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4)
卷第十八 (4)
1. 瘡疹論第一
)熱盛與紫雪(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咽痛或生瘡,與甘桔湯(方見實熱門)
甘露飲子。(方見瘡疹攻咽痛門。)余依錢氏說。大人同。
張渙論:小兒瘡疹之疾與大人傷寒病相似,雖治療不同,蓋或愈或危,皆六七日之間。小兒往往多有此疾,豈不慎哉!且瘡疹皆由積熱在於臟腑,蒸鬱熱毒發於四肢。小兒皮肉嫩弱,多成此疾。邪熱在臟,即生痘瘡。蓋臟屬陰,大體難治。若邪熱在腑,則生細疹,腑屬陽,大體易治。
且如乳下嬰兒,周晬已里至二三歲宜少服藥。量其輕重,將湯藥與乳母服之,其乳母切宜諸般忌慎。若湯藥與兒,多服則反為累也。若五六歲至十歲已外童兒,則方可施為湯藥。然邪氣熱多在脾肺間,若不求其本,早以湯藥治之,養熱氣行於四肢,即利害甚多。蓋童男長大,則肌膚稍實,毒氣難出。
若方覺似瘡疹,便早疏利,即熱輕易療。蓋小兒瘡疹未出以前,或熱乘於心,心神易動,即發驚癇。若醫者湯藥不相投,即危殆矣。若疹痘已出長快,自不可動利,正如大人傷寒下之早也。且如古之名醫,不出倉公、扁鵲、孫思邈、巢元方輩。論小兒疾症,湯藥有可服者,有不可服者,宜先服順陰陽、調榮衛後方利臟腑,即熱漸除。
又扁鵲論曰:小兒瘡疹未出以前,多是誤認,以他藥解之,或以燥藥,或以冷藥,不無夭傷,深戒。時醫及病家慎之!至時拱手無及。又瘡疹欲出,切宜護目。若熱衝於眼目,致損瞳人。世間小兒瘡疹多入眼目,遂生障翳。凡小兒稍大,六歲至十四歲,皆屬童男。初覺頭痛壯熱,腰背疼重。
熱甚則手足厥冷,卻似挾寒,全在詳察脈理疾狀。脈但多洪數,甚大不定。若小便多赤,大便多秘,此證正宜先疏利也。應瘡疹早出,若才出,皆不可轉利也。渙頃時禁中供應湯藥,屢嘗調治,此證皆獲寧愈。在外治過尤多,蓋不敢越古人之論。
《疹痘論》:夫疹痘瘡者,因熱積臟腑,蒸郁毒氣而生。若腑間伏熱,則生細疹、赤瘡,俗呼為麻子是也。若臟間伏熱,則生痘瘡,形如豌豆者是也。其始也,熱毒積於脾肺之間,治之不早,流注四肢榮衛之中而成其疾。初覺受病,多似傷寒,而身色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痛,腰脊疼,只鼻耳尖冷,足指冷,兼咳嗽,眼青黃色也。小便、大便秘,兩手脈洪數者,乃是疹痘之症也。
其有冬月天氣溫暖,仍感乖候之氣,未即發動,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夏初得熱,其春寒方解,冬溫毒氣始發者;及有不因冬溫,四時自天行者;又有小兒熱毒之氣,傷天令不時之氣而發者;有感寒邪伏熱毒真元之氣,被熱毒邪氣渾雜而發者。近世醫流議者云:痘瘡始於魏晉,腳氣肇於晉末,或云:建武中於南陽徵虜得之,仍呼為虜瘡。或言:永徽四年,此疾自東域流於海內。
白話文:
瘡疹論第一
如果熱氣太盛,可以使用紫雪散(配方在「瘡疹攻咽痛門」),如果出現咽喉疼痛或生瘡,可以使用甘桔湯(配方在「實熱門」)。也可以使用甘露飲子(配方在「瘡疹攻咽痛門」)。我同意錢乙的說法,大人也一樣可以這樣治療。
張渙認為:小兒的瘡疹疾病和大人傷寒病類似,雖然治療方法不同,但無論是痊癒或危險,通常都在六七天之內。小兒常常會有這種疾病,怎能不謹慎呢?而且,瘡疹都是因為體內臟腑積聚熱氣,熱毒蒸騰,從四肢爆發出來。小兒的皮膚和肌肉嬌嫩,容易患上這種疾病。如果邪熱在臟,就會長出痘瘡,因為臟屬陰,所以大多難以治療。如果邪熱在腑,就會長出細小的疹子,因為腑屬陽,所以大多容易治療。
