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27)
卷第二十七 (27)
1. 吐利第六
甘草(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個,生用去皮,破作八片)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盞,生薑二片,同煎至四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
《王氏手集》治小兒吐逆,兼吐利不止方。
丁香,藿香(各一分),木香(一錢),硫黃(半兩,別研極細滑),滑石(二錢,研如粉)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米飲調下,量大小與之。如瀉,即用附子一枚重半兩者,炮去皮臍為末;再用生薑汁搗成餅子,用白麵裹之,慢火煨,面熟去面不用;只將附子切焙,再搗羅為末。每吐兼瀉,即入附子末少許,如藥三之一。更量虛實,以米飲調下神驗。吐如激水者亦定。吐利不止,多成慢驚,宜速療之。如已成慢驚,兼金液丹與之。
《趙氏家傳》治小兒吐瀉不止,溫胃消食。白朮丸,方
白朮,木香,丁香,肉豆蔻,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吐瀉,藿香散,方
藿香(一兩),丁香(一錢),木香,縮砂(各半兩)
上末。每服半錢,水五分,煎三分,通口服或續加陳皮、草果、甘草、人參,尤妙。
《吉氏家傳》治吐瀉方。
草果子,甘草(各一兩。炮)
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治吐瀉,不進飲食。溫脾散,方
蒼朮(二錢,細銼,先以油蔥炒赤色),陳皮(去白),草果子(不炮,去皮用),肉桂(不見火,各半錢),桔梗,甘草(各一錢),殭蠶(少許)
上末。每服半錢,棗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吐瀉,參苓散,方
人參,白茯苓,山藥,乾葛,麥門冬(去心),黑附子(炮去皮臍),桔梗,甘草(炙。各半兩),蓮子心,木香(不見火。各一錢),藿香葉(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米飲調下。
《朱氏家傳》:大止小兒吐瀉方。
鬱金(一個,刮開心,入去殼巴豆一個在內,用麵裹煨熟取出,候令去面與巴豆,只用鬱金一味為末)。
上以米泔汁調下一字大,止小兒吐瀉。
《朱氏家傳》又方
龍骨(一分),赤石脂,縮砂(去皮。各一兩)
上件為末。麵湯下一字或半錢,大人一錢,若止吐即入丁香一分代縮砂。
長沙醫者李剛中傳小兒夏秋吐瀉藥方。
黃連(大者一兩,銼碎,去須、土砂,令深色冷,使入虢丹一兩,同黃連一處炒令虢丹焦赤色為度,傾出在紙上於地冷)
上二味共為細末,薄煮麵糊為丸如芥籽大。每服二十粒,加至二十粒。用壁土生薑煎湯吞下,更量大小加以丸數服。亦不妨須連並二服,立效。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一捻散,治小兒滑泄,腹脹作瀉、吐逆,可思食方
陳皮,青皮,丁香(各一錢),訶子肉,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細末,米飲調下。
白話文:
治療嘔吐腹瀉第六方
(一)甘草、乾薑、附子方
將炙甘草、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個,去皮切八片)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六分盞,加生薑兩片同煎,煮至剩四分時去渣,溫服。根據嬰兒大小調整用量。
《王氏手集》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嘔吐、腹瀉不止。
(二)丁香、藿香、木香、硫黃、滑石方
將丁香、藿香(各一分)、木香(一錢)、硫黃(半兩,另研極細)、滑石(二錢,研成粉)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或半錢,用米湯調服,根據嬰兒大小調整用量。如果腹瀉嚴重,則取一枚半兩重的附子,炮製去皮臍後磨成末;再用生薑汁將附子末搗成餅狀,用白麵包裹,慢火煨烤,待麵熟後去除麵皮,只取附子切片焙乾,再次搗成末。每當出現嘔吐兼腹瀉時,加入少量附子末,約為藥量的三分之一,再根據虛實情況,用米湯調服,效果顯著。對於像水噴射般的嘔吐也有療效。嘔吐腹瀉不止容易轉為慢驚風,應及時治療。如果已轉為慢驚風,可同時服用金液丹。
《趙氏家傳》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小兒腹瀉不止,溫胃消食。
(三)白朮丸
將白朮、木香、丁香、肉豆蔻、黃連(各等分)磨成末,用麵糊製成如黃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
《吉氏家傳》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嘔吐腹瀉。
(四)藿香散
將藿香(一兩)、丁香(一錢)、木香、縮砂(各半兩)磨成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水五分煎煮至三分,直接服用。也可以加入陳皮、草果、甘草、人參,效果更佳。
《吉氏家傳》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嘔吐腹瀉。
(五)草果、甘草方
將炮製過的草果子、甘草(各一兩)等分磨成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米湯調服。
《吉氏家傳》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嘔吐腹瀉,不思飲食。
(六)溫脾散
將蒼朮(二錢,切細,先用油蔥炒至赤色)、陳皮(去白)、草果子(不炮製,去皮)、肉桂(不見火,各半錢)、桔梗、甘草(各一錢)、殭蠶(少量)磨成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棗湯調服。
《吉氏家傳》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嘔吐腹瀉。
(七)參苓散
將人參、白茯苓、山藥、葛根、麥門冬(去心)、炮製過的黑附子(去皮臍)、桔梗、炙甘草(各半兩)、蓮子心、木香(不見火,各一錢)、藿香葉(一分)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紫蘇米湯調服。
《朱氏家傳》記載,此方可有效止小兒嘔吐腹瀉。
(八)鬱金方
取一個鬱金,在中間挖開,放入去殼的巴豆一個,用麵包裹後煨熟,取出,去除麵和巴豆,只將鬱金磨成末。用米湯調服少許(約一字大小),即可止小兒嘔吐腹瀉。
《朱氏家傳》又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嘔吐腹瀉。
(九)龍骨、赤石脂、縮砂方
將龍骨(一分)、赤石脂、去皮縮砂(各一兩)磨成末。用麵湯調服少許(一字或半錢),成人服用一錢。若僅止嘔吐,則用丁香一分代替縮砂。
(十)黃連、虢丹方
長沙醫生李剛中傳授的小兒夏秋嘔吐腹瀉藥方:取黃連(大者一兩,切碎,去除根鬚、泥土,使其顏色變深冷卻),加入虢丹(一兩),將兩者一同炒,直到虢丹焦赤色為止,取出放在紙上冷卻。將這兩味藥材一同磨成細末,用薄麵糊製成如芥菜籽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粒,可逐漸增加至三十粒。用壁土和生薑煎湯送服,根據兒童大小增加藥丸數量。也可以連續服用兩次,效果迅速。
(十一)一捻散
長沙醫生丁時發傳授,此方用於治療小兒滑瀉、腹脹作瀉、嘔吐、食欲不振。將陳皮、青皮、丁香(各一錢)、訶子肉、炙甘草(各一分)磨成細末,用米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