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二 (1)

1. 卷第三十二

(水痰鬼持),凡九門

2. 痰飲第一

《嬰童寶鑑》小兒痰飲候歌:

飲水並傷乳,為痰結在胸。令兒不下乳,吐沫與癇同。實即身多熱,譫言入睡中。早須醫治取,久即變驚風。

白話文:

喝水或是受乳時受傷,會使痰積在胸口。孩子因此不肯吃奶,會吐沫,症狀和癇病相似。如果病情實際存在,身體會發熱,睡著時會說胡話。應該早日治療,否則時間久了可能會轉變為驚風。

《外臺》:範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療心腹虛冷,遊痰氣上,胸肋滿,不下食,嘔逆,胸中冷。半夏湯方

白話文:

《外臺》:範汪說,患有痰飲的人,應當用溫和的藥物調理。治療心腹虛冷,遊痰氣上逆,胸肋滿悶,不能進食,噁心嘔吐,胸中寒冷的病症。半夏湯的配方如下:

半夏(一升,洗),生薑(一斤),橘皮(四兩)

白話文:

  • 半夏:一升,洗乾淨。

  • 生薑:一斤。

  • 橘皮:四兩。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肉桂心四兩。若腹痛,內當歸四兩。羸瘦、老小者服之佳。忌羊肉、餳。兒小分減服。

白話文:

將上藥的其中三味切碎,用一斗水煮成三升的藥汁,分三次服完。如果覺得心中煩悶急躁,合併心絞痛,則添加肉桂心四兩。如果腹痛,則添加當歸四兩。瘦弱、年老體弱或兒童服此方較合適。服用此方時,應忌口羊肉及餳。兒童應依年齡減量服用。

《王氏手集》,倍術丸,治脾胃受濕,心下停飲,煩渴嘔吐,腸間瀝瀝有聲,胸膈痞滿,短氣,腹脅脹痛,小便不利,身面虛浮,全不思食方。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倍術丸」,用於治療脾胃受濕引起的疾病,如心下積水、煩躁口渴、嘔吐、腸鳴隆隆作響、胸悶腹脹、呼吸急促、腹脅脹痛、小便不利、身體水腫、食慾不振等症狀。

官桂,乾薑(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米飲下。兒小減丸。

白話文:

官桂、乾薑(各一錢),白朮(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粒,用米湯送服。如果是小孩,則減少丸子的數量。

《王氏手集》,丁香開胃丸,治脾胃不調,停積痰飲,嘔吐吞酸,胸膈痞悶方。

白話文:

《王氏手集》記載的丁香開胃丸,可以用來治療脾胃不調、停積痰飲、嘔吐、吞酸、胸口和橫膈膜痞悶的狀況。

半夏(為粗末,用生薑汁浸,炒令黃色),甘草(炙),京三稜(炮,各一兩),丁香(三分),乾木瓜(半兩),生薑(十二兩,切,研入青鹽一兩,炒潤,焙乾為末)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雞頭大。每服一丸,沸湯化下,不計時候。兒小分減。

白話文:

  • 半夏(粗糙,用生薑汁浸泡,炒成黃色)

  • 甘草(炙烤)

  • 京三稜(炮製,各一兩)

  • 丁香(三分)

  • 乾木瓜(半兩)

  • 生薑(十二兩,切片,研磨,加入一兩青鹽,炒至濕潤,焙乾成粉末)

3. 腫滿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腫滿候:小兒腫滿者,由將養不調,腎脾二臟俱虛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脾主土,候肌肉而剋水。腎虛不能傳其水液,脾虛不能剋制於水,故水氣流溢於皮膚,故令腫滿。其挾水腫者,即皮薄如熟李之狀也。若皮膚受風,風搏而氣致腫者,俱虛腫如吹,此風氣腫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腫脹的解釋是:小兒腫脹是由於餵養和調理失當,腎臟和脾臟兩個臟器都虛弱造成的。腎臟主水,與下陰相通。脾主土,主肌肉,並且約束水。腎虛不能傳輸水液,脾虛不能約束水,所以水液溢出到皮下,導致腫脹。如果伴有水腫,皮膚像熟李一樣薄。如果皮膚受到風寒,風邪侵犯,導致氣滯腫脹,則呈現出虛浮的腫脹,就像被吹起來的一樣,這是風氣性腫脹。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氣腫候。遍身黃腫,腫滿,腹肚不和,氣喘急,此候因吃物不度,或因瀉久而虛至此。所治者,先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與調一日,(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後下甘遂散,通下黃水五升已來,(方見本門)即用勻氣散夾醒脾散與服。