對於哺乳期的嬰兒,周歲到兩三歲的小孩,應該少用藥。要根據病情輕重,將湯藥給乳母服用,乳母一定要注意各種禁忌。如果直接給小孩喝湯藥,喝太多反而會造成傷害。如果是五六歲到十歲以上的孩子,才可以考慮使用湯藥。然而,邪氣熱氣大多在脾肺之間,如果不及早從根本治療,而是用湯藥治療,反而會助長熱氣在四肢蔓延,危害很大。因為男孩子長大後,肌膚會比較結實,毒氣難以排出。
如果剛覺得像是要長瘡疹,就要及早疏通,熱氣就會比較容易消除。因為小兒在瘡疹還沒發出來之前,有時熱氣會侵擾心臟,導致心神不寧,甚至會引發驚厥。如果醫生用的湯藥不對症,就會很危險。如果疹子或痘子已經長出來並且長得快,就絕對不可以再使用疏通的方法,就像大人傷寒病一樣,過早使用會損害身體。古時候的名醫,例如倉公、扁鵲、孫思邈、巢元方等人,他們關於小兒疾病的論述,有些湯藥是可以服用的,有些則不適合服用。應該先調理陰陽,調和營衛,之後再調理臟腑,這樣熱氣就會逐漸消除。
扁鵲也說過:小兒瘡疹在還沒發出來之前,常常會被誤診,用其他藥物來解,要不是用燥熱的藥,就是用寒冷的藥,常常會造成傷害,務必謹慎。提醒當時的醫生和病人家屬要小心!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還有,瘡疹快要發出來的時候,一定要保護眼睛。如果熱氣衝到眼睛,會損壞瞳孔。世間很多小兒的瘡疹都侵犯到眼睛,導致產生眼疾。一般來說,小兒稍大一點,六歲到十四歲都屬於童男。剛開始感覺頭痛發熱、腰背痠痛。
如果熱氣很盛,會出現手腳冰冷,看起來像是受寒,這時一定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病症。脈象通常是洪大而急促,沒有規律。如果小便顏色深紅,大便不通,這種情況就應該先使用疏通的方法,這樣才能讓瘡疹早點發出來。如果瘡疹才剛發出來,就絕對不可以再用疏通的方法。張渙以前在宮廷中負責供應湯藥,多次用這種方法治療,都得到了治癒。在宮外,誤治的情況更多,所以不敢違背古人的說法。
《疹痘論》
疹子和痘瘡的產生,是因為熱氣積聚在臟腑,熱毒蒸騰而引起的。如果熱氣潛伏在腑,就會長出細小的疹子、紅色的小瘡,俗稱麻子。如果熱氣潛伏在臟,就會長出像豌豆一樣的痘瘡。剛開始,熱毒積聚在脾肺之間,如果不及早治療,就會流注到四肢營衛之中,形成疾病。剛開始生病時,症狀很像傷寒,全身和四肢都會發紅,發高燒頭痛,腰背痠痛,只是鼻尖、耳尖和腳趾會冰冷,同時會咳嗽,眼睛的顏色會呈現青黃色,小便、大便不順暢,兩手的脈象是洪大而急促的,這些都是疹痘的症狀。
有些情況是在冬天天氣溫暖的時候,感冒了不合時節的氣候,當時沒有馬上發作,到了春天又被積寒所困,毒氣沒有辦法發洩,等到夏天開始熱起來,冬天的寒氣才慢慢解開,冬天的溫熱毒氣才開始發作;還有些情況不是因為冬天溫暖,而是因為四季中自然發生的;還有些情況是小兒因為熱毒之氣,受到不合時令的氣候侵擾而發病;也有些情況是因為感受寒邪,導致潛伏的熱毒和真元之氣混雜在一起,被熱毒邪氣引發出來。近代的醫生們認為:痘瘡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腳氣最早出現在晉朝末期,也有一說認為是建武年間,南陽徵虜得到的,所以稱之為虜瘡。還有一種說法是:永徽四年,這種疾病從東方傳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