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16)

1. 咳嗽作呀呷聲第四

(齁䶎附)

《聖惠》:夫小兒嗽而呀呷作聲者,由胸膈痰多,嗽動於痰上搏於咽喉之間,痰與氣相擊,隨嗽動息,呀呷有聲。其咳嗽大體雖同,至於治療,則加消痰破飲之藥,以此為異耳。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齁䶎嗽,周歲以上有此。因多吃鹽、醋,熱奔上胃致此。即下渾金丹(方見本門中)與吐下涎;然後下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及雌黃丸(方見咳嗽門中)與服,即愈。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咳嗽氣粗者為何?答曰:小兒臟腑虛細,因食肥膩熱食及諸生冷,致冷熱相增,遂積痰涎結聚,冷熱攻脾,壅閉不通,宿痰黏涎,肺經虛熱生於膈上,喉中如鋸,氣喘悶絕,嘔吐不快,面色青黃。大約此疾,難逢妙藥,積久不除,變成風病。

《玉訣》小兒咳嗽齁䶎候歌:

咳嗽因風肺受寒,氣傷咯血喘生涎。齁䶎腑熱因風盛,嗽喘無時臥不安。

此候先治肺,後利膈下涎,如此治者,即無誤也。

《玉訣》小兒咳嗽齁䶎候云:因肺感寒,宜貝母丸、油袞丸。(方並見後)

《惠濟》小兒齁䶎候歌:

齁䶎推來肺熱風,一回發作氣相沖。得名奶齁為初候,龜背龜胸恐起峰。口閉不言涎作響,一沖雙目柘黃同。此根終久成殘患,少有名方得斷蹤。

《聖惠》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聲。射干散方

射干,麻黃(去根節),紫菀(洗去苗土),桂心(以上各半兩),半夏(半分,湯洗七遍,去滑),甘草(炙微赤,銼,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攪令勻。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咳嗽,咽中作呀呷聲。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甘草(炙微赤,銼),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咳嗽喘急,作呀呷聲。蘿蔔子散方

蘿蔔子(微炒),麻黃(去根節。各一分),燈心(一大束),皂莢子(十枚,煨,去皮),甘草(炙微赤,銼,半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咳嗽,喘急煩熱,喉中作呀呷聲。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柴胡(去心),栝蔞子(各一分),蟬殼(微炒,半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蜜水調下一字,日三服。二歲以上加之半錢。

《聖惠》治小兒心胸痰壅,咳嗽,咽喉不利,常作呀呷聲。蟬殼散方

蟬殼(微炒),半夏(湯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銼),漢防己(各一分),桔梗(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分)

白話文:

咳嗽作呀呷聲第四

《聖惠方》說:小孩子咳嗽時發出「呀呷」的聲音,是因為胸腔和橫膈膜有太多痰液,咳嗽時痰液會往上衝擊咽喉,痰和氣體互相碰撞,隨著咳嗽和呼吸,就會發出「呀呷」的聲音。雖然咳嗽的狀況大致相同,但在治療上,會特別使用化痰和去除水飲的藥物,這就是不同的地方。

茅先生說:小孩子剛出生就有「齁䶎」的咳嗽聲,滿周歲以上的孩子也可能出現。這是因為吃太多鹽和醋等食物,導致熱氣往上衝到胃部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先服用渾金丹(藥方在本門中),再用藥物使其吐出或排下黏液,然後服用勻氣散(藥方在「胃氣不和」篇中)和雌黃丸(藥方在「咳嗽」篇中),就可以痊癒。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孩子咳嗽時呼吸聲粗重是什麼原因?答說:小孩子的內臟器官很虛弱,如果吃了肥膩、燥熱的食物或是生冷食物,會導致體內冷熱相互影響,進而產生痰液堆積,冷熱之氣會攻擊脾胃,造成阻塞不通,原本的痰液會變得黏稠,肺經的虛熱會向上產生到橫膈膜,喉嚨會像鋸子一樣發出聲音,呼吸急促,胸悶難受,想吐卻吐不出來,臉色青黃。這種病很難找到有效的藥物,如果長期不治療,會變成風病。

《玉訣》說:小兒咳嗽齁䶎的歌訣說:

咳嗽是因風寒侵襲肺部,氣血受損導致咳血、喘氣和痰液產生。齁䶎是因體內蘊熱,風邪過盛所致,咳嗽喘息,無法安睡。

治療這種情況,要先治療肺部,再去除橫膈膜下的痰液,這樣治療才不會出錯。

《玉訣》又說:小兒咳嗽齁䶎,是因肺部感受寒邪,應該使用貝母丸和油袞丸。(藥方在後面)

《惠濟方》說:小兒齁䶎的歌訣說:

齁䶎是因肺熱和風邪引起,每次發作都會感到氣息衝擊。剛開始時稱為「奶齁」,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龜背或龜胸的現象。嘴巴閉著不說話,但可以聽到痰液的聲音,眼睛會像柘樹黃色一樣。這種病如果長期不治療,會留下殘疾,很少有藥方可以徹底根治。

《聖惠方》治療小兒咳嗽,胸中痰液阻塞,向上衝擊咽喉,發出呀呷的聲音。射干散的藥方:

射干、麻黃(去除根節)、紫菀(洗淨去除泥土)、桂心(以上各半兩)、半夏(半分,用熱水洗七次,去除黏液)、甘草(用火烤至微紅色,切碎,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粗散。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量生薑,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加入半茶匙蜂蜜,攪拌均勻。不論什麼時間,依照小孩年齡大小,酌量減少用藥,溫服。

《聖惠方》治療小兒咳嗽,咽喉發出呀呷的聲音。陳橘皮散的藥方:

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膜,烘乾)、桑白皮(切碎)、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尖端和雙仁,用麩皮炒至黃色)、甘草(用火烤至微紅色,切碎)、甜葶藶(隔紙炒至紫色,以上各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粗散。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放溫。依照小孩年齡大小,酌量增減用藥。

《聖惠方》治療小兒咳嗽、喘氣急促,發出呀呷的聲音。蘿蔔子散的藥方:

蘿蔔子(稍微炒過)、麻黃(去除根節,各一分)、燈心草(一大束)、皂莢子(十枚,煨熟,去除外皮)、甘草(用火烤至微紅色,切碎,半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粗散。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不論什麼時間,依照小孩年齡大小,酌量減少用藥,溫服。

《聖惠方》治療小兒咳嗽、喘氣急促、煩躁發熱,喉嚨發出呀呷的聲音。牛黃散的藥方:

牛黃(細研)、柴胡(去除中心)、栝蔞子(各一分)、蟬蛻(稍微炒過,半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散。每次服用一字,用蜂蜜水調服,每日三次。兩歲以上的小孩可以加半錢。

《聖惠方》治療小兒胸中痰液阻塞,咳嗽,咽喉不舒服,經常發出呀呷的聲音。蟬蛻散的藥方:

蟬蛻(稍微炒過)、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去除黏液)、甘草(用火烤至微紅色,切碎)、漢防己(各一分)、桔梗(去除蘆頭)、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膜,烘乾,各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