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13)
卷第二十七 (13)
1. 噦逆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噦候:小兒噦,由哺乳冷,冷氣入胃,與胃氣相逆,冷折胃氣不通,則令噦也。
《千金翼》論: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者,飲水即噦。
《千金》治小兒噦方。
生薑汁,牛乳(各五合)
上二味煎取五合,分為二服。《聖惠》同以牛乳二合,薑汁一合,銀器中煎一沸,一歲兒飲半合。
《千金》又方
上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外臺》以羊乳煎,無,即以牛乳代。《聖惠》同,只煎三、兩沸。
《古今錄驗》治小兒噦方。
鹿角粉,大豆(末)
上等分相和,乳調塗奶上飲兒。
《聖惠》治小兒噦不止。丁香散,方
丁香,藿香,白茅根(銼。各一分),人參(半兩,去蘆頭),花桑葉(三兩、炙)
上件搗,羅為散。三、四歲兒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帶熱服之。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噦逆不止,心神煩亂。人參散,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半兩),甘草(炙、銼),藿香(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服。
《聖惠》治小兒噦,不納乳食。草豆蔻散,方
草豆寇(三枚,去皮),甘草(一分,炙,銼),人參(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多噦,心胸煩悶。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甘草(一分,炙,銼),人參,陳皮,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三、四歲兒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四分去滓,稍熱頻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噦,乳母服,人參散,方。
人參(三分),陳皮(一兩,去白)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熱服,至夜三、四服。乳母服訖,即乳兒甚效。
《惠眼觀證》,平胃丸,養實胃氣,大治乾嘔方。
馬芹子(生),白殭蠶(直者),丁香
上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此○大。每服一丸,用陳皮一片炙過,煎湯化下。凡諸疾覺胃氣稍怯,即服之。
白話文:
**《巢氏病源》**提到,小孩子打嗝,是因為喝了冷的奶,寒氣進入胃裡,和胃氣相衝,寒冷阻礙了胃氣的運行,所以就打嗝了。
**《千金翼》**認為,胃裡虛弱寒冷的人,無法進食,喝水就會打嗝。
**《千金》**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打嗝的藥方:
用生薑汁和牛奶各五合,一起煎煮到剩五合,分兩次給小孩服用。《聖惠方》的做法類似,用牛奶二合、薑汁一合,放在銀器中稍微煮沸,一歲的小孩喝半合。
**《千金》**還有另一個方子:
用牛奶一升,煎煮到剩五合,分五次服用。《外臺方》則使用羊奶煎煮,沒有羊奶的話就用牛奶代替。《聖惠方》也是這樣,只是稍微煮沸幾次。
**《古今錄驗》**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打嗝的藥方:
將鹿角粉和大豆粉末等量混合,用奶調成糊狀,塗在奶頭上讓小孩吸吮。
**《聖惠方》**有一個治療小兒打嗝不止的丁香散:
用丁香、藿香、白茅根(切碎,各一分)、人參(半兩,去除蘆頭)、炙花桑葉(三兩),一起搗碎過篩成粉末。三四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加入少量生薑一起煎煮到剩一半,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不限制時間。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藥量。
