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9)

1. 夾驚傷寒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兼驚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兼驚者,是熱乘心。心主血脈,小兒血氣軟弱,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驚,驚不止則變驚癇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傷寒兼驚候的記載:傷寒是寒氣侵入皮膚,與血氣相搏,使毛孔閉塞,氣血不暢,積聚生熱,所以頭痛、體痛和發熱。兼驚候是指因熱氣侵襲心臟而引起的症狀。心臟主導血脈,小兒血氣柔弱,心神易動,受熱氣侵襲容易發驚。如果驚悸不止,就會變成驚癇。

茅先生有小兒中兼驚傷寒候:大熱狂躁,荒虛亂言,上渴,此候因驚熱候傳此。所治者,急用麥湯散三服(方見本門中,)微汗出;次日下硃砂膏二服,(方見驚積門中。)熱漸退;第三日下青金丹,(方見本門中。)通三次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

白話文:

茅先生有位小朋友兼具驚嚇和傷寒的症狀:體溫很高,煩躁不安,神志恍惚,胡言亂語,上半身口渴,這是因為驚嚇導致體溫升高而引起的症狀。治療方法是:緊急使用麥湯散三次(配方見本門中),稍微出汗後;第二天使用硃砂膏兩次(配方見驚積門中),體溫逐漸下降;第三天使用青金丹(配方見本門中)。連續服用三次加用勻氣散(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共有兩種配方,一種見胃氣不和門,另一種見慢脾風門中)。

)相夾與服。第四日身猶有伏熱,即下大附散(方見慢驚風門中)。夾回陽散與服,(方見本門。)即愈。

白話文:

用附子湯和回陽散一起服用。第四天,身上仍然有內熱,於是服用大附子湯(配方見緩慢驚風門)。再用回陽散一起服用(配方見本門)。於是痊癒。

漢東王先生《家寶》夾驚傷寒病證並方。夾驚傷寒候:渾身壯熱,心躁發渴,睡里多驚,手足不定;兩面頰赤色,眼腥瞪,(腥音性,瞪音鄭,直視也。)小便赤。宜用薄荷散三、二服(方見夾食傷寒門中)及輕青丹三、二服(方見單傷寒門中,)間用調胃氣藥(方見夾食傷寒門中,)更進七寶牛黃丸治驚及金蓮散三、二服退熱(方並見本門)。如依次用藥不退,往往變作驚風,自有驚風諸方。

白話文:

漢東王先生的《家寶》中記載了夾驚傷寒病的證狀和治療方法。

夾驚傷寒的症狀:

  • 全身發熱
  • 心煩口渴
  • 睡覺時容易驚醒
  • 手腳不安
  • 兩頰發紅
  • 眼睛發紅,直視
  • 小便發紅

治療方法:

  • 服用薄荷散三、兩次 (配方見夾食傷寒門中)
  • 服用輕青丹三、兩次 (配方見單傷寒門中)
  • 適當服用調胃氣藥 (配方見夾食傷寒門中)
  • 再服用七寶牛黃丸治療驚悸,服用金蓮散三、兩次退燒 (配方均見本門)

如果按照這個順序用藥仍然不退燒,往往會變成驚風,這時就需要使用驚風的治療方法。

《玉訣》小兒傷寒驚搐歌:

傷寒驚搐即生涎,胃熱乘虛遍體斑,頰赤口乾皮受熱,涎高風盛發狂言。

風盛太過者,先與解之。涎實者,下之;傷冷,溫之;熱即利之。利涎調氣,即無誤也。

《玉訣》小兒傷寒驚搐候歌:

傷寒熱病胃邪攻,燥渴頻頻面色紅。本是先傳心與肺,急須解利治驚風。

白話文:

傷寒引發驚搐時會流口水,胃部熱氣趁虛而入使全身出疹,臉頰紅赤、口乾舌燥、皮膚發熱,口水多、風邪旺盛會說胡話。

風邪過盛,應先袪風。痰多的,要清痰;受寒的,要溫補;有熱的,要清熱。清理痰液調理氣機,就能正確治療不會出錯。

傷寒熱病由胃邪引起,常感口渴、臉色泛紅。病源先是影響心肺,必須迅速袪風解表治療驚厥。

此乃傷寒在表,宜坯煎散(方見本門中,)次烏犀膏利涎(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又與調榮衛,切忌用熱藥。

