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四 (3)
卷第三十四 (3)
1. 口瘡第一
《聖惠》治小兒口瘡赤爛,石膽散,方
石膽(半錢),蚺蛇膽,龍腦(各一分)
上件藥同細研為散。每用少許塗於瘡上,日三用之,以瘥為度。
《聖惠》又方
膩粉(一錢),黃柏(末,半兩)
上件藥相和令勻,薄薄摻塗之。
《博濟方》治大人小兒口瘡,,紫金霜
黃柏(如兩指大二片,塗蜜,慢火炙令紫色),訶子(一枚,燒過,盞子蓋少時),麝香,膩粉(各少許)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二字許,摻於舌上立瘥。
《博濟方》治骨槽風,牙齒宣露,腫癢浮動,疼痛作時或齦爛生瘡。兼治大人、小兒口瘡。地骨皮散
地骨皮,麥櫱(各一兩),豬牙皂角(半兩),青鹽(一合)
上件四味同杵令勻,粗入鍋內炒過,再杵為末。每服看患大小用之,仍先以鹽漿嗽口了摻擦。
《譚氏殊聖方》:小兒心臟不清涼,客壅傷神饒口瘡。釣引重舌言妨當,涎流不斷似流漿。待教食乳搖頭怕,夜夜啼聲哭斷腸。五膽三黃除客熱,七香金箔甚為良。
保生丸
大黃,黃柏(為末,別研),宣連(各一分半),丁香(一錢),麝香(一字),金箔(五片,以水銀結砂子)
上並細研,棗肉為丸如皂子大。溫水化下一粒。
《譚氏殊聖》治小兒口瘡方。
上用密陀僧,以文武火燒赤,地上以碗蓋出火毒,為細末。臨時乾摻之。
茅先生治小兒口熱生瘡方。
黃柏(用蜜塗,炙令紫色,秤半兩),青黛(炒,一分)
上共為末。一日三、五次摻口內。常吃涼心藥。
《嬰孺》治小兒口瘡如月蝕狀,赤黑似瘤,有竅如有蟲,吮之有血。黃連含湯,方
黃連,礬石,細辛(各二分),藜蘆(一分,炙)
上以水三升煮二合。未食含滿口,冬可暖之,兒大解語,可用含之,但以綿搵拭瘡上。
《嬰孺》治小兒口瘡湯方。
水銀(一分),黃連(六分)
上二味,以水二升半煮五合。小兒不能含,以綿搵拭口中,日十遍。
《嬰孺》治小兒口瘡爛方。
羊乳汁,黃連
上以羊乳汁浸黃連,著口中,三上愈。
《嬰孺》又方
上克桑枝取汁,塗兒口瘡上,日三。
《嬰孺》又方
上用赤葵莖炙乾為末,蜜和含之。
《嬰孺》又方
羊脂,薏苡根(各二兩)
上煎熟,去滓,雞翎塗瘡上。
《嬰孺》治小兒口瘡方。
芍藥,當歸,黃連
上等分,乳汁浸,塗口中。
《嬰孺》治口瘡,白者肺噤,赤者心噤方。
上取雞屎白棗大一塊,綿裹,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嬰孺鵝口、重舌及口瘡。青液散,方。
青黛(一錢),腦子(少許)
上研為末,每用少許敷舌上。
錢乙治小兒口瘡方。
上用大天南星去皮,只取中心如龍眼大為細末,醋調塗足心。《譚氏殊聖》名必效散,仍用唾津調貼。
張渙,桐律散方,治口瘡、口吻病。
白話文:
口瘡第一
《聖惠》:治療小兒口瘡,紅腫潰爛的藥方:
使用石膽散。配方是:石膽(半錢)、蚺蛇膽、龍腦(各一分)。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塗在潰瘍處,每天三次,直到痊癒。
《聖惠》又一藥方:
使用膩粉(一錢)和黃柏粉(半兩)。將它們混合均勻,薄薄地塗在潰瘍處。
《博濟方》:治療大人小孩口瘡的藥方:紫金霜。
取黃柏(約兩個手指大小的兩片,塗上蜂蜜後,用小火烤至紫色),訶子(一顆,燒過後,用小杯子蓋住片刻),麝香、膩粉(各少許)。將這些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約兩字(古代計量單位)的量,塗在舌頭上,馬上見效。
