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26)
卷第二十七 (26)
1. 吐利第六
《張氏家傳》,六神丹,定吐瀉方。
丁香,木香,肉豆蔻(麵裹炮熟),訶子肉,使君子仁(各一分),蘆薈(二分)
上件為細末。薄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粥飲吞下。
《張氏家傳》小兒驚風或吐或瀉,脾困不進飲食或傷風,潮熱或喘後出汗,宜服此調中,六神散,方
白朮,茯苓,甘草,藿香葉,草果子(各一分),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紫蘇、米湯煎下。應氣不勻,疳瀉痢,神妙。
《張氏家傳》治小兒吐瀉,紫霜丸,方
代赭石,陳皮(去白,巴豆肉半錢同炒乾,巴豆不用)。木香,杏仁(去皮尖研。各一分),肉桂(去皮不見火),丁香(各半錢),藿香葉(二錢)
上為細末,粟米飯為丸小綠豆大。每服七粒,藿香湯吞下。吐瀉,炙藿香、橘皮湯吞下。吐,煎棗子湯吞下。
《張氏家傳》治嬰孩榮衛虛,脾胃弱吐瀉,,異功散,方
人參,白朮,甘草(炙),白茯苓,白扁豆,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陳米飲調下。
《莊氏家傳》,木香丸,治大人小兒吐利方。
木香,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米飲下。小兒量大小化服三、五丸。
《莊氏家傳》:小兒吐瀉方。
舶上硫黃,藿香
上二味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生糯米泔水調下。
《莊氏家傳》,羌活膏,治小兒吐瀉不止,煩渴悶亂,欲成脾風,手足微搐。但非次發熱不能辨認證候,請於一時中並服,隨手有應。冬末春初最宜頻服。(一方治小兒困驚,發熱涎漱,累徑痢病,因傷乳食吐瀉後,氣虛弱,精神昏倦,減乳食,手足厥冷,脈息微細,漸成慢驚,用藥亦同。
羌活,獨活(各去蘆頭),人參(切),白茯苓(去皮切),天麻(微炙),乾蠍,青黛(研。各一分),腦麝(各半分。研),水銀,硫黃(各一錢。結砂子)
上為未研勻,煉蜜丸皂子大,捏作餅子。五、七歲每服三餅,三、二歲二餅,一歲半餅、一餅。如身發熱,煎荊芥乳香湯下。手足厥冷,人參生薑湯化下。家中舊傳方有丁香,而無龍、麝、青黛。今所合去三物,亦不曾入丁香。三、二歲小兒每服止一餅,不敢多與,恐大寒也。若吐甚,煎丁香湯化下亦佳(歐陽行之所傳方在前,少異)。
《莊氏家傳》秋深腹虛,吐瀉無時,吃食微細,面目黃腫方。
胡黃連,丁香,馬牙硝,密陀僧,訶子(五分),豆蔻(二個),檳榔(一個),麝香(少許)
上為末,用蒸餅酒浸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陳米飲下,日三服。五歲五丸,止吐用楠木湯下,止瀉用綠豆湯下。
《莊氏家傳》治吐瀉方。
丁香,白朮(等分)
上末,糊為丸粟大,米飲下十丸至十五丸,臨時增減。
《王氏手集》,大白朮散,治脾胃氣虛,嘔吐、泄瀉;外熱裡寒,手足厥逆,昏困嗜臥,面色青白,下利清穀,不思乳食方。
白話文:
[吐利第六]
《張氏家傳》六神丹,是治療嘔吐和腹瀉的方子。
用丁香、木香、肉豆蔻(用麵包好後烤熟)、訶子肉、使君子仁(各一份),加上蘆薈(兩份),將它們研磨成細末,用稀薄的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米粥送服。
《張氏家傳》六神散,是治療小兒驚風、嘔吐或腹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傷風、潮熱或喘後出汗的方子。
用白朮、茯苓、甘草、藿香葉、草果子(各一份),加上丁香(二錢),將它們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紫蘇和米湯煎煮的藥液送服。對於氣機不調、疳瀉痢疾有奇效。
《張氏家傳》紫霜丸,是治療小兒嘔吐和腹瀉的方子。
用代赭石、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與半錢巴豆肉一同炒乾,但不用巴豆)、木香、杏仁(去掉皮尖後研磨,各一份)、肉桂(去掉皮,不接觸火)、丁香(各半錢),加上藿香葉(二錢),將它們研磨成細末。用粟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粒,用藿香湯送服。若是嘔吐和腹瀉,用炙烤過的藿香和橘皮煎的湯送服。若是只嘔吐,用紅棗湯送服。
《張氏家傳》異功散,是治療嬰兒體質虛弱,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和腹瀉的方子。
用人參、白朮、甘草(炙烤過)、白茯苓、白扁豆、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各等份),將它們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陳米湯調服。
《莊氏家傳》木香丸,是治療大人和小孩嘔吐和腹瀉的方子。
用木香和白茯苓(各等份),將它們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和米湯送服。小孩根據年齡大小酌情服用三到五丸。
《莊氏家傳》:另一個治療小兒嘔吐和腹瀉的方子。
用舶上硫磺和藿香,將這兩種藥材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生糯米泔水調服。
**《莊氏家傳》羌活膏,是治療小兒嘔吐腹瀉不止,煩躁口渴,昏悶,可能發展為脾風,手腳輕微抽搐的方子。**由於初期發熱不明顯,難以辨認病情,可以同時服用,效果顯著。冬末春初尤其適合頻繁服用。(另一個方子治療小兒因驚嚇、發熱流涎、多次痢疾,或因傷食導致嘔吐腹瀉後,氣虛體弱、精神萎靡、食慾下降、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漸漸發展成慢驚風,用藥相同。)
用羌活、獨活(各去掉蘆頭)、人參(切片)、白茯苓(去皮切片)、天麻(微炙)、乾蠍、青黛(研磨,各一份),加上腦麝(各半分,研磨)、水銀、硫磺(各一錢,結成砂子),將它們研磨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皂角子大小的藥丸,捏成餅狀。五到七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三餅,三到二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兩餅,一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半餅或一餅。如果身體發熱,用荊芥和乳香煎的湯送服。如果手腳冰冷,用人參和生薑煎的湯化開服用。家中舊傳的方子有丁香,沒有龍、麝、青黛。現在的配方去掉了這三種藥材,也沒有加入丁香。二到三歲的小孩每次只服用一餅,不敢多服,因為藥性寒涼。如果嘔吐嚴重,可以用丁香湯化開服用,效果也很好。(歐陽行之所傳的方子與這個稍有不同)。
《莊氏家傳》:另一個方子,治療秋季腹部虛弱,隨時嘔吐腹瀉,食慾不佳,面色發黃浮腫的方子。
用胡黃連、丁香、馬牙硝、密陀僧、訶子(各五分)、豆蔻(兩個)、檳榔(一個),加上少許麝香,將它們研磨成粉末,用蒸餅浸酒後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用陳米湯送服,每天三次。五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五丸,若要止吐,用楠木湯送服,若要止瀉,用綠豆湯送服。
《莊氏家傳》:另一個治療嘔吐腹瀉的方子。
用丁香和白朮(等份),將它們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粟米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十到十五丸,可根據情況增減用量。
《王氏手集》大白朮散,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腹瀉;外熱內寒、手腳冰冷、昏睡、面色青白、腹瀉如水、不思飲食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