《石壁經》三十六種夾食驚傷寒候歌:

白話文:

這是傷寒在皮膚表面,應當服用坯煎散(配方在本門中,)接著烏犀膏收利涎(配方在急慢驚風門中。)同時與調榮衛,切忌使用熱藥。

腳冷頭燒氣不和,漸生喘急愛眠多。有時夢裡須頻搐,(《鳳髓經》云:夢裡驚擲。)極嗽生涎不奈何。吐沫且汗方為妙,解熱消涎去久疴。汗出除驚方已疾,其餘平藥與調和。

先調氣,次發汗和解,解即涼膈,膈涼則涎自化矣,涎化則搐自住。

白話文:

腳冷頭熱,這是氣血不和的緣故,漸漸會發展為呼吸急促、喜歡睡覺。有時在夢中還會經常抽搐(《鳳髓經》說:在夢中驚悸、亂摔東西)。咳嗽厲害,流口水,也無法自主。吐出黏液和汗水,纔是治療方法的奧妙之處,能夠清熱、化痰,去除長期的疾病。出汗可以除去驚悸,症狀纔得到緩解,其他的平補藥物可以一起服用,以協調身體的機能。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夾驚傷寒歌一同。後云:此患有先受傷寒後受驚,亦有先驚而後受傷寒。如先受傷寒,即先退傷寒,後退驚;先受驚即先退驚也。如退驚與南星丸(方見傷寒變疹門中,)如有餘熱更一服大青膏,(大青膏方未見,大青丹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如退傷寒即與解表散,(方見驚風門中。)後服調胃散。(方見積熱門中。)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夾驚傷寒歌一同。之後說:這種病患有先得傷寒,之後受到驚嚇,也有先受到驚嚇,之後才得傷寒。如果是先得傷寒,那麼就要先退去傷寒,之後再退驚嚇;如果是先受到驚嚇,那就先退驚嚇。如果退驚嚇,可以使用南星丸(詳細請參考傷寒變疹的章節);如果有餘熱,再服用一副大青膏(大青膏的藥方未見,大青丹的藥方請見急慢驚風的章節)。如果是退傷寒,就服用解表散(詳細請參考驚風的章節)。之後再服用調胃散(詳細請參考積熱的章節)。

《保生論》小兒傷寒並夾驚候:其脈浮洪傷寒者,小兒內停冷乳、包嚼之食,外傷冷風於腠戶。令兒面色黃,兩頰紅色,鼻塞氣喘,身上寒毛起,鼻流清涕,咳嗽噴嚏,煩躁吐食,頻多下泄,小便如粉,皆是傷寒候。若加睡中驚擲狂叫,臥不安穩,是夾驚傷寒,宜與坯煎散並三服出汗,次與鎮心丸。

白話文:

《保生論》講述了小兒傷寒合併驚風的症狀:脈象浮洪,表示傷寒;小兒體內停積了沒有完全消化的乳汁和嚼碎的食物,外感風寒侵入皮膚腠理。導致小兒面色發黃,兩頰發紅,鼻塞氣喘,身上寒毛直豎,鼻流清涕,咳嗽打噴嚏,煩躁不安,吐出食物,頻繁腹瀉,小便像米粉一樣。這些都是傷寒的症狀。如果再加上睡夢中驚醒,大聲啼哭,難以安睡,那就是夾驚傷寒。此時應該服用坯煎散,連續服用三劑,使小兒出汗,然後再服用鎮心丸。

若只大喘啼叫,是傷寒正受候,宜與三黃散三服,次與麥湯散三服退熱。(坯煎散與《鳳髓經》同,見本門中。鎮心丸方與吉氏同,見一切驚門中。三黃散與四十八候同,見單傷寒門中。麥湯散方見本門中。)

白話文:

如果病人只是大聲喘氣和哭叫,這是傷寒正受時的徵候,應該服用三黃散三次,之後再服用麥湯散三次,以退燒。(坯煎散與《鳳髓經》相同,詳見本門記載。鎮心丸方與吉氏相同,詳見一切驚門記載。三黃散與四十八候相同,詳見單傷寒門記載。麥湯散方詳見本門記載。)

《博濟方》治小兒驚風,傷寒四五日未得汗,搖頭揚手上竄,多啼叫,不睡,吃水不休。鉛白霜丸

白話文:

《博濟方》治療小兒驚風,傷寒四五天了還不曾出汗,搖頭晃腦地亂動,不停地啼哭,無法入睡,而且一直喝水。鉛白霜丸

鉛白霜,硃砂,馬牙硝,人參,天竺黃,甘草(炙。各半兩),山梔子(一兩)

白話文:

  • 鉛白霜:一種由鉛製成的白色粉末,具有收斂和止血的作用。

  • 硃砂:一種由硫化汞製成的紅色粉末,具有安神和清熱的作用。

  • 馬牙硝:一種由硝酸鉀製成的白色粉末,具有清熱和利尿的作用。

  • 人參:一種具有補氣和強身的根莖類中藥材。

  • 天竺黃:一種具有清熱和解毒的作用的根莖類中藥材。

  • 甘草(炙):一種經過烘烤的甘草,具有清熱和補氣的作用。

  • 山梔子:一種具有清熱和涼血的作用的果實類中藥材。

上件七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冷熟蜜湯化下。

茅先生小兒諸病,青金丹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用冷的熟蜜水送服。

茅先生用於治療小兒各種疾病的青金丹。

青黛(羅過,平錢滿挑一錢),滑石(末),天南星,丁香(羅過。各二錢),輕粉(重二錢),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於銚子內煮熔,便放水銀拌和,瀉去於地,冷用),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片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風處吹乾爛研)

白話文:

青黛(過篩,一錢可買一滿挑),滑石(研成粉末),天南星,丁香(過篩,各二錢),輕粉(二錢),水銀(秤二錢,先將二錢錫在銚子裡煮,煮融後放水銀攪拌均勻,然後倒在地上使之冷卻,冷卻後即可使用),川巴豆(去皮和心膜,選取七十二片無缺損的,用井華水浸泡一夜,懸掛在通風處吹乾後研成粉末)

上前件藥同拌合,軟飯為丸如此○大,巴豆不出油,依形證用湯使下項。傷寒後取積,淡煎蔥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下。因傷食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以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腹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內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

白話文:

將以上方藥同拌勻,以軟飯製成如此大小的丸劑,巴豆不要榨油,依照症狀對證用煎好的藥湯吞服。因傷寒而引起的積滯,用淡煎過的蔥湯吞服。用於治療疳蟲症,炙牛肉汁吞服。治療驚風症、肚腹緊硬、面色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服。因過食所傷而導致肚中及腹部皮膚微熱、肚脹、夜間發熱,證狀表現是像是疳症,但卻不是疳症,面色青黃,眼白微黃。這是因肚中有積滯,使用皁角子二十七顆,在灰燼中煨過,用水一杯,煎至半杯。

下有積作瀉,魚鮓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依前件下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看大小加減。仍須是四更初下此藥,天明通下積來,積儘可依形證候下藥補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𨫼小涎來不妨。

《茅先生方》小兒,回陽散

白話文:

腸中有積滯造成腹瀉,用魚鮓湯來調理。有氣積,則用炒茴香湯來調理。依照上述情況用藥,一歲服用十四丸,三歲服用十八丸,七歲服用二十四丸,視年齡體型大小增減藥量。藥須在四更初服,天亮時會排下積物,積滯排淨後,可根據具體情況用藥治療。服用此藥時,可能會先吐出或拉出藥物,只要口水不多,無需擔心。

蒼朮(一兩,米泔汁浸一宿),甘草(炙),白朮(炮),陳橘皮(去白,各半兩),木香,大附子(炮子,去皮秤。各一錢)

白話文:

蒼朮(一兩,用米泔汁浸泡一晚),甘草(經過炙烤),白朮(經過炮製),陳橘皮(去除白色部分,各半兩),木香,大附子(經過炮製後,去除外皮稱重。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用鹽湯空心點服。回陽散可夾傷寒藥與服,看形候下之。

《茅先生方》小兒傷寒夾驚,麥湯散

白話文:

服用時取藥末一小匙,用鹽水在空腹時送服。回陽散可以和治療傷寒的藥一起服用,根據病情發展來決定是否使用。

《茅先生方》中小兒患有傷寒伴有驚風症狀,可用麥湯散。

知母,人參,茯苓,杏仁(去白),肉桂,石膏,滑石,甜葶藶,甘草(炙),地骨皮(各等分),麻黃(去節,加一兩多)

上為末。每服一錢,看大小,用麥煎湯調下,依形候調理。

白話文:

知母:滋陰清熱,生津止渴。

人參:補氣養陰,益氣健脾。

茯苓:健脾利水,益氣安神。

杏仁(去白):潤肺止咳,平喘降氣。

肉桂:溫補腎陽,益氣活血。

石膏:清熱瀉火,涼血止渴。

滑石:清熱利濕,化痰止渴。

甜葶藶: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甘草(炙):補中益氣,緩急止痛。

地骨皮:清熱涼血,生津止渴。

麻黃(去節,加一兩多):發汗解表,平喘止咳。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諸驚及癇,手足搐搦,眼腥瞪。七寶牛黃丸

白話文:

漢東王先生的著述《家寶》中記載了治療嬰兒和兒童的各種驚厥和癲癇,包括手足抽搐和眼睛發紅瞪大。這種方法使用「七寶牛黃丸」。

硃砂,粉霜,輕粉(各一錢),牛黃(半錢),腦麝(各一字)

白話文:

硃砂、粉霜、輕粉(各一錢),牛黃(半錢),腦麝(各少許)

上為末,糯米糊丸如○大。每服二三歲半丸,四五歲一丸,煎金銀薄荷湯磨下。月內小兒一丸分四服,百日內者一丸分三服。量兒大小、壯怯及病輕重加減。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潮熱,金蓮散,兼治傷寒夾驚。

白話文:

將中藥磨成粉末,用糯米糊製成如◯大小的藥丸。每服藥量,二到三歲的兒童服用二到三顆半;四到五歲的兒童服用一顆藥丸。使用金銀花、薄荷煮成的湯汁將藥丸磨碎後服用。一個月大的嬰兒一顆藥丸分四次服用;一百天以內的嬰兒一顆藥丸分三次服用。要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身體強弱、病情輕重來調整藥量。

連翹,山梔子(去殼),甘草(炙),防風,蟬殼(洗去土令淨。各等分)

白話文:

連翹、山梔子(除去外殼)、甘草(經炙烤過的)、防風、蟬殼(洗淨泥土,所有藥材各取等分)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煎十數沸服。

張渙,金泥膏方,治傷寒邪熱乘心,兼發驚病。

白話文:

上方研磨成粉末。每次給嬰兒服用時,用量如一字大小;兩三歲的小孩用半錢,四到五歲的小孩用一錢。用水一碗或半碗,煮沸十幾次後服用。

張渙的金泥膏方,用於治療傷寒邪熱侵心,以及伴隨的驚風症狀。

菖蒲(一寸九節者用),遠志(去心),鉤藤(各一兩),人參(去蘆頭),草龍膽,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菖蒲(用一寸九節的),遠志(去心),鉤藤(各一兩),人參(去蘆頭),草龍膽,甘草(炙。各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水銀(一分),牛黃(別研),麝香(研。各一錢),金箔(二十片,將水銀研如泥)

白話文:

以上將羅布麻搗碎成細末,然後使用:水銀(一份),研磨好的牛黃,研磨過的麝香(各一錢),金箔(二十片,將水銀研磨成泥狀)。

上件與諸藥一處拌勻,用蜜半斤,酥四兩,用銀鍋或石鍋中,先入水二升,除出金泥、酥、蜜外,先入諸藥,慢火熬至一升,新綿濾去滓,方再不酥、蜜,金泥攪勻,用柳枝不住手攪,熬成膏,用瓷合盛。每一豆大,薄荷湯化下。

