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七 (5)
卷第七 (5)
1. 喜啼第六
《葛氏肘後》:小兒汗出,舌上白、愛驚者,衣厚過熱也。鼻上青及下痢青、乳不消、喜啼者,衣薄過冷也。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宜急與當歸散。(方見本門中。)
白話文:
《葛氏肘後》:如果小孩出汗,舌頭發白,喜歡受到驚嚇,那是因為穿太多衣服太過炎熱。如果小孩鼻子上青黑,還有腹瀉、大便發青、乳汁不消化、喜歡哭鬧,那是因為穿太少衣服太過寒冷。小孩大多有胎寒容易哭鬧的毛病,白天黑夜都哭不停,因此會造成癲癇,應該趕緊服用當歸散。(處方詳見本類其他條目。)。
錢乙論胃啼云:小兒筋骨、血脈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嬰童寶鑑》:小兒玉銜,為生下時,口內惡血取之不盡,致隨聲入腹,令腹急口噤,下青黑糞,不乳而啼也。
《葛氏肘後》,當歸散,治小兒喜啼方。
白話文:
錢乙提到,小孩子因為筋骨和血液系統還未發育完全,所以經常哭泣是很常見的現象。
《嬰童寶鑑》中說,小兒玉銜是指嬰兒出生時口腔內殘留的惡血沒有完全清除,隨著哭聲吸入腹部,導致腹部脹痛、嘴巴緊閉,排泄青黑色的大便,不吃奶而哭泣。
《葛氏肘後》記載了一個用當歸製成的散劑方子,用來治療小兒愛哭的情況。
當歸末之,取小豆大,以乳汁與咽之,日夜三、四度即瘥。若不瘥,當歸半兩,小胠卵一具,並切之,以酒一升二合同煮,取八合,服半合至一合,隨兒大小,日三夜四,神驗。
白話文:
將當歸研磨成粉末,取小豆大小的分量,以母乳調和後吞服,每天服用三次或四次,就能治癒。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將當歸半兩、小雞蛋一顆,全部切碎,加入一升的酒和二合的水一起煮,煮到剩八合,取半合到一合的藥湯,根據嬰兒的身體大小調整劑量,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四次,效果非常顯著。
《外臺》:《備急》或常好啼方。
取犬頸下毛,以絳囊盛,系兒兩手立效。
《嬰孺》治小兒啼日夜不止,胸滿氣脹,膈中逆,哯嘔,腹痛方。
芍藥,桂心(各三分),芎,黃芩,薯蕷(各一分)
上同炒色變,為末,米汁下一刀圭。日進三服,夜再服,知為度。
白話文:
《外臺》:對於經常哭鬧的小兒,可以取狗頸部下方的毛髮,用紅色袋子裝好,綁在小兒兩手上,這樣馬上就能見效。
《嬰孺》治療小兒日夜不停哭鬧、胸部脹滿、氣體不順、打嗝嘔吐、腹痛的方法是:
使用芍藥、桂心(各三分),芎、黃芩、薯蕷(各一分)。
將這些材料一起炒至顏色變化,然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用米湯送服一小匙。每天白天服用三次,夜晚再服用兩次,直到症狀改善為止。
2. 驚啼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驚啼候:小兒驚啼者,是於眠睡里忽然啼而驚覺也。由風熱邪氣乘於心,則心臟生熱,精神不定,故臥不安則驚而啼也。
錢乙論:驚啼者,邪熱乘心也。當安心,安神丸主之。(方見本門。)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驚啼候:小兒驚啼,是指在睡夢中突然啼哭並驚醒。由於風熱邪氣侵入心臟,使心臟產生熱氣,精神不定,所以睡不安穩,因此驚嚇而哭泣。
《萬全方》小兒啼叫方論:小兒有驚啼,有夜啼、有軀啼。夫驚啼者,由風邪乘心,臟腑生熱,熱則精神不定,睡臥不安,故驚啼。夜啼者,臟冷也。夜則陰盛,陰盛相感,痛甚於晝,故令夜啼。一云:有犯觸禁忌,亦令兒夜啼,可作法術斷之。其軀啼者,由腹中痛甚,兒身軀,張氣,蹙而啼也。
白話文:
《萬全方》小兒啼叫方論:小兒啼哭可分為:受到驚嚇而啼哭、夜間啼哭、身體疼痛而啼哭等。受到驚嚇而啼哭,是由於風寒之邪侵襲心臟,臟腑產生熱邪,熱邪則使精神不定,睡臥不安,所以驚啼。夜間啼哭,是臟腑受寒。夜晚陰氣旺盛,陰氣相激,疼痛比白天更甚,所以夜啼。還有一說:觸犯禁忌,也會導致小兒夜啼,這時可以採取法術來解除。身體疼痛而啼哭,是腹中疼痛劇烈,小兒身體緊張,氣壓迫而啼哭。
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兒在胎時已受病也。其狀腸胃虛冷,不消乳哺,腹脹、下痢顏色青白,而時或啼叫是也。
