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三 (5)
卷第二十三 (5)
1. 五疳可治不可治候第三
《聖惠》小兒五疳可治候論:凡小兒疳在內,眼澀腹脹,痢色無常,或如泔澱,日漸羸瘦,此候可療。若鼻下赤爛,自揉其鼻,頭上有瘡,生痂痛癢,漸漸流引,繞於兩耳,時時目赤,頭髮稀疏,腦皮光緊,頭大項細,肌體羸瘦,亦可治也。若唇口被蝕,齒齦作五色,或盡峭黑,舌下有白瘡,上齶有竅子,口中時有臭氣,齒齗漸染欲爛,亦可治也。若下部開張,有時赤爛,癢不可忍,下痢無常,亦可治也。
若疳蝕脊膂,十指皆癢,自咬指甲,頭髮作穗,脊骨如鋸,有時腹脹,有時下痢,若急治之,無不瘥也。
《聖惠》小兒五疳不可治候論:凡小兒肝臟疳,若目睛帶青脈,左脅下硬,多吐涎沫,眼角左右有黑氣所沖,不可治也。心臟疳,若愛驚啼,常好飲水,便食辛味,耳邊有脈,舌上有黑靨者,不可治也。脾臟疳,若肚大唇無血色,人中平滿,下痢無度,水穀不消,好吃泥土,皮枯骨露,不可治也。肺臟疳,若咳逆氣促,多瀉白米,身上有斑,生如粟米大,色若黑者,不可治也。
腎臟疳,若愛食酸鹹,飲水無度,小便如乳,牙齒青黑,耳腦幹燥,肩豎骨枯,不可治也。又五疳有五絕候:一、襯著腳中,指底不覺疼。二、抱著手足,垂彈無力。三、病未退,遍身不暖。四、臟腑瀉青涎及沫不止。五、項筋舒展無力。如此之候,皆不可治也。凡醫用藥,切在審詳也。
白話文:
五疳可治的徵兆
一般來說,小孩的疳病如果發生在體內,會出現眼睛乾澀、肚子脹氣、拉肚子顏色不固定(有時像米漿一樣),並且日漸消瘦,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鼻孔下發紅潰爛,小孩會自己揉鼻子,頭上長瘡結痂、又痛又癢,並且瘡會擴散到兩耳周圍,時常眼睛發紅,頭髮稀疏,頭皮光滑緊繃,頭大脖子細,身體消瘦,這也是可以治療的。另外,如果嘴唇被侵蝕,牙齦呈現五種顏色或全部變成黑色,舌頭下有白色瘡,上顎有小孔,口中時常有臭味,牙齦逐漸潰爛,這也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肛門周圍潰爛,有時發紅,癢得難以忍受,拉肚子不固定,也是可以治療的。
如果疳病侵蝕到脊椎,十個手指都發癢,小孩會自己咬指甲,頭髮像穗子一樣散開,脊椎骨像鋸齒一樣,有時肚子脹氣,有時拉肚子,如果及時治療,沒有治不好的。
五疳不可治的徵兆
如果小孩得了肝臟疳病,眼睛裡出現青色的血管,左邊肋骨下變硬,經常吐口水,眼角左右有黑氣侵襲,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如果得了心臟疳病,小孩容易受到驚嚇哭鬧,常常喜歡喝水,喜歡吃辛辣食物,耳朵邊有脈搏跳動,舌頭上有黑色斑點,也是無法治癒的。如果得了脾臟疳病,肚子大、嘴唇沒有血色,人中平坦,拉肚子次數過多,無法消化食物,喜歡吃泥土,皮膚乾燥、骨骼外露,也是無法治癒的。如果得了肺臟疳病,小孩會咳嗽、呼吸急促,常常拉出像白米一樣的糞便,身上出現像小米粒大小的黑色斑點,也無法治癒。
如果得了腎臟疳病,小孩喜歡吃酸鹹食物,喝水沒有節制,小便像乳汁一樣,牙齒呈現青黑色,耳朵和腦袋乾燥,肩膀骨頭突出,骨骼枯瘦,也無法治癒。此外,五疳還有五種絕症徵兆:第一,腳底麻木,按壓腳趾頭下面沒有痛感;第二,抱著小孩的手腳,會無力垂下;第三,病情沒有好轉,全身冰冷;第四,內臟不斷拉出青色的黏液和泡沫;第五,脖子的肌肉鬆弛無力。出現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癒的。所以醫生用藥時,務必仔細辨別病情。
