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6)

1. 軀啼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軀啼候: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傷於風冷,邪氣入胞,傷兒臟腑。故兒生之後,邪猶在兒腹內,邪動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兒軀張蹙氣而啼。

《嬰童寶鑑》小兒軀啼歌:

小兒胎里受風寒,生下啼呼不得安,腹痛軀張常蹙氣,良工明候細尋看。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腹痛哭泣的解釋,說的是小兒在胎中時,母親受到風寒的侵襲,邪氣進入胞宮,損傷了嬰兒的臟腑。因此,嬰兒出生後,邪氣仍然留在嬰兒腹中,邪氣發動與正氣相搏擊,就會引起腹痛,所以嬰兒就會啼哭不止。

《千金》治小兒胎寒軀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當歸丸,,一名,黑丸方。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的治療小兒胎寒引起的哭啼、腹痛、舌黑、青涎下流的藥方,叫做「當歸丸」,也叫做「黑丸方」。

當歸,狼毒(各九銖),吳茱萸(一作杏仁),蜀椒(各半兩),細辛,乾薑(炮),附子(炮,去皮臍。各十八銖),豉(七合),巴豆(去皮膜,十枚)

白話文:

當歸、狼毒各九銖,吳茱萸(有人用杏仁代替)、蜀椒各半兩,細辛,乾薑(炮製過)附子(炮製過,去掉外皮和肚臍),各十八銖,炒豆七合,巴豆(去掉皮和膜,十枚)。

上九味搗七種,下篩,秤藥末令足,研巴、豉如膏,稍稍內末搗,令相密和,桑桮盛,蒸五升米飯下出,搗一千杵。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為度。亦治水癖。

白話文:

取上九種藥物,搗碎其中的七種後篩出藥末,並稱量藥末份量讓其充足。將肉桂、豉醬搗成膏狀,再慢慢加入藥末攪拌,使其充分混合均勻。然後用桑樹皮盛裝,蒸五升米飯後把它拿出來,並搗一千次。每個月服用如黍米大小的一丸藥,每天服用兩次,每次服用兩丸,不知不覺中增加劑量,以身體的反應作為服用程度的標準。這種藥方也可以治療水腫。

《千金》,馬齒礬丸,治小兒胎寒,軀啼驚癇,腹脹不嗜食,大便青黃,並大人虛冷、內冷,或有實不可吐下方。馬齒礬一斤,燒半日,以棗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兒意減之,以腹內溫為度,有實實去,為妙。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的馬齒礬丸,可以治療小兒胎寒、軀體啼叫驚癇、腹脹不食、大便青黃,以及大人虛寒、內冷,或者有實症不能用瀉下方法治療的疾病。方劑組成:馬齒礬一斤,燒製半天,用棗膏和丸。大人服用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兩丸,每天三次。小兒酌情減量,以腹內溫暖為度,如果有實症,則先去除實症,效果最好。

《千金》治小兒忽患腹痛,夭矯汗出,名曰胎寒方。

煮梨葉濃汁七合,可三、四度飲之。

《外臺》:《千金》小兒因宿乳不消,腹痛軀啼。牛黃丸方

白話文:

《千金》治療小兒突然患上腹痛,身體蜷曲並出汗,稱為胎寒的方子。

將梨葉煮成濃汁七合,可以分三、四次飲用。

《外臺》記載:《千金》中小兒因為宿乳未消化,導致腹痛哭鬧。使用牛黃丸的方子。

大附子(二枚,炮去皮),牛黃(三銖),巴豆(去心皮,熬),杏仁(去皮尖,熬,別搗),真珠(各一兩,研)

白話文:

  • 大附子:兩枚,炮製後去除外皮

  • 牛黃:三銖

  • 巴豆:去除心皮,炒熟

  • 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炒熟,勿需搗碎

  • 真珠:各一兩,研磨成粉末

上五味搗附子、真珠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膏,內附子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若干,入少蜜成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微轉,藥全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