白話文:

茅先生說:小孩出生後,有氣腫的症狀。他全身黃腫,腫脹滿身,腹部不和諧,呼吸急促。這種情況是由於飲食不節制,或者由於腹瀉時間過長而虛弱所致。治療的方法,首先使用勻氣散(方劑請參閱胃氣不和門),醒脾散與調節一天(有兩個方劑:一個方劑請參閱胃氣不和門,另一個方劑請參閱慢脾風門)。然後服用甘遂散,通便排泄黃水五升以上(方劑請參閱本門),然後再服用勻氣散和醒脾散。

五日後常下塌氣散、(方見本門)。仍要斷鹽醋一月日即愈。如見氣大喘,不吃食,陰腫唇縮,死候不治。

白話文:

五天後,通常喘氣就會平復、(症狀才會符合本方症候)。仍然要戒鹽醋一個月就會痊癒。如果出現氣喘不止、不吃飯、陰囊腫大、嘴脣收縮,就無藥可救了。

漢東王先生《家寶》論:小兒頭面、手腳浮腫,因疳積日久結風,此病或因久患用藥不退,發渴喜飲水,變成虛浮二證。宜先用調胃氣藥補之,如觀音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人參散(方見失食傷寒門中)之類,自然平愈。如服調胃藥不退,宜進內消丸。又未退,進紅粉散取了,(二方並見本門)。再用藥補之。

白話文:

漢東王《家寶》談到:小兒的頭面、手腳浮腫,是因為疳積日久而結風,此病或因久病服藥不退,感到口渴、喜愛喝水,變成虛浮二症。初期應當使用調理脾胃氣血的藥物進行治療,如觀音散(配方見於脾胃不和門中)、人參散(配方見於飲食不節傷寒門中)之類,自然會平穩痊癒。如果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後不退,應當服用內消丸。若仍未退,服用紅粉散即可治癒(以上二方皆見於本門)。然後再用藥物調理補養。

錢氏論:腫病,腎熱傳於膀胱,膀胱熱盛逆於脾胃,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剋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腎大勝而克退脾土,上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滂浸於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白話文:

錢氏的理論:

腫病是由腎臟的熱氣傳遞到膀胱,膀胱的熱氣過盛,反衝到脾胃,脾胃虛弱,不能控制腎臟,水又反過來剋制土,脾跟著水而流動。脾主導四肢,所以水分流動,導致全身和臉部都腫脹。如果還出現氣喘的症狀,那就是病情嚴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腎臟的能量過於強大,迫使脾的能量退縮,又壓制了心臟的火氣,而心臟又壓制了肺臟,肺臟被心臟剋制,所以會出現氣喘。你可能會問,心臟剋制肺臟,肺臟本來就虛弱,怎麼還會出現氣喘的症狀呢?錢氏回答說: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肺臟過度氣喘,這是五臟逆亂的表現;另一種情況是腎臟的水氣上升,浸潤肺臟,導致嚴重氣喘,這兩種情況都很難治療。

張渙論:小兒諸病後下痢不瘥,或有體腫滿。蓋脾腎虛弱,腎主水,其氣不通於陰;脾主土,候於肌肉而剋水。脾腎俱虛,不能剋制於水,故流溢皮膚,則令腫滿。

白話文:

張渙的看法:小兒在患病後出現腹瀉不止,或者出現身體腫脹的情況,這是因為脾腎虛弱所造成的。腎臟主導身體的水液,當它的能量無法流通時,就會造成陰虛。脾臟主導肌肉,並且剋制水。當脾腎都虛弱時,就無法剋制水氣,水氣就會流竄到皮膚,導致身體腫脹。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四肢浮腫,喘嗽者為何?答曰:小兒寒熱虧盈本是常度。一食失節,百病來輳,何況過有熱壅諸毒,是積小成多,壅塞遍於胃管,日月深遠,積結轉深。雜食未離於口,三焦之氣不通,四肢漸漸浮腫,小便或即赤黃,大便或通或秘,致喘促,盈盈虛脹,每每從茲食減轉至尫羸,先要安和脾胃,次須利小腸,免傷枉矣。

《嬰童寶鑑》小兒氣腫水腫候歌:

白話文:

翰林院侍詔官楊大鄴問:小兒四肢浮腫,並伴有喘咳,是為什麼呢?

我回答說:小兒的寒熱虧損盈滿本來是正常的現象。一旦飲食失節,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來,更何況有熱邪壅盛諸多毒邪,從而積少成多,阻塞遍佈於胃腸之中,日積月累,積結轉深。雜食未離嘴巴,三焦之氣不通暢,四肢的漸漸浮腫起來,小便可能出現赤黃,大便可能通暢或祕結,導致喘促、盈滿虛脹,常常從這個時候起飲食減少,逐漸轉為虛弱羸瘦,首先要安和脾胃,其次需要利於小腸,否則會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

小兒腫滿一如吹,只為風邪與氣為。若見皮膚熟李樣,此名疳水定無疑。脾虛土壞難禁水,腫滿從來只在皮。腫若赤時因熱作,皆由氣血各無歸。但見此般須早辨,莫令差失致傾危。

白話文:

小兒的腫滿就像是被吹氣一樣,是由於風邪和氣虛造成的。如果看到皮膚赤紅、水腫,可以確定是疳積引起的。脾虛後土壞無法禁制水分,腫滿通常只存在於皮膚。假如紅腫是因風熱所引起的,則是由於氣血都無歸造成的。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必須及早辨別,以免延誤病情以致危險。

《外臺》:劉氏療小兒身體滿,氣急,臥不得方。

上用郁李仁一合搗末,和麵搜作餅子,法與兒吃,微利即瘥。

《外臺》劉氏又方

上用郁李仁末六分,以水七合和調,去滓,煮粥與兒吃之。

茅先生小兒氣腫、水腫,甘遂散,方

白話文:

《外臺》記載:劉氏治療小兒身體脹滿,呼吸急促,無法安睡。 使用郁李仁一兩搗成粉末,和麵混合做成餅狀,給小孩食用,稍微通便即可痊癒。 《外臺》劉氏另一方法 使用郁李仁粉末六分,加入七合水攪拌均勻,過濾掉殘渣,煮成粥狀給小孩食用。 茅先生治療小兒氣腫、水腫,使用甘遂散。

甘遂,大戟,黑牽牛,檳榔,陳橘皮(去白),木香(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甘遂、大戟、黑牽牛、檳榔、陳橘皮(去除白色部分)、木香(以上各半兩)

上為末。每歲一錢,五更初用蔥酒調下。不食吃酒、用蔥湯調下。天明通下黃水來,可依形證調理。

茅先生小兒腫後,塌氣散,方

白話文:

上方研磨成細粉。每年使用一錢,五更時分初次服用,可用蔥酒調服;如果不喝酒,則用蔥湯調服。天亮後若排出黃色水樣物質,應根據病情進行調理。 茅先生的小兒在腫脹症狀緩解後,使用此塌氣散的方子。

中庸,赤小豆,橘皮紅,蘿蔔子,檳榔,甘草(以上各半兩),木香(一分)

白話文:

中庸、赤小豆、橘皮紅、蘿蔔子、檳榔、甘草(以上各 25 公克),木香(5 公克)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薑棗同煎至六分。通口服,進四服,看大小用。

