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3)

1. 瘡疹論第一

此亦母之不潔,餘氣入兒臟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瘡疹未出,五臟皆見病證。內一臟受穢多者,乃出瘡疹。初欲病時,先呵欠、頓悶、驚悸、乍涼乍熱、手足冷、面腮燥赤、咳嗽時嚏、此五臟證具也。呵欠頓悶,肝也;時發驚悸,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目腮頰赤、嗽嚏,肺也。

惟腎無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穢故也。凡瘡疹,乃五臟毒,若出歸一證,則肝水疱,肺膿疱,心斑,脾疹,惟腎不食毒穢而無諸證。瘡黑者屬腎,由不慎風冷而不飽,內虛也。又用抱龍丸數服愈。(方見風熱門中。)以其別無他候,故未發出,則見五臟證;已出,則歸一臟也。

錢乙論熱傳瘡疹云:四大王宮五太尉,因墜鞦韆發驚搐,醫以發熱藥治之,不愈。錢氏曰:本急驚,後生大熱,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以牛黃、龍、麝解之,不愈,至三日,肌膚尚熱。錢曰:更二日不愈,必發斑瘡,蓋熱不能出也。他醫初用藥發散,發散入表,表熱即斑生。

本初驚時,當用利驚藥下之,今發散乃逆也。後二日,果斑出。以必勝膏治之,(方見瘡疹倒黶門中。)七日愈。

錢乙論瘡疹有誤云:睦親宅一大王病瘡疹,始用一李醫,又召錢氏。錢留抱龍丸三服,李以藥下之,其疹稠密。錢見大驚曰:若非轉下則為逆病!王言:李已用藥下之。錢曰:瘡疹始出,未有他證,不可下也。但當用平和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如瘡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發之,微發不出,即加藥;不出,即大發之。

如大發後不多,及脈平無證者,即瘡本稀,不可更發也。有大熱者,當利小便;小熱者,當解毒。若出快,勿發勿下。故止用抱龍丸治之(方見同前),瘡痂若起,能食者,大黃丸下之(方未見,)一二行即止。今先下一日,瘡疹未能出盡而稠密甚,則難治,此誤也。縱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

李不能治。經三日黑陷,復召錢氏,曰:幸不發寒而病未困也。遂用百祥丸為藥(方見同前,)以牛李膏為助(方見瘡疹倒黶門中,)各一大服。至五日間,瘡復紅活,七日而愈。蓋黑者,歸腎也。腎王勝脾,土不剋水,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者,以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臟自不盛也。

何以不瀉腎?曰:腎主虛,不受瀉,若二服不效,即加寒而死。

錢乙論傷寒瘡疹同異云:傷寒,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急,增寒;各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也。瘡疹則腮赤燥,多噴嚏,悸動,昏倦,四肢冷。傷寒常發散之。治瘡疹行溫平;有大熱者,解毒。余見前說。

錢乙附方論小兒耳冷、䯌冷,手足乍冷乍熱,面赤,時嗽時嚏,驚悸,此瘡疹欲發也。未能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方見單傷寒門中)、消毒散(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已發未發皆宜服。仍用胡荽酒(方見瘡疹初出門)、黃柏膏(見瘡疹護面目門,《聖惠方》同。)暑月煩躁,食後與白虎湯(方見實熱門、)玉露散(方見驚熱門中。

白話文:

這是因為母親身體不乾淨,殘餘的氣進入了孩子的體內,最初是因為稍微受寒而引起的。在疹子還沒發出來的時候,五臟都會出現病症。如果其中一個臟器受到較多污濁之氣,就會發出疹子。剛要生病的時候,會先打哈欠、覺得悶、容易驚嚇、時冷時熱、手腳冰冷、臉頰發紅乾燥、咳嗽打噴嚏,這些是五臟都出現病症的表現。打哈欠和覺得悶是肝臟的問題;時常驚嚇是心臟的問題;時冷時熱、手腳冰冷是脾臟的問題;臉頰發紅、咳嗽打噴嚏是肺臟的問題。

只有腎臟沒有明顯的症狀,因為腎臟在下腹部,不會受到污濁之氣的影響。所有的疹子都是五臟的毒素,如果發出來的疹子歸屬於一個臟器,那麼肝臟會出現水泡,肺臟會出現膿疱,心臟會出現斑點,脾臟會出現疹子,只有腎臟不吸收毒素,所以沒有相關的症狀。疹子發黑屬於腎臟的問題,是因為不注意保暖,又沒有吃飽,導致體內虛弱。可以使用抱龍丸服用幾次就會好。(藥方在風熱門中。)因為疹子沒有其他症狀,所以還沒發出來的時候,會出現五臟的病症;疹子發出來以後,就歸屬於一個臟器了。