《五關貫真珠囊》論小兒驚啼者,睡里驚啼,因風熱而得。邪氣在心生熱,精神不定,故不安而驚也。
白話文:
有些嬰兒因為胎寒而哭泣,這種情況是嬰兒在母體內就已經患病了。表現為腸胃虛冷,不能消化乳汁,腹部脹滿、腹瀉且臉色青白,時常啼哭。
《五關貫真珠囊》中提到的小兒驚啼,指的是孩子在睡眠中因受到風熱的影響而突然驚醒啼哭。這是因為邪氣影響到心臟產生熱量,導致精神不穩定,所以會感到不安並受驚。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夜啼、驚熱、搐搦者為何?答曰:自奶母不慎口恣,餐諸毒之物壅入奶堂,或即變蒸未解,客忤受驚。但是小兒神氣虛怯,脈息微細,奶壅而成。驚則有熱,熱則生病,驚熱共觸於心。心為帝王,心不受觸,是五臟之主。心既受觸,是致夜啼驚叫,睡里搐搦,惑人迷徒。
白話文:
翰林院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夜間啼哭、驚嚇、抽搐的原因是什麼?
回答說:是由於奶媽飲食不加節制,吃進了有毒的食物,這些毒物通過乳汁進入寶寶體內,或者是由於奶水沒有完全消化,導致寶寶受到驚嚇。但是,小孩的心神虛弱膽怯,脈搏細微,奶水積聚在體內而形成。受驚嚇就會發熱,發熱就會生病,驚嚇和發熱一起作用於心臟。心臟是人體的君主,心臟不受驚嚇,是五臟的主人。一旦心臟受到驚嚇,就會導致夜間啼哭、驚嚇、睡夢中抽搐,迷惑人心,誤導他人。
早不尋醫,直得目滯上翻,手腳痹瘲,揮發虛霍,而求神拜鬼,荒忙書符,皆是助疾為痾。須是藥餌良醫,人之性命不可輕耳。
《顱囟經》治小孩兒風癇驚啼,不吃奶。虎睛丸方
白話文:
若早早尋求醫生治療,不致於眼珠上視,手腳麻痺不靈活,元氣散失而虛脫。而到處求神拜鬼,請道士寫符咒,都是讓病情惡化。唯有良方和名醫,纔可以讓人起死回生。人的生命是很珍貴的,不可輕視。
虎睛(一雙),犀角,子芩(各六分),梔子仁,大黃(各十分)
白話文:
虎睛(一雙)、犀角、子芩(各六分)、梔子仁、大黃(各十分)。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驚啼不吃奶,乳汁下,一服七丸。風癇,米飲下五丸至七丸。兒小減丸,取利為度,忌毒物。若有虛熱,加知母六分。
《千金》,龍角丸,主小兒五驚夜啼。
白話文:
將五種藥味研成細末,加入蜂蜜煉製成丸,丸子大小如梧桐子。若發生嬰兒驚嚇大哭不吃奶,或乳汁不足的情況,每次服藥七丸。若發生風癇,以米湯送服五到七丸。嬰兒年紀較小,丸藥數量應減少,以獲得利好的效果為度,忌用毒性物質。若有虛熱症狀,可加入六分知母。
龍角(六銖),牡蠣(煅赤),川大黃(各九銖),黃芩(半兩),蚱蟬(二枚),牛黃(如小豆五枚,別研)
白話文:
-
龍骨(六銖):重量為六銖的龍骨。
-
牡蠣(煅赤):煅燒至赤色的牡蠣。
-
川大黃(各九銖):重量為九銖的川大黃。
-
黃芩(半兩):重量為半兩的黃芩。
-
蚱蟬(二枚):兩隻蚱蟬。
-
牛黃(如小豆五枚,別研):五顆小豆大小的牛黃,另外研磨。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麻子。蓐里兒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增減之。(崔氏名五驚丸,《嬰孺方》易龍角以龍骨,名龍骨丸。)
白話文:
將上文所述的六味藥物碾成細末,以蜂蜜調和成如麻子般大小的藥丸。讓六個月大以下的嬰兒服用二丸,隨著嬰兒的成長,可酌情增減藥丸的數量。(崔氏方中,將龍角改用龍骨,稱之為龍骨丸)。
《千金方》,千金湯,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有人從外來,邪氣所逐,令兒得疾,眾醫不治方。
白話文:
千金湯,出自《千金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暴驚,啼哭不止,甚至死亡的危急情況。或者有外來的人,邪氣所傳染,導致孩子生病,眾多醫生都無法治癒,可以採用這個方劑。
蜀椒,左顧牡蠣(各六銖,碎)
上二味,以酢漿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
《千金翼》,阿伽佗藥,主諸種病。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兼治小兒驚啼方。
白話文:
蜀椒和左顧牡蠣(各六銖,搗碎)
將上述兩味藥材,用醋漿水一升煮至剩下五合,每次服用一合。
《千金翼》中記載,這種阿伽佗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長期服用能夠改善人的氣色,使人無病無痛,還能治療小兒驚嚇啼哭的症狀。
紫檀,小蘗,茜根,鬱金,胡椒(各五兩)
白話文:
紫檀、小蘗、茜根、鬱金、胡椒(各 227 克)
上五味搗碎為末,水和內臼中,更搗一萬杵,丸如小麥大,陰乾,用時以水磨而用之。諸小兒驚啼,以水煮牡蒙,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桐子,塗乳上令兒飲。乳母慎酒肉、五辛。諸小兒新得風癇,以竹瀝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慎如前。
《仙人水鑑》:兒生下多驚啼,聲噎。庸醫云:是氣急,此誤人命,宜使此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加水在臼中,再搗一萬次,將藥丸搓成小麥般大小,陰乾,使用時以水磨成粉。諸多小兒驚哭不止,用半合牡蒙煮水,取其汁液研成一丸,如梧桐籽大小,塗在乳房上讓孩子喝。乳母要謹慎食用酒肉、五辛。諸多小兒新患風癇,用半合竹瀝研成一丸,如梧子大小服用,兩次服用就可痊癒。謹慎如前。
收取黃葵四月花,陰乾搗散入馬牙,黃連四分加黃柏,四味神方力莫加。
上以冷水調下一字至一錢,服之立驗。
《外臺》:《廣濟》療小兒五驚夜啼。龍角丸方
白話文:
在四月時採收黃葵花,在陰涼處晾乾搗碎後放入馬牙臼中,加入四分之三的黃連和四分之一的黃柏,這四味藥材的藥效極佳,不需要再添加其他藥物。
龍角,黃芩,大黃(各二分),牡丹皮(一分),蚱蟬(一枚,炙),牛黃(小豆大,五枚)
白話文:
龍骨、黃連、大黃(各4公克),牡丹皮(2公克),蚱蟬(1隻,炙過),牛黃(如綠豆大小,5枚)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麻子。少小以意增減之,甚良。《千金》牡丹作牡蠣,仍分兩不同。崔氏名五驚丸。
《廣利方》治小兒驚啼,發歇不定。
川真好麝香研細。每服清水調下一字。日三服,量兒大小服。
《集驗方》治小兒五邪驚啼、悲傷。
鯪鯉甲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服方寸匕。出《本草》。
《聖惠》治小兒驚啼。犀角散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六味藥材搗碎、篩過,用蜂蜜調和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劑。根據小孩的情況適當增減用量,效果非常好。《千金方》中提到牡丹應該換成牡蠣,而且份量有所不同。崔氏稱此為五驚丸。
《廣利方》治療小兒因驚嚇導致哭啼不止。
麝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以清水調服少量。每日三次,根據孩子的體型調整服用量。
《集驗方》治療小兒由於五邪引起的驚嚇哭啼及悲傷情緒。
使用鯪鯉的鱗甲燒成灰,以酒或水調和後服用一小匙。此方出自《本草》。
《聖惠方》治療小兒驚嚇哭啼。使用犀角散配方。
犀角屑,鉤藤,川升麻,黃芩,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人參(三分,去蘆頭)
白話文:
犀牛角屑、鉤藤、川升麻、黃芩、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各一份),人參(三份,去除蘆頭)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
《聖惠》治小兒驚啼。羚羊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濾去藥渣,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服用。
《聖惠》治療小兒驚啼。[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黃芩,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銼),茯苓(各一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白話文:
-
羚羊角屑:羚羊角研磨成的粉末,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功效。
-
黃芩:黃芩根的乾燥根莖,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
犀角屑:犀牛角研磨成的粉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甘草(炙微赤,銼):甘草根經過炙烤至微微發紅後研磨成的粉末,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
茯苓:茯苓根的乾燥塊狀根莖,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麥門冬的乾燥根莖,去除中心部分後焙乾研磨成的粉末,具有養陰生津、清熱除煩的功效。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驚啼壯熱,心煩不得穩睡,宜服,鉤藤散方
鉤藤,龍膽(去蘆頭),犀角屑,茯苓,黃芩,甘草(炙微赤,銼)
上件等分搗,細羅為末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頻服之。
《聖惠》治小兒驚啼煩熱,眠臥不安。龍齒散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服用。
《聖惠》治療小兒因驚嚇而哭鬧、體溫高、心情煩躁無法安穩入睡,適合服用鉤藤散。
配方包括:鉤藤、龍膽(去掉根部)、犀角屑、茯苓、黃芩、甘草(稍微烤至微紅色,切碎)。
這些藥材等量搗碎,細細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可頻繁服用。
《聖惠》治療小兒因驚嚇而哭鬧、煩熱不安、睡眠質量差,適用龍齒散。
龍齒,麥門冬(去心焙。各半兩),赤芍藥,川升麻,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龍齒和麥門冬(去心,炒乾,各半兩),赤芍藥、川升麻、川大黃(切碎,微炒),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各一錢)。
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頻服之。
《聖惠》治小兒風熱驚啼。牛黃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五分,濾去藥渣,根據孩童年齡大小調整用量,多次服用。
出自《聖惠》治療小兒風熱驚啼的「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犀角屑,人參(去蘆頭),茯神,防風(去蘆頭),細辛,蚱蟬(去足頭炙,微炒),蛜𧌴(醋拌,微炒),硃砂(細研),甘草(炙微赤,銼)
白話文:
牛黃(研磨成細粉),犀牛角屑,人參(去除鬚根),茯神,防風(去除鬚根),細辛,蟬(去掉足頭,炙烤微炒),蛜蝞(拌醋微炒),硃砂(研磨成細粉),甘草(炙烤微紅,切碎)
上各等分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一、二歲兒每服一字,用竹瀝調服。三、四歲兒每服半錢,不計時候服。
《聖惠》治小兒驚啼不止。犀角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各味藥材等分搗碎,細羅為散,加入研磨好的藥物中,繼續研磨至均勻。一、二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一字(古時候的重量單位,約為1.5克),用竹瀝調和服用。三、四歲的孩子每次服用半錢(約為1.8克),不限服用時間。
犀角屑(半兩),羌活,胡黃連,龍齒(各一分)
白話文:
-
犀角屑(半兩):犀牛角粉末,半兩。
-
羌活:羌活根,一分。
-
胡黃連:胡黃連根,一分。
-