張渙,防風天麻膏方,祛風鎮驚及傷寒夾驚。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材與其他藥物一起混合均勻,加入半斤蜂蜜和四兩酥油。用銀鍋或石鍋裝水二升,將藥材(除了金屑、酥油和蜂蜜)放入,用慢火熬煮至剩一升。用新的棉花將藥渣濾出。然後將酥油、蜂蜜和金屑攪拌均勻。用柳枝不停地攪拌,熬成膏狀,用瓷罐盛裝起來。每次取一豆大的量,用薄荷湯送服。

防風,天麻,人參(去蘆頭。各一分),甘草(炙),白殭蠶,干全蠍,白附子(各半兩)

白話文:

防風、天麻、人參(去掉蘆頭。每種一錢),甘草(炒過的),白殭蠶、幹全蠍、白附子(每種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硃砂(細研,水飛,一兩),牛黃(研,一分),麝香(研,一錢)

上件都研勻,煉蜜和如皂皂大。每服一粒,用薄荷湯化下。

《嬰童寶鑑》治小兒夾驚、夾風傷寒,俠食微轉。千金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材料搗碎成細末,再加入:朱砂(細研,用水洗淨,一兩),牛黃(研磨,一分),麝香(研磨,一錢)。

所有材料混合均勻,用煉蜜調和成如肥皂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粒,用薄荷湯送服。

《嬰童寶鑑》治療小兒因驚嚇、風邪引起的傷寒,伴有輕微的食物滯留。此為「千金丸」方。

硃砂(末,一錢重),膩粉(一分),麝香(半錢),全蠍,白丁香(各七個,末)

上件和勻,白飯為丸如蘿蔔子大。薄荷湯下,一歲三丸。

《玉訣》治小兒傷寒驚搐。梨漿餅子,治風下涎。

白話文:

硃砂(研磨成粉末,一錢重),滑石粉(一分),麝香(半錢),全蠍,白丁香(各七個,研磨成粉末)

輕粉(半兩),鐵粉,荊芥穗,辰砂,臘茶(各一錢),郁李仁(七個,出油),粉霜(半錢),牽牛子(二十七個,微炒),腦麝(各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餅子,加減。用梨汁薄荷湯化下。

《玉訣》,坯煎散,治夾驚傷寒及解驚發汗。

白話文:

輕粉(半兩):輕粉是一種白色粉末,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汗的作用。

鐵粉:鐵粉是一種微細的鐵粉末,具有補血止血、烏髮明目的作用。

荊芥穗:荊芥穗是荊芥的果實,具有發汗解表、疏風散寒的作用。

辰砂:辰砂是一種硃紅色的礦物,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

臘茶:臘茶是一種茶葉,具有明目清熱的作用。

郁李仁:郁李仁是郁李的種子,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

粉霜:粉霜是一種細膩的白色粉末,具有收斂止汗、防曬的作用。

牽牛子:牽牛子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

腦麝:腦麝是一種從麝鹿的腦中提取的香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作用。

全蠍,川烏(炮,去皮尖),甘草(炙),硃砂,大黃(炮),羌活,川芎,麻黃(去節),天麻(酒浸),白殭蠶(去絲。以上分兩元本闕),腦麝(各少許)

白話文:

全蠍:整隻蠍子。

川烏(炮,去皮尖):烏頭,經過炮製,去除皮和尖端。

甘草(炙):甘草,經過炙製。

硃砂:丹砂,一種礦物。

大黃(炮):大黃,經過炮製。

羌活:羌活,一種中藥材。

川芎:川芎,一種中藥材。

麻黃(去節):麻黃,去除節。

天麻(酒浸):天麻,用酒浸泡。

白殭蠶(去絲。以上分兩元本闕):白殭蠶,去除絲。

腦麝(各少許):腦麝,取少量。

上末之。每一錢、半錢,入坯子五粒,蔥白半寸,煎三四沸。通口服,並二、三服,出汗。

《三十六種》治夾驚傷寒。白附子散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服一錢或半錢,加入五粒白芷,半寸長的蔥白,煎煮三到四次。趁熱服下,服用二到三次,發汗即可。

