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七 (24)
卷第十七 (24)
1. 久瘧第十九
牡蠣,知母,常山,烏梅肉(炒),人參(各三兩),鱉甲(四分,炙),升麻,甘草(炙),鹽豉(各三分),桃仁(二十一個,去皮尖,別研)
上為末,空心酒下一錢。日再服,不吐利。
《嬰孺》又方,三稜飲子
三稜根,鱉甲,大黃(各三分)
上以水八合,煮二合半,為三服。乳母忌莧菜、油膩。
張渙,萬金丹,治小兒痰盛挾積,寒熱往來,瘧疾久不瘥。
阿魏(麵裹,慢火煨、面熟為度),真砒霜(醋半盞,慢火熬醋盡為度。各一錢),硃砂(一分),巴豆(去心膜,紙裹壓出油七枚以上,並各細研),丁香,木香(各半兩),相思子(二七個,各搗羅為細末)
上件都一處研細,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於未發前新水下一粒至二粒。每一歲加一粒,十歲至十四歲止十粒。
《活人書》治大人、小兒久瘧不愈,結為癥瘕,寒熱。
蜣蜋(炙,六分),烏扇(燒存性),黃芩,鼠婦(炒),乾薑(炮),大黃,肉桂(去皮),厚朴(炙),紫葳(各三分),芍藥,牡丹皮,䗪蟲(炒。各五分),葶藶(炒),石韋(去毛),瞿麥,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二分),人參,半夏(湯洗。各一分),阿膠(炒),蜂窠(各四分,炒),鱉甲(炙),赤硝(各二十分),柴胡(六兩,去苗)
上搗,羅為末,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成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有一方無鼠婦、赤硝;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小兒服粟米大一粒,日二。
《聖惠》灸法:小兒瘧久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各一壯,炷如小麥大。內庭穴也。
白話文:
久瘧第十九
藥方一
牡蠣、知母、常山、炒過的烏梅肉、人參,各用三兩,炙過的鱉甲用四分,升麻、炙過的甘草、鹽豉,各用三分,去皮尖的桃仁二十一個,另外研磨成粉末。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在空腹時用酒送服一錢。一天服用兩次,服藥後不應有嘔吐或腹瀉的情況。
藥方二 (嬰孺)
三稜飲子:三稜根、鱉甲、大黃,各用三分。
將以上藥材加八合水煮至二合半,分成三次服用。哺乳的母親忌吃莧菜和油膩食物。
藥方三 (張渙的萬金丹)
張渙的萬金丹,用於治療小孩痰多積食、寒熱交替,以及久治不癒的瘧疾。
阿魏(用麵包裹後,以慢火煨烤至麵熟),真的砒霜(用半盞醋,以慢火熬煮至醋乾。各用一錢),硃砂(一分),巴豆(去除心膜,用紙包裹壓出油七枚以上,並分別研磨成細粉),丁香、木香(各半兩),相思子(二十七個,分別搗碎過篩成細粉)。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如黍米大小。在瘧疾發作前,用新水送服一粒到兩粒。每增加一歲,增加一粒,十歲到十四歲則最多服用十粒。
藥方四 (活人書)
用於治療大人、小孩久治不癒,結成腫塊,並伴隨寒熱的瘧疾。
炙過的蜣蜋(六分),燒成灰的烏扇,黃芩,炒過的鼠婦,炮過的乾薑,大黃,去除外皮的肉桂,炙過的厚朴,紫葳(各三分),芍藥,牡丹皮,炒過的䗪蟲(各五分),炒過的葶藶,去除毛的石韋,瞿麥,去皮尖和雙仁後炒過的桃仁(各二分),人參,用熱水洗過的半夏(各一分),炒過的阿膠,炒過的蜂巢(各四分),炙過的鱉甲,赤硝(各二十分),以及去除根苗的柴胡(六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取一斗爐灶下的灰燼,用一斗五升清酒浸泡,待酒剩下一半時,將鱉甲放入其中煮,使其煮爛如膠漆,然後絞取汁液,加入其他藥材,煎煮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服用七丸,一天服用三次。另有一方,不使用鼠婦和赤硝,而是加入海藻三分和大戟一分。小孩服用粟米大小一粒,一天兩次。
艾灸療法 (聖惠)
治療小孩久治不癒的瘧疾,可在腳大拇指和次指外側凹陷處艾灸,每次灸一壯,如小麥大小的艾炷。此處為內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