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17)

1. 癖氣第三

巴豆(去心、皮,熬),甘草(炙),硃砂,芍藥(各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

上五味各搗、下篩,合和以蜜,搗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兩丸,蔥棗湯下。小兒二歲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生血物。

《外臺》:《廣濟》療老小腹中癖氣方。

牛膝,枳實(炙),鱉甲(炙),茯苓(各八分),桔梗,芍藥,白朮,人參,厚朴,大黃,桂心,檳榔(各六分)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空肚溫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減丸,微利。忌生冷、油膩、小豆、黏食、莧菜、桃、李、雀肉、大醋、生蔥、豬肉。

《外臺》:《必效》療大人、小兒癖方。

上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並仁,與乾麵相半搗之為餅。如猶干,和淡水,如常搜面,大小一如病人手掌。為二餅微炙便黃,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即利,以快利為度。至午後利止,即以醋飯止之,利後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

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減之。後服者,亦任量力頻試差。神效。

《外臺》:急救小兒閃癖,治之方。

青葙苗(六月六日採),知母,黃連(去毛),大黃,梔子仁,栝蔞,常山,葳蕤(各八分),苦參皮(十二分),甘草(炙),蜀漆(洗。各五分)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五丸,漸加至十五丸,日再,以知為度。因至利,小兒減丸量度服。忌豬肉、熱面、蔥蒜、生菜、海藻、菘菜。

《外臺》:《廣濟》療小兒痃癖發,腹痛不食,黃瘦。鱉甲丸方

鱉甲(炙),郁李仁(各八分),防葵,人參(各五分),訶梨勒皮(七顆),大黃(四分),桑菌(三分)

上七味搗、篩,蜜丸。大小量之,以酒飲乳服五丸至十丸。《聖惠》獨治痃氣發動,但鱉甲、防葵、大黃、郁李仁各半兩,人參、桑菌各六分,訶梨勒三分。

《外臺》:劉氏療小兒冷癖、痃癖氣,不下食,瘦,時時肋下痛方。

防葵,當歸,枳實(炙),厚朴(炙),楮實,人參,黃耆,茯神,訶梨勒皮,白朮(各八分),牛膝,郁李仁(去皮),柴胡,大麻仁,芍藥,橘皮,防風,紫菀(去土、洗),薏苡仁(各六分),鱉甲(炙),三稜根(各十二分),桂心(七分),大附子(二枚,炮),乾薑(末,二分),甘草(炙),乾地黃,大黃(各十分),五味子(四分),檳榔仁(四顆),仙鼠(二枚,如無,以糞二合代)

上三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小增減,以意量之。須飲服之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氣癖方。

白話文:

[癖氣第三]

配方一:

取巴豆(去掉內核和外皮,熬製過)、甘草(炙烤過)、硃砂、芍藥(各一兩),以及麥門冬(二兩,去掉內心)。將這五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混合均勻後加入蜂蜜,搗三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丸,用蔥和棗熬的湯送服。兩歲以上的小孩服用像麻子大小的藥丸兩顆,每天服用兩次。服用期間忌食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和生血的食物。

這個配方出自《外臺秘要》和《廣濟方》,用於治療大人小孩腹中的癖氣。

配方二:

取牛膝、枳實(炙烤過)、鱉甲(炙烤過)、茯苓(各八分),桔梗、芍藥、白朮、人參、厚朴、大黃、桂心、檳榔(各六分)。將這十二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空腹用溫酒送服,每次二十丸,每日兩次,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十丸。年老或年幼的人用藥量要減少,服用後可能會稍微腹瀉。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小豆、黏性食物、莧菜、桃子、李子、麻雀肉、大量醋、生蔥和豬肉。

這個配方出自《外臺秘要》和《必效方》,用於治療大人和小孩的癖氣。

配方三:

取車前子的種子,用溫水稍微浸泡後去掉外皮和內仁,然後和乾麵粉各一半混合搗成餅狀。如果太乾,可以加少量淡水,像平常和麵一樣,做成大小和病人手掌一樣的餅。把餅做成兩個,用小火烤至微黃,不要烤熟。空腹吃一個,應該會很快腹瀉。如果沒有效果,再吃一個,或者喝熱粥湯幫助排泄。以排泄順暢為度。到下午腹瀉停止後,可以吃醋飯止瀉。腹瀉後身體會比較虛弱。如果病沒有完全好,可以根據身體情況,一兩天后再服用一次,直到病好為止。

小孩的用量要酌情減少。服用期間不能吃乳酪和牛、馬肉,否則會沒有效果。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種子和麵粉的比例要一半一半,如果病情比較輕,可以酌情減少種子的用量。之後服用時,也可以根據身體情況,多次嘗試,直到病情好轉。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這個配方出自《外臺秘要》,用於治療小孩因閃到而引起的癖氣。

配方四:

取青葙苗(六月六日採摘)、知母、黃連(去掉毛)、大黃、梔子仁、栝蔞、常山、葳蕤(各八分),苦參皮(十二分),甘草(炙烤過)、蜀漆(洗過,各五分)。將這十一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溫水送服五丸,逐漸增加到十五丸,每天兩次,以見效為度。如果引起腹瀉,小孩要減少藥量。服用期間忌食豬肉、熱麵食、蔥蒜、生菜、海藻和菘菜。

這個配方出自《外臺秘要》和《廣濟方》,用於治療小孩因痃癖發作引起的腹痛、食慾不振、消瘦。

配方五:

取鱉甲(炙烤過)、郁李仁(各八分),防葵、人參(各五分),訶梨勒皮(七顆),大黃(四分),桑菌(三分)。將這七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藥量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酒或乳汁送服五到十丸。《聖惠方》的獨門配方是治療痃氣發作,但鱉甲、防葵、大黃、郁李仁各半兩,人參、桑菌各六分,訶梨勒三分。

這個配方出自《外臺秘要》,是劉氏用來治療小孩的冷癖、痃癖氣,導致食慾不振、消瘦、時常肋下疼痛的。

配方六:

取防葵、當歸、枳實(炙烤過)、厚朴(炙烤過)、楮實、人參、黃耆、茯神、訶梨勒皮、白朮(各八分),牛膝、郁李仁(去皮)、柴胡、大麻仁、芍藥、橘皮、防風、紫菀(去土、洗淨)、薏苡仁(各六分),鱉甲(炙烤過)、三稜根(各十二分),桂心(七分),大附子(兩枚,炮製過),乾薑(末,二分),甘草(炙烤過),乾地黃、大黃(各十分),五味子(四分),檳榔仁(四顆),仙鼠(兩枚,如果沒有可以用糞便二合代替)。將這三十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藥量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溫水送服,效果好。

這個配方出自《子母秘錄》,用於治療小孩的氣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