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3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31)

1. 痞結第六

鱉頭(一個),虻蟲,䗪蟲,桃仁(炒。各三分)

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二丸,日進三服,以知為度。如不利,加大黃三分。

《嬰孺》治小兒服湯已得大利,溫壯已折,而滯實不去,心下堅,痞滿不可按,輒啼,內有伏熱諸候,集成此疾。宜服破痞除熱。甘遂湯方

甘遂,甘草(炙。各二分),黃芩,大黃(各四分)

上以水二升,破雞子二個和,取白投水中攪,令沫上,吹去之,內藥煮九合。為二服。

《吉氏家傳》取小兒痞方。

白丁香,紫丁香(各四十九粒),舶上硫黃,密陀僧(各一塊,皂皂子大),五倍子(一個,棗大),黃鷹條(末,炒一錢),麝(少許)

上末。如小兒瘦者,粟米飲下半錢;肥者大米飲下。並第七椎下兩邊灸之,須齊下火。疳、蛔蟲自出如麩片相似,效。

白話文:

鱉頭(一個)、虻蟲、䗪蟲、炒過的桃仁(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丸,一天三次,直到病情改善為止。如果排便不順暢,可以加入三分的大黃。

《嬰孺》這本書記載,治療小兒服用湯藥後,雖然排便順暢,體溫也恢復正常,但腹部積滯的實證卻未消除,導致心下部位堅硬,腹部脹滿且按壓會疼痛,小孩會因此哭鬧,體內可能還有潛伏的熱症,這些因素累積造成這個疾病。應該服用能破除腹部痞塊、清除熱邪的藥方。甘遂湯的配方如下:

甘遂、炙甘草(各二分)、黃芩、大黃(各四分)。

將以上藥材放入兩升水中,打入兩個雞蛋,只取蛋白放入水中攪拌,讓水面產生泡沫,把泡沫撈掉,再放入藥材煎煮至剩九合。分成兩次服用。

《吉氏家傳》記載,治療小兒腹部痞塊的藥方:

白丁香、紫丁香(各四十九粒)、舶上硫黃、密陀僧(各一塊,如皂角子般大小)、五倍子(一個,如棗子般大小)、炒過的黃鷹條粉末(一錢)、少量麝香。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如果小孩體型瘦弱,用小米湯送服半錢;如果體型肥胖,用米湯送服。同時在第七椎下方的兩側進行艾灸,艾灸的火候要一致。這樣一來,疳積、蛔蟲等就會像麩皮一樣排出,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