2. 五疳第四
《顱囟經》治小兒五疳,兼腹肚虛脹,疳氣煩悶,或時燥渴。紫霜丸方
大黃,黃連,代赭(各一分),硃砂,麝香(各少許),杏仁(去皮尖,別研),肉豆蔻,巴豆(去皮,以冷水浸,別研。各一兩)
上件細研,以蜜為丸如赤豆大。每服空心米飲下一丸。五歲、十歲只可服五丸,臨時加減。忌冷水、油膩、炙爆。
《仙人水鑑》治小兒五疳八痢,急慢驚風,日漸羸瘦。宜服,肥孩兒蘆薈丸
蘆薈,白附子(末),白蕪荑(末。各一錢),硃砂,胡黃連(末),雄黃(各二分),青黛,黃連(末。各七分),輕粉(抄一匕),訶子(二個,末),使君子(二十個,燒),麝香(半錢),巴豆(十四個,去皮、心、膜,用紙十重出油)
上十三味,先將十二味合研勻,次入巴豆霜再研如面拌和勻,用熊膽少許,熱湯半盞,浸湯瓶口上良久,熊膽溶作水,濾去滓,入面半匙煮成糊,和藥丸如小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用薄荷湯吞下。
《聖惠》治小兒五疳,頭熱眼澀,胸高腳細,頭大腹脹,面黃鼻乾,驚悸盜汗,肌肉羸瘦,寒熱不定。宜服,金蟾丸方
乾蟾(一枚大者,塗酥炙令焦黃),地黃(半兩,微炒),麝香(半分,細研),天竺黃,硃砂,雄黃(各細研),胡黃連,蛇蛻皮(灰),蟬殼(微炒。各一分),莨菪子(半合,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乾,炒令黃黑色)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五疳,頭大項細,心腹脹滿,皮膚干皺,毛髮焦黃,鼻下赤爛,口舌生瘡,瀉痢不止,日漸羸瘦。
四靈丸方
大蟾(一枚,去卻四足,擘開腹,去腸肚;入胡黃連末一兩在腹內,以線縫合。用濕紙三兩重裹,沙泥四面固濟,令乾,微火出陰氣,便用熟火三斤燒令通赤,即住待冷,去泥及紙灰。搗細,羅為末,更入後藥),蘆薈,麝香,熊膽(各一分)
上件藥同研令細,以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或奶汁下三丸,日三服。三歲以上加丸服之。
《聖惠》治小兒五疳,乳食不長肌膚,心腹脹滿;或時下痢,壯熱昏沉,眼澀口乾,愛吃生冷,毛髮乾立,揉鼻多嚏,日漸羸瘦。五疳丸方太醫局方名),五疳保童丸
青黛,雄黃,麝香,蘆薈(各細研),熊膽(研),胡黃連,黃連(去須),龍膽(去蘆頭),苦楝根,白鱔魚(炙令焦黃),蝦蟆(灰),蝸牛(炒冷微黃),夜明砂(微炒),蟾頭(一枚,炙令焦黃),五倍子,青橘皮(浸,去白瓤,焙),天漿子(內有物者,微炒。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粳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五疳第四
紫霜丸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小兒五疳,同時能處理腹部虛脹、疳氣引起的煩悶,以及時常口渴的狀況。
藥材包含:大黃、黃連、代赭(各一份),少量硃砂和麝香,另外還有杏仁(去皮尖,另外研磨)、肉豆蔻,以及巴豆(去皮,用冷水浸泡後另外研磨,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仔細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赤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用米湯送服一丸。五歲到十歲的孩子可以服用五丸,但劑量可依情況調整。服用期間要避免食用冷水、油膩和燒烤食物。
