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七 (4)

1. 頭面身體生瘡第五

《巢氏病源》小兒頭面身體諸瘡候:臟腑熱盛,熱氣衝發皮膚,而外有風熱折之,與血氣相搏則生瘡。其狀初赤起㾦癗,後乃生膿汁,隨瘥隨發。或生身體,或出頭面,或身體頭面皆有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頭面身體諸瘡的論述:是由於臟腑中的熱盛,熱氣衝擊皮膚而外在的風熱之邪侵襲皮膚,與血氣相搏,從而產生瘡。瘡的初期表現為皮膚發紅,瘡口隆起,然後逐漸化膿。癒合後又會反覆發生。這些瘡可能長在身上,也可能長在頭上和臉上,還可能同時長在身上和臉上。

《千金》治二百日小兒頭面瘡起,身體大熱方。

升麻柴胡石膏(各六銖。《千金翼》各用一兩),甘草(炙),當歸(各十二銖),大黃(十八銖。《千金翼》用三兩),黃芩(十八銖)

白話文:

升麻、柴胡、石膏(各六克。《千金翼》各用三十克),甘草(先炙過)、當歸(各十二克),大黃(十八克。《千金翼》用九十克),黃芩(十八克)

上七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兒大小用之。《千金翼》同服外,仍多煮此藥洗瘡佳。

《千金》治小兒頭面身體悉生瘡方。

上用榆白皮隨多少,曝令燥,下篩,醋和塗綿以敷瘡上,蟲自出。亦可以豬脂和塗之。

白話文:

使用一定量的榆樹皮,放在太陽底下曬到乾燥,然後過篩。用醋和榆樹皮拌勻,塗抹在棉絮上,敷在瘡口上,就可以把蟲子取出來。也可以用豬油和榆樹皮拌勻,塗在患處。

《千金翼》苦參湯,主小兒頭面熱瘡方。

苦參(八兩),大黃,芍藥,黃連(各三兩),蛇床子(一升),黃芩(二兩),黃柏(五兩),菝葜(一斤)

白話文:

苦參(八兩),大黃、芍藥、黃連(各三兩),蛇牀子(一升),黃芩(二兩),黃柏(五兩),菝葜(一斤)。

上八味切,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洗之,日三度大良。《千金》云:治上下遍身生瘡。

《千金翼》又方

大黃,黃芩,黃柏,澤蘭,礬石,石南(各一兩),戎鹽(二兩),蛇床子(三合)

白話文:

大黃、黃芩、黃柏、澤蘭、礬石、石南(各6克),戎鹽(12克),蛇牀子(1.5克)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絮內湯中洗拭之,日三度。

《千金翼》又方

上熬豉令黃,末之,以敷瘡上,不過三愈。

《聖惠》以此方治小兒頭面身體有惡氣,數起生瘡,仍每用先煮桃葉湯,洗淨拭乾敷之。

白話文:

《聖惠方》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小兒頭面身體上有惡氣,反覆發作生瘡。仍然先用煮過的桃葉湯洗淨,擦乾敷上。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面及身上生瘡如火燒方。

上取黃米一斗,末,以蜜水和塗之,瘥為度。

《外臺》:《古今錄驗》又方

上以赤地利搗末,以粉之佳。《聖惠》以水浸梔子,膿汁調赤地利塗瘡。

《外臺》:《廣濟》療小兒頭面生熱瘡方。

黃連(八分,《聖惠》用四分),蛇床子,黃柏(各八分),胡粉(四合。《聖惠》用半兩。炒令黃色)

上四味搗散,麻油和塗瘡,遍敷之佳。《聖惠》黃連散方同,兼治身體生熱瘡,若面上瘡,以豬脂和塗。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成粉末,用麻油調和後塗抹在傷口上,能有效治癒。

在《聖惠方》中也有記載黃連散的配方,可同時治療身體上熱瘡,若長在臉上的傷口,則以豬脂調和後塗抹。

《子母秘錄》治小兒面上忽生瘡黃水出。

上以鯽魚頭燒末,和醬清汁敷,日易之。

《子母秘錄》治小兒頭面身上生諸瘡。

上燒蛇蛻末,和豬脂敷上。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赤瘡,濕癢、黃水不止,宜敷,漏蘆散

漏蘆,當歸(銼、炒),黃柏(銼),黃連(去須),麝香(別研。各一分),膩粉(二分,研入),五倍子(一兩,燒令煙盡)

白話文:

漏蘆、當歸(切成細末、炒過)、黃柏(切成細末)、黃連(去掉須根)、麝香(另研成粉。每種各一份)、膩粉(二分,研成粉末放入)、五倍子(一兩,燒到冒煙)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每用時先暖鹽漿水洗瘡令淨,拭乾,以生油調,稀稠得所,塗於瘡上。如已干處,即不再塗。余濕赤處即更塗之,以干瘥為度,塗藥後未得洗之。

