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3)

1. 時氣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候:時氣病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如春時應暖而寒,夏時應熱而冷,秋時應涼而熱,冬時應寒而溫。其氣傷人為病,亦頭痛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無問長幼,其病形證略同。言此時通行此氣,故名時氣。世呼亦為天行。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時氣病候的記載:時氣病,是指四時之間突然出現不符合季節的氣候。比如,春天應當溫暖,但卻寒冷;夏天應當炎熱,但卻寒冷;秋天應當涼爽,但卻炎熱;冬天應當寒冷,但卻溫暖。這種氣候對人體造成傷害,使人患病。時氣病的症狀與傷寒相似,都會出現頭痛、發熱等症狀。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其病症表現都大致相同。由於這種疾病在某一時段流行,因此被稱為時氣。民間也稱之為天行。

《巢氏病源》小兒天行病發黃候: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謂之天行。其熱入於脾胃,停滯則發黃也。脾與胃合俱象土,其色黃,而候於肌肉,熱氣蘊積,其色蒸發於外,故發黃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天行病發黃的病因:一年四季中,忽然有反常的氣候傷害人體,叫做天行。這種熱氣進入脾胃,停積就會發黃。脾和胃都屬於土,其顏色為黃色,而表現在肌肉上。熱氣積聚,其顏色蒸發到體外,所以出現黃疸。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腹滿候:時氣之病,腹滿者,是熱入腹,與臟氣相搏,氣痞澀在內,故令腹滿。若毒而滿者,毒氣乘心,煩懊者死。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時氣腹滿候:時氣的病症,腹滿的,是熱氣進入腹中,與臟腑之氣相搏擊,氣機壅塞,鬱滯於內,所以導致腹滿。如果毒邪而導致腹滿的,毒邪侵犯心臟,煩悶懊惱的會死亡。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結熱候:時氣之病,熱入腹內,與臟腑之氣相結,謂之結熱。熱則大小腸痞澀,大小便難而苦煩熱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時氣病結熱候的記載:時氣之病,熱氣進入腹中,與臟腑之氣相結合,稱為結熱。熱邪侵襲,則大小腸痞澀,大小便不通,並且苦煩發熱。

《巢氏病源》小兒敗時氣病候:時氣之病,若施治早晚失時,投藥不與病相食,致令病連滯不已,乍瘥乍劇,或寒或熱,則敗壞之證無常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敗時氣病的候證:時氣之病,如果治療時間過早或過晚,所投藥物不合時宜,導致病證連續不斷,時好時壞,時而寒冷時而發熱,這就是敗壞之證沒有固定特徵的緣故。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兼瘧候:時氣之病,又兼瘧者,是日數未滿。本常壯熱而邪不退,或乘於陰,或乘於陽。其乘於陽,陽爭則熱;其乘於陰,陰爭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並,互相乘加,故發寒熱成瘧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提到,小兒如果同時患有時氣病和瘧疾,通常是日數未滿,本應壯熱的邪氣沒有退卻,可能會侵犯陰或侵犯陽。如果侵犯陽,陽氣爭鬥就會發熱;如果侵犯陰,陰氣爭鬥就會發寒。陰陽之氣被邪氣所侵犯,互相加重,所以會發作寒熱,形成瘧疾。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得吐下後猶熱候:時氣之病,得吐下之後,壯熱猶不歇者,是腸胃宿虛,而又吐利,則為重虛。其熱乘虛而入里,則表裡俱熱,停滯不歇,故雖吐下而猶熱也。

白話文:

《巢元方病源論》中記載,小兒患上時氣病後,即使經過嘔吐和瀉下,高熱仍然不退,這是由於腸胃原本就虛弱,再加上嘔吐和瀉下,導致虛弱加重。此時,熱邪趁虛進入體內,導致表裡俱熱,停滯不退,所以即使經過嘔吐和瀉下,高熱仍然不退。

