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7)
卷第十八 (7)
1. 瘡疹論第一
瘡黑靨不出膿者,死。舌黑,鼻有黑氣者,死。其或疹痘未出以前,熱毒內逼,目睽上竄驚叫、有如驚風者,此乃瘡欲出之候。若誤認為驚風調治,毒氣內蓄,邪熱不泄,乃死。或有惡瘡既出,譫語不止,此是惡候,更以冷藥解利,則使聲喑,瘡疹反沒,乃死。或用燥藥太過,咽喉腫痛,猛發鼻血、喘嗽而死。
或瘡作白疱,忽然蓄入臟腑,漸作紫黑、無膿、日夜煩悶者,服化毒散(方見瘡疹倒黶門中,)其毒氣當從手足心出,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若便血、瘡壞無膿者,十死不治候。大熱瘡毒順出,然後依證調理。有患瘟毒豆瘡不出者,一法以地黃、雄黃令飲。然不可太多,太多則反有所損。
或飲啜食熱乳積於腑臟者,當兼用藥療乳母。嬰兒、孩童之性,陽盛而陰微,臟腑陰陽氣稍差逆,大小便多不順利。自扁鵲、太倉公論療嬰孩藥性有可餌者,皆先知節氣陰陽治之,利臟腑,則病勢漸解也。
張仲景論:孩兒初生下時,宜進地黃汁,點在孩兒口中,退下黑屎,至壯年不患瘡疹。及小兒生下未滿一百日以來,如遇天氣和暖、無惡風之時,抱於日中,使皮膚緊密,常奈風日。若只在房室之間,或常於溫暖之處,忽乍見風日,使寒邪之氣伏積臟腑,若遇天氣不調,多作瘡疹之候。若瘡疹出,方得寒邪散、毒氣消也。
若孩兒患瘡子,父母即不得行房。若有觸犯,使瘡疹不出,毒氣入心,悶亂而死。若已出之候,觸之則令其瘡黑爛痛極,如刀割爾;設或瘡疹得安,其瘢經年黑色。仲景謂瘡疹未生之間,宜於房室燒赤朮、豬甲二物,辟惡氣。父母常戒其色欲,亦令人守房室門,勿令外人入房,恐有觸犯,令小兒瘡疹難出。
或得上喘、面青黃色者,猶良。若因此犯而死者,不可勝數。又有疹痘安後,瘡痂雖落,其瘢猶黶,肌肉或凹凹,再作瘡疹,此因安後不解利毒氣,留滯敗熱後肌肉之間也。余歷究諸古今方目,漢魏以前,瘡疹之說經方不載,惟扁鵲有油劑,仲景有數方,悉已修錄。昔宋之秦承祖,晉中書令王珉,各有一方,亦見於後。
自後巢元方乃論疹痘之症,《太平聖惠》稍編其方,諸家方書亦少有載者。今所習諸方,皆世良工經用調理得效,秘而不傳者。愚不忍坐視其人之亡,故敘其傳變脈證、病候及藥,以廣其傳,庶使患者免罹夭傷之苦矣。
《活人書》論:小兒瘡疹與傷寒相類,頭疼、身熱、足冷、脈數,疑似之間,只與升麻湯。(方見傷寒發斑門。)緣升麻湯解肌,兼治瘡子,已發未發皆可服。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傷寒身熱固不可下,瘡疹發熱在表,尤不可轉。世人不學,乃云初覺以藥利之,宣其毒也,誤矣。
又云瘡痘已出,不可疏轉,出得已定,或膿血太盛,卻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瘡疹首尾皆不可下。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輒用利藥,即毒氣入里殺人。但與化毒湯、紫草木通湯(二方並見瘡疹已出未出門、)鼠黏子湯(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出得太盛,即用犀角地黃湯解之(方見瘡疹太盛門中。)若瘡痘出不快,煩躁不得眠者,水解散(方見時氣門中。
白話文:
如果瘡疹呈現黑色,沒有膿液流出,這表示病人會死亡。如果舌頭發黑,鼻孔周圍有黑氣,也表示會死亡。如果疹子或痘子還沒長出來,體內的熱毒就已經逼迫上竄,導致眼睛上翻、驚叫,就像是抽風一樣,這其實是瘡疹要發出來的徵兆。如果誤以為是驚風而用治療驚風的方法,就會讓毒氣積在體內,邪熱無法散發,導致死亡。有些病人在惡瘡長出來後,還一直說胡話,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如果再用寒涼的藥物來解熱,就會導致聲音嘶啞,瘡疹反而消退,這樣也會死亡。如果用太過燥熱的藥物,會造成咽喉腫痛、大量流鼻血、咳嗽和喘氣,最後也會死亡。