《嬰孺》治小兒面目腫,胸膈中有熱方。

白話文:

上方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小碗,加入薑和大棗一起煎煮至六分滿。空腹時服用,共服用四次,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嬰孺》治療小兒臉部和眼睛浮腫,胸膈中有熱的方子。

黃芩,芍藥,知母(各四分),虻蟲(三十個,炒),當歸,大黃,甘草(炙。各三分)

白話文:

黃芩、芍藥、知母(各4克);虻蟲(30隻,炒熟);當歸、大黃、甘草(炙。各3克)。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飲下,二丸,日四夜一。若睡中涎膈上有水者,加細辛、白朮各三分,令兒強健。

《嬰孺》治小兒通體洪腫,腹滿堅脹,氣喘急。郁李仁湯,方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黃豆大小的丸劑。一次服用兩丸,每天服用四次、隔夜服用一次。如果孩子在睡覺時,唾液在膈膜上有積水的情況,可以加入細辛和白朮各三分,讓孩子變得強壯。

郁李仁(三合),大黃(十二分),柴胡,澤瀉(各八分),赤茯苓(十分),黃芩,麻黃(各十二分),杏仁(湯去皮尖),升麻(各七分),芍藥,豬苓(各八分),鱉甲(五分,炙)

白話文:

  • 郁李仁(三份)

  • 大黃(十二份)

  • 柴胡、澤瀉(各八份)

  • 赤茯苓(十分)

  • 黃芩、麻黃(各十二份)

  • 杏仁(煮過後去除皮和尖端)

  • 升麻(各七份)

  • 芍藥、豬苓(各八份)

  • 龜板(五份,炙烤過)

上以水二升半煮一升六合。七歲為三服,四、五歲為四服,隨小大加減。

《嬰孺》治小兒腫滿,黃芩湯,方

白話文:

用兩升半的水煮到剩下一分六合。七歲的小孩分三次服用,四、五歲的小孩分四次服用,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滿滿,使用黃芩湯的方子。

黃芩,澤瀉,通草(各八分),柴胡,桑白皮(各七分),杏仁(湯去皮尖),豬苓(去皮柴。各六分),澤漆葉(四分)

白話文:

  • 黃芩--8錢

  • 澤瀉--8錢

  • 通草--8錢

  • 柴胡--7錢

  • 桑白皮--7錢

  • 杏仁(湯去皮尖)--6錢

  • 豬苓(去皮柴)--6錢

  • 澤漆葉--4錢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四、五歲兒為三服。一、二歲服二合。

《嬰孺》治小兒腫滿,小豆飲子,方

白話文:

用五升水煮到剩下一半,四到五歲的小孩分成三次服用。一到兩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兩合。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使用小豆飲的方子。

槲皮白(切,七合),茯苓(二分),小豆(八分)

白話文:

槲皮(切碎,七錢),茯苓(二錢),紅豆(八錢)

上以七升水煮一升四合,去滓飲之,未效再合。

《嬰孺》治小兒腫滿不消,服湯不退。葶藶煎,方

白話文:

用七升水煮一升四合的藥材,去掉渣滓後飲用,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服用一次。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不消,服用湯藥無效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葶藶煎這個處方。

葶藶子(三分,炒),防己(六分),柴胡(八分),茯苓,澤瀉,杏仁(去皮尖,炒,研。各十二分),澤漆葉(炒),郁李仁(各五分),蜜(一升)

白話文:

葶藶子(炒熟,三分),防己(六分),柴胡(八分),茯苓、澤瀉、杏仁(去皮尖,炒熟研碎,各十二分),澤漆葉(炒熟),郁李仁(各五分),蜂蜜(一升)。

上以水一斗,煮二升半,去滓,內杏、蜜煎至二升。二歲兒一合。量大小服之。

《嬰孺》治小兒腫滿結實,諸治不效。甘遂丸,方

白話文:

用一斗的水煮沸,煮到剩下二升半後,濾去渣滓,加入杏仁和蜂蜜煎煮至兩升。兩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合,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硬結,多種療法無效的情況下使用。甘遂丸的配方。

甘遂(炒),芍藥,杏仁,車前子,黃芩,豬苓,葶藶子(炒。各三分),鱉甲(七分,醋炙)

白話文:

  • 甘遂:炒製過的甘遂。

  • 芍藥:芍藥根。

  • 杏仁:杏樹的種子。

  • 車前子:車前草的種子。

  • 黃芩:黃芩根。

  • 豬苓:豬苓菌。

  • 葶藶子:葶藶草的種子,經過炒製。

  • 鱉甲:鱉的背甲,使用醋炙製法處理過。

上為末,蜜為丸大豆大。竹葉飲下,二歲五、六丸。日再量之。

《嬰孺》治小兒腫滿,頭面、身體壯熱似傷寒者方。癇瘥腫者,除大青用。

龍膽,葵子,葳蕤,大青,茯苓,前胡(各一分)

上以水二升,煮八合,服半合,日再。

《嬰孺》治小兒頭面及身體浮腫。衛矛丸,方

白話文:

上方藥材研成粉末,用蜂蜜調合成如大豆大小的丸狀。服用時以竹葉飲送下,兩歲大的兒童每次服用五到六丸,每日服用兩次。 《嬰孺》記載治療小兒因腫脹、頭面部及全身發熱類似傷寒症狀的處方。如果是癇病引起的腫脹,則去除大青使用。 龍膽草、葵子、葳蕤、大青、茯苓、前胡(各取等量) 將上述藥材用水兩升煎煮至剩八合,每次服用半合,每日服用兩次。 《嬰孺》記載治療小兒頭面部及全身浮腫的處方。衛矛丸的製法如下。

衛矛羽(鬼箭用羽也,鬼箭一名衛矛),松羅(四分),防己,黃耆(各三分),郁李仁(一錢,別研入)

白話文:

衛矛羽 (鬼箭羽) : 四分

松羅 : 四分

防己 : 三分

黃耆 : 三分

郁李仁 : 一錢(另研)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百日兒食後一丸。日再,以腰中身體汗出盡為度。

《嬰孺》治少小手足、身體腫方。

咸菹汁

上溫浸之,汁味盡,易為度。

《嬰孺》又方

上溫人溺,令暖漬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頭面、手腳虛浮。內消丸,方

白話文:

上方磨成粉末,用蜜做成如大豆大小的丸子。一百天大的嬰兒每次飯後服用一丸,一天兩次,直到腰部及身體出汗完全為止。 《嬰孺》治療小兒手腳、身體腫脹的方子。 鹹菜汁 將患處溫熱浸泡其中,直到藥液味道完全吸收,更換新的藥液繼續浸泡。 《嬰孺》另一個方子 使用溫熱的人尿,讓其溫暖後浸泡患處。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療小兒頭部、臉部、手腳虛腫的內服丸劑方子。

青橘(五個,湯浸去瓤),巴豆(七個,去殼),木香(二錢,炮),防己(一錢半),丁香(十四粒)

白話文:

青橘(五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果瓤)

巴豆(七粒,去除外殼)

木香(二錢,炮製過)

防己(一錢半)

丁香(十四粒)

上青橘同巴豆炒蒼色,去巴豆不用,以其餘藥為末,蒸餅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二、三歲三丸,四、五歲七丸或十丸。男孩兒陳橘皮湯下,女孩兒煎艾葉湯下。一日三服。

白話文:

將青橘和巴豆一起炒至青色,去掉巴豆不用,將剩下的藥材研磨成粉末,蒸餅製成和大麻子一樣大小的藥丸。三歲以下的兒童每次服用三顆藥丸,四至五歲的兒童服用七顆或十顆藥丸。男孩用陳橘皮湯送服,女孩用艾葉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渾身虛腫,氣喘,不思飲食。紅粉散,方

硃砂(一分),檳榔(一錢),輕粉(半錢)

