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 (17)
卷第三十 (17)
1. 小便白第十二
《莊氏家傳》小兒尿作白米泔狀,末必皆疳,乃膈熱所作方
越桃一枚(即山梔子也)
上同燈心二十莖,煎湯細呷,即尿清。
《吉氏家傳》治心藏熱,口瘡目赤,尿如米泔。金露散方
鬱金(半兩),甘草(銼,二兩),滑石(半錢)
上細末。每服一字,冷,麥門冬熟水調下。
白話文:
小孩小便呈現像洗米水般的白色,不一定是疳症引起的,有可能是因為胸膈有熱造成的。
有個藥方:使用一顆越桃(也就是山梔子),加上二十根燈心草,一起煎煮成湯,讓小孩慢慢喝,小便就會清澈。
另外有個藥方,出自《吉氏家傳》,是用來治療心臟有熱,引起的口瘡、眼睛紅腫、小便像洗米水的情況,叫做金露散:
使用鬱金(半兩)、甘草(切碎,二兩)、滑石(半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份量,用冷的麥門冬煮過的水調服。
2. 小便淋瀝第十三
《巢氏病源》小兒諸淋候: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小便也。腎氣下通於陰,陰,水液之道路。膀胱,津液之腑。膀胱熱,津液內溢而流於澤,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積於胞,腎氣不通於陰。腎熱,其氣則澀,故令水道不利。
小便淋瀝,故謂為淋。其狀:小便出少起數,小腹急痛引臍是也。又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諸淋,形證隨名,具說於後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謂諸淋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諸般淋瀝。砂石淋所出砂石,此腎中有客熱。冷淋,遺下白色,時時滴瀝,此下焦極冷。熱淋,澀痛不出,此腎中有客風。血淋如血,此五臟甚熱,熱極之候。其所治前件諸淋,用滑石散夾羊灰散與服即愈(二方並見本門中)。如調理冷淋,要夾溫藥與服。如見面黑色,肚膨脹,不進食,惡叫唇縮,死候不治。
張渙謹按:小兒小便淋澀,與大人無異,亦由膀胱有熱所致。諸淋難澀,甚者,臍下妨悶,心神煩熱。
《嬰童寶鑑》:小兒淋者,膀胱積熱,尿莖不通,乃淋澀痛也。
《嬰童寶鑑》:小兒尿時啼哭,而尿少者,綠氣滯膀胱,莖中澀痛者,淋也。
《玉訣》小兒淋瀝候歌:
小便淋瀝膀胱熱,氣滯因風腸里結。聚積胞中砂石淋,熱極氣攻還變血。此候解熱,利下小腸風毒妙矣。
又一云:此患利小便,去風毒,即無誤也。
又一《玉訣》小兒淋瀝候歌一同,云:先與薑黃散,(方見血淋門,《鳳髓經》方同。)次與石韋散(方見本門)利小便,通心氣。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五種淋瀝候歌:
五淋之病熱相傳,一一須分病本源。或即叫啼生水積,忽然餐食在脾間。次後復還歸腎臟,至今淋瀝小便悋。但觀眼尾紅筋見,(一云:但看眼尾紅雲見。)有血相和汗不幹。(一云:青筋垂至耳旁邊。)肚上青筋垂至腹,(《鳳髓經》云:垂至伏,注云:伏,乃陰囊也。定知砂石痛難安。
雨唇乾燥如皮退,(四十八候,此一句:舌上如同粟米樣。)此是風淋定惡痊。下陰不腫氣不急,下陰才腫氣相煎。先與寬腸海金散,(《鳳髓經》云:先與寬腸散子吃。)必能通達使安全。
此因膀胱熱使然也,或熱逼水聚結砂石,若肺經氣滯,使小腸不分,亦為淋疾。脾積而飲食不足,亦為此疾。治當去膀胱毒氣,次寬胞,脹即愈也。(海金散方見本門。)
《鳳髓經》歌括一同,有注云:血淋宜與薑黃散(方見血淋門),熱淋宜與石韋散(方見本門玉訣方同。)
《千金》,地膚子湯,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澀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方。
