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6)

1. 積聚第一

大黃(濕麵裹煨,十五兩),桃仁(去皮尖,爁,六兩),枳實(爁),木香,柴胡(去苗,洗),訶梨勒皮(各五兩),甘草(爁,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食後或臨臥服。稍增至四十丸,取宣利為度,量虛實增減。覺病勢退即服五補丸,不關男女、老少並可服餌,量力加減。

《譚氏殊聖方》:小兒心硬辨應難,撞肋衝心有數般,忽即當心一片硬,不然分作兩邊安。丁香牛黃石膏共,

天竺生犀丸作丹,更入茯苓並枳殼,頻服三粒必心寬。

鎮心丸

丁香(半分),天竺黃,石膏(各一分),生犀(末,一錢),牛黃(少許)

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粒,春夏枳殼湯下,秋冬茯苓湯下。

茅先生小兒諸積病,青金丹

滑石(末),白丁香(羅過),天南星(各二錢匕),青黛(羅過,平錢滿挑二錢),輕粉(重二錢),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於銅銚內煮溶,便以水銀拌和,瀉出於地,冷用。),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片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風處吹乾,爛研)

上前件藥同拌合,用軟飯為此○大。巴豆不出油。依形證用湯使下項。傷寒後取積痰,煎蔥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下;因傷著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肚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內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鮓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凡下此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看大小加減下。

須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積來。盡時可依形證候下藥補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些小涎來、亦不妨。

茅先生小兒諸積,萬靈丸,依形證用之。

木香,黃連,蓬莪朮(各半分),陳橘皮,青橘皮(各去皮瓤,一分),檳榔(一個重錢半已來者用)

上為末,每匕藥一錢。用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醋煮巴豆一個,煮藥令巴豆紫色。用杏仁一個去皮尖,燈火上煅,留性。二味都研,用醋麵糊為丸如○許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薑湯吞下。

《嬰孺》治小兒結實不散,乳食不消,心腹痛。雙丸子方

太山甘遂(炒),牛黃(各二分),真珠(一分),杏仁(湯去皮尖),芍藥(各四分)

上為末,蜜丸麻子大。一歲兒飲下二丸,量兒加減。

《嬰孺》治小兒痰實結聚。麥門冬雙丸子方

麥門冬(四分,去心),蕤仁(二百枚,去皮膜),丹砂(三分),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炒)

上為末,蜜丸黍米大。一歲二丸;三、二歲服麻子大四丸。《外臺》方同,用真珠不用丹砂。

《嬰孺》治孩子自下後,得寒熱,血結成癖氣,在左脅下,或寒飲,或冷食積聚,氣動胸心,留熱,不下食飲,暗瘦,宜先服少飲子散,氣下。食後服紫雙丸去宿積,自充溢也。飲子方紫雙丸見前《千金方》。)

白話文:

積聚第一

將大黃(用濕麵包裹後煨烤,十五兩)、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後炒過,六兩)、枳實(炒過)、木香、柴胡(去除莖苗,洗淨)、訶梨勒皮(各五兩)、甘草(炒過,四兩)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在飯後或睡前服用。可以逐漸增加到四十丸,以排便順暢為度,根據體質虛實增減藥量。感覺病情好轉就改服五補丸。此藥不分男女老少皆可服用,用量可自行斟酌。

《譚氏殊聖方》提到:小兒心臟部位出現硬塊,症狀難以辨別,可能是撞擊肋骨或心臟所致,會出現心口單側或雙側硬塊。可以用丁香、牛黃、石膏,加上天竺黃和犀角磨成粉末製成藥丸,再加入茯苓和枳殼。頻繁服用三粒,必能使心胸舒暢。

鎮心丸

用丁香(半分)、天竺黃、石膏(各一分)、犀角粉(一錢)、少量牛黃研磨成粉末,再以蜂蜜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粒,春夏用枳殼湯送服,秋冬用茯苓湯送服。

茅先生治療小兒各種積聚病症的「青金丹」:

將滑石粉、白丁香粉(篩過)、天南星(各二錢匙)、青黛粉(篩過,平滿二錢)、輕粉(二錢)、水銀(二錢,先用二錢錫在銅鍋內煮熔,再將水銀拌入,倒在地上冷卻後使用)、川巴豆(去皮、心、膜,取完整無缺的七十二片,用井水浸泡一晚,懸掛在通風處吹乾,然後搗爛研磨)等藥材混合均勻,用軟飯做成圓形的藥丸。巴豆的油不可滲出。根據病症,選擇以下湯藥送服:若因傷寒後有積痰,用蔥湯送服;若有疳蟲,用烤牛肉汁送服;若有驚風,肚子緊硬、臉色青黑,用金銀花、薄荷、蔥湯送服;若因損傷導致肚子內部或腹皮微熱、腹脹、夜間發熱,症狀像疳卻又不是疳,臉色青黃、眼睛微黃,此為腹內有積,用皂角子十四粒,灰中煨過後,加水一碗煎至半碗送服;若因積食腹瀉,用魚鮓湯送服;若為氣積,用炒茴香湯送服。凡服用此藥,周歲嬰兒服用十四丸;三歲服用十八丸;七歲服用二十四丸,根據體型大小酌情增減。

必須在四更(凌晨1-3點)時服用,直到天亮將積滯排出。排完後,可根據具體症狀服用其他藥物進行調理。服藥前若先吐出少量涎液,也是正常的。

茅先生治療小兒各種積聚的「萬靈丸」,應根據病症選用:

將木香、黃連、蓬莪朮(各半分)、陳皮、青皮(各去皮瓤,一分)、檳榔(一個重錢半左右的)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藥粉,用一粒去心膜的巴豆,用醋煮巴豆至紫色。另取一個杏仁,去皮尖後在燈火上燒烤,保留其藥性。將這兩種藥材都研磨成粉,用醋調和麵糊做成圓形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七丸、十丸,用薄荷薑湯送服。

《嬰孺》記載治療小兒硬塊不消、乳食不化、心腹疼痛的「雙丸子方」:

將大戟(炒)、牛黃(各二分)、珍珠(一分)、杏仁(湯泡後去皮尖)、芍藥(各四分)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一歲嬰兒用開水送服二丸,根據嬰兒體重酌情增減。

《嬰孺》記載治療小兒痰積結聚的「麥門冬雙丸子方」:

將麥門冬(四分,去心)、蕤仁(二百枚,去皮膜)、丹砂(三分)、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炒)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一歲服用二丸;三歲或二歲服用如麻子大小的四丸。《外臺》記載的藥方相同,用珍珠代替丹砂。

《嬰孺》記載治療孩子出生後,因寒熱而導致氣血凝結成硬塊,積聚在左脅下,或是因寒飲、冷食造成積聚,氣體上衝胸口,體內留有熱氣,不思飲食,逐漸消瘦的症狀。宜先服用少飲子散,使氣下行。飯後再服用紫雙丸,可清除宿積,自然會感到身體舒暢(少飲子散與紫雙丸藥方見《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