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2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25)

1. 乳食不下第十

張渙,高良薑湯,溫胃,思進飲食。

高良薑(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桂心,當歸(湯浸,焙。各半兩),草豆蔻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冷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集香煎,治脾胃虛,不欲食,羸瘦。

藿香葉,厚朴(薑汁炙),丁香,沉香,木香(各一分),白茯苓,白豆蔻,白朮(炮。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入麝香一錢,拌勻。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棗三十枚,生薑二十片,於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薑棗不用,通風處陰乾。每服如皂角大,米飲化下,乳前。

《九籥衛生》,神麯丸方,療小兒不食。

神麯(一錢、炒),黃丹(三錢、炒),肉豆蔻(一個),草烏頭(三個大者,一個生用,一個燒灰,一個炮製)

上同為細末。燒粟飯和丸如粟米大。神麯湯下七丸至十丸。

《劉氏家傳》,觀音散,補虛調氣,進食去風,養道,肥孩兒。常服甚妙。

人參,甘草(炙),甘草(炮。各一錢),白茯苓(一錢半),白扁豆(一分,米炒),神麯(二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嬰兒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水少半盞,姜一片同煎十餘沸,溫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脾虛弱,可思飲食。調中散

枳殼(二錢,煮過),陳皮,半夏,人參(各一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薑棗同煎六分。

白話文:

乳食不下第十

張渙認為,用高良薑湯可以溫暖胃部,使人想吃東西。

高良薑(約30克)、陳皮(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烘乾)、桂心、當歸(用湯浸泡後烘乾,各約15克)、草豆蔻。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3克,用一小杯水煎至剩一半,去除藥渣,溫涼服用。用量可依孩童大小酌量增減。

張渙又提出集香煎,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身體消瘦。

藿香葉、厚朴(用薑汁炙烤)、丁香、沉香、木香(各約3克)、白茯苓、白豆蔻、白朮(炮製過,各約30克)。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加入麝香約3克,攪拌均勻。用水約一升、蜂蜜約250克、紅棗30枚、生薑20片,在銀或石製容器中用小火慢慢熬成膏狀,去除薑和棗不用,放在通風處陰乾。每次服用如皂角大小,用米湯化開服用,在餵奶前服用。

《九籥衛生》中記載了一個神麯丸的藥方,可以治療孩童不吃飯。

神麯(約3克,炒過)、黃丹(約9克,炒過)、肉豆蔻(一個)、草烏頭(三個大的,一個生用,一個燒成灰,一個炮製)。

將以上藥材一同磨成細末。用燒熟的粟米飯和成丸子,像粟米粒那麼大。用神麯湯送服7到10丸。

《劉氏家傳》中記載了觀音散,可以補虛調氣、增進食慾、去除風邪、滋養身體、使孩童長胖。經常服用效果很好。

人參、甘草(炙烤)、甘草(炮製過,各約3克)、白茯苓(約4.5克)、白扁豆(約0.3克,用米炒過)、神麯(約60克,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嬰兒服用約0.3克,二、三歲孩童服用約1.5克,四、五歲孩童服用約3克。用少量水加一片生薑同煎煮十餘次沸騰,溫服。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授了一個方子,可以治療脾虛弱、改善食慾,稱為調中散。

枳殼(約6克,煮過)、陳皮、半夏、人參(各約3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3克,用水一杯,加薑、棗同煎至剩約三分之一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