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5)

1. 骨熱第二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以溫水下。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

《張氏家傳》,豬肚丸,治小兒骨熱體瘦,面色痿黃,臍腹時痛,胸膈滿悶,全不入食。常服退黃,長肌肉,進飲食,解虛勞;行滯、利關節方。

南木香(半兩),宣州黃連,生乾地黃,青橘皮,銀州柴胡(去根及土),鱉甲(九肋者,水煮去裙襴,用童子小便炙黃。各二兩)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用豬肚一個盛藥在內,緊繫定口,慢火,湯煮令香熟;去線,搗豬肚同藥令極爛,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米飲下,日進三、二服,食前、後皆可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骨熱羸瘦方。

柴胡,當歸

上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入蜜少許,或用蜜丸亦得。

《吳氏家傳》,生犀角飲子,治小兒至十歲,肌體煩躁。或夏月食桃杏不節、酸熱之類;或因傷寒後肌熱羸瘦;或食羊肉,令兒體熱。或作骨蒸,瘦瘁潮熱,頰赤口乾,五心煩躁。雖能飲食,食不生肌,夜有盜汗,甚則多令伏臥,好食泥土。應小兒一切蒸熱,治之無不效者方。

羚羊角(鎊,便此不用犀角),地骨皮,紫菀(去葉),麥門冬(去心,焙),秦艽(去土、苗),大黃(生用),枳殼(去瓤,麩炒焦),柴胡(去蘆),茯苓,赤芍藥,人參,桑白皮(不出土白者),黃耆(生),羌活,半夏(湯洗十次,碾成末,用薑汁製作餅,炙黃)

上為散子。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食後、夜臥,去滓溫服。小兒一歲至五歲,每服半錢。

《孔氏家傳》治小兒骨熱漸瘦,眠臥盜汗。升麻散方

升麻,人參,茯苓,鱉甲(酥炙),甘草(炙),黃芩,柴胡(各等分)

上為粗末,馬尾羅羅過,每服半匙,水一盞,煎五、六分,去滓。食後臨臥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殺蟲,去骨熱,進食,駐顏。蝦蟆丸方

蝦蟆(紫斑者一個,去腸、爪甲,用薑汁塗,炙黃干,別研),蘆薈(研),鶴蝨,宣連(各二錢),胡黃連(一錢)

上為末,取獖豬膽汁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丸,飯飲下,日進三服。

白話文:

[骨熱第二]

將上面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七顆,用溫開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可根據兒童的大小調整用量。

《張氏家傳》豬肚丸,治療小兒因骨熱導致身體消瘦、面色萎黃、肚臍腹部時常疼痛、胸部悶脹、完全不進食的症狀。經常服用可以改善面色萎黃,生長肌肉,增進食慾,解除虛勞;還能疏通氣滯、通利關節。

藥材組成:南木香(半兩)、宣州黃連、生乾地黃、青橘皮、銀州柴胡(去除根部及泥土)、鱉甲(選擇九肋的,用水煮過後去除裙邊,用童子小便炙烤至黃色。各二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取一個豬肚,將藥粉放入其中,緊緊紮住開口,用小火慢慢煮到熟爛。去除線頭,將豬肚和藥一起搗爛,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用溫熱的米湯送服,一天服用兩到三次,飯前飯後皆可服用。

《莊氏家傳》治療小兒骨熱引起的消瘦方。

藥材組成:柴胡、當歸(等量)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煎煮至八分,加入少許蜂蜜,也可以用蜂蜜調和成丸子服用。

《吳氏家傳》生犀角飲子,治療十歲以下兒童,肌膚煩躁不安,可能是因為夏天吃桃子、杏子等不節制,或吃了酸熱的食物;也可能是因傷寒後導致肌肉發熱消瘦;或者吃了羊肉,導致身體發熱。也可能出現骨蒸,身體消瘦憔悴,潮熱,臉頰發紅,口乾舌燥,五心煩熱。雖然能吃東西,卻不能長肌肉,夜裡會盜汗,嚴重時會喜歡趴著睡,喜歡吃泥土。對於小兒各種發熱的症狀,此方均有很好的療效。

藥材組成:羚羊角(磨成粉,如果沒有犀角,就用這個代替),地骨皮,紫菀(去除葉子),麥門冬(去除心,烘焙),秦艽(去除泥土、苗),大黃(生用),枳殼(去除瓤,用麩皮炒至焦黃),柴胡(去除蘆頭),茯苓,赤芍藥,人參,桑白皮(選擇不出土的白色部分),黃耆(生用),羌活,半夏(用湯水清洗十次,磨成末,用薑汁製成餅,炙烤至黃色)

將上述藥材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中杯煎煮至五分,飯後或睡前溫服,去除藥渣。一歲到五歲的兒童,每次服用半錢。

《孔氏家傳》治療小兒骨熱逐漸消瘦,睡覺時盜汗的方子。升麻散方。

藥材組成:升麻、人參、茯苓、鱉甲(用酥油炙烤)、甘草(炙烤)、黃芩、柴胡(等量)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用馬尾羅篩過。每次服用半匙,用水一杯煎煮至五、六分,去除藥渣。飯後睡前服用。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下來的藥方,可以殺蟲,去除骨熱,增進食慾,保持容顏。蝦蟆丸方。

藥材組成:蝦蟆(選擇紫斑的,一個,去除內臟、爪甲,用薑汁塗抹,炙烤至乾,另外研磨成粉),蘆薈(研磨成粉),鶴虱,宣黃連(各二錢),胡黃連(一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取雄豬的膽汁調和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顆,用飯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