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四 (4)

1. 口瘡第一

梧桐律,黃柏(蜜炙),蛤粉(各一分),晚蠶蛾(一錢,微炒)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麝香(一錢,研),龍腦(半錢,研)

上件都研勻,每用少許摻貼患處。

《嬰童寶鑑》治小兒口瘡方。

黃丹(一兩),龍腦(一字)

上件用蜜調敷口中。

《惠眼觀證》,丹蜜膏,治嗽牙,兒口瘡方。

上用黃丹一分,炒令紫黑色,蜜一分,同黃丹於飯上蒸兩次,以竹篦子攪勻。以手點少許入口。

《惠眼觀證》,石膽散,治口瘡方。

石膽(不拘多少),龍腦(少許)

上為末摻之。

《劉氏家傳》治口瘡方。

上雞內金細末,摻之立效。

《劉氏家傳》,金粉散,治小兒無故生口瘡,不下乳食,只於腳心塗貼。

黃柏,天南星

上等分末。釅醋調,塗兩足心;咳嗽,塗頂門。

《劉氏家傳》治大人、小兒透舌口瘡及疳瘡。韓甲伏,方。

上用柳木蛀蚛蟲,不以多少,燒灰,煙盡為度。如無柳木,雜木蟲亦得。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瘡上無時干貼。

《劉氏家傳》治小兒口瘡,青黛散,方

青黛,甘草(生用),黃連,香白芷,密陀僧(醋燒,別研。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摻口內。

《張氏家傳》治大人、小兒口瘡方。

柴胡,吳茱萸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錢,好醋調塗腳心,男左女右。

《張氏家傳》,失笑散,治口瘡,或唇裂破血出,及小兒赤白口瘡,作熱疼立效方。

元胡索,白殭蠶(各三錢),黃連(一錢),輕粉(抄,二錢),麝香(抄一字),鉛白霜,硼砂,黃柏(各半錢)

上為細末。每用一捻,干貼舌上,出涎再貼,立效。

《莊氏家傳》治未滿月小兒口瘡方。

上以沒石子,細研少許置乳上,令兒吮之,乳入口即啼,取乳候少頃再用,不過三次愈。

《莊氏家傳》治口瘡方。

鬱金,雄黃,甘草(一半炙,一半生)

上各一兩為末,同和摻瘡上,有涎吐之,每用少半錢許甚妙。又蛤粉水調塗腳心。

《王氏手集》治奶下兒子口瘡方。

烏頭尖(七個),天南星(一個)

上二味為末,以地磨生薑汁調,於男左女右腳心內塗之,不過三兩次立愈。

《王氏手集》,兩蜜散,治小兒口瘡方。

上用密陀僧不以多少末之。每用一字,蜜調塗唇上,兒舔之盡,口瘡便安。

《吉氏家傳》治口瘡方。

密陀僧,黃丹(等方)

上為末,煉蜜和藥,同熬成膏,鵝毛拂塗效。

善化陶宰傳治小兒口瘡,升麻散,方

升麻,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乾摻。

《朱氏家傳》治小兒口瘡方。

赤芍藥,川大黃,宣連(各等分)

上件為末,以獖豬膽調塗囟門上,一日兩次換。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口瘡方。

青黛,黃連(各二錢),甜硝,白殭蠶(各三錢),馬屁勃(拳大)

上件為末乾摻。先用茱萸湯洗腳心,又醋麵糊調茱萸末塗腳心。

白話文:

口瘡第一

配方一:

梧桐子、黃柏(用蜂蜜炙烤過)、蛤粉(各一份),晚蠶蛾(一錢,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然後加入:硃砂(半兩,研磨成細粉,用水淘洗過),麝香(一錢,研磨成粉),龍腦(半錢,研磨成粉)

將以上所有粉末混合均勻,每次取少量敷貼在患處。

出處:《嬰童寶鑑》,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口瘡。

配方二:

黃丹(一兩),龍腦(一字)

