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七 (7)
卷第十七 (7)
1. 瘧疾第九
《巢氏病源》瘧疾候:瘧病者,由夏傷於暑,客在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動前暑熱,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盛更虛,故發寒熱;陰陽相離,則寒熱候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發,故瘧休作有時。其發時節漸晏者,此由邪客於風府,邪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食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日晏。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瘧疾的症候:瘧疾是由於夏季過度受到暑熱的邪氣,它存在於皮膚中,到了秋天因為勞動使血氣有所損耗,皮表抵抗力減弱而風邪入侵。風邪觸動了以前暑熱留下的邪氣,正氣與邪氣交互攻擊,陰陽互相爭鬥,陽氣盛則發熱,陰氣盛則發寒,陰陽交替盛衰,所以會發作寒熱;陰陽相互離開,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如果邪氣擾動了氣血導致爭鬥再次發作,所以瘧疾會間歇性發作。發作時間漸漸變晚的,這是由於邪氣侵入風府,邪氣沿著脊柱向下,衛氣每隔一日一夜都會大量地聚集於風府,隔天,發作的時間會比前一天晚一點,所以發作的時間會漸漸延後。
其發早者,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內,上注於伏衛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內;其氣既上,故其病發更早。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搏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也。小兒未能觸於暑而亦病瘧者,是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者也。
白話文:
瘧疾發病早的人,是衛氣運行到風府穴,每天運行一段,二十一天到達尾骶骨,再過二十二天進入脊椎內,並注入伏衛之脈。運行九天後從缺盆穴內出來;由於衛氣運行在上面,所以這種瘧疾發病較早。有時隔天才發作一次的,是邪氣在體內衝擊五臟,橫向連接募穴和原穴,邪氣的運行比較遠,深入,運行緩慢,不能每天發病,所以隔天才積聚到一定程度後才發病。小孩子沒有接觸到暑邪,也患瘧疾的,這是因為乳母抱著小孩走動沒有避風造成的。
《聖惠》:夫小兒瘧病者,是夏傷於暑,熱客於皮膚,至秋復為風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寒熱而成瘧也。幾發欲解則有汗出,汗出多則津液減耗。又熱乘於臟則生虛躁,其瘧瘥之後,腑臟未得,腹內猶有熱,故渴而引飲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澀者,則變成飲癖也。
白話文:
《聖惠》:小孩子患上瘧疾的原因是夏天受到了暑邪的侵襲,暑熱停留在了皮膚表面,到了秋天又被風邪所折,陰陽相爭,所以出現了寒熱交替的瘧疾。快要好的時候出汗,出汗多就會消耗津液。另外,熱邪侵入臟腑會引起虛熱煩躁,瘧疾好了之後,臟腑還沒有完全恢復,體內還有熱邪,所以感到口渴而想喝水。如果一直喝水不止,小便不通暢,則會變成飲癖。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脾寒候,兒身上發寒,久後脾家熱,乃皮上大熱,渴水。此候兒先因傷寒四、五日,有熱不退,而醫人誤下冷藥退熱,故脾氣不順,遂至脾寒疾瘧。所治者,下鬼哭散(方見本門中),相夾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與服即愈。
白話文:
