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6)

1. 骨蒸第三

(骨熱、骨蒸雖有淺深,皆可通用)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日漸黃瘦衰弱,皮膚不潤者為何?答曰:因胎氣虛損,筋脈衰弱,本因強行交會,或成娠孕,事出偶然。或母有宿疾,久冷血海,氣衰羸瘦,胎內自已虧傷,及至養得,自然尫悴。此蓋由父母之遺氣,若非巧憑按治之方,終也積為沉疴;其中或少乳、多哺咀嚼之食,腸胃轉轉幹慘。兒少者俗號腑干;長成者則呼為骨蒸。

本孩子夭傷,蓋不精明古始,通達聖情,不知自古迄今已論之也。

太醫局,生犀散,治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晡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四肢困倦,飲食雖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後,餘毒不解;或傷寒病後,食羊肉體熱不除,並宜服之。

羚羊角(鎊),地骨皮(去土),秦艽(去苗並土),麥門冬(去心),枳殼(麩炒,去瓤),大黃(蒸,切、焙),柴胡(去苗),茯苓(去皮),赤芍藥,桑白皮(銼),黃耆(銼),人參(去蘆頭),鱉甲(湯煮去裙襴,塗醋炙黃)

上各等分,搗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青蒿少許,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兒小即分為二服。

《聚寶方》,龍虎煎,治癱瘓風,並童男童女骨蒸勞氣。

倒垂楊柳枝(筋粗者,東南上採,細銼勻),槐角(不種者),桑枝(如柳枝。三味各秤一斤。十月盡,十二月上旬採),天仙藤(半斤,細銼)

上四味合用。十歲以下童男小便二斗以來,同浸一宿;於淨鍋內入河水一斗,同小便熬,不得水耗,旋添河水熬至晚傾出淨,布袋內捩汁。再用文武火熬,柳篦子不住手攪,候熬至半,去了焰火,卻便炭火直熬成膏,淨瓷罐盛、封閉。所有捩出者滓別收,要合金枝丸(方在後)。

《聚寶》又方,金枝丸

川烏頭(炮裂,去皮臍),仙靈脾(細銼),防風,牛膝(各去蘆頭),晚蠶沙(微炒),桑黃(銼),桃膠,烏蛇(酒浸一宿,炙熟和骨用),桃仁(各一兩。其桃仁用茱萸二兩炒熟,和茱萸傾在瓦罐子,厚紙封口一晝夜。去茱萸,只用桃仁),前藥滓,乾黑桑椹(二兩,不犯鹽者)

上十一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用前藥一起匕尖,溫酒化之,吞下丸子二十丸,每日空心,日午、臨臥服之。

《聚寶方》,國老散,治骨蒸日久,去三焦壅滯虛熱,不思飲食。大人、小兒並可服之。

甘草(炙),銀州柴胡(去苗),秦艽(去土),大烏梅(取肉焙。各二兩)

上四味為末,每日食後熱湯點服。忌炙爆物。

《聚寶方》,人參柴胡湯,解小兒肌體蒸熱,長肌進飲食。

人參,柴胡(去苗),白茯苓,川芎(各一兩),知母,川升麻,藁本(去土),甘草(炙),天門冬(去心。各半兩),獨活,柏子仁(各一分。研)

白話文:

(骨熱、骨蒸雖然有輕重之分,但都可以用這些方法治療)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孩子一天天變得黃瘦衰弱,皮膚乾燥的原因是什麼?回答說:這是因為胎氣虛弱,筋脈也跟著衰弱。本來是因為勉強行房事,或是意外懷孕,或是母親本身就有舊疾,長期的血虛寒冷,導致氣血衰弱、身體瘦弱,在胎內就已經虧損,等生出來後自然就會很虛弱。這大多是父母遺傳的體質問題,如果沒有用巧妙的方法來治療,最終會變成難以治癒的重病;其中也可能因為母乳不足、或餵食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使得腸胃越來越乾燥。小孩子如果這樣,俗稱「腑乾」;長大之後就稱為「骨蒸」。