**《聖惠方》**還有一個治療小兒打嗝不止,心神煩躁不安的人參散:
用人參、白朮、白茯苓(各半兩)、炙甘草(切碎)、藿香(各一分),一起搗碎過篩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到剩一半,去除藥渣後稍微溫熱服用,不限制時間。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適當減少藥量。
**《聖惠方》**還有一個治療小兒打嗝,不肯喝奶、進食的草豆蔻散:
用草豆蔻(三枚,去皮)、炙甘草(切碎,一分)、人參(半兩),一起搗碎過篩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到剩一半,去除藥渣後溫服,不限制時間。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藥量。
**《聖惠方》**還有一個治療小兒經常打嗝,心胸煩悶的麥門冬散:
用麥門冬(一兩,去心,焙乾)、炙甘草(切碎,一分)、人參、陳皮、厚朴(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香熟,各半兩),一起搗碎過篩成粗粉末。三四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到剩四分,去除藥渣後稍熱多次服用。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藥量。
**《聖惠方》**記載了一個給哺乳母親服用的治療小兒打嗝的人參散:
用人參(三分)、陳皮(一兩,去除白色的部分),一起搗碎過篩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杯,加入生薑半分,煎煮到剩六分,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晚上服用三四次。哺乳母親服用後,再給小孩餵奶效果很好。
**《惠眼觀證》**中提到,平胃丸可以調養胃氣,主要治療乾嘔:
用馬芹子(生的)、白殭蠶(直的)、丁香,等量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做成如棗核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一片炙烤過的陳皮煎湯送服。凡是覺得胃氣稍弱,就可以服用此藥。
2. 霍亂吐利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霍亂吐利候:霍亂者,陰陽清濁二氣相干,謂之氣亂。氣亂於腸胃之間為霍亂也。小兒腸胃嫩弱,因解脫逢風冷,乳哺不消而變吐利也。或乳母觸冒風冷,食飲生冷物,皆冷氣流入乳,令乳變敗,兒若飲之,即成霍亂吐利。皆是觸犯腑臟,使清濁之氣相干,故霍亂也。
挾風而結實者,則身發熱、頭痛、體痛,而腹吐利。凡小兒霍亂皆須暫斷乳,亦以藥與乳母服,令血氣調適,乳汁溫和故也。小兒吐利不止,血氣變亂,即發驚癇也。
《千金翼》問曰:病有霍亂者,何也?答曰:嘔吐而利,此為霍亂。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諸般瀉候,各別各有所見,下藥分次第。下項小兒有中霍亂吐瀉候,上吐下瀉,遍身微熱,不能乳哺。此候因吃食冷熱不調,氣不順,脾家受熱,胃冷不消化致此。所治者,先用沉香睡驚飲(方見霍亂門中)夾丁香散(方見吐利門中)、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活脾散與服安樂。(有兩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
如傳變,大渴不食,面臉紅,眼微視,氣小不語,汗多,恐化慢脾風,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凡嬰孩小兒霍亂而成吐瀉,仍須進大七寶散二、三服(方見本門),並觀音散二、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溫白丸二、三服。如不退,恐脾困不進乳食,須進惺惺散二、三服。如依次用藥不退,往往變作慢脾風,慢驚風。如得此患,宜進竹瀝膏二、三服,間惺惺散(三方並見利久不止門中)調胃氣藥,並沉香散與之(方見本門)。
張渙謹按:小兒霍亂吐利,由陰陽不和,清濁相干,與大人無異。如救火拯溺,宜速療之。兼宜用聖石丹治之(方見冷吐門中)。又宜順正湯(方見本門)。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霍亂吐奶者為何?答曰:凡將息小兒之道,切慎擇奶母:精神爽健,精神詳慢,智惠深遠;身無疾病,脂肉肥潤,溫厚淳善。能調理乳食,何疾更生,眾疾易愈。緣不慎諸味,恣意亂餐孩兒,或變蒸,或乘寒哺乳,或蒸熱飼兒,或醉後嗔怒,或悲啼不常,驚亂神氣,乳食失節,即吐瀉可疑。
