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

1. 卷第十五

(傷寒變動)凡二十門

2. 傷寒自汗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汗出候:傷寒者,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也。而汗出者,陽虛受邪,邪搏於氣,故發熱。陰氣又虛,邪又乘於陰,陰陽俱虛,不能制其津液,所以傷寒而汗出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傷寒發汗的症候:傷寒,是寒氣侵犯皮膚,與血氣相搏,使皮膚腠理閉塞,氣血不能宣通,鬱積生熱,所以頭痛、身體疼痛、發高燒。而發汗是因為陽氣虛弱,受邪氣侵犯,邪氣與氣血相搏,所以發熱。陰氣又虛弱,邪氣又乘虛而入,陰陽俱虛,不能控制體內的津液,所以傷寒發汗。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自汗者,何也?衛不和自汗。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衛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屬桂枝也。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汗出。欲救風邪者,宜桂枝。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白話文:

《活人書》中提到治療傷寒的小孩和大人方法:一般情況下藥劑用量都很少,藥性都稍微涼一些。請問:自發性盜汗是怎麼回事?衛氣不調和會導致自發性盜汗。患者臟腑沒有其他疾病,但時常發燒、盜汗且狀況無法好轉,就是衛氣不調和。在發作之前發汗就可以痊癒,屬於桂枝的證狀。太陽病,發燒出汗的,這是因為榮氣弱而衛氣強,所以會出汗。想要治療風邪,應該使用桂枝。書中另外提到:病情出現經常性自發性盜汗,這是因為榮氣調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也。以衛氣不共榮氣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傷風自汗,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為中風,屬桂枝湯。又云: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雖然仲景云傷寒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湯難用,須是仔細消息之。

白話文:

榮氣和順,外邪不能侵襲。因為衛氣與榮氣不能和順相合的緣故。榮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再讓病人發汗,榮衛和順,病就會痊癒。傷風自汗,是太陽病;發熱出汗,惡風,脈緩為中風,屬於桂枝湯的證候。又說:太陽病,項背僵硬疼痛,反而出汗惡風,用桂枝加上葛根的湯藥治療。出汗而口渴的,用五苓散。不口渴的,用茯苓甘草湯。雖然仲景說傷寒自汗要用桂枝湯,但是桂枝湯難以使用,需要仔細地觀察消息。

假令傷風自汗,若脈浮而弱,設當行桂枝,服湯後,無桂枝脈息證候而煩者,即不可再服也。若傷寒自汗出而小便數者,尤不可與桂枝也。仲景云: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桂枝湯內加附子服之。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與桂枝附子湯,宜服芍藥甘草湯。

白話文:

假設傷風症狀是因為自汗,而且脈搏是浮動且虛弱,通常應該服用桂枝湯,服藥後,如果沒有了脈搏、呼吸屬於桂枝症候,而且煩躁不安的症狀,就不要再服用了。如果傷寒因為自汗又出現頻尿的症狀,尤其不能服用桂枝湯。仲景說:太陽病症狀包括自汗,四肢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如果還有小便困難的症狀,則可服用添加了附子的桂枝湯。如果出現尿頻的症狀,則務必不要服用桂枝附子湯,宜服用芍藥甘草湯。

若誤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乾煩躁,厥逆嘔吐,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與調胃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緣芍藥甘草湯,主脈浮、自汗、小便數者。寸口脈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

白話文:

如果在誤用桂枝附子治病時,出現了咽喉乾燥、煩躁、逆嘔吐等症狀,這時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治療,以恢復陽氣。如果厥逆的症狀好轉,腳部溫暖,再用芍藥甘草湯治療,腳部就會舒展。如果胃氣不和導致譫語的,就用調胃承氣湯,大便稍微通暢後,譫語就會停止。芍藥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脈象浮、自汗、小便次數多的患者。寸口脈浮主風,大主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腿攣急。

小便數,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宜服芍藥甘草補虛退風熱。通治誤服桂枝湯後,病證仍存者也。陽明病,自汗不惡寒。反惡熱,濈濈然汗自出者,屬陽明也。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

白話文:

小便次數增多,但仍然出汗,這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不可誤用桂枝,宜服芍藥甘草來補虛退風熱。這也適用於誤服桂枝湯後,病症仍然存在的情況。陽明病,自汗不惡寒。反而惡熱,汗水不斷地流出,這是屬於陽明病的症狀。如果陽明病的患者出汗很多且口渴,則不可服用豬苓湯,因為汗液多、胃中燥熱,豬苓會加重小便的次數。因此仲景說:陽明病發熱,汗液多,急需下劑治療。