《聖惠》治小兒軀啼,腹脹胸滿。牡蠣散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搗碎,附子、真珠過篩,巴豆、杏仁分別搗成膏狀。將附子、牛黃一起搗一千二百次,分若干份,加少許蜂蜜做成丸藥。一歲大的嬰兒吃一粒粟米大小的藥丸,三歲的兒童吃一粒麻子大小的藥丸,五、六歲的兒童吃一粒胡豆大小的藥丸,一天兩次,先餵乳再吃藥。藥物通過胃脘上下移動,藥物沒有殘留表示病已經治癒了,若藥物排出體外,需要繼續服藥。

牡蠣(燒為粉),伏龍肝(細研),甘草(炙令微赤),蒼朮(銼,炒熟。各一分),麝香(半分,細研)

白話文:

牡蠣(燒成粉末),伏龍肝(研磨成細粉),甘草(烤至微紅),蒼朮(切碎,炒熟。各一份),麝香(半份,研磨成細粉)

上件藥於木臼內搗,細羅為散。每服半錢,研陳米泔澄清,煎竹茹湯調服。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在木臼中搗,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先將陳米泔澄清,再以竹茹湯調服。依孩子的年紀調整藥量。

《聖惠》治小兒軀啼不止。牛黃丸方

牛黃(一分,細研),代赭石,牡丹(各三分),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兩丸。

《聖惠》又方

燒豬糞,以沸湯淋取汁,看冷暖浴兒,並與少許服之。

《聖惠》又方

上以新馬糞一塊,絞取汁與服之。

《聖惠》治小兒胎寒軀啼,溫中止痛。雀糞丸方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哭鬧不停。牛黃丸的配方如下:

牛黃(一份,細磨),代赭石,牡丹(各三份),麝香(一錢,細磨)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全部混合均勻,用煉蜜調合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時,以溫水吞服兩粒。

《聖惠》另一個方法:

將豬糞燒燙,用開水沖淋取其汁液,根據溫度適宜給嬰兒洗澡,同時讓嬰兒少量服用。

《聖惠》再一個方法:

取一塊新鮮的馬糞,絞取其汁液讓嬰兒服用。

《聖惠》治療小兒因胎寒引起的哭鬧,具有溫中止痛的效果。雀糞丸的配方如下:

雄雀糞(一分),牛黃(細研),赤芍藥,芎藭(各半兩),當歸(一兩,銼,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百日兒每服以乳汁下一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白話文:

雄雀糞(1分),牛黃(細研磨),赤芍藥,川芎(各半兩),當歸(1兩,切碎,微炒)

《聖惠》治小兒胎寒,虛脹滿,不嗜食,大便青夾白膿及欲發癇。宜服,調中丸方

白話文:

《聖惠》治小兒胎中受寒,肚子虛脹,不喜歡吃東西,大便夾雜著青色和白色的膿,快要引發抽搐痙攣。適用以下經典丸方:

當歸(半兩,銼,微炒),細辛,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各一分),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狼毒(半分,炒黃),巴豆(二十枚,去皮心,出油盡),杏仁(十二枚,湯浸,去皮尖,炒微黃),豉(四合,炒微焦)

白話文:

  • 當歸(分量為半兩,切碎且微炒)

  • 細辛

  • 川椒(去除籽和閉口的部分,微炒以去除汗味。分量為各一分)

  • 附子(一枚,烤裂後去除皮和肚臍)

  • 狼毒(分量為半分,炒至金黃)

  • 巴豆(二十枚,去除皮和芯,並將油分完全榨出)

  • 杏仁(十二枚,浸泡在熱水中,去除皮和尖端,微炒至金黃)

  • 豉(四合,微炒至焦香)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以器盛之。未滿百日兒以溫水下一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服兩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以利為度。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搗碎,篩成粉末,用蜂蜜和勻,再搗三、五百下,放入容器中保存。未滿百日的嬰兒,用溫水送服一粒,像麻子那麼大。一、二歲的兒童服用兩粒。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以服用後大便通暢為宜。

《聖惠》治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微熱而驚,聚唾弄舌,軀啼上視。此癇之候,宜服此方。

豬腎(一具,薄切,去脂膜),當歸(一兩,銼,微炒)