小兒出生時如果患有中脾寒症,身體會發熱,時間一長,脾臟就會發熱,皮肉也會發熱,加上口渴。這種情況是孩子先因傷寒四五天,熱度不退,而醫生誤用寒藥退熱,導致脾氣不順,才形成了脾寒症,出現瘧疾。治療方法是服用鬼哭散(配方參閱本門中),同時服用醒脾散(有兩種配方,一個參閱胃氣不和門,另一個參閱慢脾風門),服用後即可痊癒。
《惠眼觀證》小兒瘧疾形候:因寒暑不常,小兒脫著無節,春夏蘊積,久不宣泄,至秋後陰陽交,冷熱作時,故成瘧病。初發時,渾身壯熱,從早至暮即歇。飲水以分日皆被宿涎潮脾,脾不醒依前再發。此病只因宿疾在心脾間,須用常山飲子(方見本門中)服之,清早吃,須吐下黃水後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第二日,依前如此一服,亦用勻氣散。
白話文:
《惠眼觀證》中,小兒瘧疾的形狀和症狀:由於寒暑交替無常,小兒穿脫衣服沒有節制,春夏季節積聚的邪氣,長時間沒有宣洩出去,到了秋天後陰陽交替,冷熱交替的時候,所以就形成了瘧疾。初發時,全身發熱,從早上到晚上就停止。喝水以解除一日之渴,都被宿涎侵犯脾臟,脾臟不醒,之前發作。這種疾病只因宿疾在心脾之間,需要服用常山飲子(方劑見本門中),早服,須吐下黃水後再服用勻氣散(方劑見胃氣不和門中)。第二天,仍然像前一天一樣服用一劑,也服用勻氣散。
第三日,亦復如此。至第四日,常常服之便不吐。
《嬰童寶鑑》小兒瘧疾歌:
瘧疾是邪成,陰陽有競爭。早期風府會,晏發脊俞停。至速連朝發,來遲間有行。小兒遠見吐,何必問神明。
《仙人水鑑》小兒百日內患瘧方:
瘧是邪風寒熱攻,宜須術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狀,丁釘孩兒生氣宮。
《外臺》劉氏療小兒瘧方。
上用黃丹半錢匕,以蜜水和與服。若冷,以酒和與服之良。
《外臺》:《廣濟》又方
上取驢軸下垢膩,刮取和麵作餅與吃,以瘥止。
白話文:
第三天也是這樣做。到了第四天,持續服用就不會再嘔吐了。 嬰童寶鑑中的小兒瘧疾歌: 瘧疾是由邪氣引起的,體內陰陽相互爭鬥。初期風寒聚集在風府穴,後期則停留在脊俞穴。如果病情發展迅速,會連日發作;如果來得較慢,則間歇性出現。小孩子遠遠看到就要嘔吐,何必去問神明呢? 仙人水鑑中對於百日內小兒患瘧疾的治療方法: 瘧疾是因為邪風寒熱攻擊身體,應該用合適的方法治療以避免無效。將常山雕刻成人形狀,並釘入孩子的生氣宮位。 外臺劉氏治療小兒瘧疾的方法: 使用黃丹半錢匕,與蜂蜜水混合後給孩子服用。如果孩子感到寒冷,可以用酒調和後服用效果更好。 外臺廣濟方: 取驢車軸下的污垢油脂,刮下來與麵粉混合做成餅狀給孩子吃,直到痊癒為止。
《外臺》:《刪繁》療小兒瘧,或自能飲,或不能飲,母含藥與飲之。常山酒煎方
白話文:
《外臺醫方》:摘錄編纂《刪繁方》中的治療小兒瘧疾的方法,無論小兒是否能自行服藥,都可以由母親含著藥物再餵給他喝。常山酒煎方
常山(二兩),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三味切,以酒一升,煎取七合,去滓分服。取吐瘥止。
孫尚藥治大人、小兒痁疾。
信砒(二兩,別研如粉),寒水石(三兩,別搗為末)
白話文:
常山二兩,桂心一兩,炙甘草半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一升酒煎煮至七合,濾去藥渣後分次服用。直到嘔吐症狀停止。 孫尚藥用來治療成人和小兒的瘧疾。 信砒二兩,研成粉末;寒水石三兩,搗成細末。
上用一生鐵銚子,先鋃石末一半,後堆砒末在上,又以石末蓋頭,然後取厚盞蓋之。周迴醋糊紙條子密封約十重,以炭火一斤以來安銚子在上,候紙條子黑,取出置冷地;候冷取開盞子,淨刮取鋃石末,一處入乳缽內細研,以軟粟米飯和丸如梧子,更別作小丸子一等,以備小兒服。以飛過辰砂為衣,候乾入瓷合收。
白話文:
1、取一隻青銅銚子,首先將石末磨成粉末,分為一半。
2、將砒霜末塗在銚子上,再用石末覆蓋銚子。
3、蓋上厚厚的盤子,用醋和紙條子將其密封,至少重複十層。
4、取一斤炭火,將銚子放在火上,等到紙條子變黑後,將銚子取出,放置在陰涼處冷卻。
5、待銚子冷卻後打開盤子,將銚子內的石末刮乾淨。
6、將刮出來的石末放在乳缽中研磨成細粉。
7、用煮熟的軟糯米和石末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另外製作一些更小的藥丸,以便兒童服用。