陽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譫語者,屬調胃承氣湯。雖然陽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爾不可攻之。須自大便導之,宜用蜜煎導法。陽明病,汗出而脈遲、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服桂枝湯。陽明法多汗,若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也。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常常出汗,這是因為津液外泄,胃中燥熱,大便一定堅硬。如果出現譫妄,那就屬於「調胃承氣湯」的證候。儘管陽明病患者汗多,可以緊急攻下,但是如果小便自然通暢,那麼這是津液內耗竭,雖然如此也不能攻伐它。必須從大便導引,應該使用蜂蜜煎導法。陽明病患者,出汗而脈搏遲緩、微微惡寒,這是因為表證沒有解除,應該服用桂枝湯。陽明病患者汗出很多,但是脈搏浮起沒有汗出而喘息,發汗就會好轉,應該用麻黃。

亡陽自汗,太陽病,發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惡風,當溫其經,宜桂枝加附子湯。傷寒尺寸脈俱緊而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其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溫粉撲之;若汗多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者,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所合用方盡見本門。

白話文:

將草藥上尖端磨成如亞麻子大小。每次服用約一錢五分,沖泡於一杯半的水中,放入五片生薑、兩顆棗子。煎煮至剩一杯,濾出藥渣後趁溫熱服下。稍後再飲用一小杯熱稀飯,幫助藥效發揮。蓋上棉被,保暖約半小時。若服藥後全身微微出汗,且汗珠如汗珠如水一般,則效果最佳。加減藥方的方法:若患者是常年居住在西北地區,則無論何時服用桂枝湯都能有效。若患者居住在江淮地區,則僅能在冬季或春季服用。在春末至夏至期間,如出現桂枝湯的症狀,可在方中加入一分黃芩,此時藥方稱為「陽旦湯」。

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減也。戒曰:桂枝最難用,雖雲表不解,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須是病人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頃卻溫,身雖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人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冷,不惡寒或飲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

白話文:

夏至以後出現桂枝證,可以添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者增加升麻一分。如果病人本來虛寒,那麼就按照古方,不再加減。

注意:桂枝最難用,即使表證沒有解開,脈象浮起可以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但必須是病人經常自汗,小便不頻繁,手腳溫和,或者手腳指頭稍微微冷,一會兒又溫暖,身體雖然稍微煩躁,但仍怕冷,才能使用。如果病人沒有汗,小便頻繁,或者手腳冰涼,不怕冷,或者嗜酒的人不喜歡甜味,則要慎重使用桂枝。

仍有桂枝證,服湯已,無桂枝證者,尤不可再與。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葛根湯

白話文:

如果還有桂枝湯的症狀,服用了藥湯後,若症狀已經消失,則特別不能再服用。

桂枝,甘草(各一兩),葛根(二兩),芍藥,麻黃(各一兩半)

白話文:

桂枝、甘草(各1兩),葛根(2兩),芍藥、麻黃(各1.5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覆取微汗。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

白話文:

藥材切得像麻豆那麼大。每次服用五錢,加上四片生薑和一個棗子,用水一碗半煎煮,煎到剩下八分滿時,濾去藥渣服用。蓋被子睡覺直到微微出汗。

出自《活人書》,這是張仲景的五苓散方。

豬苓(去黑皮,秤),白朮,茯苓(去皮,秤。各三分),澤瀉(一兩一分),桂枝(去皮,半兩,不見火)

白話文:

豬苓(去除黑皮,秤重),白朮,茯苓(去除皮,秤重。各三分),澤瀉(一兩一分),桂枝(去除皮,半兩,不見火)

上各事持搗篩為散,拌勻。每服抄三錢,白湯調下。此藥須各自事持,秤見分兩,然後合。

《活人書》,仲景茯苓甘草湯

茯苓,桂枝(去皮。各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附子(炮去皮,用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個,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芍藥甘草湯

白芍藥,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甘草乾薑湯

甘草(炙,四兩),乾薑(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分減服。

《活人書》,仲景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以上各項材料搗碎篩細,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調服。此藥需各自稱量好分量後再混合。

《活人書》,張仲景茯苓甘草湯

茯苓,桂枝(去皮,各二兩),甘草(炙,一兩)

將以上材料切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杯半,加入生薑五片,煮至剩八分滿,去掉渣滓後溫服。

《活人書》,張仲景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附子(炮製去皮,用半兩)

將以上材料切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杯半,加入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煮至剩八分滿,去掉渣滓後溫服。

《活人書》,張仲景芍藥甘草湯

白芍藥,甘草(炙,各二兩)

將以上材料切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杯半,煮至剩八分滿,去掉渣滓後溫服。

《活人書》,張仲景甘草乾薑湯

甘草(炙,四兩),乾薑(二兩)

將以上材料切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杯半,煮至剩八分滿,分次服用。

《活人書》,張仲景調胃承氣湯

甘草(一兩),芒硝(一兩一分),大黃(去皮,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服。

白話文:

甘草(6克),芒硝(6.6克),大黃(去皮,12克)

《活人書》,仲景蜜煎導,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亦可為導煎。

白話文:

《活人書》,仲景蜜煎導藥,如果沒有土瓜根和豬膽汁,也可以用煉製蜜煎做導藥。

蜜(四兩)

