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4)

1. 盜汗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盜汗候:盜汗者,眠睡而汗出也。小兒陰陽之氣嫩弱,腠理易開。若將養過溫,因於睡臥陰陽氣交,津液發泄而汗出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盜汗的記載:盜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的症狀。小兒的陰陽之氣較為嬌嫩脆弱,腠理容易疏鬆。如果過度溫暖的環境,導致睡眠時陰陽之氣交合,津液發洩而出,就會出現盜汗。

《養生必用》:童男室女、小兒肌瘦有汗,但用平和養氣血溫藥,自無虞矣。(用朮、桂、地黃、當歸、芎等。)

白話文:

人的養生必備:未成熟男女、瘦弱的兒童,只用平和補養氣血與溫性的藥物,自然沒有使人擔憂的危險。(以山藥、桂枝、熟地黃、當歸、川芎為主。)

錢乙論盜汗者,睡而自汗出,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方見喜汗門中。)遍身汗,香瓜丸主之(方見本門中。)若胃怯汗出則上至項、下至臍,此胃虛也,當補胃,益黃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白話文:

錢乙論述盜汗:睡覺時自發出汗,肌肉虛弱,可以用止汗散治療(方見喜汗門中)。遍身出汗,可以用香瓜丸治療(方見本門中)。如果胃氣虛弱導致盜汗,則從項部到臍部都會出汗,這是胃虛所致,應當補益胃氣,益黃散可以治療(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錢乙論治病有等云:張氏三子病。歲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項、下至胸;小者但額有汗。眾醫以麥煎散治之不效。錢氏曰:大者與香瓜丸,次者與益黃散。(二方同見前。)小者與石膏湯,(錢乙方與諸方竹葉石膏湯並同。)各五日而愈。(遍身者,盜汗也。上至項、下至胸者,胃虛也。額有汗者,喜汗也。)

白話文:

錢乙談論治病的方法,有這麼一個例子:張家的三個孩子生病了。年紀最大的孩子全身盜汗;第二個孩子只從頭到脖子,到胸部有汗;年紀最小的只在額頭上冒汗。眾多醫生用麥煎散來治療他們,但是沒有見效。錢乙說:年紀最大的給香瓜丸,第二個給益黃散。(兩種藥方都在前面提到過。)年紀最小的給石膏湯。(錢乙的藥方和諸方竹葉石膏湯相同。)五天後,這三個孩子都痊癒了。(全身出汗,是盜汗。上到脖子,下到胸部出汗,是胃虛。額頭出汗,是好出汗。)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盜汗候:陰陽氣弱,腠理易開,因於眠臥,陰陽氣交,津液發泄,故為虛汗。

《嬰童寶鑑》:小兒心膈發熱,時痢盜汗者,多病疳也。

《嬰童寶鑑》小兒盜汗歌:

小兒氣血未調和,腠理開舒易染疴,將養過溫成盜汗,早須醫理莫蹉跎。

《玉訣》小兒盜汗虛熱歌:

盜汗頻頻氣受傷,臟中虛熱小便黃,夜間發熱無時節,頰赤唇乾口有瘡。

此患先退熱,後調其氣,次和臟腑,故無誤也。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盜汗歌:

頻頻生盜汗,虛熱小便黃,夜臥時煩熱,鳴牙腎受傷,氣粗還氣細,肝內要消詳。

此病是因傷氣,非風蘊熱,乃三焦不得通暢,出汗恐久成驚風候。先將南星丸利三焦(方見傷寒變疹子門。)次下大青丹(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得心氣不驚恐,汗不止,先服防風湯一、二服,補氣定汗。(方見本門。)

白話文:

這種疾病是因外傷所造成的,不是風熱引起的。 而是三焦不通暢而發病,如果大量出汗時間久了可能變成驚風的症狀。 先用南星丸來利尿,(做法請參閱傷寒變疹子的章節)接著再服大青丹。 (做法請參閱急慢驚風本章節)。如果病人已經不再驚恐,也停止冒汗,就先服用防風湯一、兩次,以補氣固汗。 (做法請參閱本章節)