8 將辰砂磨成粉末,塗在藥丸上,待藥丸乾後,放入瓷製的藥盒中收好。
每人服時,於發日早,臘茶清下一丸,一日內不得食熱物。合時先掃灑一淨室中合之,不得令婦人、貓、犬、雞、鼠等見,收得時亦如然。若婦人患,則男著在口中,男子患亦然。
白話文:
每個人在服用時,必須在月經來的第一天早晨,用淡茶送服一丸藥丸,在一天之內不能吃任何熱的食物。在合藥的時候,首先將房間打掃乾淨,不能讓婦女、貓、狗、雞、老鼠等看到,收藥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婦女患病,則由男性將藥丸含在口中;如果男性患病,則由女性將藥丸含在口中。
陳藏器治大人、小兒瘧。
接骨木葉
上小兒服三葉,大人服六葉,並生搗絞汁,得吐為度。此藥有小毒,不宜多也。服訖須痢及吐。尤治痰瘧。
《聖惠》治小兒痰癖瘧,發無時。牡蠣散方
白話文:
陳藏器治療成人和兒童的瘧疾。 使用接骨木葉,兒童服用三片葉子,成人服用六片葉子,將葉子搗碎絞出汁液,直到嘔吐為止。這種藥有些毒性,不宜過量服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和嘔吐。尤其適用於痰性瘧疾。 《聖惠》中有一個方劑叫做牡蠣散,用來治療兒童不分時間發作的痰積瘧疾。
牡蠣粉,常山,烏梅肉(微炒),人參(去蘆頭。各半兩),鱉甲(三分,塗醋炙微黃,去裙襴),知母,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銼碎),豉心,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白話文:
-
牡蠣粉:牡蠣磨成的粉末
-
常山:中藥名,禾本科植物山慈菇的塊莖
-
烏梅肉:烏梅的果肉,經過微炒處理
-
人參:中藥名,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
-
鱉甲:鱉殼,經過塗醋炙烤至微黃,去除裙襴的部分
-
知母:中藥名,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
-
川升麻:中藥名,毛茛科植物升麻的根
-
甘草:中藥名,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莖,經過微烤至微紅,切碎
-
豉心:豆豉的內芯
-
桃仁:桃子的種子,經過湯浸、去皮尖、雙仁,再麩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下半錢,日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瘧疾發後煩熱。升麻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時,用溫酒調和半錢的藥粉,每天服用兩次。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自行調整劑量。 這是《聖惠》中治療小兒瘧疾發作後煩熱的升麻散方。
川升麻,常山,蜀漆,川大黃(銼碎,微炒),葳蕤,黃芩,桂心(各一分),川芒硝(半兩)
白話文:
川升麻、常山、蜀漆、川大黃(切碎,稍微炒一下)、葳蕤、黃芩、桂心(各一份)、川芒硝(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以吐、利為度。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瘧疾,發歇寒熱,小便赤黃。宜服,桃仁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過濾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克,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的量,去掉渣滓。溫熱時服用,以引起嘔吐或排泄為止。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質適度調整劑量。 《聖惠》中提到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小兒瘧疾,症狀包括發作性的寒戰與高燒,以及尿液呈現赤黃色。應該使用桃仁散來治療。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鱉甲(塗醋、炙微黃,去裙襴。各三分),知母,黃芩,川升麻(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湯藥組成:
-
桃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並用小麥粉炒至微黃)
-
紅茯苓
-
鱉甲(塗上醋,烤至微黃,去除裙襬。均為三分)
-
知母
-
黃芩
-
川升麻(各半兩)
-
甘草(一分,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瘧疾,痰壅煩悶。常山散方
常山,甘草(炙微赤,銼),川大黃(各半兩),桂心(一分)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克,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一半水量,然後去掉渣滓。溫熱時服用,每天可服三到四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適量調整用量。 此方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瘧疾、痰多以及煩躁不安的情況。藥方名為常山散,所需材料包括:常山、炙烤至微紅色並切碎的甘草、川大黃(以上三味各需半兩),以及桂心(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未發前溫服,得吐、利為度,如未吐、利,再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
白話文:
將上面那些藥搗碎,用粗羅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煎到剩五分之一,去掉渣滓。在未發病之前溫服,吐出、腹瀉為止,如果沒有吐出、腹瀉,再服一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量增減服用。
《聖惠》治小兒瘧疾,胸膈間痰涎,發渴寒熱。宜服,松蘿散吐方
松蘿,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常山(一兩)
白話文:
《聖惠》中提到治療小兒瘧疾,當孩子胸膈間有痰涎,並出現口渴、發冷和發熱的症狀時,可以服用松蘿散來促使病邪排出。松蘿散的組成包括:松蘿、甘草(稍微炒至微紅色,切碎。各三分),以及常山(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以吐為效,不吐更服。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煮至五分之一時,去掉藥渣,溫熱服下。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劑量。以吐出異物為療效,沒有吐出異物則繼續服用。
《聖惠》治小兒瘧疾,寒熱發歇不定。黃丹丸方
黃丹(微炒),人參(去蘆頭),常山,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半兩)
白話文:
《聖惠》中治療小兒瘧疾,症狀為寒熱交替不定的黃丹丸配方如下: 黃丹(稍微炒過),人參(去掉蘆頭部分),常山,鱉甲(塗上醋後烤至微黃,去掉周圍的軟邊。每種材料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於未發前以冷水下一丸。三歲以上,即可三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以煉蜜和丸,丸的大小如綠豆般大。在症狀發作前,以冷水吞下一丸。三歲以上者,可吞三丸。
《聖惠》治小兒瘧疾必效。大蒜丸方
獨頭蒜(去心),巴豆(去皮、心。各用一枚)
白話文:
