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六 (17)
卷第十六 (17)
1. 咳嗽作呀呷聲第四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生薑粥飲調下一字。三歲以上加之半錢。
《聖惠》又方(太醫局方以此治痰嗽名辰砂半夏丸)
半夏(湯浸七遍,去滑),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硃砂(細研,水飛,半兩),五靈脂(半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麻黃湯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又方
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紫色),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頓服。
《聖惠》治小兒肺藏熱多,咳嗽喘急,喉中作呀呷聲,宜服,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研如膏,三分),川大黃(銼,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各一分)
上以大黃一味搗,細羅為散。同研令勻,入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研破三丸服之,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多咳嗽,咽中如呀呷聲。桃仁丸方
桃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琥珀(末),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秤一分)
上件藥,先搗葶藶、桃仁如泥,次下琥珀末,更搗令勻,丸如綠豆大。每服煎桑根白皮湯化破五丸服,日三服。三歲以上,加丸數服之。
《聖惠》又方
上用大栝蔞一枚,白麵搜瓤作餅子燒熟,卻杵為末。每服以清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咳嗽,咽喉不利,狀如呀者。貝母散方
貝母(焙微黃),紫菀(洗去苗土),麻黃(去根節。各一分),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微赤,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博濟方》治小兒瘕呷,咳嗽不止。肉湯丸
銅青,大黃,豬牙皂角(炒,併為末。各一分)
上件三味,同研令至細。用油餅面和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煎豬肉湯下,忌醋、咸。
茅先生治小兒齁䶎,嗽渾金丹
巴豆(粉,不出油),砒霜(末),白丁香(末。各等分)
上為末。用皂角揉水濃煎膏,相合為丸如此○大。看兒大小,每服三丸、五丸,用鯽魚淡煎湯吞下。掠出
延𨫼小涎來,亦用勻氣散補。(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嬰孺》治少小咳嗽肺脹,咽中水聲。九味湯方
細辛,桂心,阿膠(炙),甘草(炙),紫菀,款冬花(各二兩),半夏(四兩),生薑(三兩),蜜(二合)
上水一斗,先煮半夏及六升,去滓,下諸藥蜜煮及升半。五歲盡服;六歲六合,酌之。《千金》亦以此治咳逆喘息如水雞聲。
白話文:
咳嗽作呀呷聲第四
第一個方子:
將上述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用生薑粥調和一字(古代計量單位)的藥粉服用。三歲以上的兒童可以增加到半錢。
(此方出自《聖惠方》,又名辰砂半夏丸,太醫局也用此方治療痰嗽。)
第二個方子:
將半夏用湯浸泡七次,去除黏滑;甜葶藶隔著紙炒到呈現紫色;杏仁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以及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各取一份;硃砂研磨成細末,用水飛過,取半兩;五靈脂取半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煮麵糊調和,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用麻黃湯送服五丸,一天服用三次。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此方出自《聖惠方》)
第三個方子:
甜葶藶隔著紙炒到呈現紫色,取一份;麻黃去除根部和節,杏仁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以及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略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放溫後服用。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適當減少用量,分次服用。
第四個方子:
(此方出自《聖惠方》,用於治療小兒肺熱過盛,咳嗽氣喘,喉嚨發出呀呷聲,適合服用郁李仁丸。)
郁李仁用湯浸泡,去除外皮稍微炒一下,研磨成膏狀,取三分;川大黃切碎,稍微炒一下;杏仁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以及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研磨成膏狀,各取一份。
先將大黃單獨搗碎,研磨成細粉,然後與其他藥膏混合均勻,加入少量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用粥湯研破三丸服用,一天服用三次。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第五個方子:
(此方出自《聖惠方》,用於治療小兒多咳嗽,咽喉發出呀呷聲,使用桃仁丸。)
桃仁四十九枚,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以及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琥珀研磨成末;甜葶藶隔著紙炒到呈現紫色,各取一份。
先將葶藶和桃仁搗成泥狀,然後加入琥珀末,再次搗勻,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用桑樹根白皮湯化開五丸服用,一天服用三次。三歲以上的兒童,可增加服用丸數。
第六個方子:
(此方出自《聖惠方》)
取一個大栝蔞,用白麵裹住瓤,做成餅狀烤熟,然後搗成末。每次服用時,用清粥湯調和半錢服用。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第七個方子:
(此方出自《聖惠方》,用於治療小兒咳嗽,咽喉不適,狀似發出呀呷聲,使用貝母散。)
貝母烘烤至微黃;紫菀洗去泥土;麻黃去除根部和節,各取一份;麥門冬去除心,烘烤;甘草炙烤至微紅色,切碎;杏仁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以及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略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適當減少用量,溫服。
第八個方子:
(此方出自《博濟方》,用於治療小兒腹部積塊,咳嗽不止,使用肉湯丸。)
銅青、大黃、豬牙皂角,炒過後一同研磨成末,各取一份。
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油餅麵調和,搓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豬肉湯送服,忌食醋和鹹味食物。
第九個方子:
(茅先生用來治療小兒呼吸時發出呼嚕聲,咳嗽,使用渾金丹。)
巴豆(磨成粉,但不出油)、砒霜(研磨成末)、白丁香(研磨成末),各取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皂角汁濃煎成膏,混合後搓成如此(〇)大小的藥丸。根據兒童年齡大小,每次服用三丸或五丸,用鯽魚淡煎的湯吞服。服藥後可能會流出黏液,也可用勻氣散來調理。(勻氣散的方子在胃氣不和的章節中。)
第十個方子:
(此方出自《嬰孺方》,用於治療小兒咳嗽肺脹,咽喉中有水聲,使用九味湯。)
細辛、桂心、阿膠(炙烤)、甘草(炙烤)、紫菀、款冬花,各取二兩;半夏,取四兩;生薑,取三兩;蜂蜜,取二合。
用水一斗,先煮半夏,煮至六升時,去除藥渣,然後加入其他藥材和蜂蜜,繼續煮至剩下一升半。五歲的兒童全部服用;六歲的兒童服用六合,可酌情調整用量。《千金方》也用此方治療咳嗽氣喘,呼吸時發出像水雞一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