白附子,硃砂(各三分),全蠍(一分半),黑附子(炮,去皮臍),雄黃,羌活(各半兩),石膏(七錢半),麻黃(一兩,去節),腦麝(隨意入,別研)

白話文:

  1. 白附子、硃砂各三分。

  2. 全蠍一分半。

  3. 黑附子半兩,炮製後去皮臍。

  4. 雄黃、羌活各半兩。

  5. 石膏七錢半。

  6. 麻黃一兩,去節。

  7. 腦麝隨意加入,另外研磨。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一字,薄荷臘茶調下。有熱再服。

《鳳髓經》,坯煎散,治小兒夾驚傷寒,渾身壯熱,睡中驚擲,咳嗽煩躁,下泄多。

白話文:

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個字的份量,用薄荷和臘茶調服。如果還有熱症,可以再服用。

《鳳髓經》記載的坯煎散,用於治療小兒因驚嚇引起的傷寒,症狀包括全身發燒、睡眠中驚跳、咳嗽不安、以及頻繁腹瀉。

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尖),大黃(蒸熟,三錢),雄黃,白附子,甘草(炮),川芎,天麻,殭蠶(去足。各一錢),麝香(少許),麻黃(去節,四錢)

白話文:

  • 川烏頭(半兩,烘乾後裂開去皮及尖端):有毒,可治療風寒濕痺、頭痛眩暈、中風半身不遂。

  • 大黃(蒸熟,三錢):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 雄黃(一錢):有殺蟲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 白附子(一錢):有溫補腎陽、壯陽益氣的功效。

  • 甘草(烘乾,一錢):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 川芎(一錢):有活血行氣、止痛鎮靜的功效。

  • 天麻(一錢):有息風止痙、鎮靜安神、祛風通絡的功效。

  • 殭蠶(去足,一錢):有息風止痙、祛風通絡、鎮靜安神的功效。

  • 麝香(少許):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

  • 麻黃(去節,四錢):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

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大者一錢半,水半盞,入坯子三粒,蔥白半寸,同煎數沸,溫溫服。如出汗並三服。

《保生論》,麥湯散,治小兒變蒸,伏熱,傷寒,咳嗽噴嚏,體熱面赤。

麻黃(去節),滑石,甘草,杏仁(去皮尖),大黃,北葶藶子,地骨皮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一錢或一字,小麥薄荷湯下。

白話文: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體重較重的可服用一錢半,用半盞水,加入三粒坯子,半寸蔥白,一起煮沸幾次,趁溫熱時服用。如果需要出汗則連續服用三次。

《保生論》記載的麥湯散,用於治療小兒變蒸、伏熱、傷寒、咳嗽噴嚏、體熱面赤。

麻黃(去掉節)、滑石、甘草、杏仁(去掉皮尖)、大黃、北葶藶子、地骨皮

以上各成分等量,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一錢或一字,用小麥薄荷湯送服。

《劉氏家傳》,紅綿散,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躁悶熱渴,夜啼不睡。常服溫平鎮心、不涼。過一百日後,六、七日間進一服不妨。

白話文:

《劉氏家傳》中的紅綿散,可以治療小兒夾驚傷寒,症狀包括嘔吐、煩躁、悶熱、口渴,以及夜裡哭鬧和睡眠障礙。要經常服用溫和的鎮心藥物,不要服用涼藥。服用一百天後,每隔六到七天服用一次紅綿散是沒有問題的。

全蠍,人參,白茯苓,天麻(各一錢),麻黃(半兩,去節),大辰砂(一錢)

上件為細末,將辰砂研細,一同和勻。每服一小錢,水少許,薄荷一葉,同煎十沸,溫溫服。

白話文:

全蠍、人參、白茯苓、天麻(各一錢),麻黃(半兩,去節),大辰砂(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辰砂單獨研磨細緻,然後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小錢,加少量水,放一片薄荷葉,一起煮沸十次,趁溫熱時服用。

《吉氏家傳》治驚,胃氣虛弱,吐後手足搐搦、眼下及唇青者,不進飲食,是夾驚傷寒。沒石子膏

白話文:

《吉氏家傳》上記載治療驚嚇的方法:如果胃氣虛弱,吐過之後,手腳抽搐、眼圈和嘴脣發青,不吃不喝。這種情況是驚嚇夾雜著傷寒引起的,可以用沒石子膏來治療。

沒石子(三個,生用),人參,訶子(炮),白朮(各二錢),丁香(五七個),甘草(炙,半兩),香附子(三十七個,去皮)

白話文:

・麥門冬(三個,生用)

・人參

・訶子(烘焙過)

・白朮(各二錢)

・丁香(五到七個)

・甘草(烘焙過,半兩)

・香附子(三十七個,去皮)

上末勻,煮豬肉,煞研丸如梧桐子大。不進飲食,白朮湯下。

《吉氏家傳》治夾驚傷寒。鐵刷散

白話文:

將上文所說的藥末均勻攪拌,用豬肉煮熟,磨碎做成像梧桐子那麼大的丸子。在不進食的時候,用白朮湯送服。

麻黃(去根節,一兩),甘草(炙,半兩),細辛(半兩),石膏,葶藶,青皮(各一分),杏仁(十二個)

白話文:

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點,一兩),甘草(烘烤過,半兩),細辛(半兩),石膏,葶藶,青皮(各取一份),杏仁(十二顆)。

上末。如小兒傷寒三二日壯熱,不曾調理,外風把定關竅,傷寒面黃白色,壯熱微渴,此是傷寒候。三、五日內,心藏熱,面赤唇紅,多躁壯熱,熱極生涎,即為驚也。元初傷風為傷寒,此候為夾驚傷寒也。如此患先下異功散二服,紫蘇木瓜湯煎後,以此藥半錢,水一盞,薑三片,煎至四分,溫服,頭面微有汗解。傷寒不退,如壯熱,煎勝金散。

白話文:

到了最後。比如幼童染上傷寒症,發病已經三兩天,高燒並且沒有調理治療,外來的風邪阻塞經絡關節,傷寒的病人,臉色發黃發白,壯熱並伴有輕微口渴,這是傷寒的徵兆。患病三、五天之內,心臟熱度增高,臉赤脣紅,心情煩躁且壯熱,熱到極點口水直流,便得了驚風,最初因為傷風所致傷寒,這徵兆便是傷寒昏迷。遇到這樣的病患,先服用兩次異功散,紫蘇木瓜湯煎好之後,再服下藥粉半錢,水一茶杯,薑三片煎至只剩四分之一,溫熱後服用,頭和臉微微出汗即可解熱。傷寒不退,比如壯熱,再煎服勝金散。

如壯熱後多睡,更煩躁口乾,手足冷,此是外風把定關竅,用綿煎散一服發汗。汗出關竅通,只用異功散二服和氣,更服此藥解傷寒。(異功散方見胃氣不和門。)

白話文:

如果在發燒後睡覺時間過長,出現更加煩躁、口乾、手腳冰冷等症狀,這是因為外風阻滯關節孔竅所致,可用綿煎散一服發汗。汗出後,關節孔竅通暢,再用異功散二服調和氣血,並服用此藥以解除傷寒。

《吉氏家傳》,勝金散,治小兒傷寒,熱驚風,麻痘瘡疹,潮熱。

天南星(一兩),白附子(半兩),雄黃(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蔥白三寸,同煎三分,作三度與,作三服。

《吉氏家傳》治傷寒退熱。綿煎散

麻黃(去節,一兩),天麻,紫蘇,天南星(油煎赤色),殭蠶(各半兩)

白話文:

《吉氏家傳》中的勝金散,用於治療小兒傷寒、熱驚風、麻痘瘡疹、潮熱。

天南星(一兩),白附子(半兩),雄黃(一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碗,加上三寸長的蔥白,一同煎煮至剩三分之二,分三次給服,共分三次服用。

《吉氏家傳》中治療傷寒退熱的綿煎散配方如下:

麻黃(去除節部,一兩),天麻,紫蘇,天南星(油煎至紅色),殭蠶(各半兩)