《聖惠》中有一個治療小兒瘧疾非常有效的方子,叫做大蒜丸。配方是這樣的:獨頭蒜去掉中心部分,巴豆去掉外皮和內心,兩者各取一顆使用。
上件藥,取巴豆內蒜中,用濕紙裹煨令熟,搗如膏,丸如麻子大。每服以醋湯下一丸,以吐、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五月五日修合更佳。
白話文:
上列藥方,取巴豆的內核,用濕紙包起來煨熟,搗成膏狀,丸成麻子般大小。每次服用時,用醋湯送服一丸,以催吐、通便為度。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劑量。五月五日製作此藥更佳。
《聖惠》治小兒瘧疾。常山丸方《嬰孺方》名三滿丸)
常山(一兩,末),白蠟(半兩),雞子(一枚)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瘧疾。常山丸方(《嬰孺方》名為三滿丸)
上件藥,敲雞子去黃,用清與常山末拌和令勻,於瓷碗中熔蠟都拌和;以綿幕碗口,坐甑中蒸三遍取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當吐即瘥。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茅先生小兒脾寒,,鬼哭散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先將雞蛋敲開,取出蛋黃後,將其蛋清和常山末拌和均勻,再倒入瓷碗中和融化的蠟拌勻;最後用棉布將碗口封好,放在甑中蒸三次後取出,做成丸藥,大小如同麻子。每次服用時,以粥水送服五丸,藥到病除。視兒童大小加減服用。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醋炙),甘草(炙)
白話文:
-
常山: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祛風化痰、止咳平喘、鎮靜安神作用的藥材。
-
大腹皮:是一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消脹止痛作用的藥材。
-
白茯苓:是一種具有健脾益氣、補心安神、利水消腫作用的藥材。
-
鱉甲(醋炙):是一種具有滋陰補血、清熱涼血、養心安神作用的藥材。
-
甘草(炙):是一種具有補益氣血、潤肺止咳、清熱解毒作用的藥材。
上等分,鱉甲、甘草修事,外三味不得見火,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冬取桃、柳枝各二、七寸,同煎五分,臨發時服。略吐出涎不妨。
《嬰孺》治五、六、七歲兒時氣兼瘧。前胡湯方
白話文:
中藥分成上等和下等兩種等級。上等藥品包括鱉甲和修過的甘草。下等藥品包括另外三種藥品,但這三種藥品不能見火。
將上等和下等藥品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杯水,在冬季加入兩根七寸長的桃枝和柳枝,一起煎煮至剩下五分之一。
在服用藥品前,先將藥汁過濾,服用時如果吐出唾液也不要緊。
前胡,黃芩,升麻(各四分),細辛,甘草,芍藥(各三分),大黃,常山(各二分)
白話文:
前胡、黃芩、升麻:各取四分。
細辛、甘草、芍藥:各取三分。
大黃、常山:各取二分。
上以水一升六合,為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嬰孺》治少小瘧疾,有冷熱,腹滿。桂心湯方
桂心(一兩),常山(二兩)
上以酒二升浸,二炊久煮一升半,分二服。當吐無苦,已用驗良。張方云:若未能飲,當與含之。
《嬰孺》又方
上用生石上者菖蒲煎,浴兒三、四次佳。
《嬰孺》治小兒瘧,癖實肉熱,頭痛欲吐。常山湯方
常山,甘草(各二兩),竹葉(三升)
白話文:
用水一升六合,分成四份服用。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嬰孺》治療小兒瘧疾,有寒熱交替,腹部脹滿的情況。桂心湯配方: 用酒二升浸泡,煮到剩下約一升半,分兩次服用。應該會嘔吐但不會感到痛苦,已經有人使用並證明有效。張方說:如果不能飲用,可以含在口中。 《嬰孺》另外的方子 使用生長在石頭上的菖蒲煎熬後的汁液,給小孩洗浴三到四次為佳。 《嬰孺》治療小兒瘧疾,體內有積食和肉體發熱,伴有頭痛欲嘔的情況。常山湯配方: 常山、甘草(各二兩),竹葉(三升)