白話文:

如果小孩有五十天以來的胎寒腹痛,伴有微熱和驚動,喜歡聚集唾液並弄舌,經常哭泣並向上瞧,這是癇症的徵兆,應該服用這個藥方。

材料包括:豬腎一具(切薄,去掉脂膜)和當歸一兩(切碎,稍微炒過)。

上只當歸一味粗搗,二味相和,以清酒一升,煮至七合,去滓。每服取如杏仁大令兒咽之,日三服,夜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良。

白話文:

只用當歸搗粗,兩味中藥混合,加入一升清酒,煮至七合,去掉藥渣。每次取杏仁大小的藥,讓孩子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加減藥量。

《聖惠》又方

衣中白魚(二七枚)

上以薄熟絹包裹,於兒腹上回轉摩之,以瘥為度。

《嬰孺》治少小胎寒,腹痛軀啼。黃耆散方

白話文:

《聖惠》另有一方:

取白魚(二十七條)

用薄熟絹包裹,然後在孩童腹部旋轉摩擦,直到症狀好轉為止。

《嬰孺》治療小孩因胎寒引起的腹痛、哭鬧。使用黃耆散的方子。

黃耆,當歸,芎,乾薑(各四分),甘草(三分),黃芩(六銖)

白話文:

  • 黃耆:16公克

  • 當歸:16公克

  • 川芎:16公克

  • 乾薑:16公克

  • 甘草:12公克

  • 黃芩:4.8公克

上為末,二十日兒用乳汁和一胡豆大,日三夜一。五十日一小豆大,百日二小豆大。藥溫中無毒,若無黃耆,可缺也。兒生便服,使寒氣不得生,亦不吐,服之期年止服,妙。若寒氣㽲痛,啼不可忍,以水煮飲之,如服理中丸法。服藥補益之,可數十倍,節度無苦。

白話文:

將成品搗碎成末,二十天內的嬰兒用母乳和一胡豆大的藥末一起服用,每天三次,晚上一次。五十天內的嬰兒用一小豆大的藥末,一百天內的嬰兒用二小豆大的藥末。這味藥溫和,沒有毒性,如果沒有黃耆,也可以不加。嬰兒出生後就可以服用,可以防止寒氣的產生,也不會嘔吐,服用一年後停止服用,效果很好。如果寒氣引起疼痛,啼哭不止,可以用水煮後服用,方法同理中丸。服用此藥可以增補元氣,益處是其他藥物的幾十倍,而且服用方便,沒有痛苦。

《嬰孺》治少小兒啼,夜不安欲驚,腹中風痛如中風,發有時,夜則甚,如有鬼禍方。

當歸,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炙),桂心,白朮(各二兩)

白話文:

《嬰孺》用於治療小孩哭鬧不停,夜晚不安寧易受驚嚇,腹部因風邪引起疼痛,病症發作有時限,夜晚症狀加重,似有邪靈作祟的情況。

配方包括:當歸、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炒過),桂心、白朮(各二兩)。

上切,以水二升煮八合,服一合,日進三服,量與服之。一方無芍藥,有五味子(二兩。)

《嬰孺》治少小軀啼,掣縮吐哺。當歸丸方

白話文:

上切:指上文提到的藥材。

水二升煮八合:水二升煮到八合(約400毫升)的量。

服一合:每次喝一合(約200毫升)的藥湯。

日進三服:每天喝三服藥湯。

量與服之: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藥湯的量和次數。

一方無芍藥,有五味子:如果沒有芍藥,可以用五味子(2兩)代替。

當歸,乾薑,細辛,附子(各六銖),狼毒(二銖),吳茱萸(半合),豉(三合,炒),杏仁(二十枚,去皮炒)

白話文:

當歸、乾薑、細辛、附子(各六克),狼毒(二克),吳茱萸(一點五克),豉(炒過的,三克),杏仁(二十顆,去皮後炒過的)

上為末,蜜丸黍米大。小兒一丸,日進三服。大兒二丸,量與之。亦治胎寒。

《嬰孺》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軀啼,反張怒驚。當歸散方

黃耆,細辛,當歸,黃芩,龍骨,桂心(各二分),芍藥(四分)

