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 (1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18)

1. 熱渴第七

石蓮心(三十枚,炒令黃),浮萍(一分)

上件藥都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少許,煎至六分去滓。每服半合,徐徐服之。看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又方

上用葛根半兩細銼,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聖惠》治消渴飲水過甚,並小兒渴疾方。

黃狗膽,獖豬膽(各一枚)

上件狗膽併入豬膽內陰乾,候堪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麝香湯下二丸,小兒半丸。

茅先生治小兒,諸渴龍涎膏方

上用陰林下大螺不以多少,去殼爛研,入盡粉看與其螺一樣多,入腦少許同研,滴水為丸○此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枇杷葉火炙去毛,濃煎湯吞下,以藥丸懸起當風處吹極久甚妙。

茅先生治小兒諸渴及疳渴,及解諸般熱。胡黃連散方

胡黃連,麥門冬子,乾葛,元參,甘草(炙),枇杷葉(炙去毛)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七分一盞,生薑一片,同煎五分後放蜜三、五滴,同煎至四分,溫服。如無龍涎膏,此藥大妙。(方在前。)

《嬰孺》治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後,胃中虛熱,渴欲飲水。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甘草,龍骨(各四分),枳實(炙),黃芩,茯苓,人參(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服此湯後渴不瘥,取水芹煮濃汁飲之,間湯湯服之。甚者,恣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渴不止方。

上取冬瓜炮過,杵、絞汁一升,量大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壯熱渴兼嘔不止。蘆根飲子方

生蘆根(切,五合),淡竹青皮,人參(各八分),桔梗(五分),知母(十分),粟米(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兒大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後虛熱渴。栝蔞湯方

栝蔞(五分),黃芩(三分),知母,蘆根(各二分),生米(一合),生麥門冬(三分,去心)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飲漿水度服之。

《嬰孺》治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後,胃中虛熱,渴唯飲水。麥門冬方

麥門冬(四分,去心),甘草,黃芩(各三分),龍膽(二分),乾葛(六分)

上以水四升半,未食,溫分三服。服此不瘥,取水芹煮濃汁恣與飲,勿禁節之。

《嬰童寶鑑》治小兒渴不止,腹急身熱。浮水散方

蝸牛(二、七個,甘草水洗),草龍膽(一兩,末。以蝸牛搜作餅子後陰乾)

上件為末。每服一捻許,浮水與飲,只一服效。

《小方脈》論治渴先下淋藥方。

鬱金,滑石(各一兩),旱蓮子(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煎蔥湯調下,急進三服涼心藥。

《小方脈》論欲止渴,以涼心臟藥方。

烏賊魚骨,海浮石(各一兩),蒲黃(炒,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用枇杷葉煎湯下。

《莊氏家傳》:小兒疳渴及大人酒渴方。

白話文:

熱渴第七

第一方:

將炒黃的石蓮心三十枚,加上浮萍一分,用水一杯半,加入少許生薑,煎至剩六分,濾去藥渣。每次服用半合(約為現在的15毫升),慢慢喝下。根據小孩的年紀大小,酌量增減藥量。

第二方(出自《聖惠方》):

將半兩切碎的葛根,用水一杯半煎至剩六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分次溫服。

第三方(出自《聖惠方》,治療消渴症,飲水過多以及小兒渴病):

取黃狗膽和公豬膽各一枚,將狗膽放入豬膽中,陰乾後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麝香湯送服二丸,小孩則減半。

第四方(茅先生治療小兒各種口渴的龍涎膏):

取陰涼處的大螺,數量不限,去殼後搗爛,加入與螺肉等量的麵粉,再加入少許腦髓一同研磨,滴水製成丸子,大小約為彈丸。每次服用十到十四丸,用火烤過並去除毛的枇杷葉,濃煎成湯送服。將藥丸懸掛在通風處吹乾,效果極佳。

第五方(茅先生治療小兒各種口渴及疳渴,以及解熱的胡黃連散):

取胡黃連、麥門冬(去心)、乾葛、元參、炙甘草、炙枇杷葉(去毛),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水七分一盞,加入生薑一片,一同煎至剩五分後,加入蜂蜜三至五滴,繼續煎至剩四分,溫服。如果沒有龍涎膏,此方效果也很好。

第六方(出自《嬰孺方》,治療小兒夏天服藥後,胃中虛熱,口渴想喝水):

取麥門冬(去心)、甘草、龍骨各四分,枳實(炙)、黃芩、茯苓、人參各三分,用水四升煮至剩一升半,分三次服用。如果喝此湯後仍然口渴,可以取水芹煮成濃汁飲用,並可間隔地喝湯。嚴重時,可以任意飲用。

第七方(出自《嬰孺方》,治療小兒口渴不止):

取冬瓜炮製後搗爛,擠汁一升,根據小孩大小給予服用。

第八方(出自《嬰孺方》,治療小兒高熱口渴且嘔吐不止):

取切好的生蘆根五合,淡竹青皮、人參各八分,桔梗五分,知母十分,粟米三合,用水五升煮至剩一升半,根據小孩大小給予服用。

第九方(出自《嬰孺方》,治療小兒熱渴,或吐瀉後虛熱口渴):

取栝樓五分,黃芩三分,知母、蘆根各二分,生米一合,生麥門冬(去心)三分,切好後,用水五升煮至剩二升,像喝漿水一樣服用。

第十方(出自《嬰孺方》,治療小兒夏天服藥後,胃中虛熱,口渴只喝水):

取麥門冬(去心)四分,甘草、黃芩各三分,龍膽二分,乾葛六分,用水四升半,在飯前溫服三次。如果服此藥後沒有好轉,可以取水芹煮濃汁,任意飲用,無需限制。

第十一(出自《嬰童寶鑑》治療小兒口渴不止,腹痛身熱的浮水散):

取蝸牛二至七個,用甘草水洗淨,再取草龍膽一兩研成末,用蝸牛的黏液將藥末做成餅狀後陰乾,研成末。每次取少許,加入水中飲用,只需服用一次就有效。

第十二方(出自《小方脈》,治療口渴先要治療小便淋瀝的藥方):

取鬱金、滑石各一兩,旱蓮子半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半錢,用蔥湯調服,然後立即服用三次清心涼藥。

第十三方(出自《小方脈》,治療口渴,用清心涼藥):

取烏賊魚骨、海浮石各一兩,炒蒲黃半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半錢,用枇杷葉煎湯送服。

第十四方(出自《莊氏家傳》:治療小兒疳渴及大人酒渴):(此處原文直接結束,沒有描述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