《巢氏病源》小兒病後不嗜食麵青候:時氣病熱歇之後,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內餘熱未盡,氣滿,故不嗜食也。諸陽之氣俱上榮於面,陽虛未復,本帶風邪,風邪挾冷,冷搏於血氣,故令面青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所說的「小兒病後不嗜食麵青候」,是指在小兒患病後,出現食慾不振、面部青色的症狀。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時氣病熱歇之後。由於病熱未盡,胃內餘熱未消,氣滿不暢,所以導致食慾不振。同時,由於諸陽之氣俱上榮於面,陽虛未復。並且,本帶風邪,風邪挾冷,冷搏於血氣,所以導致面青。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發復候:時氣之病發復者,是熱退之後,氣血未和,腑臟熱勢未盡,或起早勞動,或飲食不節,故其病重發,謂之復也。然發覆多重於初病者,血氣已虛,重傷故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了小兒時氣病的復發情況:時氣病的復發,是因為熱退之後,氣血尚未恢復和諧,腑臟中的熱勢還沒有完全消退,或者由於起早勞累,或者飲食不節制,所以導致疾病再次發作,這種情況稱為復發。但是,復發的病情往往比初病時更加嚴重,因為血氣已經虛弱,所以再次受到傷害,病情就會加重。

《傷寒證治》孫思邈云:治小兒時行,節度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爾。

《嬰童寶鑑》小兒時氣歌:

時氣皆因節令虧,頭疼壯熱汗微微。良工若得看形候,須作傷寒病有歸。

《嬰童寶鑑》小兒時氣後,大小便不通歌:

熱毒還從腑氣衝,便成結熱在腸中。身體苦煩多躁渴,更兼便溺不能通。

《嬰童寶鑑》時氣後為敗氣歌:

時氣還須早早醫,變為敗氣切須知。乍寒乍熱無時度,或減或增體漸羸。

《嬰童寶鑑》小兒時氣躁渴歌:

誰言吐下熱無餘,只為元因臟腑虛。熱盛更虛皮肉澀,至今煩渴躁難除。

《嬰童寶鑑》小兒時氣後為瘧疾歌:

陰陽邪氣兩相併,臟腑陰陽力競爭。發作有期名是瘧,宜須療理莫留停。

《嬰童寶鑑》時氣後餘熱並夾冷氣歌:

時氣雖然瘥,猶多餘熱停。氣填須不食,夾冷麵皮青。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夜熱晝涼瘟疫候歌:

白話文:

《傷寒證治》孫思邈指出:治療小孩的流行性疾病,應遵循成人的方法,只是藥物的分量和濃度需要有所不同,且要使用稍微冷性的藥物。

《嬰童寶鑑》的小兒時氣歌描述:所有的流行性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季節的變化導致人體功能不足,頭痛、發燒、微微出汗,如果醫者能根據病人的症狀進行診斷,就能確定這類疾病通常是由於傷寒引起的。

《嬰童寶鑑》的小兒時氣後,大小便不通歌則提到:過度的熱毒會導致體內的氣流衝擊,造成腸道出現結熱,身體會感到痛苦、焦躁和口渴,並且無法正常排尿。

《嬰童寶鑑》的時氣後,敗氣歌強調:對於這樣的病症,必須及早進行治療,因為病情可能會變得複雜,表現出忽冷忽熱、體質逐漸衰弱的現象。

《嬰童寶鑑》的小兒時氣躁渴歌說明:看似熱病已經消退,但實際上可能仍存在著虛弱的狀態,由於臟腑虛弱,熱病未除,使得皮膚和肌肉都變得乾澀,因此仍然感到焦躁和口渴。

《嬰童寶鑑》的小兒時氣後為瘧疾歌解釋:當陰陽兩種邪氣共同作用於人體,使得臟腑和陰陽的機能發生競爭,就會出現定期發作的瘧疾,需要及時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嬰童寶鑑》的時氣後餘熱並夾冷氣歌則提醒:即使疾病已經得到控制,仍有可能留下餘熱,此時需要注意飲食,避免食用使氣體阻塞的食物,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受涼。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夜熱晝涼瘟疫候歌則提供了一種對於夜間發熱白天又涼卻的瘟疫症狀的描述。

