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2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28)

1. 肌膚羸瘦第十三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熟水研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羸瘦體熱,乳食全少。宜服燒,黃瓜丸方

黃瓜(大者一枚),陳皮(湯浸去白瓤,焙),黃連(去須。各半兩),鱉甲(童子小便浸三宿,炙微黃,去裙襴),胡黃連,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黃瓜切開頭去瓤,內藥末令滿。以切下蓋子蓋之,用蕎麥麵和溲,固濟可厚三分,於塘灰火內燒令面焦黃為度。取出去面放冷,入麝香一錢,都研和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米飲下七丸。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脾氣不和,食少無力,肌膚羸瘦。溫脾散方

訶梨勒皮,人參(去蘆頭。各三分),白朮,木香,黃耆(銼),白茯苓,藿香,陳皮(湯浸,去白瓤,焙),桔梗(去蘆頭。各半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增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脾胃久虛,吃食減少,四肢羸瘦。五香煎方

丁香,沉香,木香,藿香,白朮(各一兩),麝香(三錢,細研入),白茯苓,陳皮(湯浸,去白瓤,焙),黃耆(銼。各一兩),訶梨勒皮,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以水五升,慢火煎至一升,以布絞汁,卻入鍋內,煎麝香及蜜三合,生薑汁半合,棗肉二十枚,慢火熬成膏。每服以粥飲調下半茶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羸瘦,食進少,不生肌肉,下焦冷。雞骨丸

宿黃雌雞(取胸前及脅骨一具,淨去肉,令乾,酒浸一宿,炙令黃),甘草,小草(各炙三分),蜣螂(五個,炙),桔梗,白朮,茯苓,芍藥(各四分),人參,黃芩(各五分),檳榔(六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三歲兒十五丸,日再服。

《嬰孺》治小兒胃氣不調,不嗜食,不生肌肉。大黃丸方

大黃,乾地黃,茯苓,當歸,柴胡,杏仁(各三分)

上為末,蜜丸麻子大。飲下五丸,日進三服。

《張氏家傳》解小兒肌熱,或時泄瀉及有積滯,不思飲食,肌肉消瘦。宜服,豬肚丸

鱉甲(一兩,用童子小便並醋共一升,熱浸,炙盡為度),白朮,薯蕷(各一兩),胡黃連,人參(去蘆頭),青橘皮,紫菀(去土),桃仁(去雙仁,湯浸,去皮尖),木香,甘草(炙。各半兩),柴胡(去蘆頭,一兩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在淨豬肚內系定,煮令極爛為度。出,與藥同杵,令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三十丸,不計時候,溫水飲下。

《張氏家傳》,香甲丸,治男子、婦人、童男、室女氣血虛疏,肌膚消瘦,百節痛,潮作溫,五心煩熱,四肢逆冷,可思飲食,中滿氣滯,婦人經血凝澀。建脾胃,暢神氣,充肌膚,澤顏色。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不拘時間,用溫開水送服五顆。根據孩童的體型大小,藥量可酌情增減。

《聖惠方》記載,此方可治療孩童身體虛弱消瘦、發熱、食慾不佳等症狀。適用於服用燒黃瓜丸。

【燒黃瓜丸】 大黃瓜一枚、陳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瓤後烘烤)、黃連(去除根須)各半兩、鱉甲(用童子小便浸泡三天後,用火烤至微黃,去除邊緣)胡黃連、柴胡(去除莖苗)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磨成細粉。將黃瓜切開頭部,挖出瓜瓤,將藥粉填滿。用切下的瓜頭蓋住,用蕎麥麵團加水和成泥,將黃瓜封固,厚度約三分。放入塘灰火中燒烤,直至麵團焦黃即可。取出後去除麵團放涼,加入麝香一錢,一同研磨均勻後,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用米湯送服七顆。根據孩童體型大小,藥量可酌情增減。

《聖惠方》記載,此方可治療孩童脾胃不和、食慾不振、身體無力、肌肉消瘦等症狀。適用於服用溫脾散。

【溫脾散】 訶子皮、人參(去除蘆頭)各三分、白朮、木香、黃耆(切碎)、白茯苓、藿香、陳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瓤後烘烤)、桔梗(去除蘆頭)各半兩、甘草(烤至微赤色,切碎)一分。

將上述藥材搗碎,粗略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再加入少許生薑和一顆紅棗,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根據孩童體型大小酌情增減藥量,溫服。

《聖惠方》記載,此方可治療孩童脾胃虛弱日久、食慾不佳、四肢消瘦等症狀。適用於服用五香煎。

【五香煎】 丁香、沉香、木香、藿香、白朮各一兩、麝香(三錢,磨成細粉後加入)、白茯苓、陳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瓤後烘烤)、黃耆(切碎)各一兩、訶子皮、甘草(烤至微赤色,切碎)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散劑。加入五升水,用小火煎煮至剩一升,用布過濾取汁。將藥汁倒入鍋中,加入麝香和蜂蜜三合、生薑汁半合、棗肉二十枚,用小火熬成膏狀。每次服用以粥或米湯調服半茶匙。根據孩童體型大小,藥量可酌情增減。

《嬰孺方》記載,此方可治療孩童身體消瘦、食慾不佳、肌肉不生長、下焦虛冷等症狀。適用於服用雞骨丸。

【雞骨丸】 隔夜黃雌雞(取胸前和肋骨一副,去除淨肉,使其乾燥,用酒浸泡一晚,烤至黃色)、甘草、小草(各烤三分)、蜣螂(五個,烤)、桔梗、白朮、茯苓、芍藥(各四分)、人參、黃芩(各五分)、檳榔(六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三歲孩童每次服用十五顆,每天服用兩次。

《嬰孺方》記載,此方可治療孩童胃氣不調、不愛吃飯、肌肉不生長等症狀。適用於服用大黃丸。

【大黃丸】 大黃、乾地黃、茯苓、當歸、柴胡、杏仁各三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麻子大小的藥丸。用開水送服五顆,每天服用三次。

《張氏家傳》記載,此方可緩解孩童發熱、時常腹瀉、有積食、不思飲食、肌肉消瘦等症狀。適用於服用豬肚丸。

【豬肚丸】 鱉甲(一兩,用童子小便和醋共一升,加熱浸泡,烤至完全乾燥)、白朮、薯蕷(各一兩)、胡黃連、人參(去除蘆頭)、青橘皮、紫菀(去除泥土)、桃仁(去除雙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木香、甘草(烤)各半兩、柴胡(去除蘆頭)一兩一分。

將上述藥材搗碎,磨成粉末。放入乾淨的豬肚內,用繩子紮緊,煮至極爛。取出,與藥材一同搗爛,使其粘稠,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顆,不拘時間,用溫開水送服。

《張氏家傳》記載,香甲丸可用於治療男子、婦人、孩童氣血虛弱,導致肌肉消瘦,全身關節疼痛,時常發熱,手心腳心煩熱,四肢冰冷,食慾尚可,腹部脹滿、氣滯,婦女經血凝滯等症狀。此方能健脾胃、暢神氣、充實肌肉、潤澤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