將以上藥材用蜂蜜調和後,塗抹在口腔中。

出處:《惠眼觀證》,丹蜜膏,此方用於治療牙齦腫痛,以及小兒口瘡。

配方三:

黃丹(一分),炒至紫黑色,蜂蜜(一分),將黃丹和蜂蜜放在飯上蒸兩次,用竹篦子攪拌均勻。用手沾取少量塗抹入口。

出處:《惠眼觀證》,此方為治療口瘡的丹蜜膏。

配方四:

石膽(不限多少),龍腦(少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撒在患處。

出處:《惠眼觀證》,石膽散,此方用於治療口瘡。

配方五:

雞內金磨成細末,撒在患處,效果迅速。

出處:《劉氏家傳》,此方用於治療口瘡。

配方六:

黃柏、天南星(等份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濃醋調和,塗在兩腳心;如果咳嗽,則塗在頭頂。

出處:《劉氏家傳》,金粉散,此方用於治療小兒無故生口瘡,不肯吃奶,只塗抹腳心。

配方七:

柳木蛀蟲(不限數量),燒成灰,以燒盡為度。如果沒有柳木,其他雜木蟲也可以。磨成細末,加入少量麝香,隨時塗抹在患處。

出處:《劉氏家傳》,此方用於治療大人、小孩的透舌口瘡和疳瘡。韓甲伏的配方。

配方八:

青黛、甘草(生用)、黃連、香白芷、密陀僧(用醋燒過,另外研磨。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用塗抹在口腔內。

出處:《劉氏家傳》,此方為治療小兒口瘡的青黛散。

配方九:

柴胡、吳茱萸(等份磨成細粉)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一錢,用好醋調和塗抹在腳心,男左女右。

出處:《張氏家傳》,此方用於治療大人、小孩的口瘡。

配方十:

元胡索、白殭蠶(各三錢),黃連(一錢),輕粉(抄過,二錢),麝香(抄一字),鉛白霜、硼砂、黃柏(各半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乾貼在舌頭上,產生口水後再貼,效果迅速。

出處:《張氏家傳》,失笑散,此方用於治療口瘡,或嘴唇裂開出血,以及小兒紅腫口瘡,發熱疼痛時,效果迅速。

配方十一:

將沒石子磨成細粉,取少量放在乳頭上,讓嬰兒吮吸,如果入口後嬰兒啼哭,取下乳頭,稍等片刻再用,不超過三次就會痊癒。

出處:《莊氏家傳》,此方用於治療未滿月嬰兒的口瘡。

配方十二:

鬱金、雄黃、甘草(一半炙烤過,一半生用)(各一兩,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混合後塗抹在患處,有口水就吐出,每次用半錢左右效果最佳。另外,用蛤粉用水調和後塗抹腳心。

出處:《莊氏家傳》,此方用於治療口瘡。

配方十三:

烏頭尖(七個),天南星(一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塗抹在腳心,男左女右,不過兩三次就會痊癒。

出處:《王氏手集》,此方用於治療哺乳期嬰兒的口瘡。

配方十四:

密陀僧磨成細末(不限多少)。每次取一字,用蜂蜜調和塗抹在嘴唇上,讓嬰兒舔食,口瘡就會痊癒。

出處:《王氏手集》,兩蜜散,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口瘡。

配方十五:

密陀僧、黃丹(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膏,用鵝毛刷塗抹,效果顯著。

出處:《吉氏家傳》,此方用於治療口瘡。

配方十六:

升麻、黃連(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直接撒在患處。

出處:善化陶宰傳,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口瘡,升麻散。

配方十七:

赤芍藥、川大黃、黃連(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公豬膽汁調和塗抹在囟門上,一日兩次更換。

出處:《朱氏家傳》,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口瘡。

配方十八:

青黛、黃連(各二錢),甜硝、白殭蠶(各三錢),馬勃(拳頭大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直接撒在患處。先用吳茱萸湯洗腳心,再用醋麵糊調和吳茱萸粉末塗抹腳心。

出處:長沙醫者鄭愈傳,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