《千金》治少小盜汗。三物黃連粉

黃連牡蠣,貝母(各十八銖)

上以粉一升,合搗下篩,以粉身良。《嬰孺》方同,無粉一味。

《千金》此由心臟熱之所感,宜服,犀角飲子,方。《聖惠》同。治小兒盜汗,體熱瘦瘁,多驚。

白話文:

《千金方》認為,盜汗是由心臟熱引起的,應該服用犀角飲子。

《聖惠方》的治療方法與《千金方》相同,用於治療小兒盜汗、體熱消瘦、多驚。

犀角(十八銖),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半),甘草(炙,半兩),白朮(炮,六錢)

白話文:

犀牛角(十八克),茯苓(三錢),麥門冬(四十五克),甘草(炙甘草,十五克),白朮(炮白朮,十八克)。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龍齒一兩佳。《外臺》:《延年》治小兒盜汗方。

白話文:

把上等五味子搗碎,用九份水的量煎煮,煎到四分水的量,分次服下。加入一兩龍齒效果更好。《外臺祕要》、《延年方》治小兒盜汗的方子。

麻黃根雷丸,牡蠣(熬。各三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一兩),粱米(一升)

白話文:

麻黃根、雷丸、牡蠣(各熬製三兩),甘草(三兩,炙製),乾薑(一兩),粱米(一升)

上六味,搗粉以粉身,汗即止。

孫尚藥治小兒盜汗,潮熱往來方。

南蕃胡黃連柴胡(各等分)

上搗,羅極細,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重湯煮三、二十沸,放溫,食後和滓服。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濾成極細的粉末,並加入蜂蜜和丸,丸子的體積約如雞頭大小。每次服用兩到三顆藥丸,將藥丸放在銀器中,加入少許酒溶解,再加入五分之水,在大火中煮沸三到二十次,待其冷卻後,與藥渣一起服用。

陳藏器治小兒盜汗方。

上用牡蠣煅赤,搗為粉,粉身汗止。

《聖惠》治小兒盜汗,體熱咽乾。犀角散

犀角(屑),茯苓,麥門冬(去心,焙),黃耆(銼),人參(去蘆頭。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犀牛角(切碎),茯苓,麥門冬(去中心,烘烤),黃耆(切碎),人參(去蘆頭,各半兩),甘草(一分,烘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分減。

《聖惠》治小兒體熱盜汗,心煩,不欲乳食。黃耆散

黃耆(銼),硃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龍腦(一錢,細研),人參(去蘆頭),川升麻,川大黃(銼,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天竺黃(一分),牡蠣粉(一分)

白話文:

黃耆(切碎),硃砂(研磨成細粉後再濕法分離,各半兩),龍腦(一錢,研磨成細粉),人參(去掉根鬚),川升麻,川大黃(切碎,微炒),甘草(烤微紅,切碎),天竺黃(一錢),牡蠣粉(一錢)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煎竹葉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成細末,不拘時間用竹葉湯送服半錢。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聖惠》治小兒夜後常有盜汗,黃瘦。龍骨散

龍骨,牡蠣粉,黃耆(銼),人參(去蘆頭),熟乾地黃,甘草(炙微赤,銼),麻黃根(各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白話文:

白龍骨、牡蠣粉、黃耆(切碎)、人參(去除蘆頭)、熟乾地黃、甘草(炙烤微紅,切碎)、麻黃根(各半兩)、麥門冬(一兩,去除中心,焙乾)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盜汗不止,咽喉多幹,心神煩熱。麻黃根散

麻黃根,敗蒲灰,麥門冬(去心,焙),黃耆(銼),甘草(炙微赤,銼),龍骨(各半兩)

白話文:

麻黃根:具有發汗、宣肺、平喘、利尿的作用,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咳嗽、哮喘、水腫等疾病。

敗蒲灰:具有清熱、利尿、化痰的作用,用於治療熱淋、石淋、痰多等疾病。

麥門冬(去心,焙):具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的作用,用於治療肺陰不足、咳嗽、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疾病。