夜間遍體有如湯,才到天明又復涼。非是鬼神為禍祟,都緣臟腑有風傷。只消將藥醫脾臟,(四十八候云:只宜將藥除脾熱。)次使神方瀉大腸。患候但觀喉厭動,更看眼急(四十八候云:眼赤)鼻頭光。此病已傳瘟疫候,若能辯別是醫王。

白話文:

整晚全身像泡在熱水中,直到天亮才又變涼。這不是鬼神作祟,而是臟腑有風寒所致。只要用藥治療脾臟,(四十八候中說:只需要用藥去除脾熱。)然後再用神方瀉大腸。觀察病患的喉嚨是否腫脹,再看看眼睛是否發紅,鼻頭是否發亮。這種病已經傳染瘟疫,能正確診斷的就是醫術高明的醫生。

此內因傷物、外因傷邪所致也。先當表散其毒邪,次用藥去其積。亦主至夜多汗,只在其頭額上有之,亦口中涎響也,脾風則然。多言有禍祟,非也。更請細看前後。(《鳳隨經》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宜與七寶散方。見溫壯門中。)

白話文:

導致這種症狀的原因是內在是身體受傷,外在是邪氣侵犯所引起的。首先應該以藥物驅散體內的毒邪,然後再用藥物消除積聚在體內的邪氣。此外,這種症狀的主要表現是到了晚上出很多汗,只有頭額上有汗,並且口中會有涎響,這是脾風病引起的。多言必招來禍祟,這種說法是不對的。請再仔細觀察患者的前後病情。(《鳳隨經》中的這段歌括可以參考一下,在注釋中也說到:應該給患者服用七寶散方。具體的方劑請參照溫壯門中的內容。)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夜熱晝涼溫壯歌后云:此患緣飢過後,冷食滯脾胃,氣不行於諸經。夜熱晝涼先進南生丸(方見傷寒變蒸門中。)與三五服,後進檳榔散(方見煩熱門中)相間與服。然後氣平和,又須當與白丁香膏(方未見)取,或只以磨積方調氣。只不得便取,動難止,為肚大,恐成疳疾也。

《千金》治小兒時氣方。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之四十八候夜熱晝涼溫壯歌後面說:患此病症的緣由是飢餓之後,食用生冷食物滯積在脾胃中,營衛之氣運行不暢,不能到達各條經脈。夜間發熱、白天手腳冰涼。首先服用南生丸(方劑見傷寒變蒸門中),服用三五劑後,再服用檳榔散(方劑見煩熱門中),交互服用。然後營衛之氣平和了,再服用白丁香膏(方劑未見),或者只用磨積方調和脾胃之氣。不要隨意服用,否則病情難以止息,會導致肚腹脹大,可能轉變成疳疾。

桃葉三兩搗,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聖惠》用七兩,水五升。)若復發,燒雄鼠屎二枚,水調服之。

白話文:

用桃葉三兩搗碎,加水五升煮沸十次,取汁液,每天分五六次淋洗患處。(《聖惠方》用桃葉七兩,加水五升。)如果病情復發,可將雄鼠的糞便燒成灰,用水調服。

《外臺》:劉氏療小兒天行頭痛壯熱方。

青木香(六分),白檀香(三分)

上二味搗散,以清水和服之。以水調塗頂,頭痛立瘥。

《聖惠》治小兒時氣壯熱,頭疼,咳嗽不能食。宜服,解肌散方

白話文:

《外臺》:劉氏治療小兒流行性頭痛和高燒的方子。

青木香(六分),白檀香(三分)

將上面兩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用清水調和後服用。也可以用水調成糊狀塗在頭頂上,這樣頭痛很快就會好轉。

《聖惠》:治療小兒季節性疾病引起的高燒、頭疼以及咳嗽導致無法進食。適合服用解肌散。

麻黃(三分,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芍藥,貝母(炮微黃),柴胡(去苗),葛根(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石膏(一兩,細研)

白話文:

麻黃(三分,去除根和節)、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用麩皮炒至略黃)、赤芍藥、貝母(用火稍微炙烤至微黃)、柴胡(去除莖葉)、葛根(切碎)、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各半兩)、石膏(一兩,研磨成細粉)。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頭痛壯熱。升麻散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並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不受時間限制,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後溫熱服用。