有些瘡疹一開始是白色的小水泡,突然間就竄入內臟,漸漸變成紫黑色,沒有膿液,病人日夜煩躁不安。這時服用化毒散(藥方在《瘡疹倒黶門》中),毒氣就會從手心、腳心散發出來,這樣病人才會痊癒。這種情況是五死一生的徵兆。如果出現便血,而且瘡疹潰爛沒有膿液,這是十死不治的徵兆。通常發熱時,瘡毒順利發出來,之後再依照病情調理。有些人生了瘟疫性的豆瘡,卻長不出來,可以用地黃和雄黃讓病人服用。但是不能用太多,用太多反而會造成傷害。
如果因為喝了熱奶,導致積聚在內臟,這時也要同時治療哺乳的母親。嬰兒和孩童的體質,陽氣旺盛而陰氣微弱,臟腑的陰陽之氣稍微失調,大小便就會不順暢。從扁鵲和太倉公討論治療嬰兒的藥性來看,凡是可以用來服用的藥,都必須先了解節氣的陰陽變化來治療,調和臟腑,這樣病情才會逐漸好轉。
張仲景認為:嬰兒剛出生時,應該餵食地黃汁,點在嬰兒口中,幫助排出黑色的胎便,這樣長大後就不容易得瘡疹。在嬰兒出生未滿一百天的時候,如果天氣溫和、沒有強風,可以抱到太陽底下曬太陽,讓皮膚緊密,經常適應風和太陽。如果只是待在室內,或常在溫暖的地方,突然接觸風和太陽,就會讓寒邪之氣積在體內。如果遇到天氣變化,就容易出現瘡疹。如果瘡疹長出來了,寒邪之氣就會散去,毒氣也會消除。
如果嬰兒得了瘡疹,父母就不能行房事。如果犯了禁忌,就會讓瘡疹長不出來,毒氣侵入心臟,導致病人煩悶而死。如果瘡疹已經長出來了,觸碰到它,就會讓瘡疹變成黑色、潰爛,疼痛難忍,像刀割一樣。如果瘡疹得以痊癒,留下的疤痕也會經年呈黑色。仲景認為,在瘡疹還沒長出來的時候,可以在房間裡燒赤朮和豬甲這兩樣東西,來避開惡氣。父母要時常戒除性慾,也要讓人守在房門口,不要讓外人進入房間,以免觸犯禁忌,讓小兒的瘡疹難以長出來。
如果病人出現喘氣、臉色青黃的狀況,還算良好。如果因為觸犯禁忌而導致死亡的案例,多到無法計算。還有一些人在瘡疹痊癒後,雖然瘡痂脫落了,但疤痕仍然是黑色的,肌肉可能凹陷不平,甚至再次長出瘡疹。這是因為痊癒後沒有完全排除毒氣,讓殘留的敗熱積留在肌肉之間。我研究了許多古今的醫方,發現在漢魏之前,醫經上並沒有記載關於瘡疹的說法,只有扁鵲有使用油劑的記載,仲景有幾個藥方,這些我都已經整理收錄。以前宋朝的秦承祖和晉朝的中書令王珉,他們也各自有一個藥方,我也會收錄在後。
之後巢元方才開始討論疹痘的病症,《太平聖惠方》稍微整理了一些相關藥方,其他醫書上很少有記載。現在大家常用的藥方,都是世上良醫經過多次使用、調理而有效的,他們都把它當成祕方而不外傳。我不忍心看著人們因為這樣而喪命,所以整理了瘡疹的傳變過程、脈象、病症和用藥,來廣為流傳,希望能讓病人免於夭折的痛苦。
《活人書》認為:小兒的瘡疹和傷寒很相似,都會有頭痛、發熱、手足冰冷、脈搏加快的症狀。如果難以分辨,就用升麻湯(藥方在《傷寒發斑門》)。因為升麻湯可以解肌,同時治療瘡疹,無論是已經發出來的或是還沒發出來的,都可以服用。但是不能隨便改變藥方,這是最需要注意的。傷寒發熱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瘡疹發熱在表,更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世人不學醫理,竟然認為在剛發病時可以用藥物瀉下,來宣洩毒素,這是錯誤的。
還有人認為瘡痘已經長出來了,就不能用瀉下的藥物,等瘡痘都長出來了,或是膿血太多,才用瀉下的藥物。這也是不對的。總之,瘡疹從頭到尾都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小兒發熱,耳朵冰冷、屁股冰冷、咳嗽,就用瀉下的藥物,會導致毒氣進入體內而死。只要使用化毒湯、紫草木通湯(兩個藥方都在《瘡疹已出未出門》)、鼠黏子湯(藥方在《瘡疹攻咽痛門》),如果出疹太過,就用犀角地黃湯來解熱(藥方在《瘡疹太盛門》)。如果瘡痘長得不快,病人煩躁睡不著,就用水解散(藥方在《時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