龍齒:龍齒草根,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金銀湯研破三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以上的藥品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和成丸,每個丸子要跟綠豆一樣大。每次服用時,將三顆藥丸研碎後,加入金銀湯裡面一起服用,每天服用三到四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初生及一年內,兒多驚啼不休,或不得眠臥,時時肚脹,有似鬼神所為。赤芍藥散方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治療初生至一歲的小兒,若經常驚恐不止,無法入睡,時常腹脹,像是被鬼神所為的症狀。使用的藥方是赤芍藥散。
赤芍藥,桂心,白朮,甘草(炙微赤,銼),川大黃(銼碎,微炒)
上各等分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驚啼煩悶,壯熱少得睡。牛黃丸方
牛黃(半分),牡蠣(燒為粉),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芩,龍角(各一分)
白話文:
赤芍藥、桂心、白朮、甘草(炒至微微發紅,切碎)、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
上述材料各取等量,搗碎後篩成細粉。每次使用一錢,以一小碗水煎煮至剩五分之一體積。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溫服。
出自《聖惠方》,用於治療小兒因驚嚇而哭鬧不安、身體發燙且睡眠不佳。牛黃丸配方如下:
牛黃(半分)、牡蠣(燒成粉末)、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黃芩、龍骨(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滿月兒以乳汁研破、服二丸。一歲兒以薄荷湯下五丸。余以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然後用羅篩成藥粉,再加入蜂蜜和成藥丸,丸的大小如綠豆一般。滿月的嬰兒用母乳將藥丸研磨成粉末,然後服用兩丸。一歲的嬰兒用薄荷湯送服五丸。其他年齡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驚啼,發啼即熱,朝夕惕惕,大便或青、或黃、或赤白。雄黃丸方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的治療小兒啼哭的方法:孩子一哭起來就發熱,早晚都哭得很厲害,大便有時是青色的,有時是黃色的,有時是赤白色的。
雄黃丸藥方:
- 雄黃:一兩
- 黃連末:半兩
- 人參末:半兩
- 當歸末:半兩
- 白芍藥末:半兩
- 甘草末:半兩
- 薑汁:半兩
- 醋:一兩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用薑汁和醋調勻,做成丸劑,每丸重約一錢。嬰兒啼哭時,取一丸化水服用,即可止啼。
雄黃(細研),牛黃(細研),牡蠣(燒為粉。各半兩),真珠末(一分),巴豆(三枚,去皮心,研出油)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細粉),牛黃(研磨成細粉),牡蠣(燒成粉末。各半兩),真珠末(一分),巴豆(三枚,去皮心,研磨出油)
上件藥都研為末,煉蜜和丸如黍米粒大。小兒一月或五十日,未發時飲服三丸,母抱臥炊一斗米頃,兒當寐,身體輕,汗出即解。一服不解可再服。若小兒傷乳不安,腹中有痰乳,當微下如毈雞子、鳥屎、鼻涕,勿怪,便住服藥。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都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和成像小米粒大小的藥丸。小兒在一個月或五十天時,在症狀還未發作時服用三丸藥丸,母親抱著孩子臥牀大約一斗米煮熟的時間,孩子就會睡著,身體輕鬆,出汗後症狀就會解除。如果一服藥沒有效果,可以再服用一次。如果小兒因乳食不消化而不安,腹中有痰乳,會排出像雞蛋殼、鳥糞、鼻涕一樣的東西,不用擔心,停藥後症狀就會停止。
《聖惠》治小兒驚啼及夜啼不止。服,伏龍肝丸方
伏龍肝,硃砂(各一分),麝香(半分)
