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 (1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19)

1. 熱渴第七

枇杷葉(去毛,炙赤者),甘草(炙),乾薑(炮),桑白皮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熟水調服。

《莊氏家傳》:小兒因疾而致渴甚者,疾未除不免與水,水須入烏梅、陳小麥煎,水與雖多飲無害,即化入小便而出,不攻大腸矣。

《莊氏家傳》治小兒渴疾方。

龍膽(半兩洗,生為末),熊膽(一錢),托胎(五個,生、細研)

上件三味一處。每服一字,用井花水三合調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消渴方。

上取熟瓜,切作二片;去青並子,用手取瓤,以水調瓜瓤飲之立愈。

《吉氏家傳》治小兒虛渴方。

藿香,甘草(炙),馬牙硝,苦參(各一錢),乾葛(二錢)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五分,煎至四分,溫服。

《吉氏家傳》治虛渴。調中散方

人參,白朮(各半錢),肉桂,犀角,藿香,甘草(炙。各一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棗湯調下。

《吉氏家傳》:潤肺止渴。紫蘇丸方

紫蘇,白梅肉(各五兩),官桂(三分)

上件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含化。

《吉氏家傳》治渴塗唇。瑞蓮膏方

旱蓮子心,浮石,乾葛,海螵蛸,蒲黃(各等分)

上件為末,煉蜜為膏,逐時丸如綠豆大。極渴煎枇杷葉湯下,看兒大小加減。小渴可只塗唇上。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大人渴方。

上用枇杷葉三兩去毛燒灰,為灰汁,要一大盞,入桑白皮二寸同煎七分溫服。日五、七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渴不止。蓮房飲子方

蓮房,紫蘇,乾葛(各一分),木香(一分),甘草(炙),草果子(各三分)

上為粗末。以水一碗,煎至七分,濾滓溫服。

《聖惠》灸治小兒飲水不渴,面目黃者,只陽剛二穴各一壯,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熱渴第七

將枇杷葉(去除絨毛,烤到微焦)、炙甘草、炮製過的乾薑、桑白皮,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開水調和後服用。

《莊氏家傳》:小孩子因為生病而導致口渴非常嚴重,在疾病還沒痊癒之前,難免要給他喝水,但水必須用烏梅、陳年小麥一起煎煮,這樣的水就算喝多也不會有害,因為它會轉化成小便排出,而不會直接影響大腸。

《莊氏家傳》治療小兒口渴的藥方。

龍膽(半兩,洗淨後直接磨成粉末)、熊膽(一錢)、生托胎(五個,生的,仔細研磨成粉末)。

將以上三味藥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一字(古代藥量單位,約為小指甲蓋大小),用井水三合(古代量詞,約為60毫升)調和後服用。

《孔氏家傳》治療小兒消渴的藥方。

取成熟的瓜,切成兩片;去除瓜皮及瓜子,用手取出瓜瓤,用水調和瓜瓤後飲用,馬上就能見效。

《吉氏家傳》治療小兒虛弱口渴的藥方。

藿香、炙甘草、馬牙硝、苦參(各一錢)、葛根(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五分(約為15毫升),煎煮至剩下四分(約為12毫升),溫熱服用。

《吉氏家傳》治療虛弱口渴的調中散藥方。

人參、白朮(各半錢)、肉桂、犀角、藿香、炙甘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棗湯調和後服用。

《吉氏家傳》:潤肺止渴的紫蘇丸藥方。

紫蘇、白梅肉(各五兩)、官桂(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雞頭一樣。每次服用一丸,含在嘴裡慢慢化開。

《吉氏家傳》治療口渴,塗抹嘴唇的瑞蓮膏藥方。

旱蓮子心、浮石、葛根、海螵蛸、蒲黃(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膏狀,隨時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口渴非常嚴重時,用枇杷葉湯送服,用量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口渴不嚴重的話,可以只塗在嘴唇上。

長沙醫生丁時發傳授治療小兒、大人口渴的藥方。

用枇杷葉三兩,去除絨毛後燒成灰,把灰加水製成灰汁,要一大碗,加入桑白皮二寸一起煎煮,煮至剩下七分時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五到七次。

長沙醫生鄭愈傳授治療口渴不止的蓮房飲子藥方。

蓮房、紫蘇、葛根(各一分)、木香(一分)、炙甘草、草果子(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加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過濾掉藥渣後溫熱服用。

《聖惠》記載用灸法治療小兒喝水不解渴、臉色發黃的情況,灸陽剛穴兩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一壯(古代計量單位),穴位在第十椎骨下兩旁各三寸凹陷處。艾炷大小像小麥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