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1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19)

1. 積熱第七

《玉訣》論積熱者,因口不慎味,常餐黏食、腥膻、肥膩、冷滑、瓜果之物,已傷脾胃病也。胃腑虛微,結實難化,生瘡瘢積,或胸脅之間,攻衝榮衛,嘔逆氣粗,眼澀,加渴,泄瀉,兩脅脹滿。以湯散續,便宜疏宣,服千金丸(方見本門。)

《形證論》四十八候心臟積熱歌:

孩兒有積饒多渴,乳食都忘困難撥。壯熱瀉食食不消,四肢逆冷吐時厥。須知心臟積居中,取積於中方退熱。熱退調和即有功,莫使結毒恐驚掣。

此病先取積,後調氣。此小余熱不妨。取虛中積,皂角膏。(方見本門。)

《靈苑》治小兒諸驚、積熱,解痰毒。金砂丹方

光明砂,麒麟竭,沒藥,甘草(炙。各一分),生白麵,麝香(各二錢)

上件六味各研,杵為末,同合和勻,以軟飯為丸如小豆大。每服臨臥時用薄荷水化下一丸。如解食毒,用好茶下三丸,更用四。量小兒年數大小,臨時加減。

太醫局,妙香丸,取小兒積熱方。

辰砂(飛研,九兩),牛黃,膩粉,腦麝(四味並研。各三分),金箔(九十箔,研),巴豆(三百一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面油)

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沙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解五毒,治潮熱、積熱等疾。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調膩粉少許下。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痰伏痞吐逆等,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中毒吐血,悶亂煩躁欲死者,用生人血下,立愈。小兒百病驚癇,急慢驚,風涎搐搦,龍腦膩粉蜜湯下綠豆大二丸。諸積食積熱,頰赤煩躁,睡臥不寧,驚哭瀉痢,並用金銀薄荷湯下。更量歲數加減。

如大人及婦人,因病傷寒時疾,陰陽氣交結,伏毒氣胃中,喘躁、眼赤,胡發不定,再經日數七八日以上,至半月日未安,醫所不明證候,脈息交亂者,可服一丸,或分作三丸亦得。並用龍腦膩粉米飲調半盞以來下此藥,一服取轉,下一切惡毒涎並藥丸。瀉下如要卻收,水洗淨,以油單子裹埋入地中,五日取出,可再與大人、小兒依法服一丸,救三人即不堪使。如要藥速行,即用針札一眼子,冷水浸少時服之,即效更速。

太醫局,天竺飲子,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舌頰生瘡,咽喉腫痛,面熱口乾,目赤鼻衄,丹瘤結核,癰瘡腫痛。又治伏暑躁熱,瘡疹餘毒及大便下血,小便赤澀方。

甘草(銼,煨,二十斤),大梔子(去皮,炒),連翹(各四十兩),栝蔞根(十斤),雄黃(飛,研,五兩),鬱金(用皂角水煮,切作片子,焙乾,秤二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食後臨臥,用新水調服。小兒半錢,臨時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

白話文:

積熱第七

《玉訣》中提到積熱,是因為飲食不注意,經常吃黏膩的食物、腥膻味重、肥膩、冰涼滑溜的食物、以及瓜果等,損傷了脾胃功能。導致胃虛弱,食物難以消化,形成瘡疤和積滯,可能在胸脅之間衝擊榮衛,引起噁心嘔吐、呼吸急促、眼睛乾澀、口渴加重、腹瀉,以及兩脅脹滿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湯藥或散劑來疏通宣散,可以服用千金丸(藥方在本門中有記載)。

《形證論》中的四十八候心臟積熱歌說:

小孩子如果積熱,會特別口渴,不記得吃奶和食物,難以餵食。會有高燒、腹瀉、不消化,四肢冰冷,嘔吐時昏厥。要知道心臟積熱位於身體中間,要針對中間的積滯來退熱。熱退了,身體就會恢復健康,不要讓積熱形成毒素,以免引起抽搐驚厥。

這種病要先消除積滯,再調理氣。如果只是少量餘熱,可以不必理會。要去除虛弱體質中的積滯,可以使用皂角膏(藥方在本門中有記載)。

《靈苑》記載,可以用金砂丹來治療小兒各種驚嚇、積熱,並解除痰毒:

金砂丹的配方是:光明砂、麒麟竭、沒藥、炙甘草(各一份),生白麵、麝香(各二錢)。

將以上六味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軟飯做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睡前用薄荷水送服一丸。如果要解食物中毒,可以用好茶送服三丸,甚至四丸,需要根據小兒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太醫局的妙香丸,是用來治療小兒積熱的:

妙香丸的配方是:飛研的辰砂(九兩)、牛黃、膩粉、腦麝(這四味藥材都要研磨成粉,各三分),金箔(九十箔,研磨成粉),以及去皮心膜、炒熟後研磨成油狀的巴豆(三百一十五粒)。

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加入煉製過的黃蠟六兩和白沙蜜三分,一起煉製均勻後做成藥丸,每兩做成三十丸。此藥可以解五毒,治療潮熱、積熱等疾病。如果用來治療潮熱積熱、傷寒引起的結胸、發黃狂躁、口乾面紅、大小便不通等症狀,可以用大黃炙甘草湯送服一丸。如果中毒引起腹瀉帶血,可以用黃連粉調和少量膩粉送服。如果患有酒毒、食毒、茶毒、氣痰伏痞、嘔吐等症狀,可以用膩粉和龍腦的米湯送服。

如果中毒導致吐血,煩躁不安、瀕臨死亡,可以用新鮮的人血送服,可以立即見效。小兒的各種疾病,如驚癇、急慢驚、風痰引起的抽搐等,可以用龍腦、膩粉、蜂蜜湯送服綠豆大小的藥丸兩丸。各種積食、積熱、臉頰發紅煩躁、睡不安穩、驚哭腹瀉等症狀,可以用金銀薄荷湯送服。也需要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對於成人或婦女,因病導致傷寒或時疫,陰陽之氣交結,導致毒氣潛伏在胃中,引起喘息煩躁、眼睛發紅、胡言亂語,經過七八天甚至半個月都不見好轉,醫生無法判斷病症,脈象紊亂的,可以服用一丸,或者分成三丸服用。用龍腦、膩粉的米湯調和半盞來送服此藥,服藥後可以見效,並排出一切惡毒的涎液和藥丸。如果腹瀉需要停止,可以用清水洗淨,用油紙包裹埋入土中五天取出,可以再給成人或小兒依法服用一丸,救治三個人後就不能再使用了。如果想要藥效快速發揮,可以用針扎破藥丸的一個小孔,在冷水中浸泡一會兒後服用,效果會更快。

太醫局的天竺飲子,是用來治療成人和兒童臟腑積熱、煩躁口渴、舌頭和臉頰生瘡、咽喉腫痛、面熱口乾、眼睛發紅、流鼻血、丹瘤結核、癰瘡腫痛等症狀。也可以治療潛伏的暑熱煩躁、瘡疹餘毒、大便帶血、小便赤澀等症狀。配方如下:

甘草(切成小塊,煨過,二十斤)、炒過的大梔子(去皮,四十兩)、連翹(四十兩)、栝蔞根(十斤)、雄黃(飛過、研磨成粉,五兩)、鬱金(用皂角水煮過,切成片,烘乾,二十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錢,飯後睡前用新水調服。兒童減半,要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