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六 (1)
卷第三十六 (1)
1. 卷第三十六
(癰疽瘰癧)凡十一門
白話文:
(癰、疽、瘰癧)總共十一類疾病。
2. 癰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癰瘡候:六腑不和,寒氣客於皮膚,寒搏於血,則壅遏不通,稽留於經絡之間,結腫而成癰。其狀腫,上皮薄而澤是也。熱氣乘之,熱勝於寒,則肉血腐敗化為膿。膿潰之後,其瘡不瘥,故曰:癰瘡也。
《養生必用》論治癰疽等方謂:凡癰疽始作,皆須以大黃等藥極轉利。既利之後,病人當自知之,勿以困苦為念。若曰:與其腹背潰爛,臟腑焦枯,膿血流漓,孔穴穿空,備諸惡而死,不若利而死,況有生道哉。古聖賢立法,率用五香連翹、漏蘆等湯。道路貧苦,恐不能及,即單煮大黃、甘草作湯以利之。
須排日不廢,直至膿潰、漸有生意,即服黃耆等藥,排膿止痛,《千金》、《外臺》備矣。世醫不學,蔽以妄意,不達標本。皆曰:瘡發於表,豈可轉利,死者比比,良可悲夫。孫真人云:緩急單煮大黃一物,服取快利,此要法也。
張渙謹按:小兒癰疽、毒腫、瘡癤、瘰癧、結核、癭氣、諸瘻、疳瘡等,皆與大人無異。經云: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流結為癰,皆由寒熱結搏。淺則為癰,甚則為疽。毒腫者挾風,又腫及寸者為癤。邪熱上衝於頭面則生瘡,結於皮膚間則成瘰癧。氣結於頸下則成癭,病久不瘥則成瘻,甚則成疳,本根一也。
《千金》,漏蘆湯,治小兒熱毒癰疽赤白,諸丹毒瘡癤方。
漏蘆,連翹(《肘後》用白薇),白蘞,芒硝(《肘後》用芍藥),甘草(炙。各六銖),黃芩,升麻,枳實(麩炒),麻黃(去根節。各九銖),大黃(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
(《肘後》治大人用漏蘆、白蘞、黃芩、白薇、枳實、炙、升麻、甘草炙、芍藥、麻黃去節各二兩,大黃三兩,十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若無藥,用大黃下之佳。其丹毒須針才去血。《經心錄》無連翹,有知母、芍藥、犀角各等分。)
《千金》,五香連翹湯,治小兒風熱毒腫,腫色白,或有惡核、瘰癧、附骨癰疽、節解不舉,白丹走竟身中,白疹瘙不已方。
青木香,薰陸香,雞舌香,沉香,麻黃(去根節),黃芩(各六銖),升麻,枳實(麩炒),連翹,海藻,射干(各半兩),麝香(三銖),大黃(二兩),竹瀝(三合)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藥,減半內竹瀝,煮取一升二合。兒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日至期歲,一服五合。一方不用麻黃。
《千金》治大人小兒癰腫方。
上用生豬腦敷紙上貼之,干則易,日三、四度。
《千金》又方
白話文:
癰的第一種情況
《巢氏病源》提到,小兒癰瘡的成因是六腑功能失調,寒氣侵入皮膚,寒氣與血液相搏,導致氣血壅塞不通,停留在經絡之間,結成腫塊就成了癰。癰的特徵是腫脹,表面皮膚薄而有光澤。如果受到熱邪侵襲,熱氣勝過寒氣,就會導致肌肉和血液腐敗化膿。膿液潰破後,如果瘡口不能癒合,就叫做癰瘡。
《養生必用》中關於治療癰疽等疾病的方劑提到,凡是癰疽剛開始發作,都必須用大黃等藥物來極力地瀉下。瀉下之後,病人應當自己知道,不要因為身體不適而感到痛苦。因為與其讓癰疽潰爛蔓延至腹背,導致臟腑功能衰竭,膿血不斷流出,身體孔洞穿空,遭受各種痛苦而死,不如瀉下通暢而死,何況還有生存的機會呢?古代聖賢制定治療方法,大多使用五香連翹、漏蘆等湯劑。如果貧困的人家無法取得這些藥材,就單獨煮大黃、甘草來瀉下。
必須每天堅持服用,直到膿液潰破、逐漸有了好轉的跡象,然後服用黃耆等藥物來排膿止痛,這些方法在《千金方》、《外台秘要》中都有記載。現在的醫生不學習古人經驗,被錯誤的觀念蒙蔽,不明白治療的根本。他們都說:瘡發於體表,怎麼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呢?結果導致病人死亡的案例很多,實在令人悲哀。孫思邈真人說過:緊急情況下,單獨煮大黃服用,使其快速瀉下,這是關鍵的方法。
張渙謹慎地分析:小兒的癰疽、毒腫、瘡癤、瘰癧、結核、癭氣、各種瘻管、疳瘡等疾病,與成人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同。《黃帝內經》說:五臟功能失調,就會導致九竅不通;六腑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氣血鬱結形成癰,這些都是由於寒熱之邪相互搏結所導致的。病變較輕的就形成癰,嚴重的就形成疽。毒腫是夾雜了風邪,腫塊長到一寸大的就叫做癤。邪熱往上衝到頭面部就產生瘡,結在皮膚之間就形成瘰癧。氣鬱結在頸部下面就形成癭,病久不癒就形成瘻管,嚴重的話就形成疳瘡,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是一樣的。
《千金方》記載的漏蘆湯,可以治療小兒的熱毒癰疽,以及各種丹毒和瘡癤。
藥物組成:漏蘆、連翹(《肘後方》用白薇代替)、白蘞、芒硝(《肘後方》用芍藥代替)、甘草(炙過的,各六銖)、黃芩、升麻、枳實(麩炒過的)、麻黃(去掉根節,各九銖)、大黃(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搗碎,用水一升半煎煮,取五合藥液。嬰兒出生一天到七天,每次服用一合,分三次服用。八天到十五天,每次服用一合半,分三次服用。十六天到二十天,每次服用二合,分三次服用。二十天到三十天,每次服用三合,分三次服用。三十天到四十天,每次服用五合,分三次服用。
(《肘後方》記載治療成人,用漏蘆、白蘞、黃芩、白薇、枳實、炙過的升麻、炙過的甘草、芍藥、麻黃(去節)各二兩,大黃三兩,共十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取三升藥液。如果沒有這些藥材,單用大黃瀉下也是可以的。患有丹毒時,必須用針刺放血。《經心錄》中沒有連翹,而是增加了知母、芍藥、犀角,份量相同。)
《千金方》記載的五香連翹湯,可以治療小兒的風熱毒腫,腫塊顏色發白,或者伴有惡核、瘰癧、附骨癰疽、關節活動受限,全身出現白色丹毒蔓延,白色疹子發癢不止等症狀。
藥物組成:青木香、薰陸香、雞舌香、沉香、麻黃(去根節)、黃芩(各六銖)、升麻、枳實(麩炒過的)、連翹、海藻、射干(各半兩)、麝香(三銖)、大黃(二兩)、竹瀝(三合)。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搗碎,用水四升煮藥,煮到一半時加入竹瀝,取一升二合藥液。嬰兒出生一百天到二百天,每次服用三合。二百天到一歲,每次服用五合。另一種處方不用麻黃。
《千金方》記載治療成人和兒童癰腫的藥方:
將生豬腦塗在紙上,然後貼在患處,乾了就換,每天換三、四次。
《千金方》另一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