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5)

1. 瘡疹論第一

且人之有生,臟腑受寒熱邪氣而為病,凡感之者則受。若言今有古無,豈可同草木之類所產有方,而苗裔留傳於天下哉?巢氏又呼為發瘡及呼為胞瘡、麩瘡,此皆分陰陽所受。人凡覺冬有非節之暖,當瘡未發而預防之,先急下其毒。凡春冬之間,未嘗無此疾。夭枉者,十有五六,而因醫死者大半。

蓋證候形色所發不同,致有誤認。其候有:三五日遍身粟生,時作咳嗽、耳尖冷、毛寒肌慢、眼澀不開、作寒欲以溫暖覆之者。初覺之時,當用薄荷散微微發汗,次進調中散,(二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瘡即自愈。服薄荷散汗未出者,亦服調中散,即汗出漸漸解。若作寒熱其脈反遲者,進脫齒散。

(方見瘡疹出不快門。)或患者寒熱不定,目澀、耳鼻冷,此邪毒不傳諸臟便攻皮膚而作。或出遲者,亦服脫齒散。凡有三五日鼻中壅,喉咽不利,咳嗽目赤、毛焦、肌膚緊,脈洪大而數,此應疹痘之候。順者宜煎薄荷散發汗,則瘡毒自出。或鼻中壅,咽喉不利,目赤額紅,脈不甚洪大者,亦是瘡疹之候,皆宜服脫齒散。

瘡如出白珠子,或出紅小瘡子者,乃是解也。或鼻壅、唇焦,脈細,面色痿黃時變青色,皮膚慢、吐清涎者,亦是疹子之候。此皆因醫人誤下涼藥太多,致令瘡難發。凡瘡毒血氣順、脾溫則易發,若服涼藥過多,則血澀氣弱、脾冷,則瘡毒難泄,遂變惡候。此候亦服薄荷散並脫齒散。

若面青氣粗,大小便不通,瘡毒未發,宜進滑石散(方見瘡疹出不快門中。)如大小便不通利,則服脫齒散,次觀色候調治。或有面色赤者,亦是瘡疹候。若先赤而後青,為逆候也。或患數日,面色青或痿黃,四肢微冷,上喘不涎,手足搐縮,以三焦氣壅,血脈凝滯,氣不得相榮,當用薄荷散發泄瘡毒。小兒初得病,便驚狂、身熱、汗出。

問之,身不憎寒,並不惡風、脈洪數者,皆當下之。覺得有此證,疹痘未發之前,當服當歸散(方見瘡疹未見乃可疏利門。)或有先頭疼,口鼻出熱氣,憎寒壯熱,胸膈痞噎,生涎,心逆,作渴不止,足指冷,口作臭氣,兩手脈弦而或微,脾脈弦數者,此因失飢、傷邪熱,當發赤疹。

及有患頭疼,身不大熱,口鼻有熱氣,咽喉干痛,口頰生瘡,兩目如火熱,耳尖、手足稍冷,兩手脈洪大,後三二日必作渴、面赤,時作憎寒,心逆,口作臭氣,目忽如硃色,亦是伏瘡疹之候。亦先當去邪毒,藥須用大黃湯蕩之。不可用巴豆、水銀、輕粉,此等則無去熱毒之理,反傷於臟也。

或覺已結於皮毛之間,微微似出,慎不可利,或誤利之,則瘡毒反沒,蓄伏心間,邪入肺中,瘡毒內壞而死。若瘡疹既出太盛,竇膿水者,卻當以大黃藥微利除毒。如未發毒疹以前,曾經利者,即不用大黃藥。但以解熱藥除其敗毒。多有愚俗禁服藥餌,只望巫祝,不以藥泄利瘡毒,致令大小便不通,停熱毒於臟腑,攻衝眼鼻,咽喉腫塞,口舌壞爛,束手受死。及有疹症,口進涼藥或調氣藥,恣其所措。

白話文:

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五臟六腑受到寒邪或熱邪的侵襲。凡是感受到這些邪氣的,就會發病。如果說現在才有這些病,古代沒有,那就太奇怪了,難道這些疾病像草木一樣,有固定的產生方式,而後代子孫才能傳承下去嗎?巢元方稱這種病為「發瘡」、「胞瘡」或「麩瘡」,這些都是依據受到的陰陽邪氣不同而區分的。如果感覺冬天出現不合時節的溫暖天氣,就應該在還沒發病前預防,先趕緊排除體內毒素。基本上,春夏之交或秋冬之際,這種病都不少見。很多人因此夭折,十個人中有五六個,而因誤診、用藥錯誤而死的更是佔多數。