上件末。小兒傷寒驚風,𨫼子壯熱面赤,沉困頭疼,不進飲食。用水一盞,藥半錢,綿一片,薄荷湯下,睡時更煎鐵刷散一服。夾驚傷寒無驚,只是傷寒,二日進二服取效。

白話文:

症狀:小兒因傷寒而驚風發作,抽搐不止,並伴有發高燒、面部通紅、昏沉嗜睡、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治療方法:取一碗水,倒入半錢藥物,用紗布包住藥物後放入水中浸泡。用薄荷湯送服藥物,並在孩子睡覺時再煎服一劑鐵刷散。

夾驚傷寒無驚:夾驚傷寒指兼有驚風和傷寒的症狀,但沒有驚風發作。這種情況只需服用傷寒藥物,一般兩天服用兩劑即可見效。

《吉氏家傳》解傷寒,通利夾驚,發汗。紫散子。但是傷寒身熱急服。如是積,卻服經驗方、銀夜丸。紫散子方

白話文:

《吉氏家傳》記載,如果出現傷寒的症狀,需要服用紫散子來治療。紫散子具有發汗、通利夾驚的作用。但是,如果患者出現身熱急服的症狀,則需要另外服用經驗方和銀夜丸。

紫散子的配方如下:

  • 紫蘇葉一兩
  • 麻黃根一兩
  • 石膏一兩
  • 甘草半兩
  • 生薑三錢
  • 大棗三枚

天麻(生,一兩),川芎(半兩),鐵粉(三分,上色者),硇砂(一錢)

上末,入腦、麝各少許,同研。每服一字、半錢,金銀薄荷湯下。並服二服,汗自出。

《朱氏家傳》,天竺黃散,治小兒傷寒,退驚涎。

白話文:

天麻(生,一兩),川芎(半兩),鐵粉(三分,上色的),硇砂(一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的腦和麝香,一起研磨均勻。每次服用量為一字、半錢,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連服兩次,汗自然會出來。

出自《朱氏家傳》的天竺黃散,用於治療小兒傷寒,可以退驚和止涎。

白殭蠶,鬱金,蟬蛻,甘草(炙),天竺黃,山梔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金銀薄荷煎湯下。

白話文:

白殭蠶、鬱金、蟬蛻、甘草(炙)、天竺黃、山梔子(均等份)。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乳香膏,治小兒夾驚傷寒,壯熱涎鳴,風熱壅盛。鎮心化涎,退熱定搐搦乳香膏。

白話文:

長沙一位叫丁時發的醫生發明瞭一種中藥膏,叫做「乳香膏」。這是一種治療小兒夾驚傷寒、壯熱涎鳴、風熱壅盛的藥膏。乳香膏具有鎮心化痰、退熱定驚的作用。

硃砂,鉛白霜,天竺黃,葛粉,人參,茯苓(各半兩),天麻,甘草(各三錢,炙),白附子(一分),乳香(二錢),牛黃,腦麝(各半錢)

白話文:

硃砂、鉛白霜、天竺黃、葛粉、人參、茯苓(各半兩),天麻、甘草(各三錢,炙),白附子(一分),乳香(二錢),牛黃、腦麝(各半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薄荷湯化下二丸。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夾驚傷寒,渾身壯熱,涎盛發搐搦。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煉製成為如同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薄荷湯送服兩粒。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傳授治療小兒因驚嚇而引起的傷寒,症狀包括全身高燒,唾液多且伴有抽搐。

蠍(七個),荊芥,麻黃(去節),白礬,白附子(各二錢),蘇木(少許)

白話文:

蠍子(七隻)、荊芥、麻黃(去除節)、白礬、白附子(各二錢),蘇木(少量)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五分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夾驚傷寒。無惜散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要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一半時服用。

這是長沙的醫生鄭愈傳下來用於治療夾驚傷寒的方子。[無惜散]

浮萍(紫背者一錢),犀角屑(半錢),鉤藤鉤(三七個)

上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連進三服,出汗為度,後常服亦佳。

白話文:

浮萍(背面呈紫色的浮萍一錢)

犀角屑(半錢)

鉤藤(三到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