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三 (8)
卷第十三 (8)
1. 中風口喎斜僻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口喎斜僻候:小兒中風,口喎斜僻,是風入於頷頰之筋故也。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手三陽之脈偏急而口喎斜僻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中風、口歪、斜視、偏側的說明:小兒中風,出現口歪、斜視、偏側,這是因為風邪侵犯於頷頰的筋脈所致。足陽明經的筋脈上達於口,而手三陽經的脈絡偏急,所以導致口歪、斜視、偏側。
《聖惠》治小兒中風,口喎斜僻,手足不遂,風入於臟,或語不得,心神昏悶。防風散方
白話文:
《聖惠》中的治療方法用於小兒中風,症狀包括口角歪斜,四肢無法活動,風邪侵入內臟,可能出現語言困難,心情昏沉。使用防風散這個方劑。
防風(去蘆頭),川升麻,桂心,羚羊角(屑),麻黃(去節),羌活,芎藭,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以上各一分)
白話文:
防風(去掉蘆頭)、川升麻、桂心、羚羊角(刮成屑)、麻黃(去掉節)、羌活、芎藭、杏仁(用熱水浸泡,去掉皮和尖端,用麩皮炒至微黃。以上各取一份)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兩沸,分溫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衣蓋令汗出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中風,口喎斜僻。漢防己散方
白話文:
先將上列藥物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成五分之一的水量,去渣;加入半合竹瀝,再煎兩沸,分成兩次溫服,如人走十里路後再服用一次,蓋著衣服讓汗水出來即見功效。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漢防己,防風(去蘆頭),川升麻,桂心,芎藭,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各半兩)
白話文:
漢防己、防風(去掉蘆頭)、川升麻、桂樹心、芎藭、羚羊角(屑)、麻黃(去掉根和節,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材搗成細末,以粗羅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盞水煎至五分之三,去掉渣滓,加入半合竹瀝,再煎一、兩沸,不拘時間。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溫熱後服用。
《聖惠》治小兒中風,面引口偏,身體拘急,舌不能轉。宜服,生地黃飲子方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了一種治療小兒中風的方劑,生地黃飲子方,適用於患兒出現面部偏斜、口角歪斜、身體僵硬拘急,舌頭不能轉動等症狀。
生地黃飲子方的組成如下:
- 生地黃:10克
- 麥冬:5克
- 天花粉:5克
- 石膏:10克
- 甘草:3克
- 竹葉:5克
- 生薑:3片
- 大棗:3枚
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後,取藥液服用。
生地黃飲子方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解痙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小兒中風引起的各種症狀。其中,生地黃具有養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麥冬具有養陰生津、清熱除煩的作用;天花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石膏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甘草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竹葉具有清熱涼血、解暑除煩的作用;生薑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
生地黃飲子方是治療小兒中風的一種有效方劑,在臨牀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於患兒的病情不同,具體的用藥方案也可能有所差異,因此,在使用生地黃飲子方之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定是否適合使用此方劑。
生地黃(汁),竹瀝(各三合),獨活(末,三分)
白話文:
生地黃(汁):3合
竹瀝:3合
獨活(末):3分
上件藥相和,煎至四合,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中風,口喎斜僻。宜,塗蟬殼散
蟬殼(五月五日採東南枝上者),寒食白麵
上件藥各等分,都研令細,以釅醋調為糊。如患左斜,右邊塗之。右斜,左邊塗之。候口正,急以水洗卻藥。
《聖惠》又方
上用栝蔞瓤以水絞取汁,和大麥面搜作餅子,炙令熱。熨正便止,勿令太過。
《聖惠》治小兒中風,口眼偏斜、身上頑麻方。