白話文: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療小兒全身浮腫、氣喘、沒有食慾的方子: 朱砂(一分),檳榔(一錢),輕粉(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及半錢,薄荷湯調下。吃一服則取下,仍用觀音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人參散(方見夾食傷寒門中)調其胃氣。忌生冷、粗硬等物。

張渙,海蛤湯,方,治腫滿,大小便不利。

白話文: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一字至半錢的藥量,用薄荷湯送服。服用一劑藥後,若上腹脹滿得以緩解,則仍用觀音散(見胃氣不和門的方劑)調和胃氣。如果上腹脹滿未緩解,則用人參散(見夾食傷寒門的方劑)調和胃氣。忌食生冷、粗硬等食物。

海蛤,桑根白皮(各一兩),漢防己,白朮(炮),赤茯苓(各半兩),甜葶藶(隔紙炒紫色),川朴硝,木豬苓(去黑皮,各一分)

白話文:

海蛤、桑根白皮(各 30 克),漢防己、炮白朮、赤茯苓(各 15 克),炒葶藶(用紙包起來,炒至紫色)、川朴硝、豬苓(去黑皮,各 3 克)。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後。

張渙,郁李仁丹,方,應腫滿,皆可服。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檳榔(各半兩),牽牛子(一分,炒)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一半,去掉渣滓,溫熱時服用,飯後或哺乳後服用。 張渙的郁李仁丹,此方適用於治療腫脹,均可服用。 郁李仁(用湯水浸泡去皮,稍微炒過),檳榔(各半兩),牽牛子(一分,炒)。

上件搗,羅為細末,滴水和丸黍米大。每十粒煎蔥白湯下,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上文所述的藥材搗碎,磨成細粉,加入幾滴水和在一起,搓成米粒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用蔥白湯送下,不限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惠眼觀證》,塌氣散,大治虛腫脹滿,虛煩,手足腫,宜服此方。

白朮,木香,青橘皮(去瓤),甘草(炙),茴香(各半兩),巴豆(三十粒)

上將巴豆炒橘皮,候巴豆黑色,去巴豆,取橘皮,用諸藥為末。每服一大錢,飯飲調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遍身腫,塌氣散,方

白話文:

《惠眼觀證》中的塌氣散,非常適合治療虛弱引起的腫脹、脹滿、心煩、手腳浮腫,應該服用這個處方。 使用白朮、木香、青橘皮(去掉內瓤)、炙甘草、茴香(各半兩)、巴豆(三十粒)。 先將巴豆與橘皮一起炒,等到巴豆變黑後,去除巴豆,只取橘皮,然後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用飯湯送服。 《吉氏家傳》中也記載了用塌氣散治療小兒全身浮腫的方法。

漢防己,當歸,芍藥,紫菀,黑牽牛,杏仁(去皮略炒,先研。以上各一錢),檳榔(面熛,二錢),綿黃耆(二錢,蜜炙)

白話文:

漢防己、當歸、芍藥、紫菀、黑牽牛、杏仁(去皮略炒,先研成粉。以上各一錢),檳榔(炒黃,二錢),綿黃耆(二錢,用蜂蜜炙烤過)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五分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遍身虛腫,棗肉丸,方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碗,加薑三片,棗子一個,煎煮至剩五分時服用。 《吉氏家傳》治療小兒全身虛腫的方劑,名為棗肉丸。

石燕子(一個,捶為末),大棗(七個,去核),巴豆(七粒,去油)

白話文:

石燕子(一個,搗成細末),大棗(七個,去除果核),巴豆(七粒,去除油脂)

上二味入棗肉內,燒存性,細研,以蟾酥丸麻子大。看原因甚物所傷,以原傷物汁下,甚妙。

《莊氏集》俞穴灸法: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綱各二壯。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五寸陷中。

白話文:

將前兩種藥物放入棗子肉內,燒成灰燼,研磨成細末,再以蟾酥丸丸成麻子大小。根據病因判斷是哪種東西引起的傷害,用原先傷害的那種東西的汁液送服,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