肥孩兒蘆薈丸
這個藥方出自《仙人水鑑》,可以治療小兒五疳、各種痢疾、急慢驚風,以及日漸消瘦的情況。
藥材包含:蘆薈、白附子(磨成粉)、白蕪荑(磨成粉,各一錢),硃砂、胡黃連(磨成粉)、雄黃(各二分),青黛、黃連(磨成粉,各七分),輕粉(抄一小勺),訶子(二個,磨成粉),使君子(二十個,燒過),麝香(半錢),以及巴豆(十四個,去皮、心、膜,用十層紙包裹擠壓出油)。
先將除了巴豆以外的十二種藥材混合研磨均勻,再加入巴豆霜一同研磨,直到像麵粉一樣均勻。然後加入少許熊膽,用半盞熱水浸泡於湯瓶口上,讓熊膽溶解。濾掉殘渣後,取一小匙熊膽水,加入少量麵糊煮成糊狀,與藥粉混合做成如小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薄荷湯吞服。
金蟾丸
這個藥方出自《聖惠》,用來治療小兒五疳,症狀包括頭部發熱、眼睛乾澀、胸部突出、腿細、頭大腹脹、面黃鼻乾、容易驚嚇、盜汗、肌肉消瘦、忽冷忽熱等。
藥材包含:一隻大蟾蜍(塗上酥油烤至焦黃),地黃(半兩,微炒),麝香(半分,研磨成細粉),天竺黃、硃砂、雄黃(各研磨成細粉),胡黃連、蛇蛻皮(燒成灰)、蟬殼(微炒,各一份),莨菪子(半合,用水淘洗去浮起的部分,煮到發芽後曬乾,再炒至黃黑色)。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混合研磨均勻。用糯米飯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粥送服三丸,劑量可以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
四靈丸
這個藥方出自《聖惠》,用來治療小兒五疳,症狀包括頭大頸細、心腹脹滿、皮膚乾皺、毛髮焦黃、鼻孔下方潰爛、口舌生瘡、腹瀉不止、日漸消瘦。
藥材包含:一隻大蟾蜍(去除四肢,剖開腹部,取出內臟;將一兩胡黃連粉放入腹中,用線縫合。用三兩重的濕紙包裹,外面塗上泥巴使其固定,待乾後,用小火烤乾,然後用三斤熟火烤至通紅,等冷卻後去除泥巴和紙灰。搗碎後過篩成粉末,再加入後面的藥材),蘆薈、麝香、熊膽(各一份)。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粥或奶汁送服三丸,每天三次。三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增加藥丸的服用量。
五疳丸(太醫局方名:五疳保童丸)
這個藥方出自《聖惠》,用來治療小兒五疳,症狀包括無法通過乳汁和食物長肉、心腹脹滿、時常腹瀉、高燒昏沉、眼睛乾澀、口乾、喜歡吃生冷食物、毛髮乾燥豎立、揉鼻子打噴嚏、日漸消瘦。
藥材包含:青黛、雄黃、麝香、蘆薈(各研磨成細粉),熊膽(研磨),胡黃連、黃連(去須)、龍膽(去蘆頭)、苦楝根、白鱔魚(烤至焦黃)、蝦蟆(燒成灰)、蝸牛(炒至微黃)、夜明砂(微炒)、蟾頭(一個,烤至焦黃)、五倍子、青橘皮(浸泡後去白瓤,烘乾),以及天漿子(內部有物的,微炒,各一份)。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混合研磨均勻。用粳米飯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粥送服三丸,每天三次。劑量可以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