白話文:

將上列的藥物研成細末,加入研磨好的藥粉中,再研磨使其均勻。每次使用前,先用溫水鹽水洗淨傷口,擦乾,用生油調和藥粉,稀稠適中,塗抹於傷口上。如傷口已乾燥,即再次塗抹。如果傷口還有濕潤發紅處,則需要繼續塗抹,以傷口乾燥癒合為準。塗藥後不可清洗傷口。

《聖惠》治小兒頭面風瘡,及身上或如麻豆多癢,,吳茱萸散

吳茱萸,鴿糞(各微炒),赤小豆,薰黃(研入),白礬(飛。各半兩),葶藶子(微炒),皂角(燒灰),藜蘆(各一兩)

白話文:

吳茱萸、鴿糞(各自微炒),赤小豆,薰黃(研粉加入),白礬(飛。各半兩),葶藶子(微炒),皁角(燒成灰),藜蘆(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生油旋調塗瘡上,以瘥為度。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卒生惡瘡。胡粉散

胡粉(炒,令黃色),黃連(末,各一兩),水銀(一分,入少水並胡粉研,令星盡)

白話文:

  • 胡粉(炒至呈黃色)

  • 黃連(研磨成粉,各一兩)

  • 水銀(一分,加入少量水和胡粉,研磨至水銀完全消失)

上件藥都研令勻,以豬脂調塗之。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熱痛。黃柏散

黃柏(銼),黃連(去須。各一兩),水銀(半兩),苦參(三兩,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豬脂和,攪乳入,研水銀星盡。每使先用泔清洗瘡令淨,拭乾敷之,日三上效。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累醫未效,宜用此方貼之。

吳茱萸(半兩,濃炒),川大黃,龍膽(去蘆頭。各一兩),膩粉,麝香(細研。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生油調可瘡塗,日二用之。

《聖惠》治小兒頭面及身體生瘡,久不瘥,瘙癢。殺蟲蕪荑散

蕪荑(三分),葶藶(各炒),白礬(燒令汁盡。各一兩),吳茱萸(半兩,微炒)

白話文:

  • 蕪荑(三分):指蕪荑花的花蕾,取三分。

  • 葶藶(各炒):指葶藶子,炒至微黃。

  • 白礬(燒令汁盡。各一兩):指白礬,煅燒至汁液完全蒸發,取一兩。

  • 吳茱萸(半兩,微炒):指吳茱萸,微炒至香。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生油調可瘡塗,日二用之。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皮膚赤焮瘙癢。雄黃散

雄黃(三分,細研),白礬(燒令汁盡),莽草(各半兩),井鹽(一分)

白話文:

雄黃(三分,研磨成細粉),白礬(燒製成白色粉末),莽草(各半兩),井鹽(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生油調可瘡塗,日三用之。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久不瘥。胡粉膏

胡粉,水銀(與胡粉相和,點少許水,研星盡),白松脂(各一兩),豬脂(二兩)

白話文:

胡粉、水銀(與胡粉混合,加一點水,研磨至均勻),白松脂(各一兩),豬脂(二兩)

上件藥先將松脂、豬脂入鐺中,煎成膏,以綿濾過,入水銀、胡粉攪令勻,日二塗之瘥。

白話文:

上列的藥方,首先將松脂、豬脂倒入鍋中,煎熬成膏狀,再用棉花過濾,加入水銀、胡粉,充分攪拌均勻,每日塗抹兩次,可治好傷口。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皆生熱瘡。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黃柏(銼),胡粉,水銀(與胡粉拌和,點水少許,研令星盡。各一兩),苦參(二兩,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水銀、胡粉研勻。如瘡在面上,以面脂和塗之;如在頭及身上,以生油和塗之。

白話文:

把上面藥物搗碎,研磨細羅為散,加入水銀、胡粉研磨均勻。如果瘡在臉上,用面脂和塗抹;如果在頭上或身上,則用生油和塗抹。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久不瘥,宜用洗浴,苦參湯方

苦參,王不留行(各三兩),地榆獨活艾葉,黃連(去須。各半兩),竹葉(二兩)

白話文:

苦參、王不留行(各 120 克),地榆、獨活、艾葉、黃連(去鬚。各 20 克),竹葉(80 克)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用三兩,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看冷暖洗浴瘡上。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出黃膿水。宜用洗浴,黃連湯

黃連(去須),甘草(各二兩),苦參(五兩),柳枝並葉(一握)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用三兩,以水五升,煮至三升,去滓,看冷熱洗浴即愈。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黃水出。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胡粉,甘草(銼。各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臘月豬脂和如膏,塗於故帛上貼,日二換之。

《聖惠》又方

豆豉(一合,炒令焦),黃柏(一兩,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先以熱灰汁洗瘡令淨,拭乾敷之。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黑豆散