上水六升,煮及二升,六、七歲兒為四服;小兒以意加減五服。至日出三服,得吐便愈。若實多加大黃二兩,取快利,節飲食。
白話文:
把六升水倒入鍋裡,煮成二升的水,六歲到七歲的小孩當成四次的藥服用。小於六歲的小孩酌情增減成五次。在日出前服三次,吐出異物後就會痊癒。如果糞便過多,加二兩大黃,加速排便,並節制飲食。
《嬰孺》治少小瘧,寒熱往來,前後不斷,諸醫治不瘥者方。
常山(二銖),甘草(五銖)
上以水一升,煮至三合,先發時服。
《嬰孺》治小兒瘧,諸師治不瘥者。神驗方
白話文:
《嬰孺》中治療小兒瘧疾,出現寒熱交替、持續不斷的症狀,其他醫生治療無效的方子。 常山(二銖),甘草(五銖) 將上述藥材用水一升煮至三合,發病前服用。 這個方子對於治療小兒瘧疾非常有效,即使其他醫生治療無效。
大黃(二兩),附子(一兩,炮),龍骨(三兩)
白話文:
-
大黃:2 兩
-
附子:1 兩(炮製過)
-
龍骨:3 兩
上為末,蜜丸。十歲兒服小豆大七丸,比至發三服,或不吐、下。五、六歲,大豆大七丸。大人,桐子大七丸。比至發時,三服二十一丸都服竟。更平和,大宜老、小人服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十歲兒童服用小豆大小的藥丸七粒,發作時服用三粒,可以不用吐、下。五、六歲兒童服用大豆大小的藥丸七粒。成年人服用桐子大小的藥丸七粒。發作時,三服二十一粒藥丸全部服用完畢。藥性平和,很適合老人和小孩服用。
《惠眼觀證》,常山飲子,治小兒瘧疾,寒熱發作。
常山(半兩,不煮),鱉甲(去裙,不炙),甘草(不炮),虎骨(各三錢)
白話文:
《惠眼觀證》中提到的常山飲子,用來治療小兒瘧疾,症狀包括寒熱交替出現。 配方如下:
- 常山(半兩,不需煎煮)
- 鱉甲(去除周圍的部分,不用炙烤)
- 甘草(不需要炮製)
- 虎骨(每種材料各三錢) 注意:虎骨在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的原因已經不再使用於藥方之中。
上銼為粗末,日曝乾,搗、羅為末。小兒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烏梅一個,煎至四分,五更初服。須吐、下黃涎後,用調氣藥。第二日依前下一服,亦用調氣藥。調氣藥如吐盡黃痰,向後服時更不吐也。
白話文:
把上等的草藥曬乾,搗成碎末、篩成粉末。小兒每次服用一錢,加七分水煎成四分之三即可,在五更初服下。需吐、瀉出黃色涎液後,再服用調氣藥。第二天再以同樣方式服用一劑,也須搭配調氣藥。調氣藥若將所有黃色痰液吐盡,往後就不用再吐了。
《張氏家傳》,瘧丹,以百數不用砒則用常山,未必取效,皆吐、瀉為害。此藥治大人、小兒神效。不吐不瀉,自然疾愈。
烏頭(令細不羅),蕓薹子(研末。各一兩),巴豆(半兩,細研)
白話文:
《張氏家傳》中提到瘧疾和丹毒,治療時,用百草不如用砒霜,但也不一定有效,都會導致嘔吐和腹瀉的副作用。這種藥物治療大人和小孩子都有很好的效果。不嘔吐也不腹瀉,自然而然就會痊癒。
上先研烏頭,次入二藥拌勻,黃蠟一兩熔,丸如黑豆大。小兒作三丸,並用乳香湯下。
白話文:
首先研磨烏頭,然後加入兩種藥材拌勻,再加入一兩融化的黃蠟,搓成黑豆般大小的丸子。兒童服用三丸,並用乳香湯送服。
《王氏手集》小兒瘧藥。常山飲子
常山,香白芷,天南星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好酒一盞半,煎至一盞,發,五更空心溫冷任意服。忌雞、鴨、豬、魚。
《吉氏家傳》治小兒瘧。草果子散
白話文:
《王氏手集》小兒瘧疾藥方。常山飲 需要準備的材料有:常山、白芷、天南星。 將上述材料等份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好酒一盞半煎煮至剩下一盞,當瘧疾發作時,在黎明空腹時溫服或冷服均可。服藥期間忌食雞、鴨、豬、魚。 《吉氏家傳》治療小兒瘧疾的藥方。草果子散
草果子,半夏(各半兩),柴胡,厚朴,甘草(炙),烏梅,棗(各一兩),常山(一分)
白話文:
-
草果子、半夏:各半兩
-
柴胡、厚朴、甘草(炙)、烏梅、棗:各一兩
-
常山:一分