黃耆(銼):具有補氣、固表、益氣養血的作用,用於治療氣虛表虛、自汗、盜汗、氣色蒼白、乏力等疾病。

甘草(炙微赤,銼):具有補氣、和中、緩急、解毒的作用,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瘡毒等疾病。

龍骨(各半兩):具有鎮靜、安神、斂汗的作用,用於治療驚悸、失眠、盜汗等疾病。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盜汗不止。宜用粉身,牡蠣散,方

牡蠣粉,麻黃根,赤石脂(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米粉二合拌令勻,每日及夜間常撲之。

《聖惠》又方

麻黃根,乾薑(各一兩),雷丸,粱米(各二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日三、四度以粉其身,汗即自止。

《嬰孺》治小兒盜汗方。

麻黃根(三分),故扇灰(二分)

上為末,乳汁或飲服三分匕,日三服。大人方寸匕,日三丸。

錢乙香瓜丸方

大黃瓜(黃色者,一個),胡黃連,川大黃(濕紙裹,煨至紙焦),柴胡(去蘆),鱉甲(醋炙黃),黃柏(厚者去粗皮,秤),黃連,蘆薈,青橘皮(各等分)

白話文:

  • 大黃:黃色的,一個。

  • 胡黃連:適量。

  • 川大黃:用濕紙包起來,烘烤至紙張焦黑。

  • 柴胡:去除蘆葦。

  • 鱉甲:用醋烘烤至黃色。

  • 黃柏:選擇較厚的,去除粗糙的表皮,稱重。

  • 黃連:適量。

  • 蘆薈:適量。

  • 青橘皮:適量。

將以上藥材等量混合即可。

上除黃瓜外同為細末,將黃瓜割去頭,填入諸藥至滿,卻蓋口;用杖子插定,慢火內煨熟,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二丸,食後冷漿水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至十丸。

白話文:

除了黃瓜以外,將其他藥材搗碎成細末,將黃瓜的蒂頭切掉,將所有藥材填入黃瓜內至滿,並把黃瓜開口處蓋起來;用筷子固定住黃瓜,以慢火烤熟,麵糊丸則做成綠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三至二丸,飯後用冷漿水或白開水送服。如果藥丸較大的話,每次服用五至七丸,最多十丸。

錢乙黃耆散,治虛熱盜汗方。

牡蠣(燒),生乾地黃(焙,刮),黃耆(各等分)

上為末,煎服無時。

錢乙虎杖散,治實熱盜汗方。

上用虎杖銼,水煎服,量多少與之,無時。

張渙,沉香黃耆散,調益榮衛,治肌瘦盜汗方。

綿黃耆(銼),當歸(洗,焙乾)沉香赤芍藥,人參(去蘆頭。各一兩),桂心,木香(各半兩)

白話文:

綿黃耆(切碎),當歸(洗淨,烘乾)沉香,赤芍藥,人參(去除蘆頭,各一兩),桂心,木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棗二枚,煎六分,去滓;放溫服,食後。

白話文:

把上等的中藥材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的藥粉,加一小盞水,放入兩片生薑和兩顆紅棗,煎煮至藥液只剩下六分之一,去掉渣滓;放溫後服用,飯後服用。

張渙,沉香鱉甲丹,治潮熱盜汗方。

鱉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襴,酥炙黃),綿黃耆(銼),草龍膽,當歸(洗,焙乾),沉香(各一兩),川大黃(炮),川黃連(各半兩)

白話文:

  • 鱉甲(用童子小便浸泡一夜,去除裙襴,用酥油烤至黃色)

  • 黃連(切碎)

  • 草龍膽

  • 當歸(清洗後烘乾)

  • 沉香(各一兩)

  • 川大黃(炮製)

  • 川黃連(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麥門冬去心煎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研成細末,與蜂蜜混合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粒,用去核的麥門冬煎水送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調整劑量。

張渙,蓯蓉丹,治血少肌瘦盜汗方。

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令乾),鱉甲(塗醋炙黃,或去裙襴。各一兩),綿黃耆(銼),何首烏,當歸(各半兩)

白話文:

肉蓯蓉(浸泡一晚,颳去皺皮,讓它乾燥),鱉甲(塗上醋炙烤至黃色,或去除裙襴。各一兩),綿黃耆(切碎),何首烏,當歸(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溫米飲下,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升麻湯,治肌熱盜汗方。

川升麻,綿黃耆(銼),人參(去蘆頭。各一兩),熟乾地黃(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天竺黃,牡蠣粉(展半兩,研勻)

上件同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煎竹葉湯調下。

張渙,牡蠣散,專止盜汗方。

牡蠣粉(二兩,細研),麻黃根(為細末),赤石脂(細研),糯米粉(各一兩),龍腦(一錢)

白話文:

  1. 牡蠣粉:二兩,研磨成細粉。

  2. 麻黃根:研磨成細末。

  3. 赤石脂:研磨成細粉。

  4. 糯米粉:一兩。

  5. 龍腦:一錢。

上件再研勻。每用一匙頭,新綿包,每日及夜常常撲身體、頭面有汗處。

《四十八候》治盜汗,防風湯方

防風,麻黃(各一錢)

上為末,水半盞,蓮子心四個,同煎三、五沸服。

《惠眼觀證》,龍膽丸,治盜汗睡著常出,若待日久,漸加黃瘦方。

龍膽草,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以蜜為丸如此○大。每服十丸,蜜水下,不拘時候。

《張氏家傳》治小兒夜多盜汗。白龍散

龍骨(半兩),麝香(少許)

上同研為細末。每服半錢,冷水調下。

《張氏家傳》,人參黃耆散,治身熱肌瘦,自汗盜汗,服之大妙方。

人參,綿黃耆,白茯苓,山藥百合,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綿黃耆、白茯苓、山藥、百合、甘草(炒至焦黃的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濃煎麥門冬湯點服,不以時候。小兒服一錢,頻服甚妙。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濃煎的麥門冬湯送服,不受時間限制。小兒服用一錢,服用頻率多可效果非常好。

《莊氏家傳》小兒一切虛熱,夜臥有汗方。

黃芩,甘草,芍藥(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蜜湯調下。

《莊氏家傳》治小兒肌熱盜汗,不思飲食。柴胡飲子

柴胡(去苗),青蒿,嫩桃枝,嫩柳枝(各陰乾取),地骨皮,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部)、青蒿、嫩桃枝、嫩柳枝(都陰乾後取用)、地骨皮,甘草(炙用。各二兩)

上等分細銼,每服二錢。入烏梅一個,拍破,小麥四十九粒,水一盞,煎七分。食後、臨臥溫服。

白話文:

  1. 將上等黃連切碎,每次服用 2 錢。

  2. 加入一個拍破的烏梅。

  3. 加入 49 粒小麥。

  4. 將其與 1 杯水一起煎熬,直到水的體積只剩下七分之一。

  5. 在吃完飯後和睡覺前,將藥液溫熱服用。

《王氏手集》止汗,牡蠣散,方,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忪悸恍惚,口乾羸瘦方。

牡蠣(煅赤),白朮,防風(各三兩)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平錢,溫酒或米飲調下。止汗立驗。

《王氏手集》又方,防芷散

防風,白芷(各等分)

上碾,羅為細末。每服一平錢,米飲湯調下。食後極有效。

《吉氏家傳》,麻黃散,治小兒胃熱盜汗,及衣厚傷溫汗出方。

麻黃根(一分,焙),麥麩(半兩,炒黃黑色)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豬耳煎湯調下。

《吉氏家傳》,升麻散,治小兒心臟虛熱,小便黃,面赤口生瘡,盜汗出方。

白話文:

《吉氏家傳》中的升麻散,是用來治療小兒心臟虛熱、小便黃、臉色發紅、嘴巴生瘡、盜汗的方子。

升麻,白藥子,甘草(炙),栝蔞根,丁香(各一分)

白話文:

升麻、白藥子、甘草(炙)、栝蔞根、丁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水半盞,姜錢一片,同煎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骨熱盜汗。重湯丸

胡黃連(一分),柴胡(半兩),天竺黃(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大。麥門冬湯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