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3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30)

1. 痞結第六

《嬰孺》,鱉甲足丸,治少小裡急、脅下支堅方。

鱉頭、足(一具,酒二斤,浸一宿,炙乾),蠐螬(四十個,炙),虻蟲(二合。去頭、足、羽),蚱蟬,蜣螂(各炙二十個),乾薑,人參(各三兩),雲母(煉),芎(各二兩),桂心(一兩),牛黃(一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二丸,日再。

《嬰孺》治小兒八痞,,曾青丸,一、當心下堅痛,大如小杯,名蒸痞,曾青主之。二、如板起於脅下,搶心,名蛇痞,龍骨主之。三、夾臍如手,名魚痞,龜甲主之。四、繞臍腹雷鳴,名寒痞,乾薑主之。五、當心如杯,不可搖動,名蟲痞,牡丹主之。六、心下如盤,名氣痞,鱉甲主之。

七、生於寒熱,腰背痛狀如瘧,名血痞,䗪蟲主之。八、膿出腹中痛,名風痞,蜚蠊主之。

曾青,乾薑,䗪蟲,紫石英,牡丹皮(去心),桂心(各二分),大黃,龍骨(各五分),蜀漆(七分),龜甲(亦云鱉甲),真珠,蜚蠊(各三分),細辛(六分),附子(炮,四分)

上十四味為末,視上所說,依病所主,皆倍藥分,和以蜜,未食服桐子大四丸。此是五、六歲兒所服,若小兒,以意量之。日三服,丸子大小,量兒與之。服之當微煩,勿怪。腹中諸病皆出,神效。忌豬、魚、菜物。據上八說,疑別有鱉甲並用也。

《嬰孺》治小兒先得寒熱,腹堅牢強痞,不能飲食,不生肌肉,時苦壯熱。雞骨丸方

芎,當歸,紫菀,大黃(蒸,三升米下),茯苓(各三分),杏仁(去皮炒),桂心(各四分),杜衡,白芷,石膏(各二分),半夏(一分,洗)黃雌雞(一個,破腹,勿令中水,去肉取兩脅翼及脛骨,干之,炙令黃色)

上為末,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日進三服,稍稍加之,神效。

《嬰孺》治小兒患腹中痞結,常壯熱方。

大黃(炙煙出),鱉甲(炙黃),茯苓(等分)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飲下,日三。小兒加減之。

《嬰孺》治小兒脅下有痞,手足煩熱。五參丸方

人參,苦參,丹參,沙參,元參,防風(各一兩),乾薑,附子(各半兩,炮),䗪蟲(五個,炙),大黃(四兩,蒸三升米下),蜀椒(一合,去汗),巴豆(二十個,去皮、心,炒),葶藶(一合,炒)

上為末,別研巴豆,入勻,杵萬下,蜜丸如小豆大。一歲兒一丸,日再,稍加丸數。

《嬰孺》治小兒脅下積氣,羸瘦骨立,圊便不節。大鱉頭足丸方

鱉頭、足(一具,酒浸一宿。炙令黃),乾漆(二分,炒),紫芝,芍藥,人參,栝蔞根(各三分),甘草(四分)

上為末,蜜和丸如胡豆大。一丸,日進三服。鱉截之,去頷、下段足,取腕前。

《嬰孺》治小兒痞氣,脅下脹滿,腹中積聚、堅痛。鱉頭丸方

白話文:

《嬰孺》鱉甲足丸:

這個方子治療小孩腹部急痛、肋骨下硬塊的狀況。

藥材包含:鱉的頭和腳(一副,用二斤酒浸泡一晚後烤乾)、蠐螬(四十個,烤過)、虻蟲(二合,去除頭、腳、翅膀)、蚱蟬、蜣螂(各烤二十個)、乾薑、人參(各三兩)、雲母(煉製過的)、芎(各二兩)、桂心(一兩)、牛黃(一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製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顆,一天兩次。

《嬰孺》治療小兒八種痞塊的藥方:

  1. **蒸痞:**如果心下部位有堅硬疼痛,像小杯子大小,稱為蒸痞,用曾青丸來治療。
  2. **蛇痞:**如果硬塊像板子一樣在肋骨下方隆起,並影響到心臟,稱為蛇痞,用龍骨來治療。
  3. **魚痞:**如果硬塊夾在肚臍周圍,像手掌大小,稱為魚痞,用龜甲來治療。
  4. **寒痞:**如果肚臍周圍腹部有雷鳴聲,稱為寒痞,用乾薑來治療。
  5. **蟲痞:**如果心下部位有像杯子的硬塊,無法搖動,稱為蟲痞,用牡丹來治療。
  6. **氣痞:**如果心下部位有像盤子一樣的硬塊,稱為氣痞,用鱉甲來治療。
  7. **血痞:**如果因為寒熱而引起腰背疼痛,像瘧疾一樣,稱為血痞,用䗪蟲來治療。
  8. **風痞:**如果腹中有膿流出並疼痛,稱為風痞,用蜚蠊來治療。

曾青丸的成分:

曾青、乾薑、䗪蟲、紫石英、牡丹皮(去心)、桂心(各二分)、大黃、龍骨(各五分)、蜀漆(七分)、龜甲(也稱為鱉甲)、真珠、蜚蠊(各三分)、細辛(六分)、附子(炮製過的,四分)。

將以上十四味藥磨成粉末,根據上述各種痞塊的症狀,選擇對應的藥材,將藥量加倍,用蜂蜜調和,在飯前服用,每次四丸,大小如桐子。這是給五、六歲小孩服用的劑量,如果年紀更小的孩子,用量要自行斟酌。每天服用三次,藥丸大小也應根據孩子的情況調整。服用後如果感到微微煩躁,不用驚慌。各種腹部疾病都會被排出,效果非常好。服藥期間忌食豬肉、魚肉和蔬菜。根據上面的八種說法,推測鱉甲可能有和其他藥材一起使用的情況。

《嬰孺》雞骨丸:

這個方子治療小孩先有寒熱,然後腹部變得堅硬、難以進食、不長肌肉、時常發高燒的狀況。

藥材包含:芎、當歸、紫菀、大黃(蒸過,用三升米墊底)、茯苓(各三分)、杏仁(去皮炒過)、桂心(各四分)、杜衡、白芷、石膏(各二分)、半夏(一分,洗過)、黃雌雞(一隻,剖開肚子,不要碰到水,去除雞肉,取兩邊翅膀和腿骨,曬乾,烤至黃色)。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顆,一天三次,可以稍微增加劑量,效果非常好。

《嬰孺》治療小兒腹中痞塊、經常發熱的藥方:

藥材包含:大黃(烤到冒煙)、鱉甲(烤至黃色)、茯苓(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大豆般大小的藥丸。用溫水送服,每天三次,劑量可根據小兒情況增減。

《嬰孺》五參丸:

這個方子治療小孩肋骨下有痞塊,手腳煩躁發熱的狀況。

藥材包含:人參、苦參、丹參、沙參、元參、防風(各一兩)、乾薑、附子(各半兩,炮製過的)、䗪蟲(五個,烤過)、大黃(四兩,蒸過,用三升米墊底)、蜀椒(一合,去除汗液)、巴豆(二十個,去除皮、心,炒過)、葶藶(一合,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單獨研磨巴豆,混入其他藥粉,搗杵上萬次,用蜂蜜製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一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一丸,每天兩次,可以稍微增加藥丸的數量。

《嬰孺》大鱉頭足丸:

這個方子治療小孩肋骨下有積氣、身體瘦弱、大小便失禁的狀況。

藥材包含:鱉頭和腳(一副,用酒浸泡一晚後烤至黃色)、乾漆(二分,炒過)、紫芝、芍藥、人參、栝蔞根(各三分)、甘草(四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胡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一天三次。截取鱉頭時,去除下巴和下段的腳,取手腕以前的部分。

《嬰孺》鱉頭丸:

這個方子治療小孩有痞氣,肋骨下脹滿,腹中有積塊、堅硬疼痛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