上為末。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至七分,溫服。或去柴胡加鱉甲。
《朱氏家傳》治小兒一切瘧病。
上等臘茶(末),硫黃(別研,飛)
白話文:
服用時取藥末二錢,加一杯水和兩片生薑,煎煮至水量減少到七分,然後溫熱服用。或者去掉柴胡加入鱉甲。 《朱氏家傳》中用於治療小兒各種瘧疾的方子。 上等臘茶(磨成粉末),硫黃(單獨研磨,提純)
上二物,各頓一處。寒多倍硫黃;熱多倍臘茶。每服一錢,用米飲調下。於當發日五更初服之,奇驗。禳𦎪灸刺法:
白話文:
將上兩種藥物分開研磨成粉。寒性體質的人加入更多的硫磺;熱性體質的人加入更多的臘茶。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沖服。於預計發病的清晨五更天剛亮時服用,奇效無比。預防痧症的灸刺方法:
《千金翼》: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刺足厥陰見血。心瘧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寒多不甚熱。刺足少陰,是謂神門。脾瘧令人病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肺瘧令人心寒甚,熱間善驚,如有見者。刺手太陰、陽明。腎瘧令人悽悽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
刺足太陽、少陰。胃瘧令人旦病寒,善飢而不能食,肢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白話文:
《千金翼》:
肝瘧?讓人看起來面色發青,像是快死了。用針刺足厥陰,見血來治療。
心瘧?讓人覺得心煩意亂,希望能喝到清水,寒冷比燥熱症狀多。用針刺足少陰,這是神門所在。
脾瘧?讓人感到寒冷,腹中疼痛,炎熱時腸子會叫,叫完了就會出汗。用針刺足太陰。
肺瘧?讓人感到極度心寒,燥熱時容易受驚嚇,好像看到什麼東西。用針刺手太陰、陽明。
腎瘧?讓人感到冷清,腰部脊椎疼痛,翻來覆去大便困難,眼睛不斷眨,手腳冰冷。
《千金翼》黃帝問歧伯曰:瘧多方小,愈者何?歧伯對曰:瘧有十二種。黃帝曰:瘧鬼字何?可得聞乎?歧伯對曰:但得瘧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黃帝曰:瘧鬼者,十二時願聞之。歧伯對曰:寅時發者,獄死鬼所為,治之以瘧人著窯上、灰火一周,不令火滅,即瘥。
白話文:
《千金翼》中,黃帝問歧伯說:「瘧疾有很多種方子,但是治癒者很少,這是為什麼呢?」歧伯回答說:「瘧疾有十二種。」黃帝問:「瘧鬼的字是什麼?可以告訴我嗎?」歧伯說:「只要得到瘧疾的字,就可以治癒。如果得不到它的字,即使用一百種方法也不能治癒。」黃帝說:「瘧鬼的十二個字,我希望能聽到。」歧伯回答說:「寅時發作的瘧疾,是獄死鬼所引起的。治療這種瘧疾的方法是,讓患瘧疾的人坐在窯上,在窯中燒灰火一週,不讓火滅,就可以治癒。」
卯時發者,鞭死鬼所為,治之用五白衣燒作灰,三指撮著酒中,無酒以清水與服之。辰時發者,墮木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上木高危處,以棘塞木,奇間即瘥。巳時發者,燒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坐,師以周匝燃火,即瘥。午時發者,飢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持脂火于田中無人處,以火燒脂令香,假拾薪去,即瘥。未時發者,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臨發時,三渡東流水,即瘥。
白話文:
在卯時發作瘧疾,是鞭死鬼作祟,用五衣白布燒成灰,以三根手指捏著,用酒服下,若無酒,可用清水服下。在辰時發作瘧疾,是墮木死鬼作祟,讓瘧疾患者爬上高高的樹木,用刺樹枝塞住木洞,這樣瘧疾就會痊癒。在巳時發作瘧疾,是燒死鬼作祟,讓瘧疾患者坐下,法師在四週點燃火,瘧疾就會痊癒。在午時發作瘧疾,是飢餓而死的鬼作祟,讓瘧疾患者拿著脂火到田間沒人的地方,將脂火燒得香噴噴,假裝去撿拾柴火,瘧疾就會痊癒。在未時發作瘧疾,是溺死鬼作祟,讓瘧疾患者在發作時,連續三次渡過向東流淌的流水,瘧疾就會痊癒。