這些孩子的夭折,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古代醫理,不通曉聖賢的心意,不知道從古至今早就有相關的論述了。

太醫局的「生犀散」可以治療小兒骨蒸引起的肌肉消瘦、臉頰發紅、口乾舌燥、在下午時分發熱、晚上盜汗、手心腳心煩躁、四肢疲倦、雖然吃很多東西但還是不長肉。以及大病痊癒後,體內殘留的毒素沒有清除;或是傷寒病後,吃了羊肉導致身體發熱不退,都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羚羊角(磨粉),地骨皮(去掉泥土),秦艽(去掉苗和泥土),麥門冬(去掉心),枳殼(用麩皮炒過,去掉瓤),大黃(蒸過、切開、烘乾),柴胡(去掉苗),茯苓(去掉皮),赤芍藥,桑白皮(切碎),黃耆(切碎),人參(去掉蘆頭),鱉甲(用湯煮過後去掉邊緣,塗上醋烤黃)。

以上藥材各取等份,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入少許青蒿,煎到剩六分。去掉藥渣後溫服,飯後服用。如果是小孩子,就分成兩次服用。

《聚寶方》裡的「龍虎煎」可以治療癱瘓風,以及男童女童的骨蒸勞熱。

倒垂的楊柳枝(選筋粗的,從東南方向的枝條採取,細細切碎),槐角(選野生的),桑枝(像柳枝一樣。這三種各取一斤,在十月底和十二月上旬採收),天仙藤(半斤,細細切碎)。

將以上四味藥材混合使用。取十歲以下的男童小便兩斗,浸泡一晚;在乾淨的鍋內加入一斗河水,和浸泡過藥材的童便一起熬煮,熬煮過程中不要讓水耗乾,要隨時加入河水,一直熬到晚上,將藥液倒出,用乾淨的布袋擰出汁液。再用文火和武火熬煮,用柳木攪拌棒不停地攪拌,等到熬到一半的時候,把明火熄滅,改用炭火直接熬成膏狀,裝入乾淨的瓷罐中密封保存。所有擰出來的藥渣另外收好,之後要用來製作「金枝丸」(藥方在後面)。

《聚寶方》裡的另一個藥方,「金枝丸」。

川烏頭(炮製到裂開,去掉皮和臍),淫羊藿(細細切碎),防風,牛膝(各去掉蘆頭),晚蠶沙(稍微炒過),桑黃(切碎),桃膠,烏蛇(用酒浸泡一晚,烤熟後連骨頭一起用),桃仁(各取一兩。桃仁要用茱萸二兩炒熟,和茱萸一起倒在瓦罐中,用厚紙封住罐口一晝夜。取出茱萸,只用桃仁),之前熬製藥膏剩下的藥渣,曬乾的黑桑椹(二兩,沒有沾染到鹽的)。

以上十一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用之前熬藥剩餘的藥渣,加上一點點熱酒融化,然後吞服二十丸藥丸。每天空腹、中午和睡前各服一次。

《聚寶方》裡的「國老散」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骨蒸,去除三焦的壅塞虛熱,改善食慾不振。大人和小孩都可以服用。

甘草(烤過),銀州柴胡(去掉苗),秦艽(去掉泥土),大烏梅(取果肉烘乾。各取二兩)。

以上四味藥材磨成粉末,每天飯後用熱水沖服。忌吃烤炸的食物。

《聚寶方》裡的「人參柴胡湯」可以緩解小兒因體內熱盛而引起的發熱,促進肌肉生長,增加食慾。

人參,柴胡(去掉苗),白茯苓,川芎(各取一兩),知母,川升麻,藁本(去掉泥土),甘草(烤過),天門冬(去掉心。各取半兩),獨活,柏子仁(各取一分。磨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