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一 (11)
卷第三十一 (11)
1. 㿗疝第五
《巢氏病源》小兒病㿗候:㿗者,陰核氣結腫大也。小兒患此者,多因啼怒,躽氣不止,動於陰氣;陰氣下擊,結聚不散所成也。
《嬰童寶鑑》小兒疝氣陰囊大,為腎久冷,攻於膀胱,下入小腹,結聚不行,流於陰中,故陰囊腫也。
《小方脈》論小兒疝氣四等:一盤疝氣,其病元帶白色,臥間奔臍下,坐時卻在腹。如作天色,先喘粗,後臍下疼痛,名疝氣也。二瘕氣,其患似雞子形,中間粗兩頭尖,碧色如作天氣。先困後喘粗,臍下疼痛,瘕氣漸作聲,名瘕氣也。三偏氣,一偏腫無頭,如作天色,先無力後臍下痛。
四小腸氣,其病元緊實不去,如發天色,臍下痛。此病皆因母月內啼泣,閉小腸氣。
《嬰童寶鑑》小兒陰疝歌:
陰疝因何得,邪風在腎經,傳流因血聚,如此漸成形。
《玉訣》小兒胎積疝氣候歌:
小兒疝氣每因啼,胎積膀胱不散之,偏者氣傷或左右,結實年深不可醫。
此患先下小腸積熱,調膀胱,氣順即妙。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疝氣候歌
此病從來有兩般,夜啼胎疝在詳觀:要知胎氣生紅脈,啼哭黃昏青脈連。中指只看交脈處,須識伊家病本源、一枚搐上宜先理,兩個雙提妙藥難。
治此當行心氣,利小腸,去膀胱毒熱。其有如李者,亦有稀軟者,亦有並腎大者,亦有木硬者,其楚痛不可忍,只以證知。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夜啼與睡紅散(方見夜啼門,吉氏方同。)疝氣與,勝金丸方見偏㿗門,吉氏方同)。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疝氣多啼候歌(腎腫為疝):
小兒疝氣有多般,日夜啼聲意不歡,或有胎中毒氣在,傷寒一種亦難安。請看指內相連處,識得醫家病本源,一脈紅時須急整,莫教雙脈恐難痊。
此候多因啼哭,得冷氣衝膀胱為疝氣。又傷寒與胎氣衝下者,但手中心個指面上有紅筋一條者是疝氣,兩條者是驚氣。驚氣宜蛜𧌴丸(方見一切癇門中),疝氣服抽抱散(方見本門)。
《惠濟》歌小兒疝候歌(與勝金丸方見偏㿗門,吉氏方同:)氣積膀胱入腎囊,疝㿗兩腫各分張,喜怒嘔啼因滯氣,驚撥兒眠氣亦傷,幸有小腸通水氣,莫教虛損病難將,更有一般胎氣病,人言獨腎不成雙。
《顱囟經》治孩子陰囊或疝腫脹。青木香散,方
狐陰(一雙,炙),蒺藜(炒),地膚子,昆布,枳殼(炒),槐子(炒。各一分)
上為末。一歲二歲空心米飲下一錢。
《金匱要略》:卒疝,走馬湯,主之方:
巴豆(去皮心,熬。),杏仁(去皮尖。各二枚)
上二味取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
《葛氏肘後》,徐王神效方,小兒腹痛大汗出,名曰寒疝。
上濃煮梨葉汁,一服七合。以意消息,可作三、四度飲之良。
白話文:
㿗疝第五
《巢氏病源》提到,小兒的㿗病,是指陰核(睪丸)因氣結而腫大。多是因為小孩哭鬧發怒,身體用力,導致氣體不順,衝擊到陰部,使得氣體鬱積不散所造成的。
《嬰童寶鑑》認為,小兒疝氣導致陰囊腫大,是因為腎臟長期受寒,寒氣侵犯膀胱,向下進入小腹,鬱積不通,流到陰囊,所以陰囊才會腫起來。
《小方脈》將小兒疝氣分為四種:
一、盤疝氣:發病時陰部帶有白色,平躺時氣會跑到肚臍下方,坐起來時又回到腹部。發作前會先喘氣,然後肚臍下方疼痛,這就是疝氣。 二、瘕氣:腫塊形狀像雞蛋,中間粗兩頭尖,顏色像陰天時的天空。發作前會先感到疲倦,然後喘氣,接著肚臍下方疼痛,同時腫塊也會發出聲音,這就是瘕氣。 三、偏氣:只有一邊腫大,沒有頭,顏色像陰天時的天空。發作前會先感到無力,然後肚臍下方疼痛。 四、小腸氣:腫塊一開始就很緊實,不會消失。發作時,肚臍下方會疼痛。這些病都可能因為母親在坐月子期間哭泣,導致小腸氣閉塞所引起。
《嬰童寶鑑》中的歌訣說,陰疝的發生是因為邪風侵入腎經,導致血液瘀積,慢慢形成。
《玉訣》中提到,小兒疝氣常常是因為哭鬧,使得胎積(胎便等)積在膀胱無法散開。偏側發生的可能是氣受損,不論左右,若結實且時間久了就很難治療。這種病初期是小腸積熱,要調和膀胱,使氣順暢就好。
《石壁經》中說,疝氣有兩種,一種是夜啼引起的胎疝。要看有沒有紅脈,啼哭時出現青脈。看中指指紋的交匯處,就能知道病因。如果只有一條筋脈異常要及早治療,兩條異常就比較難處理。治療要行心氣,疏通小腸,去除膀胱的毒熱。腫塊有如李子大小,也有些是軟的,有些是跟腎一樣大的,有些是木硬的,痛到無法忍受,這些都要根據症狀來判斷。
《鳳髓經》中的歌訣和以上類似,也有提到夜啼時可用紅散,疝氣可用勝金丸治療。(相關藥方請參考其他章節)
《小兒形證論》提到,小兒疝氣有很多種類,會因為日夜啼哭而感到不舒服,可能是胎中毒氣,也可能是因為傷寒引起的。要看指甲內側的筋脈,來判斷病因。如果只有一條紅筋就要馬上治療,兩條紅筋就很難治癒。這種病大多是因為哭鬧,冷氣衝擊膀胱所致,也有可能是傷寒或胎氣下衝。手掌中心個指面上有紅筋一條是疝氣,兩條是驚氣。驚氣用蛜𧌴丸治療,疝氣用抽抱散治療。
《惠濟》中的歌訣說,氣積在膀胱進入腎囊,疝氣和㿗腫大是不同的。因為喜怒、嘔吐、啼哭等導致氣滯,或因為驚嚇、睡眠不好也會傷到氣。幸好小腸可以疏通水氣,不要虛弱損壞,否則很難治療。還有一種胎氣病,人們說只有一側腎臟,無法成雙。
《顱囟經》記載了治療小兒陰囊或疝氣腫脹的青木香散,藥方包括:狐陰(炙過)、蒺藜(炒過)、地膚子、昆布、枳殼(炒過)、槐子(炒過),各一分,磨成粉末。一兩歲的小孩,空腹用米湯送服一錢。
《金匱要略》記載,治療突然發作的疝氣,可以用走馬湯。藥方包括:巴豆(去皮心,熬過)、杏仁(去皮尖),各兩枚。將兩味藥用棉布包起來,搗碎。用熱湯兩合,捻取白汁飲用,就會產生瀉下作用。用量要根據病人年紀和體質來調整。
《葛氏肘後》中,徐王神效方治療小兒腹痛、大汗,名為寒疝。用濃煮的梨葉汁,一次服用七合。可以根據情況,分三四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