上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作挺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

冷時硬,令頭銳,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活人書》,仲景麻黃湯

白話文:

蜜(一百二十克)

取上述材料,放入銅器中,用小火慢慢熬煮,等到稍微凝固成糖漿狀時,要不斷攪拌以防粘鍋。等到可以搓成團時,捏成長約兩寸、粗細如手指的條狀;趁熱趕快做成,

冷卻後會變硬,前端要做得尖一些,然後插入肛門中,用手緊緊按住,等到有便意時再取出。

《活人書》,張仲景麻黃湯方

麻黃(一兩半,去節),桂枝(一兩),甘草(炙,半兩),杏仁(三十五個,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一兩半,去除節巴)、桂枝(一兩)、炙甘草(半兩)和杏仁(三十五個,去除皮和尖端)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不須歠粥。加減法: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夏至後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服之,有發黃斑出之失。唯冬及春,與病人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減。

白話文:

麻黃大小如綠豆。每次服五錢匙,水半碗,煮至八分滿,去除渣滓溫服。蓋好被子讓汗微微出,不需要喝粥。加減方法:傷寒熱病藥性應涼,不能太溫,夏至後麻黃湯應加入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因為麻黃湯性熱,夏月服用,可能會出現黃斑。只有在冬季和春季,或者病人虛寒時,才使用正方,不再加減。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個,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強人加附子半個,加乾薑一兩半。

《活人書》,仲景溫粉法

白朮,藁本,芎,白芷(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之。粉撲周身,止汗。無藁本亦得。

《活人書》,防風白朮牡蠣湯

防風(獨莖者,去蘆頭),牡蠣(炒黃),白朮(各等分)

白話文:

《活人書》,張仲景的四逆湯方:

甘草(兩錢,炒過),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

將藥材切碎至麻豆大小。每次使用四錢,以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七分,去除殘渣後溫服。體質較壯的人可增加附子半枚,乾薑一兩半。

《活人書》,張仲景的溫粉法:

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等量)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一兩藥末加入三兩米粉混合。用此粉塗抹全身,可以止汗。若無藁本也可以不用。

《活人書》,防風白朮牡蠣湯方:

防風(選單莖的,去掉頂部),牡蠣(炒至黃色),白朮(各等量)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以酒調下,米飲亦得。日進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湯。

白話文:

將羅布麻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調服,也可以用米湯調服。每天服用二到三次,出汗停止就服用小建中湯。

《活人書》,仲景小建中湯

桂枝(一兩半,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一兩),膠飴(半升。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飴)

白話文:

《活人書》中的仲景小建中湯配方如下:

肉桂(一兩半,去皮),白芍(三兩),甘草(一兩),麥芽糖(半升。若患者有微微腹瀉或嘔吐的情況,則去掉麥芽糖)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四片,大棗一個,煮至八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耆末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至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生薑四片、大棗一個,煮到八分熟,過濾去除藥渣,加入膠飴兩匙,再次煎煮至膠飴融化後溫服。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二次。如果脈搏還是很慢,再準備一劑中藥,加入一錢黃耆末。

煎造飴膠法

糯米(一升,揀淨洗),大麥櫱(末,六兩)

白話文:

煎製飴膠的方法:

糯米(一升,挑選乾淨後洗淨),大麥芽(研磨成粉,六兩)

上米一如炊飯,甑上至氣溜取下,傾入一盆子,入櫱末一合,並湯盞來許,拌勻,再上甑,至飯熟卻入盆子內,都以櫱末拌勻,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許。冬月罐子可令熱,春秋夏溫。冬月用湯二升許入罐子內,罐子內飯上湯三指許即得,布並紙三五重蓋定,更以綿或絮包定,近火。

白話文:

將米煮飯,當米飯蒸到熱氣冒出時,將飯取下,倒入一個盆子中,加入一合櫱末,並加入一湯匙的湯,攪拌均勻,然後再將飯倒回甑子中,蒸到飯熟後,再倒入盆子中,並加入更多的櫱末攪拌均勻,然後將飯放入一個可容納五升的瓷罐中。在冬季,可以將瓷罐加熱,在春、秋、夏季則可以 將瓷罐溫熱。在冬季,加入約二升的湯到瓷罐中,湯的量應高出飯三指,再蓋上三到五層布和紙,並用棉花或絮填充縫隙,放在火源附近。

春秋夏即溫和至一宿,見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絞裂取清汁,銀石器內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蓖不住手攪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白話文:

春秋季和夏季的溫和天氣持續到一天一夜,看到米粒漂浮在水面上,立即用布絞裂米粒取出清澈的米汁,在銀器或石器內煎煮,直到表面有薄膜,立即用木蓖不停攪拌至稀糊狀,再用瓷器收納保存。在夏季,可以把米汁放在井中保存,這樣就不容易變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