《惠眼觀證》霍亂吐瀉形候:忽然吐瀉,謂之霍亂吐瀉。如有渴,即下沉香飲子(方見吐利門中)夾平胃丸服之。(方見噦逆門中)。苦未有渴,量大小下鮓湯丸,通一、二遍。白涎(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只依前用沉香飲子,平胃丸調理。或尚猖狂躁,夜睡不得,喘息急促,此死候不治。
《玉訣》:小兒霍亂,有此兩證。若胃冷霍亂,身無大熱,但只微溫,面湏青黃,宜銀白散調氣。若腹痛多喘,口吐清水,面色不定,乾噦不常,宜蘆薈丸殺蟲(二方並見霍亂門中),後調氣。歌曰:霍亂皆因胃氣傷,冷熱攻脾氣受殃。或積或蟲寒與熱,胃虛乾嘔不尋常。
白話文:
小兒霍亂吐利
《巢氏病源》說,小兒霍亂吐利是因為體內陰陽和清濁二氣互相干擾,導致氣機紊亂。這種氣亂發生在腸胃之間就形成了霍亂。小兒的腸胃很嬌嫩,如果因為脫去衣服吹到冷風,或是吃奶後消化不良,就會引起吐瀉。有時,餵奶的母親如果受涼感冒,或吃了生冷的食物,寒氣會進入乳汁,導致乳汁變質,小兒喝了也會造成霍亂吐利。總之,這些情況都是侵犯了臟腑,使清濁之氣互相干擾,所以才發生霍亂。
如果霍亂還伴隨著風邪而使腸道堵塞,就會出現發熱、頭痛、身體疼痛以及腹部吐瀉的症狀。一般來說,小兒得了霍亂都要暫時停止餵奶,同時也要給餵奶的母親吃藥,以調和血氣,使乳汁溫和。如果小兒吐瀉不止,血氣錯亂,還會引起驚風抽搐。
《千金翼》中問道:什麼是霍亂?回答說:既嘔吐又腹瀉,這就是霍亂。
茅先生說,小兒出生後有各種腹瀉的症狀,各有不同的表現,用藥也要分先後。如果小兒患了霍亂吐瀉,既吐又瀉,全身微微發熱,不能吃奶,這是因為飲食冷熱不調,氣機不順,脾胃受熱,導致胃寒不能消化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先用沉香睡驚飲(藥方在霍亂門中),配合丁香散(藥方在吐利門中)、乳香散(藥方在一切泄瀉門中)、活脾散,還要服用安樂散(有兩個藥方,一個在胃氣不和門,一個在慢脾風門)。
如果病情惡化,出現非常口渴、不吃東西、面色潮紅、眼睛斜視、呼吸微弱、不出聲、多汗等症狀,很可能會轉變成慢脾風,這是無法治癒的死亡徵兆。
漢東王先生《家寶》說,嬰幼兒得了霍亂導致吐瀉,應該服用大七寶散二、三服(藥方在本門中),並服用觀音散二、三服(藥方在胃氣不和門中),還有溫白丸二、三服。如果病情沒有好轉,擔心脾胃虛弱導致不能吃奶,需要服用惺惺散二、三服。如果按順序用藥仍不見效,往往會轉變成慢脾風或慢驚風。如果得了這些病,應該服用竹瀝膏二、三服,並間隔服用惺惺散(這三個藥方都在利久不止門中),還要服用調理胃氣的藥,以及沉香散(藥方在本門中)。
張渙認為,小兒霍亂吐利是由於陰陽不調、清濁相干引起的,和大人沒有什麼不同。這種病像救火或救溺水一樣,應該趕快治療。同時,還要使用聖石丹(藥方在冷吐門中)來治療,以及順正湯(藥方在本門中)。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道:小兒霍亂吐奶是什麼原因?回答說,要照顧好小兒,首先要慎重選擇奶媽。要選精神好、性格穩重、聰明、身體健康、體態豐滿、溫柔善良的奶媽。她如果能好好照顧小兒的飲食,就不會生病,就算生病也容易治好。如果奶媽不注意飲食,隨意亂吃東西,或者在小孩出疹子時、受寒時、發熱時餵奶,或在喝醉酒、生氣、哭鬧時餵奶,這些都會擾亂小兒的神氣,導致飲食失調,就容易發生吐瀉。
《惠眼觀證》說,霍亂吐瀉的症狀是突然發生吐瀉。如果同時感到口渴,就要服用沉香飲子(藥方在吐利門中),配合平胃丸(藥方在噦逆門中)。如果沒有口渴,要根據小兒的大小服用鮓湯丸,通便一兩次。如果吐白沫(藥方在急慢驚風門中),還是要按照前面的方法用沉香飲子和平胃丸來調理。如果小兒還是躁動不安、晚上睡不著、呼吸急促,這就是病情危重,無法治癒的徵兆。
《玉訣》中說,小兒霍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胃寒引起的霍亂,這種情況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只是微微發熱,臉色發青發黃,應該用銀白散來調和氣機。另一種是腹痛、喘息嚴重、吐清水、臉色不穩定、常常乾嘔的霍亂,這種情況應該用蘆薈丸來殺蟲(這兩種藥方都在霍亂門中),之後再調和氣機。歌訣說:霍亂都是因為傷了胃氣,冷熱之邪侵犯脾胃導致的。可能是因為積食、蟲積或寒熱引起的,胃虛而出現乾嘔是很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