黑豆,大麻仁(各二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著竹筒內,橫插熱灰火中,以銅器承受,當有汁出,收之,令汁盡,便塗瘡即愈。

《聖惠》又方

上用膩粉,以蔥汁和塗之。

《聖惠》又方

上以菟絲子二兩,搗令碎,水五升煎取三升,去滓,看冷暖洗。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赤腫焮痛,宜用此洗浴方。

上以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滓,適寒溫洗浴瘡,日三上效。

《聖惠》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肉突出方。

上取烏梅肉微炒,搗、羅為末,敷瘡上效。

《嬰孺》治小兒身上惡瘡方。

上以馬骨屑燒灰敷之,若豬脂和敷之。

《嬰孺》治小兒面瘡方。

上用茱萸葉,以東流水煮,浴兒。

《嬰孺》治小兒身面卒生惡瘡方。

上用蜣螂燒灰,豬脂和敷之。

《嬰孺》又方

上以雞子殼燒灰,豬脂和敷之。

《嬰孺》又方

上以蘇枋末研勻敷之,燥則豬脂和塗之。

《嬰孺》又方

上取筍汁洗。

《嬰孺》治小兒身頭悉生瘡方。

上以地榆白皮炒燥為末,酒調塗,綿覆瘡上,蟲出愈。

《嬰孺》治小兒胃氣不調,面目身體發瘡,大便難。乳胃丸方

大黃(十分),細辛(一分),皂角(炙),桂心,厚朴(炙),秦椒,杏仁(去皮),黃芩,葶藶(炒。各二分),當歸(三分)

白話文:

大黃(十分):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主治熱入營血、毒火壅盛、大便祕結等症狀。

細辛(一分):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主治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牙痛等症狀。

皁角(炙):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瘡癤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桂心:具有溫補心陽、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心陽虛衰、胸痹心痛、血瘀經閉等症狀。

厚朴(炙):具有溫中燥濕、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呃逆等症狀。

秦椒: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殺蟲的作用,主治脘腹冷痛、蟲積腹痛等症狀。

杏仁(去皮):具有潤肺止咳、平喘降氣的作用,主治肺燥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

黃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主治熱入營血、毒火壅盛、黃疸等症狀。

葶藶(炒。各二分):具有利水消腫、清肺止咳的作用,主治水腫尿少、咳喘痰多等症狀。

當歸(三分):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主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飲下二丸,不知加之。

《嬰孺》治小兒逆嘔胃痹,胸脅下滿,不思食,面目身體有瘡,大便難。大黃乳胃丸方

大黃(十分),細辛(六分),蜀椒,皂角(炙),乾薑,厚朴(炙),桂心,秦椒,吳茱萸,杏仁(去皮炒,別研入。各二分)

白話文:

大黃(10錢),細辛(6錢),蜀椒,皁角(炙),乾薑,厚朴(炙),桂心,秦椒,吳茱萸,杏仁(去皮炒過,研碎另裝。各2錢)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先食飲下三丸,不知加之。

《嬰孺》治少小胃氣不和,身體面目生瘡。調氣丸

枳實(炙),大黃,黃連,木蘭皮(各五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三歲兒飲下三丸,量大小加之。

《惠眼觀證》,三白散,治頭面生瘡方。

南粉,滑石白藥子(等分)

上為末,用生油調塗之。

《劉氏家傳》小兒面瘡方。

上取羊脛骨髓調膩粉,塗立效,屢用極驗。

《劉氏家傳》小兒頭面生瘡方

淡豆豉(一兩,燒存性,末之),膩粉(挑,二錢)

上先以地灰汁洗瘡,後用此藥摻。如瘡干,卻用生油調,貼三、五次效。

《莊氏家傳》小兒頭面身上生赤肥瘡,並或如魚子等,抓破後清水出方。

桑白皮燒灰如炭,灰乾擦之,自較。

《莊氏家傳》治小兒頭面熱瘡並疥癬方。

黃連,寒水石,定粉(各一兩),黃柏(二兩)

上四物搗為末,用生油調塗之。

《吉氏家傳》治五年十年面上瘡方。

豉心,白礬,膩粉(等分)

上件為末,油調塗瘥。

《吉氏家傳》,豆豉散,治小兒頭面生瘡,肥黃不幹,瘡膿及別肉赤,成瘡者方。

白話文:

《吉氏家傳》中的豆豉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兒頭面生瘡的症狀。這些瘡往往肥黃不乾,瘡膿還會浸潤到肉裡面,形成傷口。這種藥方只適用於已經形成瘡口的情況。

豆豉,肥珠(和子。各半兩)

上二味,瓦上燒存性,為末,黃丹一錢,輕粉半錢研勻,先用蔥湯洗瘡,絹帛拭乾,次生油調敷。

《吉氏家傳》又方

梧桐葉(焙乾為末),輕粉(少許)

上研勻,先用蔥湯洗瘡,拭乾,生油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