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32)
卷第二十二 (32)
1. 宿食不消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宿食不消候:小兒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脾胃則冷。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和調則乳哺消化。若傷於冷則宿食不消。診其三部,脈沉者,乳不消也。
《聖惠》:夫小兒宿食不消者,由脾胃冷故也。凡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則冷氣傷於脾胃。緣胃為水穀之海,與脾為表裡,脾氣磨而消之。其二氣調和則乳消哺化,若傷於冷,則宿食不消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宿食不消,身體發熱或發吐瀉,宜用水精丹利之(方見夾食傷寒門中),卻下補藥調理。如身上熱不退,瀉不止,仍發渴、心躁,宜進玉珍散二、三服。如更不退,須進銀涎散一、二服,卻將調胃氣藥相間服。若只瀉清水,宜用白龍丸二、三服。(三方並見本門。)
錢乙論: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千金》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牛黃丸方
牛黃(三錢),附子(炮裂,去皮、臍。二枚),真珠,巴豆(去皮、膜),杏仁(湯浸,去皮、尖。各一兩)
上五味,搗附子、真珠為末,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泥,內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藥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三,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微轉,藥丸全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藥丸全出為度。
《千金》,崔文行平胃丸,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胃氣不調;或溫壯熱結,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方在《千金》中)熱藥,後當進此丸調胃方。
大黃(二錢),小草,甘草(炙),芍藥,芎藭,葶藶(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五十枚)
上七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一歲兒二丸,漸加之。《千金翼》有菖蒲、當歸、乾薑、茯苓、麥門冬、細辛,無杏仁,為十二味。
《外臺》:《小品方》療小兒宿食不消,發熱。九味當歸湯方
當歸,甘草(炙),芍藥,人參,桂心,黃芩,乾薑(各一分),大棗(五枚),大黃(二分)
上藥切,以水一升半,煎取六合,去滓分服。增減量之。
《聖惠》治小兒宿食不化,少欲飲食,四肢消瘦,腹脅多脹。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皮(三分),人參(去蘆頭),白朮,麥櫱(炒令微黃),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檳榔(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日四、五服。
《聖惠》治小兒宿食不消,心腹脹悶。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湯浸,去瓤,焙),高良薑(銼),人參(去蘆頭),檳榔(各一分),白茯苓,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因為體內脾胃虛寒,所以會有宿食不消的情況。小兒喝奶或吃飯時,如果攝取過多寒涼食物,寒氣會積聚在脾胃,導致脾胃虛冷。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脾的功能是磨化和消化食物,當胃的消化功能正常時,奶水和食物就能被消化。但如果受到寒氣侵襲,就會導致宿食不消化。診斷時,如果摸到脈象沉細,就表示奶水沒有被消化。
**《聖惠》:**小兒宿食不消的原因也是脾胃虛寒。如果小兒喝奶或吃飯時,攝取過多寒涼食物,寒氣就會傷害脾胃。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脾胃互為表裡,脾的功能是磨化和消化食物。如果脾胃功能協調,奶水和食物就能被消化,但如果受到寒氣侵襲,就會導致宿食不消化。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宿食不消,可能會出現發熱、嘔吐或腹瀉等症狀,應該用水精丹來幫助排泄(藥方在「夾食傷寒」篇章中),之後再服用補藥來調理身體。如果發熱不退、腹瀉不止,還出現口渴、煩躁等情況,就應該服用玉珍散二到三帖。如果情況仍未改善,就需要服用銀涎散一到二帖,之後再交替服用調理胃氣的藥物。如果只是腹瀉清水,就應該服用白龍丸二到三帖(以上三種藥方都在本篇章中)。
**錢乙論:**食物不消化,是因為脾胃虛冷,所以無法消化,應該要補養脾胃。可以使用益黃散來治療(藥方在「胃氣不和」篇章中)。
**《千金方》:**治療小兒因為奶水不消化而引起的腹痛和驚嚇啼哭,可以使用牛黃丸。
- **藥方:**牛黃(三錢),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二個),珍珠,巴豆(去皮膜),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各一兩)。
- **製法:**將附子和珍珠研磨成粉,過篩。另外將巴豆和杏仁搗成泥狀,加入藥粉和牛黃一起搗一千二百下,藥丸就製成了。如果藥丸太乾,可以加入少量蜂蜜揉搓。
- **用法:**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像小米大小的藥丸,三歲的兒童服用像麻子大小的藥丸,五、六歲的兒童服用像黃豆大小的藥丸,每日三次,在餵奶或吃飯後服用。服用後,腸胃會微微蠕動,如果藥丸完整排出,表示病已痊癒。如果藥丸散開排出,則需要繼續服用,直到藥丸完整排出為止。
**《千金方》,崔文行平胃丸:**治療成人和兒童因為飲食積滯不消化、胃氣不調,或是有溫熱結滯、大小便不順暢等情況。如果有體質虛寒的人,先服用露宿丸(藥方在《千金方》中)等溫熱藥物,之後再服用此平胃丸來調理腸胃。
- **藥方:**大黃(二錢),小草,炙甘草,芍藥,芎藭,葶藶(各一兩),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五十個)。
- **製法:**將以上七味藥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藥丸。
- **用法:**每次服用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五顆,每日三次。一歲的兒童服用兩顆,之後逐漸增加劑量。《千金翼方》的平胃丸藥方中則包含菖蒲、當歸、乾薑、茯苓、麥門冬、細辛,共十二味,沒有杏仁。
**《外臺》:《小品方》:**治療小兒因為宿食不消而引起發熱,可以使用九味當歸湯。
- **藥方:**當歸,炙甘草,芍藥,人參,桂心,黃芩,乾薑(各一分),大棗(五枚),大黃(二分)。
- **製法:**將藥材切碎,用水一升半煎煮至六合,去渣後分次服用。用藥劑量可以根據情況增減。
**《聖惠》:**治療小兒因為宿食不化,導致食慾不振、四肢消瘦、腹部脹滿,可以使用訶梨勒散。
- **藥方:**訶梨勒皮(三分),人參(去蘆頭),白朮,炒麥芽(炒至微黃),陳皮(用熱水浸泡,去白瓤,烘乾),檳榔(各半兩),炙甘草(一分,稍微炒紅,切碎)。
-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粗末。
-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五分,去渣後,根據小兒的年齡大小酌量減少溫服,每日四到五次。
**《聖惠》:**治療小兒因為宿食不消,導致心腹脹悶,可以使用陳皮散。
- **藥方:**陳皮(用熱水浸泡,去瓤,烘乾),高良薑(切碎),人參(去蘆頭),檳榔(各一分),白茯苓,炙甘草(稍微炒紅,切碎,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