蓖麻子(別研),樗根皮(為末),栝蔞瓤(炒乾,為末。各一兩)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混合,煎煮到剩下四合的量,然後去掉藥渣。不拘時間,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劑量後溫服。
治療小兒中風導致的口歪斜偏。使用蟬殼散塗抹。取五月初五那天採自東南方向樹枝上的蟬殼和寒食時節的白麵粉,等量研磨成細粉,用濃醋調成糊狀。如果孩子左邊臉部歪斜,就塗在右邊;如果是右邊臉部歪斜,就塗在左邊。等到嘴巴恢復正常位置後,立即用水洗掉藥膏。
另一個方法是:用栝蔞瓤搾汁,與大麥粉混合做成餅狀,烘烤至熱。趁熱敷在患處直到口眼恢復正常,但不要過度。
治療小兒中風引起口眼歪斜、身體麻木的方子。單獨研磨蓖麻子,以及將樗根皮和炒乾後的栝蔞瓤分別研成粉末,各一兩。
上件藥同研令勻,以大麥麵餅子摻藥末在上,左患貼右,右患貼左,以慢火熁。正,急去之。身上有頑麻,津唾調藥摩之。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物研磨均勻,用大麥麵餅子摻上藥末,患處在左側就貼在右側,患處在右側就貼在左側,用慢火烤。如果藥效太強的話,要趕快將藥物去除。身體上有頑固的麻木感,可以用津液調和藥物,然後塗抹按摩患處。
錢乙附方,治小兒驚風、中風,口眼喎斜,語不正,手足偏舉。全蠍散
白話文:
錢乙所附方的全蠍散,用於治療小兒驚風、中風,嘴巴和眼睛歪斜,言語不正常,手腳偏向一邊。
全蠍(去毒,炒),殭蠶(直者,炒),川芎,黃芩(去心),大天南星(湯浸七次,去皮、臍,切,焙),甘草(炙),桂枝(不見火),赤芍藥,麻黃(去節。各三兩),天麻(六錢)
白話文:
全蠍(去掉毒刺,炒熟),僵蠶(選直的,炒熟),川芎,黃芩(去掉根莖中心,炒熟),大天南星(用沸水浸泡七次,去掉皮和根臍,切成片,烘焙),甘草(炙過的),桂枝(不經過火烤的),赤芍藥,麻黃(去掉節。各三兩),天麻(六錢)
上件藥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七片煎至七分,溫服無時,量大小與之,日三、四服,忌羊肉。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是粗略的。每次服用三錢的藥,加上一杯半的水和七片生薑, 煎到剩七分,溫熱服用,一天服用三到四次,沒有服用的時間限制,根據個人的體質酌量增減藥量。服用時忌吃羊肉。
張渙,防己湯方,治小兒中風,口眼喎斜。
漢防己,天麻(炙),川芎,川升麻(各一兩),桂心,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秤。各半兩)
白話文:
張渙的防己湯配方,用來治療小兒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
需要的藥材包括:漢防己、炙天麻、川芎、川升麻(每種各一兩),桂心、羚羊角屑、去根節後秤量的麻黃(每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用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勻同拌。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薄荷兩葉,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時時與服。
張渙又方,赤箭湯
白話文:
將上件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一份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尖端,研磨均勻後拌在一起。每次服用一大錢,加水一盞,放入三片生薑和兩片薄荷葉,煎到五分之一的量,去除渣滓。稍微加熱後服用。
赤箭(一兩),白殭蠶,白附子,獨活,麻黃(去根節,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
白話文:
赤箭(一兩):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白殭蠶: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止痙、平肝熄風的功效。
白附子:一種中藥材,具有溫陽益氣、止痛鎮靜的功效。
獨活: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
麻黃(去根節,秤):一種中藥材,具有宣肺平喘、發汗解表的功效。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
以上各半兩,搗、羅為細末。次入:杏仁(二十個,麩炒,去皮尖,細研)
上件同拌勻。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石榴皮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偏窵風,口面喎斜。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各取半兩,搗碎並篩成細末。接著加入二十個杏仁(先用麩皮炒過,去掉外皮和尖端,再細細研磨)。
把這些材料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加八分水和少量的石榴皮,煎煮到剩下五分,濾掉殘渣後溫熱服用。
這是《莊氏家傳》中治療小兒面部神經癱瘓、口眼歪斜的方子。
上用赤足蜈蚣一條,以竹刀子平截斷,各為末,各貼下。左動用右,右動用左者。入麝香少許同研。
白話文:
將赤足蜈蚣一條放在竹刀上,水平截斷,各節搗碎成末,分別貼敷在左右腳上。如果左腳疼痛,就用右腳的藥末,右腳疼痛,就用左腳的藥末。加入少量麝香,一起研磨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