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8)

1. 骨蒸第三

好硃砂(一兩,細研,水飛過,曬過),柴胡(去苗土,淨洗,為末,二兩)

上二味令勻,用獖豬膽汁拌和勻濕,入一瓷合子內蓋;於炊飲甑上蒸之,至飯熟為度取出,急和丸如小豆大。每日空心、臨臥,煎桃仁、烏梅湯放冷,下十丸。

唐中書侍郎崔知悌灸二十二種骨蒸法:

夫含靈受氣稟之於五行,攝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若岐黃廣記,蔚有舊經;攻灸兼行,顯著斯術。骨蒸病者,亦名傳屍,亦謂殗殜,亦稱復連,亦曰無辜。丈夫以癖氣為根,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少長,多染此疾;嬰孺之流,傳注更苦。其為狀也,發乾而聳,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

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雖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上氣食少,漸就沉羸,縱延日時,終於𣩄盡。予昔忝洛州司馬,嘗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後瘥者,數逾二百。至於貍骨、獺肝,徒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極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或瘴或勞,或邪或癖,患狀既廣,灸活者不可具錄。

略陳梗概,又恐傳授訛謬,以誤將來。今故具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使所在流布,頗用家藏,未暇外請名醫,傍求上藥,還魂返魄,何難之有?遇疾者可不務乎。

取穴法:先兩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順腳底貼肉堅踏之(男左女右),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後頭令當腳跟中心,向後引繩循腳肚貼肉,直上至曲⿰身軍中大橫紋截斷。

又令患人解發分兩邊,令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後;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於口上,兩頭至吻卻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字,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於前來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

(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點正壓脊骨上墨點為正,兩頭取平,勿令高下。)於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心胸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鳩尾也)即雙截斷,卻背翻繩頭向項後,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夾項雙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

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還於脊骨上墨點橫量如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處。)

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各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瘡欲瘥,又依後法灸二穴。

白話文:

骨蒸第三

準備好硃砂(一兩,磨成細粉,用水淘洗過,曬乾),柴胡(去除根部泥土,洗淨,磨成粉末,二兩)。

將這兩味藥粉混合均勻,用公豬膽汁攪拌濕潤,放入瓷盒內蓋好;在蒸飯的甑子上蒸,到飯熟時取出,馬上做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每天早上空腹和睡前,用桃仁、烏梅煮成的湯放涼後,送服十顆藥丸。

唐朝中書侍郎崔知悌有二十二種治療骨蒸病的灸法:

人稟受天地之氣,依五行運行;若養生不當,就會罹患六種疾病。像《岐黃廣記》這樣的古籍,已經詳細記載了醫療方法;針灸並用,療效顯著。骨蒸病,也叫傳屍,也叫殗殜,也叫復連,也叫無辜。男子多因內臟積聚邪氣引起,女子多因氣血失調引起。無論老少,都容易感染此病;嬰幼兒感染更為痛苦。其症狀是頭髮乾燥豎立,或聚攏或分散,或腹中有硬塊,或後腦兩側有小結,多的甚至有五六個。

患者會夜間盜汗,夢中與鬼交合,雖然眼睛看得清楚,但四肢無力,呼吸困難,食慾不振,逐漸消瘦虛弱,若拖延時日,最終會耗盡生命。我以前在洛州任司馬時,曾用灸法在三十天內治好了十三人,前後治癒的人數超過兩百。至於用貍骨、獺肝,只是聽說過;用金牙、銅鼻,很少見到效果。比不上我這個方法,能夠迅速救治危急的病情。此方不僅能治療骨蒸,還能治療氣病、風病,或瘴氣、勞損,或邪氣、癖病,病狀廣泛,用灸法治癒的人不勝枚舉。

我簡略地說明大概情況,又擔心傳授時出現錯誤,誤導後人。現在特意附上圖形,讓學習的人容易理解。使其在各地流傳,可以作為家傳秘方,不必費時費力去請名醫,尋找上等藥材,使人起死回生,有何難處?遇到疾病的人能不盡力去做嗎?

取穴方法:先取兩個穴位,讓病人身體平正站立,取一根細繩(用蠟封住以免伸縮),緊貼腳底,腳踩牢(男子左腳,女子右腳),繩子前端與大拇指尖齊平,後端在腳跟中心,向後沿著腳肚子貼肉向上,直到膝蓋彎曲處的大橫紋,截斷繩子。

再讓病人解開頭髮,分向兩邊,露出頭頂的縫隙,從囟門到後腦勺平分;再讓病人身體平正坐好,取剛才截斷的繩子一頭,與鼻尖對齊,向上沿著頭頂縫隙貼肉延伸到後腦勺,沿著脊椎向下,到繩子末端,在脊椎處用墨點標記(墨點不是灸的地方)。再取一根繩子,讓病人閉上嘴,將繩子橫放在嘴唇上,兩端到嘴角,然後將繩子中心向上勾起,到鼻柱根部形成一個「△」形,在兩唇截斷,將此繩展開拉直,在之前脊椎墨點處橫量取平,不要太高或太低。

(繩子先對摺,中間用墨點標記,然後展開橫量,繩子的墨點對準脊椎的墨點,兩端取平,不要太高或太低。)在繩子的兩端用白圈標記。(白圈是灸的穴位。)

以上是第一次點的兩個穴位。

第二次取兩個穴位,讓病人身體平正坐好,稍微收縮手臂,取一根繩子繞過脖子向前雙垂,與鳩尾穴齊平(鳩尾穴是心口下方的骨頭,如果有人沒有心口岐骨,就在心胸前兩塊岐骨下量取一寸的位置,就是鳩尾穴),將繩子雙端截斷,然後將繩子頭翻到脖子後方,取繩子的中心位置,使其對準喉嚨突起的骨頭,繩子兩端夾在脖子兩側,沿著脊椎用墨點標記(墨點不是灸的地方)。

再取一根繩子,讓病人閉上嘴,橫量嘴唇的寬度截斷,同樣在脊椎墨點處橫量取平,在繩子的兩端用白圈標記。(白圈是灸的穴位。)

以上是第二次點的穴位,加上之前的一共四個穴位,同時灸,每天每穴灸七壯到十四壯,累積灸到一百壯或一百五十壯效果最好,等瘡快要痊癒時,再按照後面的方法灸兩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