上為末,乳汁調服一大豆許。日進三服,夜一服。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小兒每次服用一丸,每日三次。大一點的小兒可服用兩丸,根據情況調整用量。此方也適用於治療胎寒。

《嬰孺》一書中記載了治療小兒因胎寒引起的多唾、玩舌、哭鬧、身體僵硬、易驚的方劑——當歸散。

成分包括:黃耆、細辛、當歸、黃芩、龍骨、桂心(各二分),芍藥(四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乳汁調和,每次服用約一粒大豆大小的量。每日三次,夜晚一次。

張渙:嬰兒在胎之時,其母將養,一切不如法;及取涼飲冷過度,冷氣入兒腹胃,使胎氣不強,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軀啼。宜用,養臟湯方

白話文:

張渙認為:嬰兒在胎裡的時候,母親如果沒有注意養護,或者過度食用涼的食物和飲料,就會使冷氣進入嬰兒的腹中和胃裡,導致胎氣不強。這樣出生的嬰兒就會體弱多病,經常哭鬧不休,這種情況叫做「軀啼」。治療方法是使用「養臟湯」。

川當歸(一兩),沉香,丁香,白朮,桂心,川芎(各半兩)

白話文:

川當歸:一兩

沉香:半兩

丁香:半兩

白朮:半兩

桂心:半兩

川芎: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薑二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時時滴口中。

《劉氏家傳》治小兒胎氣弱,陰陽不調,晝夜軀啼不已。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藥粉,加入八分水,放入兩片生薑,煮至四分之一的水量,再將藥渣過濾掉,趁溫熱的時候,時不時地滴幾滴到口中。

好乳香(水中坐,乳缽研細,秤),沒藥(別研),木香,薑黃(各四錢),木鱉子仁(二十枚)

白話文:

上等的乳香(放入水中,用乳缽研磨成細粉,過秤),沒藥(不要與乳香一起研磨),木香,薑黃(以上各四錢),木鱉子仁(二十枚)

上先將後三味同為細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之。每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減,煎鉤藤湯化下,無時,次用魏香散。

白話文:

先將後面的三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然後再加入前面的兩味藥研磨,用蜂蜜調和成劑型,收起來備用。每次給一歲的小孩服用半個皁子大小的劑量,其他年齡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增減劑量,用鉤藤湯送服,不限時間,隨後服用魏香散。

《劉氏家傳》,魏香散

蓬莪朮(半兩,濕紙裹煨),真阿魏(一錢)

白話文:

《劉氏家傳》,魏香散

蓬莪術(半兩,用濕紙包起來烤),真阿魏(一錢)

上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莪朮一晝夜,切、焙乾,為末。每服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下。軀啼稍愈,服開胃丸。

《劉氏家傳》,開胃丸方

白話文:

先用溫水將阿魏溶解,將蓬莪朮浸泡一晝夜,切成薄片、焙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紫蘇米湯調和,空腹時服用。軀啼症狀稍微好轉後,服用開胃丸。

白朮,木香,蓬莪朮,人參,當歸(細銼,炒。各半兩),白芍藥(一分)

白話文:

白朮、木香、蓬莪朮、人參、當歸(切碎,炒過。各半兩),白芍藥(一分)

上為細末,湯浸炊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食前,煎麝香湯下。

白話文:

將上方的細末藥材,以湯浸泡煮熟的餅,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空腹,在進餐前,用煎過的麝香湯送服。

《王氏手集》,白朮當歸煎丸方,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體軀張,有如癇狀。吐哯不止,大便酸臭。乳食雖多不生肌膚。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白朮當歸煎丸方」是治療胎寒腹痛的藥方。這種病症通常在夜間發作,患者會啼哭不止,身體抽搐,類似癲癇的症狀。患者還會嘔吐、腹瀉,大便酸臭。即使餵養大量的乳食,也無法讓患者的皮膚長出肌肉。

白朮,當歸,木香

上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煎木香湯化下。

白話文:

白朮、當歸、木香,等量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用木香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