蒸棗子去核,爛扠為膏。每服嬰孩半皂子大,三、二歲一皂子大,金銀薄荷湯化下。
《嬰童寶鑑》治小兒驚熱潮熱。牛黃散方
牛黃(一字),甘草(炙,一錢),馬於硝(研),天竺黃(研。各一分),麝香(半字),硃砂(二錢),鬱金(半兩,漿水浸令透,焙乾)
上件為散。每服一字半錢,薄荷湯下。
《嬰童寶鑑》:小兒潮熱。鉤藤飲子方
鉤藤,大黃(煨),甘草(炙),芍藥,乾地黃(各一兩)
上件粗篩為散。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煎至半盞,服之。
《聚寶方》,鉤藤散,治小兒風熱、驚熱、疳熱、潮熱。
鉤藤(一兩),使君子,乾蠍,白殭蠶(直者。各七個),人參,白茯苓,甘草(炙),紅芍藥,當歸,天麻,川大黃(各三分)
上十一味為末。每服一大錢,竹葉少許,大豆二十一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張氏家傳》退小兒潮熱。
當歸,芍藥(赤者),柴胡(去蘆),茯苓
上件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二分,通口服。
《莊氏家傳》小兒潮熱,四順飲子入地骨皮煎。
《莊氏家傳》鎮心壓驚,退潮熱,治盜汗,殺疳蛔,療腹大,醫瀉痢,安和五臟,益顏色,治瘡疥,長肌膚。宜服,龍麝青金丸方
腦麝(一字),青黛,雄黃,硃砂,胡黃連,蘆薈,膩粉(各一分)
上八味杵,研為末,豬膽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曬乾入瓷器內收之。凡用每服二丸至三丸。一切驚悸,體熱,瘡疥,薄荷湯下。一切疳氣,瀉痢蛔蟲,米飲下。常服百病不生。
《孔氏家傳》,金箔麝香丸,退小兒潮熱方。
鬱金(一兩),皂角(三枚),巴豆(四十個)
上件都拍破,用水三碗,同煎至水盡,只揀鬱金切作片子,焙乾為末,以麵糊為丸如粟米大,以麝常熏之。
每服五、七丸,米飲下。效。
《孔氏家傳》治小兒寒邪時氣、瘡疹、變蒸、潮熱、涎漱、頭痛。羌活散方
川羌活,白獨活,柴胡,芎,人參,枳實(去瓤,麩炒),白茯苓,甘草(炙。各一兩),前胡,桔梗,地骨皮,天麻(酒浸,炙。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入薄荷少許,同煎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趙氏家傳》,硃砂膏,治小兒驚風潮熱,神志不寧,驚惕忪悸,夜臥不安,狂語驚啼。久服涼藥過多,脾胃虛寒,陰極似陽,頰赤神昏,引飲煩躁,不進乳食。此藥性溫不冷,非與腦、麝寒藥之比,常服大有所益,肥健孩見。
硃砂,人參(各二錢),蠍梢(二十一個),白殭蠶(酒浸,焙乾),天仙子(好酒少許炒熟。各一分),大天南星(一個,先用酸齏汁洗去滑,火炮裂,先為細末,生薑汁和作餅子,火炙令黃色,凡如此三次)
白話文:
潮熱第六
東王先生治療嬰兒的各種驚嚇、夜間啼哭、手腳輕微抽動以及潮熱嚴重的情況,使用鐵涎膏。
鐵涎膏配方:
鐵焰粉、白附子、辰砂(各一錢),丁頭大赭石(半兩,生用),腦麝(各一字)。
除了腦麝另外研磨外,其餘藥材研磨成細末,將蒸熟的棗子去核搗爛成膏。每次服用,嬰兒用半個皂角子大小的量,二到三歲的小孩用一個皂角子大小的量,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
《嬰童寶鑑》記載治療小孩的驚熱潮熱,使用牛黃散。
牛黃散配方:
牛黃(一字),炙甘草(一錢),馬牙硝(研磨),天竺黃(研磨,各一分),麝香(半字),硃砂(二錢),鬱金(半兩,用漿水浸泡至透,焙乾)。
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字半錢,用薄荷湯送服。
《嬰童寶鑑》記載,治療小孩潮熱,使用鉤藤飲子。
鉤藤飲子配方:
鉤藤、煨大黃、炙甘草、芍藥、乾地黃(各一兩)。
以上藥材粗略篩過後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一大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半杯,服用。
《聚寶方》的鉤藤散,治療小孩的風熱、驚熱、疳熱、潮熱。
鉤藤散配方:
鉤藤(一兩),使君子、乾蠍、白殭蠶(直的,各七個),人參、白茯苓、炙甘草、紅芍藥、當歸、天麻、川大黃(各三分)。
以上十一味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大錢,加入少許竹葉、二十一顆大豆,一同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張氏家傳》記載,退小孩潮熱的藥方。
藥方配方:
當歸、赤芍藥、去蘆柴胡、茯苓。
以上藥材等分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半杯煎煮至兩分,直接服用。
《莊氏家傳》記載,小孩潮熱,用四順飲子加入地骨皮煎煮服用。
《莊氏家傳》的龍麝青金丸,具有鎮定心神、壓驚、退潮熱、治療盜汗、殺滅疳蟲蛔蟲、治療腹脹、醫治瀉痢、調和五臟、增益容顏、治療瘡疥、促進肌肉生長等功效。
龍麝青金丸配方:
腦麝(一字),青黛、雄黃、硃砂、胡黃連、蘆薈、膩粉(各一分)。
以上八味藥材搗杵、研磨成末,用豬膽汁蒸熟的餅為丸,如綠豆大小。曬乾後放入瓷器中保存。每次服用二到三丸。一切驚嚇、體熱、瘡疥,用薄荷湯送服。一切疳氣、瀉痢、蛔蟲,用米湯送服。經常服用可以避免多種疾病。
《孔氏家傳》的金箔麝香丸,退小孩潮熱的藥方。
金箔麝香丸配方:
鬱金(一兩),皂角(三枚),巴豆(四十個)。
以上藥材都拍破,用水三碗一同煎煮至水乾,只留下鬱金切成片狀,焙乾研磨成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如小米粒大小,用麝香薰過。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米湯送服,效果很好。
《孔氏家傳》記載,治療小孩受寒邪引起的時氣病、瘡疹、發育變化時的發熱、潮熱、流口水、頭痛,使用羌活散。
羌活散配方:
川羌活、白獨活、柴胡、芎藭、人參、枳實(去瓤,麩炒)、白茯苓、炙甘草(各一兩),前胡、桔梗、地骨皮、天麻(酒浸,炙,各半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七分杯,加入少許薄荷一同煎煮五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趙氏家傳》的硃砂膏,治療小孩驚風潮熱、神志不清、驚恐不安、夜臥不安、胡言亂語、驚嚇啼哭。針對長期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導致脾胃虛寒,陰虛陽亢,面頰發紅、神志昏迷、口渴煩躁、不進乳食的情況。此藥藥性溫和不寒涼,與腦、麝等寒涼藥物不同,經常服用大有益處,可以使孩子健康肥壯。
硃砂膏配方:
硃砂、人參(各二錢),蠍梢(二十一個),酒浸焙乾的白殭蠶、好酒炒熟的天仙子(各一分),大天南星(一個,先用酸菜汁洗去黏滑,用火炮裂,先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調和做成餅子,用火烤至黃色,如此反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