錢乙論述熱病傳染而成的疹子說:「有四個王宮的孩子和五個太尉的孩子,因為玩鞦韆時驚嚇導致抽搐,醫生用發熱的藥來治療,沒有好轉。」錢乙說:「這本來是急驚風,後來才出現高熱,應該先退熱。」於是使用了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並加入了牛黃、龍涎香、麝香來解毒,仍然沒有好轉,過了三天,皮膚仍然很熱。錢乙說:「如果再過兩天還不好,一定會發出斑疹,因為熱毒無法散發出來。」其他醫生最初用藥來發散,發散的藥力進入體表,體表發熱就會長出斑疹。

本來剛出現驚嚇的時候,應該用鎮驚的藥來瀉下,現在用發散的藥是錯誤的。過了兩天,果然長出了斑疹。用必勝膏來治療,(藥方在瘡疹倒黶門中。)七天就好了。

錢乙論述關於疹子的錯誤說:「有個官員家裡的一個孩子得了疹子,開始找一個姓李的醫生看,後來又請了錢乙。錢乙留下抱龍丸三服,李醫生卻用藥來攻下,導致疹子變得非常密集。」錢乙看到後非常驚訝,說:「如果沒有轉好,就會變成逆症!」官員說:「李醫生已經用藥攻下了。」錢乙說:「疹子剛出來,還沒有其他症狀,不可以攻下。應該用平和的藥,多餵奶,不要受風寒就可以了。如果疹子三天還不出,或者出得不順暢,就稍微發散一下;稍微發散還不出,就加重藥力;還不出,就大力發散。」

如果大力發散後疹子不多,並且脈象平穩沒有其他症狀,就說明疹子本來就很少,不能再發散了。如果有高熱,就應該利小便;如果是低熱,就應該解毒。如果疹子出得很快,就不要發散也不要攻下。所以只用抱龍丸來治療,(藥方和前面一樣),如果疹子結痂,而且能吃東西,就用大黃丸攻下,(藥方沒有提到),排泄一兩次就好了。現在先攻下了一天,疹子還沒完全發出來就變得密集,就難以治療了,這是錯誤的。即使治好了,這個病也會留下三個後遺症:一是疥瘡,二是癰,三是眼睛發紅。

李醫生無法治療。過了三天,疹子變成黑色而且凹陷,又請了錢乙,錢乙說:「幸好沒有發冷,所以病情還不算太嚴重。」於是用了百祥丸作為藥,(藥方和前面一樣),用牛李膏來輔助,(藥方在瘡疹倒黶門中,)每次都服用一大服。到了五天,疹子恢復了紅潤,七天就好了。疹子發黑,是屬於腎臟的問題。腎臟的力量勝過脾臟,因為土不克水,所以脾臟虛弱寒冷顫抖,就很難治療。所用的百祥丸,是用來瀉膀胱的,如果膀胱不實,臟腑自然不會強盛。

為什麼不瀉腎呢?錢乙說:「腎臟主虛,不能攻下,如果服用兩次藥沒有效果,就會因為虛寒而死。」

錢乙論述傷寒和疹子的不同說:「傷寒,男子身體沉重,臉色發黃;女子臉色發紅,呼吸急促,怕冷;都口中發熱,打哈欠、覺得悶、脖子僵硬。疹子則是臉頰發紅乾燥,多打噴嚏,心悸,昏昏欲睡,四肢冰冷。傷寒通常用發散的方法治療,治療疹子則用溫和的藥;如果有高熱,就要解毒。其他內容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錢乙附帶說明關於小兒耳冷、䯌冷、手腳時冷時熱、臉色發紅、時常咳嗽打噴嚏、容易驚嚇,這些都是疹子將要發作的徵兆。在還不能確診的時候,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藥方在單傷寒門中)、消毒散(藥方在瘡疹攻咽痛門中),無論是已經發出來還是將要發出來,都適合服用。還可以配合使用胡荽酒(藥方在瘡疹初出門)、黃柏膏(藥方在瘡疹護面目門,《聖惠方》也有這個藥方)。在夏天感到煩躁的時候,飯後可以服用白虎湯(藥方在實熱門中)、玉露散(藥方在驚熱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