地膚子,瞿麥,知母,黃芩,枳實(麩炒),升麻,葵子,豬苓(各六銖),海藻,橘皮,通草(各三銖),大黃(十八銖)
白話文:
《巢氏病源》提到,小兒各種淋證,是因為腎和膀胱有熱。膀胱和腎是表裡關係,都主管體內的水液。水液經由小腸進入膀胱,再經由陰部排出,形成小便。腎氣向下通往陰部,陰部是水液排出的通道。膀胱是儲存體液的器官,當膀胱有熱,體液就會溢出,停留在膀胱內,造成水道不暢通,腎氣也無法順利到達陰部。腎有熱,氣運行就會澀滯,導致水道不利。
小便滴滴答答排不乾淨,就稱為「淋」。症狀是小便量少次數多,小腹急痛牽引到肚臍。淋證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等,各種淋證的症狀會隨著名稱不同而有差異,後面會詳細說明,而這裡要說的是用一個方子來治療各種淋證,所以統稱諸淋。
茅先生說,小兒出生後會出現各種淋瀝的狀況。砂石淋排出的尿液中有砂石,這是因為腎中有客熱。冷淋會排出白色液體,時常滴滴答答排不乾淨,這是下焦極寒。熱淋會感到澀痛排不出尿,這是腎中有客風。血淋排出的尿液像血一樣,這是五臟熱到極點的表現。治療以上各種淋證,可以用滑石散搭配羊灰散服用,就能治好(這兩個方子在本門中都有記載)。如果是調理冷淋,就要搭配溫熱的藥物一起服用。如果看到小孩面色發黑,肚子脹大,吃不下東西,哭鬧時嘴唇縮起來,這是病情危重的徵兆,無法治癒。
張渙認為,小兒小便淋澀,跟大人一樣,也是因為膀胱有熱引起的。各種淋證難以排乾淨,嚴重的話,會感到肚臍下方悶痛,心神煩躁發熱。
《嬰童寶鑑》說,小兒淋證是因為膀胱積熱,導致尿道不通暢,所以排尿時會感到澀痛。
《嬰童寶鑑》又說,小兒排尿時會哭鬧,尿量少,是因為氣滯留在膀胱,尿道澀痛,這就是淋證。
《玉訣》的兒科淋證歌訣說:小便淋漓不盡是因為膀胱有熱,氣滯是因為風邪侵入腸道。如果體內積聚砂石在膀胱,就是砂石淋。熱到極點就會影響氣血,出現血尿。要解除熱邪,疏通小腸風毒是治療的關鍵。
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病要利小便、驅風毒,這樣就沒有問題了。
《玉訣》還有一首兒科淋證歌訣,內容相同,只是說:先用薑黃散(方子在血淋門,與《鳳髓經》的方子相同),再用石韋散(方子在本門)來利小便、疏通心氣。
《石壁經》的三十六種內科病歌訣中,有五種淋證歌訣說:五種淋病都是因為熱邪傳染,必須仔細分辨病因。有的孩子會哭鬧是因為體內有水積聚,有的孩子剛吃飯,卻又積在脾臟。接著水積聚又回到腎臟,導致小便滴滴答答排不乾淨。只要觀察到眼尾有紅筋(或紅雲),且排尿時帶血且汗流不止(或青筋垂到耳邊),肚子上有青筋垂到腹部(《鳳髓經》說是垂到陰囊),就可以確定是砂石淋,疼痛難忍。
嘴唇乾燥像脫皮,(四十八候說:舌頭像粟米一樣),這是風淋,必定會痊癒。下陰不腫脹,氣也不急促,如果下陰腫脹,氣就會急促。先用寬腸海金散(《鳳髓經》說是先用寬腸散子吃),就能夠通暢,使病情安全。
這是因為膀胱有熱引起的,或是熱逼迫水液結成砂石,若肺經氣滯,使小腸無法區分清濁,也會造成淋疾。脾臟積滯,飲食不足,也會造成這種疾病。治療時應先去除膀胱的毒氣,然後放鬆膀胱,脹痛就會好轉。(海金散的方子在本門中可以找到。)
《鳳髓經》的歌訣內容相同,並註明:血淋宜用薑黃散(方子在血淋門),熱淋宜用石韋散(方子在本門《玉訣》方相同)。
《千金方》裡的地膚子湯,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熱毒進入膀胱,突然小便不通,想尿卻澀痛排不出,排出少量尿液像血一樣,過一會兒又再排出。
地膚子、瞿麥、知母、黃芩、枳實(麩炒)、升麻、葵子、豬苓(各六銖)、海藻、橘皮、通草(各三銖)、大黃(十八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