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16)

1. 癖氣第三

《聖惠》論:夫絕乳小兒,五臟調和,榮衛氣理,則津液流通,雖復多飲水漿,不能為病。若調養乖方,三焦痞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飲水漿,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相搏,結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兩脅之間有時痛也。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數類。在右脅下痛者為癖氣,下蓬莪朮散(方見痃氣門中)夾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錢乙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水過多,即盪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錢乙論癖為潮熱云: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乾葛散服之,反吐。錢乙曰:當下白餅子主之(方見搐搦門中),後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方見積聚門中),此乃癖也,後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於管內不能消,至令發寒。服止渴藥吐者,藥沖脾故也,下之即愈。

《嬰童寶鑑》:小兒食癖者,是小時失乳,或母無乳暴將食哺之,或動或不動,食在於脾,兒不能消化,結聚成塊。其腹內左右不定,或如梨慄,覆杯之狀是也。

《嬰童寶鑑》:滯寒不流,又夾痰涎成癖,自然有聲。

《嬰童寶鑑》:小兒癖者,於腹中來往不常者是也。

《千金》,牛黃鱉甲丸,治少小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方

牛黃,厚朴(薑製),茯苓,桂心,芍藥,乾薑(炮。各半兩),鱉甲(醋炙香熟),麥面,柴胡,大黃,枳實(麩炒),芎藭(各一兩)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以意量之。

《千金》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芒硝紫丸方

芒硝,大黃(各四兩),半夏(湯浸七遍),甘遂(各二兩),代赭(一兩),巴豆(二百枚,去皮膜),杏仁(湯去皮尖,一百二十枚)

上七味末之,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內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內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王氏名保童丸,治伏積,寒熱,吐瀉,大便久不調,諸驚疳,伏涎,溫壯等皆療之。龐醫云:人家有此藥者,可保小兒無誤。

《外臺》:《古今錄驗》還魂丸療大人、小兒傷寒四、五日及數年,諸癖結堅心下,飲食不消,目眩,四肢疼,咽喉不利,壯熱,脾胃逆滿,腸鳴,兩脅裡急,飛屍、鬼疰、邪氣。或為驚恐,傷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發作有時,風溫不能久住,吐惡水方。

白話文:

癖氣第三

《聖惠方》說:剛斷奶的小孩,如果五臟功能協調,身體的營氣和衛氣運行順暢,體內的津液就能正常流通,即使多喝水也不會生病。但如果調養不當,導致三焦氣機阻滯,腸胃功能失常,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如果喝了過多的水,就會使水液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加上外感寒氣的侵襲,就會結聚成癖。所謂的癖,就是指偏在一側,在兩脅之間有時會疼痛。

茅先生認為,小孩從出生五個月大到七歲之間,有腹部結塊,像梅核般大小,有時會像雞蛋那麼大,常常會哭鬧疼痛不止的情況,原因也分為幾種。如果疼痛在右脅下方,這是屬於癖氣,可以用蓬莪朮散(藥方在痃氣門中)配合健脾散(藥方在胃氣不和門中)一起服用就能痊癒。如果出現臉色發黑、眼神呆滯、拉黑便、鼻子和嘴巴發冷、手腳冰涼、不吃東西等症狀,就是病危將死。

錢乙認為,小兒的癖病,是因為乳食消化不良,積滯在腹部,導致忽冷忽熱,喝水後會喘咳,跟潮熱很像,如果不及早治療,就會發展成疳症。因為有癖的緣故,小孩會不吃東西,導致脾胃虛弱而發熱,所以會大量飲水,想藉此沖刷腸胃,反而會使津液流失,胃的消化功能也會變差。脈象會呈現沉細無力的狀態。更加不吃東西,脾胃更加虛弱,四肢無力,各種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很容易就會變得瘦弱而罹患疳症。

錢乙認為癖病會導致像潮熱的症狀,他提到曹宣德的兒子三歲時,臉色發黃,時常發冷發熱,不想吃東西卻一直喝水喝奶。其他醫生都認為是潮熱,使用牛黃丸、麝香丸等藥都不見效,反而使用止渴的乾葛散後,引起嘔吐。錢乙認為應該用白餅子(藥方在搐搦門中)來治療,之後再用補脾的藥,最後使用消積丸(藥方在積聚門中)磨成粉服用,結果病就好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小孩不吃東西卻一直喝水,是因為食物積在腸道內無法消化,導致發冷。服用止渴藥後嘔吐,是因為藥物傷了脾胃,所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痊癒。

《嬰童寶鑑》說:小兒的食積癖,是因為小時候斷奶後,或是母親沒有奶水,突然餵食其他食物,或食物過冷過熱,導致食物停留在脾胃中,小孩無法消化,結聚成塊。這些硬塊在腹部的位置不固定,有時像梨子或栗子,有時像杯子倒扣的樣子。

《嬰童寶鑑》也說:體內滯留的寒氣無法流動,又夾雜痰液,就會形成癖,自然會發出聲響。

《嬰童寶鑑》說:小兒的癖病,就是指腹中硬塊來來去去、位置不固定的情況。

《千金方》中的牛黃鱉甲丸,可以治療小孩因為癖病造成的實證,症狀包含發熱、消化不良、噁心嘔吐。

牛黃、厚朴(用薑汁炮製)、茯苓、桂心、芍藥、乾薑(炮製,各半兩),鱉甲(用醋炙烤至香熟),麥麵,柴胡,大黃,枳實(用麩皮炒過),芎藭(各一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每天服用三次,用量依照情況酌量調整。

《千金方》記載治療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忽冷忽熱、不想吃東西、消瘦的芒硝紫丸方。

芒硝,大黃(各四兩),半夏(用湯浸泡七次),甘遂(各二兩),代赭(一兩),巴豆(兩百枚,去皮膜),杏仁(用湯去除外皮和尖端,一百二十枚)。

將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粉末,另外將巴豆和杏仁搗成膏狀,再把藥粉加入混合,搗三千下,使其充分混合均勻。身體強壯的人可以加入少許蜂蜜。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一丸如胡豆大小的藥丸,超過一百天到一歲的嬰兒服用二丸,依照嬰兒的體型大小酌量調整用量。要觀察嬰兒的大便中有沒有藥渣排出,如果沒有,要重複服用。這藥丸王氏稱之為保童丸,可以治療積食、忽冷忽熱、嘔吐腹瀉、大便不順、各種驚風、疳症、伏痰、身體虛弱等疾病。龐醫說:「家裡有這種藥的人,可以保證小孩不會生病」。

《外臺秘要》引用的《古今錄驗》還魂丸,可以治療大人、小孩傷寒四、五天甚至數年不癒,以及各種堅硬的癖塊在心下、飲食不消化、頭暈目眩、四肢疼痛、喉嚨不舒服、發熱、脾胃脹滿、腸鳴、兩脅急迫、飛屍病、鬼疰病、邪氣入侵、驚恐、身體消瘦背痛、手腳麻木、口苦舌燥、天行疫病反覆發作、風溫病久治不癒、嘔吐清水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