《博濟方》:治療牙齦腫痛、牙齒鬆動、牙齦潰爛生瘡,俗稱「骨槽風」,也可用於治療大人小孩的口瘡:地骨皮散。
使用地骨皮、麥芽(各一兩)、豬牙皂角(半兩)、青鹽(一合)。將這四味藥材一起搗碎,放入鍋中稍微炒過,再搗成粉末。每次服用量視病情輕重而定,先用鹽水漱口後再將藥粉塗擦。
《譚氏殊聖方》:小兒心火旺盛,導致口瘡。如果伴有舌頭腫脹,影響說話,口水直流不止,甚至害怕吃奶、夜間哭鬧不止。可以使用五膽三黃來清熱,或者用七香金箔。
保生丸:
使用大黃、黃柏粉(另行研磨)、黃連(各一分半)、丁香(一錢)、麝香(一字)、金箔(五片,用水銀結成砂狀)。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棗泥製成如皂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用溫水化開服用一粒。
《譚氏殊聖》:治療小兒口瘡的藥方。
將密陀僧用文火和武火燒至紅色,在地上用碗蓋住,去除火毒,然後研磨成細粉。需要時直接將藥粉塗在潰瘍處。
茅先生:治療小兒口內生瘡的藥方。
使用黃柏(塗上蜂蜜後烤至紫色,半兩)、青黛(炒過,一分)。將這兩種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每天三到五次塗在口內。同時要服用清涼的藥物。
《嬰孺》:治療小兒口瘡,形狀如月蝕,呈紅黑色似瘤狀,有孔洞,好像有蟲,吮吸時會有血。使用黃連含湯:
使用黃連、礬石、細辛(各二分)、藜蘆(一分,炙過)。用水三升煮取二合。在飯前含在口中,冬天可以加溫,較大的孩子可以使用含漱的方式,幼兒則用棉花蘸取藥液擦拭潰瘍處。
《嬰孺》:治療小兒口瘡的湯方。
使用水銀(一分)、黃連(六分)。用水二升半煮取五合。幼兒不能含漱,則用棉花蘸取藥液擦拭口中,每天十次。
《嬰孺》:治療小兒口瘡潰爛的藥方。
使用羊乳汁浸泡黃連,將浸泡後的黃連放在口中,反覆三次即可痊癒。
《嬰孺》又一藥方:
取桑枝汁,塗抹在兒童的口瘡上,每天三次。
《嬰孺》又一藥方:
取赤葵莖曬乾後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含在口中。
《嬰孺》又一藥方:
使用羊脂和薏苡根(各二兩)一起煎煮,去除藥渣,用雞毛蘸取藥液塗抹在潰瘍處。
《嬰孺》:治療小兒口瘡的藥方。
使用芍藥、當歸、黃連,等份量,用乳汁浸泡後,塗在口中。
《嬰孺》:治療口瘡,白色口瘡是肺熱,紅色口瘡是心熱。
取雞屎白(雞糞中白色部分)如棗子大小的一塊,用棉布包裹,用水一合煮沸兩次,分兩次服用。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療小兒、嬰兒鵝口瘡、舌頭腫脹及口瘡。青液散。
使用青黛(一錢)、腦子(少許)。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敷在舌頭上。
錢乙:治療小兒口瘡的藥方。
使用大天南星,去除外皮,只取中心如龍眼大小的部分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和塗在腳底。譚氏殊聖方稱此為「必效散」,也可用唾液調和後貼敷。
**張渙:**桐律散,治療口瘡、口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