上同細研,蜜和丸如綠豆大。候啼即以溫水調一丸與服,必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驚啼,狀如物刺。柏子仁散方《聖惠》亦收治軀啼)
柏子仁(一兩)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孩因驚嚇而哭叫不停以及夜間哭鬧不止的情況,可以使用伏龍肝丸。
伏龍肝、硃砂(各一份),麝香(半份)。
以上材料共同細磨,用蜂蜜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等到孩子開始哭鬧時,立即用溫水送服一粒,必定有效。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可適當增減用量。
《聖惠》也記錄了治療小孩因驚嚇而哭叫,表現得像被東西刺到一樣的情況,可以使用柏子仁散。
柏子仁(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一、二歲兒每服一字,用粥飲調服。三、四歲兒每服半錢,一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寒熱,驚啼不安。雷丸浴湯方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搗碎,細細地磨成粉末。一、二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一克,用粥調和服用。三、四歲的孩子每次服用半錢(約二公克),一天服用三到四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量增減服用量。
雷丸,牡蠣粉,黃芩,細辛(各三分),蛇床子(一兩)
白話文:
-
雷丸:一種中藥,由雷公藤的根製成。
-
牡蠣粉:牡蠣的磨粉。
-
黃芩:一種中藥,由黃芩的根製成。
-
細辛:一種中藥,由細辛的根製成。
-
蛇牀子:一種中藥,由蛇牀子的果實製成。
上件藥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為兩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兒頭,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後浴腰以下。浴訖避風,以粉撲之。
《嬰孺》治小兒夜睡,忽驚啼不識母,母喚之搖頭方。
白話文:
將藥材放入一斗水裡煎,煎到剩下七升,去渣,分成兩次使用,注意水溫冷暖,先用藥水洗孩子的頭,注意不要讓水流進耳朵和眼睛裡,再洗背和肩膀,最後洗腰部以下。洗完後避風,用痱子粉撲灑在身上。
上小兒忽驚啼不識母者,是夢中見母棄之去,謂母實去故啼。但令人抱坐於暗中,令母從外把大火入來,喚之即止。所以然者,謂母去還來也。此方天下未之知,隱居效方。
白話文:
假使有個小孩突然驚醒哭鬧不認得母親,是因為在夢中看見母親拋棄他離去,他以為母親真的離開了所以啼哭。只要有人把他抱起來坐在黑暗中,讓母親從外面拿著大火進來,同時呼喚孩子的名字,孩子的哭聲就會立即停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孩子認為母親離開後又回來了。這個方法普天下的人都不知道,因此我把它記錄下來供人效仿。
《嬰孺》治小兒驚啼不安,此腹痛故也。至夜輒極,狀如鬼禍。五味湯方
白話文:
《嬰孺》這個方劑是治療小兒驚啼不安的,這是由於腹痛引起的。到了晚上就特別嚴重,狀如鬼禍。五味湯的方劑是:
木瓜一個,去皮核,切成薄片,炒到微黃。
丁香七粒,炒到微黃。
甘草三錢,炙。
茯苓三錢。
山楂三錢。
荷葉三錢。
藿香三錢。
佩蘭三錢。
薄荷三錢。
綠豆三錢。
以上藥物一起研成細末,每服一錢,用米湯送服。
五味子,當歸,白朮(各三兩),甘草(炙),桂心(各二兩)
白話文:
五味子、當歸、白朮(各三兩),甘草(炙)和桂心(各二兩)。
上以水二升,煮一升,為服三,量與之。
《嬰孺》治少小喜驚啼,臟氣不足,或邪氣所動。金匱,銀屑鎮心丸方
白話文:
用兩升水煮到剩下一半,分成三次服用。
《嬰孺》治療小孩容易驚嚇哭泣,臟腑氣血不足,或是受到外邪乾擾。使用金匱中的銀屑鎮心丸方。
銀屑,虎骨,城門上雞頭(炙黃),細辛,雄黃(以上各一分),獨活,磁石(飛。各半分)
白話文:
銀屑、虎骨、城門上雞頭 (烤至黃色)、細辛、雄黃(以上各一分),獨活、磁石(研成粉末,各半分)。
