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7)

1. 吐逆第一

上為細末,用黃蠟九錢,重熔,入藥末攪勻,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丸,煎馬齒莧湯下。

《嬰童寶鑑》治小兒只吐不瀉,腹中疼痛。玉露散,方

上以寒水石燒為末。每服半錢,姜水調下。

《嬰童寶鑑》治小兒吐逆。人參散,方

人參(末,三分),丁香(末,一分),藿香(末),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和勻。每服一字半錢,飯飲下。

《良方》治大人、小兒吐。紫粉丸

針砂(醋浸一夜,闢去醋,便帶醋炒,且候並銚子紅色無煙乃止,候冷細研,更用醋團火燒通赤,取候冷再研極細)

上件藥用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粥飲下。服訖,便吃一盞許粥,已不吐。如未定,再服決定。小兒小丸之,隨兒大小與此藥,極神異。然吐有多端,《良方》中有數法,皆累驗者,可參用之。

《良方》大人、小兒吐逆。軟紅丸

辰砂,信砒(各半兩強),胭脂(一錢),巴豆(七個,取霜)

上熔蠟少許,油三、兩滴和藥為劑,以油單裹之,大小如綠豆大,小兒如芥子。濃煎槐花甘草湯,放溫下一丸。忌熱食半時久。此藥療人吐只一服止,嘗與人一丸。偶兩人病,分與兩人服,兩人皆愈。

《九籥衛生》,藿香散,療小兒嘔不定,虛風喘急方。

藿香,白附子(等分)

上同為細末,米飲調下一錢。

《九籥衛生》,草金散,療小兒吐逆方。

爛大梔子(三個),草烏頭(一個)

上件同於小藏瓶內,用泥固濟燒,煙盡取出,研細。每服一字,生薑汁調下。

《聚寶方》,香茅散,治小兒吐乳。

藿香,白茅根,丁香花蕊葉,人參(各一分)

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加減服。

《聚寶方》,白餅子,治小兒吐逆。

白滑石,黃鷹條(各一錢),半夏(一枚,炮),蛤粉(半錢)

上四味為細末,薄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捏為餅子。每服三餅,煎丁香湯下。新生兒,湯內研灌半餅。

《三十六種》治吐乳。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藿香,丁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半盞,乳香少許,同煎至二分溫服。

《寶童方》治翻胃吐逆,腹內虛鳴。

天台烏藥(醋炙或炒),半夏(各半兩),白姜(一分),羊屎(十粒,羊腹內者)

上件用文武火炒為末,熔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紅酒下。

《劉氏家傳》,醒脾散,治小兒脾胃滯、吐食,一切慢驚、慢脾風,大能醒脾。如危困多睡,飯飲調下一字至半錢,止吐瀉方。

大天南星(一個,重三錢以上者)

上件熱湯燙七次,開臍入硃砂一塊如黃豆大,薄紙濕裹。開地穴深四寸,方圓八寸,藥仰安穴內,地上以黃泥餅蓋,用泥固臍,用炭火二斤地上燒,候火盡冷後取,末之,入腦麝少許,金銀薄荷湯下一字至半錢。

白話文:

吐逆第一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九錢黃蠟融化後,加入藥末攪拌均勻,搓成小米粒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顆,用煎煮過的馬齒莧湯送服。

《嬰童寶鑑》記載,此方可治療小兒只吐不瀉、腹部疼痛。

玉露散

將寒水石燒過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薑水調服。

《嬰童寶鑑》記載,此方可治療小兒嘔吐。

人參散

將人參(磨成粉,三分)、丁香(磨成粉,一分)、藿香(磨成粉)、甘草(炙過,各半兩)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字半錢,用飯湯送服。

《良方》記載,此方可治療大人、小孩的嘔吐。

紫粉丸

將針砂用醋浸泡一夜,去除醋後,再連同醋一起炒,直到鍋子變成紅色且沒有煙冒出為止,冷卻後磨成細末,然後用醋將藥末團成小團,用火燒紅,冷卻後再次磨成極細的粉末。

將上述藥材用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顆,用粥湯送服。服藥後,馬上吃一小碗粥,就不會再吐。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再次服用,一定有效。小孩則服用較小的丸子,根據小孩年齡大小調整藥量,效果非常神奇。不過,嘔吐有很多種原因,《良方》中有數種治療方法,都經過多次驗證有效,可以參考使用。

《良方》記載,此方可治療大人、小孩的嘔吐。

軟紅丸

將辰砂、信砒(各半兩多一點)、胭脂(一錢)、巴豆(七個,取霜)混合。

將少許蠟融化,加入三、兩滴油,然後將藥材與蠟油混合成劑,用油紙包裹,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小孩則做成芥菜子大小。用濃煎的槐花甘草湯,放溫後送服一顆。服藥後,半個時辰內不要吃熱食。此藥治療嘔吐,一般服用一次就好。曾經給人服用一顆,恰巧有兩人患病,分給兩人服用後,兩人都痊癒。

《九籥衛生》記載,藿香散,治療小孩嘔吐不定、虛風喘急。

將藿香、白附子(等量)一起磨成細末,用米湯調服一錢。

《九籥衛生》記載,草金散,治療小孩嘔吐。

將爛掉的大梔子(三個)、草烏頭(一個)放入小藏瓶中,用泥封好燒,等到沒有煙冒出後取出,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用生薑汁調服。

《聚寶方》記載,香茅散,治療小孩吐奶。

將藿香、白茅根、丁香花蕊葉、人參(各一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一半,根據情況增減藥量服用。

《聚寶方》記載,白餅子,治療小孩嘔吐。

將白滑石、黃鷹條(各一錢)、半夏(一枚,炮製過)、蛤粉(半錢)磨成細末,用稀麵糊做成豌豆大小的丸子,捏成餅狀。每次服用三餅,用煎煮過的丁香湯送服。新生兒則將半餅磨碎,用湯灌服。

《三十六種》記載,此方治療吐奶。人參散

將人參(半兩)、藿香、丁香(各一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水半杯,加入少許乳香,一起煎至剩下一半時溫服。

《寶童方》記載,此方治療翻胃嘔吐、腹內虛鳴。

將天台烏藥(用醋炙或炒)、半夏(各半兩)、白薑(一分)、羊屎(十粒,用羊腹內的)用小火炒過後磨成粉末,將粉末與熔化的蠟做成如圓圈的丸子。每次服用五至七顆,用紅酒送服。

《劉氏家傳》記載,醒脾散,治療小孩脾胃虛弱、吐食、各種慢性驚風、慢性脾虛風,能有效健脾。如果小孩精神不濟、昏睡,用飯湯調服一字至半錢,可止吐止瀉。

將大天南星(一個,重量三錢以上)用熱湯燙七次,在臍部開個口,放入一顆黃豆大小的朱砂,用濕薄紙包好。在地上挖一個深四寸、邊長八寸的方形坑,將藥仰放在坑內,用黃泥餅蓋住,用泥將臍部封好,用二斤木炭在地上燒,等火熄滅冷卻後取出,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一字至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