病症的表現和顏色都不相同,因此容易被誤判。症狀有:發病三五天內,全身起像小米粒般的疹子,時常咳嗽、耳尖冰冷、感覺怕冷、肌肉遲緩、眼睛乾澀睜不開,想蓋著被子取暖。剛開始有這些症狀時,應該用薄荷散微微發汗,接著服用調中散(這兩個藥方都在「瘡疹已出未出」篇章裡)。這樣疹子自然會痊癒。如果吃了薄荷散沒發汗,也服用調中散,就會發汗而漸漸康復。如果出現怕冷發熱,但脈搏反而遲緩,就要服用脫齒散(藥方在「瘡疹出不快」篇章裡)。

有時患者會忽冷忽熱,眼睛乾澀、耳朵鼻子冰冷,這是邪毒沒有進入五臟,而是直接攻擊皮膚引起的。如果疹子出得慢,也要服用脫齒散。如果出現三五天鼻塞、喉嚨不舒服、咳嗽、眼睛紅、毛髮焦枯、皮膚緊繃,脈搏洪大而快速,這就是要出疹痘的徵兆。如果身體狀況良好,應該煎煮薄荷散發汗,讓瘡毒自己出來。如果鼻塞、喉嚨不舒服、眼睛紅、額頭發紅,脈搏不是那麼洪大,也是出疹痘的徵兆,都應該服用脫齒散。

如果疹子像白色的小珠子,或是紅色的小疹子,表示正在康復。如果鼻塞、嘴唇焦乾、脈搏細微、臉色萎黃且時而發青、皮膚遲緩、吐清口水,也是出疹子的徵兆。這些情況通常都是因為醫生誤用太多寒涼藥,導致疹子難以發出。一般來說,瘡毒只要血氣順暢、脾胃溫暖就容易發出。如果服用太多寒涼藥,會導致血脈不暢、氣血虛弱、脾胃虛寒,瘡毒難以發散,進而變成惡劣的狀況。這時也應該服用薄荷散和脫齒散。

如果臉色發青、呼吸急促、大小便不通、瘡毒還沒發出,應該服用滑石散(藥方在「瘡疹出不快」篇章裡)。如果大小便還是不順暢,就服用脫齒散,然後觀察臉色來調整治療。如果臉色發紅,也是出疹子的徵兆。如果先發紅後發青,則是病情逆轉的徵兆。如果病了幾天,臉色發青或萎黃、四肢冰冷、呼吸急促但不流口水、手腳抽搐,這是因為三焦之氣阻塞,血脈凝滯,氣血無法運行,應該用薄荷散來發散瘡毒。小孩剛發病,就出現驚厥、發熱、出汗。

如果詢問後得知,身體並不覺得怕冷,也不怕風,而且脈搏洪大快速,都應該用藥讓邪氣排出。如果感覺有這些症狀,在疹痘還沒發出來之前,應該服用當歸散(藥方在「瘡疹未見乃可疏利」篇章裡)。有的人會先頭痛、口鼻出熱氣、怕冷發熱、胸悶、生痰、心悸、口渴不止、腳趾冰冷、口臭、兩手脈弦而微弱,脾脈弦數,這是因為飢餓或受到熱邪侵襲,會發紅疹。

另外,有的人會頭痛,身體不怎麼發熱,口鼻有熱氣,喉嚨乾痛、口腔長瘡,眼睛發紅發熱,耳朵尖、手腳稍微冰冷,兩手脈搏洪大,過了兩三天一定會口渴、臉紅、時而怕冷、心悸、口臭、眼睛突然發紅,這也是潛伏疹痘的徵兆。也應該先去除邪毒,藥物要用大黃湯來瀉熱。不能用巴豆、水銀、輕粉等藥,這些藥不能去除熱毒,反而會傷害五臟。

如果感覺邪毒已經結在皮膚之間,微微好像要發出來了,千萬不能用瀉藥,如果誤用了瀉藥,瘡毒反而會消退,潛伏在心臟,邪氣進入肺部,瘡毒從內部潰爛而死。如果疹子已經出得太盛,而且化膿了,才應該用大黃等藥稍微疏通,排出毒素。如果在還沒發出疹毒之前曾經用過瀉藥,就不用再用大黃,而是用解熱的藥來清除毒素。很多人愚昧無知,禁止服用藥物,只求神拜佛,不利用藥物來排出瘡毒,導致大小便不通,熱毒停留在五臟六腑,攻擊眼睛、鼻子,造成咽喉腫脹阻塞,口腔潰爛,最後束手無策等死。還有一些疹症,口服涼藥或調氣藥,任由病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