申時發者,自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慾發時,以刀刺塚上,使得姓字,祝曰:若瘥,我與汝拔卻。即瘥。西時發者,奴婢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碓梢上、棒上臥,莫令人道姓字,立瘥。戍時發者,自絞鬼所為,治之左索繩系其手、腳、腰、頭,即瘥。亥時發者,盜死鬼所為,治之以刀子一口,箭一隻,灰一筒,刀安瘧人腹上,其箭橫著底下,即瘥。
白話文:
申時發作的瘧疾,是由自刎而死的鬼魂所引起的。治療的方法是,在瘧疾發作之前,用刀子刺向墳墓,並說出鬼魂的姓名和姓氏,然後祈禱說:「如果你讓這個人康復,我將會拔掉你的墳墓。」瘧疾就會立即痊癒。
西時發作的瘧疾,是由奴婢死後的鬼魂所引起的。治療的方法是讓瘧疾患者躺在臼杵或木棒上,不要讓任何人說出患者的姓名和姓氏,瘧疾就會立即痊癒。
戌時發作的瘧疾,是由自縊而死的鬼魂所引起的。治療的方法是用繩子將患者的手、腳、腰和頭部綁起來,瘧疾就會立即痊癒。
亥時發作的瘧疾,是由盜賊死後的鬼魂所引起的。治療的方法是準備一把刀、一支箭和一筒灰,將刀放在患者的腹部上,箭放在刀的下面,瘧疾就會立即痊癒。
子時發者,寡婦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脫衣東廂床上臥,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聲不絕,瓦盆盛水著路邊,即瘥。丑時發者,斬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當戶前臥,頭東向,血流頭下,即瘥。
白話文:
發生在子時(23:00-00:59)的瘧疾,是寡婦死後成為厲鬼所致。此時,應讓病人脫掉衣服,臥於東廂房的牀上,左手持刀,右手持杖,不斷敲打,並在路邊放置一個盛水的瓦盆,可使病情痊癒。
發生在醜時(01:00-02:59)的瘧疾,是枉死之人的怨魂所致。此時,應讓病人臥於戶前,頭朝東,讓血流向下,可使病情痊癒。
《千金翼》灸瘧法:瘧醫並不能救者,以繩量病人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即定。候看復惡寒,再灸三十壯,即定。比至過發一炊久候之,雖飢勿與食盡日。此法神驗,男左女右。
白話文:
《千金翼》中記載的灸瘧方法:假如瘧疾醫生無法治癒,就用繩子量病人的腳圍,繞著腳跟和五個腳趾一圈,然後截斷繩子,把測量的繩子放在病人的脖子上,反方向放在背後,在繩頭正中的脊骨上灸三十壯,立刻就會痊癒。觀察病人是否復發惡寒,如果復發,再灸三十壯,就會痊癒。等到下一次發作時,久候之,即使飢餓也不要讓他進食一整天。這個方法很靈驗,男人灸左側,女人灸右側。
《外臺》:《甲乙經》灸法:譩譆在肩膊內廉,俠第六椎下兩傍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譩譆。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液疱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從項至脊以下至十二椎應手,灸之立已。熱病汗不出,肩背寒熱痓互引,身熱咳逆,上氣虛喘,喘逆鼽衄,肩甲內廉痛,不可俯仰,眇季脅引少腹而脹痛。小兒食晦,頭痛引頤㾬瘧風。
《嬰童寶鑑》灸法:小兒瘧子灸大指、次指外。
白話文:
《外臺祕要》引述《甲乙經》中的灸法:
-
譩譆:在肩胛骨內側緣,靠近第六椎骨下方的兩側,各三寸處。用手按壓時,如果有疼痛感,就是譩譆。屬於足太陽經脈的氣血所發病,可以用灸五壯的方法治療。主治半身不遂、痙攣、暴病、脈搏急促並牽引脅部疼痛,內引心肺。從頸部到脊柱以下到第十二椎骨,按壓有疼痛感,灸之立癒。
-
熱病汗不出:肩背部寒熱交替,身熱咳嗽逆氣,上氣虛喘,喘息逆氣,鼻出血,肩胛骨內側緣疼痛,不能俯仰自如,少腹脹痛。
-
小兒食晦:小兒飲食不消化,頭痛引頸而發生的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