上為末,蜜丸。兒生百日,丸梧子大,絳紗袋盛系,男左女右。十日以上兒驚者,左、右臂及兩足俱系之,亦可塗手足心,合時面東。忌雞犬、婦人見之。
《嬰孺》治少小驚啼,怕怖寒熱。細辛膏方
白話文:
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小孩出生一百天時,藥丸要和梧桐果一樣大,用絳紗袋盛裝起來,掛在身上。男孩子掛在左邊,女孩子掛在右邊。十天以上的小孩受到驚嚇時,左右手臂和兩隻腳都要掛上藥丸,也可以塗抹在手腳心上,並面向東方。忌諱雞、狗和婦女看到。
細辛,桂心,白蘞,蜀椒,烏啄(各三分),厚朴(五分)
白話文:
細辛、桂心、白蘞、蜀椒、烏啄(各三錢),厚朴(五錢)。
上以豬脂一斤,煎藥三沸,絞去滓,火炙,手摩腹背炊三斗米久,百痛寒熱皆可用之。(藥性稍溫,須兼寒熱方用之。)
錢乙蟬花散,治驚風夜啼,咬牙,咳嗽及療咽喉壅痛。
白話文:
將一斤的豬油加熱煎煮藥物三次後,用布將渣滓過濾掉,接著把藥液放到火上炙熱,用手在肚子和背部按摩,然後煮三鬥米。長時間使用後,百痛寒熱皆可用此方法治療。(此藥方藥性微溫,需要寒熱兼用的情況下才適合使用。)
蟬花(和殼),白殭蠶(直者,酒炒熟),甘草(炙。各一分),延胡索(半分)
白話文:
蟬花(連同蟬殼),白色殭蠶(選擇直的,用酒炒熟),甘草(炙甘草。以上各取一分),延胡索(取半分)。
上為末。一歲一字,四、五歲半錢,蟬殼湯下,食後。
錢乙安神丸
白話文:
服用時將藥物研磨成細末。一歲大的孩童每次服用一字的量,四、五歲的孩童則服用半錢的量,用蟬殼湯送服,飯後服用。
錢乙安神丸
麥門冬(去心,培),馬牙硝,白茯苓,乾山藥,寒水石(研),甘草(各半兩),硃砂(一兩,研),龍腦(一字,研)
白話文:
取麥門冬(去心,切片),馬牙硝,白茯苓,乾山藥,寒水石(研成粉末),甘草(各半兩),硃砂(一兩,研成粉末),龍腦(一字,研成粉末)。
上末之,煉蜜為丸雞頭大。每服半丸,沙糖水調下,無時。
張渙:嬰兒眠睡著,忽啼哭驚覺,面赤口乾,狀若神祟。即非夜啼,乃風熱邪氣乘於心臟,名曰驚啼。宜用
牛黃膏,方(常服除胎熱)
真牛黃(別研),牡蠣(燒為灰,別研為粉。各一分),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各半兩)
以上並搗,羅為細末,次用:辰州,硃砂,水磨雄黃(並細研,水飛。各一分),龍腦(研,半錢)
白話文:
將藥材粉末混合,用蜂蜜煉製成如雞頭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半丸,用沙糖水送服,不拘時間。
張渙指出,嬰兒在睡眠中突然哭泣驚醒,面紅口乾,表現得好像受到驚嚇。這並不是夜啼,而是因為風熱邪氣侵入心臟,稱為驚啼。適合使用牛黃膏,常用可以清除胎熱。
配方如下: 真牛黃(單獨研磨),牡蠣(燒成灰,單獨研磨成粉。各一分),人參(去掉根莖部分),甘草(炒過。各半兩)
以上材料全部搗碎,篩選成細末,然後加入:辰州產的硃砂,水磨雄黃(都需細研並用水飛過。各一分),龍腦(研磨,半錢)
上件諸藥一處研細勻,煉蜜和成膏如雞頭大。每服半粒至一粒,薄荷湯化下,乳食後。
白話文:
將上述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調和成膏狀,大小約如雞頭般。每次服用半粒至一粒,以薄荷湯化開,飯後服用。
《劉氏家傳方》:小兒驚啼。
寫天心二字於囟門上,寫泥丸二字于丹田上。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驚啼方。
白話文:
《劉家傳承的藥方》:小兒因驚嚇而夜啼。
在囟門上寫下「天心」兩個字,在丹田上寫下「泥丸」兩個字。
這是長沙的醫生丁時發傳下來用來治療小兒驚啼的方法。
孩兒咬齒即因驚,唇赤饒乾麵色青。夢裡有時頻叫喚,青雲散子早惺惺。青雲散
白話文:
小孩子咬緊牙齒是驚嚇的緣故,嘴脣紅潤舌苔厚膩,臉色青黑。睡夢中時常呼喚叫喚,早點服用青雲散。青雲散
石蓮心(一分),天南星(炮),殭蠶(取直者),蠍,鬱金(皂角煮。各一錢半),雄黃(一錢),粉霜(半錢)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半錢,看大、小,蜜湯調下。
白話文:
石蓮花心(一分)
天南星(經過炮製)
僵蠶(選用直立的)
蠍子
鬱金(用皁角煮過。各一錢半)
雄黃(一錢)
粉霜(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