這是治療小兒因時令變化引起的頭痛和高燒的升麻散方。

川升麻,赤芍藥,石膏(細研),麻黃(去根節),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貝齒(一枚)

白話文:

川升麻、赤芍藥、石膏(研磨成細粉末)、麻黃(去除根和節)、甘草(微烤至稍紅),各半兩;貝齒(一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得微汗為效。

《聖惠》治小兒時氣,咳嗽壯熱。麥門冬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不拘時間,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劑量後溫熱服用。服後微微出汗即見效果。

此方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因時令變化引起的咳嗽和高燒。[麥門冬散]

麥門冬(去心,焙),川升麻(各一兩),貝母(煆微黃),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赤芍藥,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白話文:

  • 麥門冬(去心,焙):去中心,用微火烘烤

  • 川升麻(一兩):一兩的川升麻

  • 貝母(煆微黃):先用火烤至微黃

  • 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將甘草烤至略赤,並磨成細粉,各取三分

  • 赤芍藥(半兩):半兩的赤芍藥

  •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將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和尖端,再用麩皮炒至微黃,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淡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頭痛、體熱、煩渴。葛根散方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搗碎,用粗羅絹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小杯,煎煮至五分之二,除去藥渣,加入淡竹瀝半杯,再煎煮一、兩次沸騰。不計算時間,依照兒童大小,酌量分次溫服。

葛根(銼),麥門冬(去心。各三分),黃芩,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銼),川升麻(各半兩),石膏(一兩,細研)

白話文:

葛根(切碎),麥門冬(去掉中心,各三分),黃芩,赤芍藥,人參(去掉蘆頭),犀角屑,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川升麻(各半兩),石膏(一兩,研磨成細粉)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壯熱,心腹煩悶。麥門冬散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不限時間,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後溫服。

《聖惠》用於治療小兒因時令引起的高燒以及心腹部位的煩躁不適。麥門冬散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人參(去蘆頭),葛根(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茅根(一兩,銼)

白話文:

麥門冬(15公克,去心,焙乾),人參(去蘆頭),葛根(切碎),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各7.5公克),茅根(15公克,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壯熱咳嗽,心胸脹悶,乳食不下。生乾地黃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克,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的水量,然後濾去藥渣。不論何時服用都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後溫熱服用。

這個方子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因季節變化引起的高燒、咳嗽、胸悶以及飲食困難等症狀。[生乾地黃散]

生乾地黃,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款冬花,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三分),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白話文:

用新鮮乾蕹草、麥門冬(去核,烘焙。各 30 克)、款冬花、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分出雙仁,用麩子炒至微黃)、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白色的果瓤,烘焙。各 9 克)、甘草(烘焙至微紅,切碎,15 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入竹茹半分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時氣,五六日體熱不止。麥門冬散方

白話文:

把這些藥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每次取一錢藥粉,加一小碗水,煎煮至剩五分之一的量,然後加入半錢竹茹繼續煎,去渣。不拘時間,溫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服用量。

麥門冬(去心,焙),大青(各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吳藍(各一分),梔子仁(五枚)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芯,並烘焙),大青葉(各半兩),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吳藍(各一分),梔子仁(五枚)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煩渴,腹中痞實。葛根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五分之三,去掉藥渣。不分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劑量,溫服。

出自《聖惠方》,用於治療小兒因時氣引起的煩渴、腹部痞滿硬實。此處提供的是葛根散的配方。

葛根(銼),黃芩,柴胡(去苗。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葛根(切碎),黃芩,柴胡(去掉根鬚,各半兩),甘草(五分之一,烤至微紅,切碎),川大黃(一兩,切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稍利為度。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一小杯水,煎到藥液只剩下五分之一,去掉藥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以大便稍有通利為度。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加減服用量。

《聖惠》治小兒時氣,嘔吐不止。蘆根散方

生蘆根,人參(去蘆頭。各一兩),竹茹(半兩)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壯熱、時氣、驚悸並熱瘡方。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時氣,嘔吐不止。蘆根散方:

生蘆根、人參(去掉蘆頭,各一兩),竹茹(半兩)。

以上藥材細切,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半分,用水一小碗煎煮至五分之三,濾去渣滓。不分時間,根據孩童年齡大小調整劑量,溫服。

《嬰孺》治療小兒高燒、時氣、驚悸以及熱瘡的方子。

鉤藤(炙),人參,蚱蟬(炙),子芩(各一分),蛇蛻皮(三寸,炙),龍齒(半分),防風,澤蘭(各二分),石蜜(一兩,湯成,入之竹瀝一升)

上切,以水三升煮之七合,量兒大小細服之。

白話文:

  • 鉤藤(烤過):1份

  • 人參:1份

  • 蚱蟬(烤過):1份

  • 子芩:1份

  • 蛇蛻皮(3寸,烤過):1份

  • 龍齒:0.5份

  • 防風:2份

  • 澤蘭:2份

  • 石蜜:1兩(湯煮好後加入),竹瀝(1升)

錢乙人參生犀散,解小兒時氣,寒壅咳嗽,痰逆喘滿,心忪驚悸,臟腑或秘或瀉,調胃進食。又主一切風熱,服尋常涼藥即瀉而減食者。

白話文:

錢乙的人參生犀散,可以治療小兒時氣、寒壅咳嗽、痰逆喘滿、心忪驚悸、臟腑或祕或瀉等症狀。同時,它還可以調整胃腸功能,促進進食。此外,對於那些服用了尋常涼藥後出現腹瀉和食慾下降的人,本草方劑也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人參(切去頂,三錢),前胡(去蘆,七錢),甘草(炙黃,二錢),桔梗,杏仁(去皮尖,略曝乾為末,秤。各五錢)

白話文:

人參(切去根部,三錢),前胡(去蘆頭,七錢),甘草(烤至金黃色,二錢),桔梗,杏仁(去皮尖,輕微曝曬後磨成粉末,秤重,各五錢)。

上先將前四味為末,後入杏仁,再用粗羅羅過。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後。

張渙治時氣病,貝母散方

貝母(炒黃),麥門冬(去心),川升麻(各一兩),赤芍藥,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竹葉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又方,人參飲子

人參(去蘆頭),生干,地黃(各一兩),犀角(末),黃芩,柴胡(去苗。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上件搗,羅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又方,棗葉湯

白話文:

首先將前面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杏仁,再用粗篩篩過。每次服用兩大錢,用水一碗,一同煎煮到八分滿。濾去藥渣,溫熱後服用,飯後食用。

張渙治療時氣病的貝母散方:

貝母(炒黃)、麥門冬(去心)、川升麻(各一兩)、赤芍藥、甘草(炙。各半兩)

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八分一碗,加入竹葉兩片,煎煮至五分滿,濾去藥渣,溫熱後服用。

張渙另一個方子,人參飲子:

人參(去蘆頭)、生地黃(各一兩)、犀角(研末)、黃芩、柴胡(去苗。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加入生薑兩片,煎煮至五分滿,濾去藥渣,溫熱後服用。

張渙又一方,棗葉湯:

棗葉(一兩,切細,焙乾),黃芩,柴胡(去苗),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棗葉(一兩,切細,烘乾),黃芩、柴胡(去掉梗),人參(去掉蘆頭),甘草(烘烤過。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壯熱咳嗽,心腹脹滿。五物人參飲子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加入兩片生薑,煎煮至水量剩下一半,濾去渣滓,趁溫熱時服用。

《傷寒證治》中記載的「五物人參飲」,用於治療小兒流行性疾病的症狀,如高燒、咳嗽、心腹部脹滿。

人參,甘草(炙。各半兩),麥門冬(一兩半),生地黃(一兩半。如無,只用乾地黃半兩)

白話文:

人參、甘草(炙烤過的。各半兩)、麥門冬(一兩半)、生地黃(一兩半。如果沒有,就只用乾地黃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出《外臺》及張渙,皆以此治熱病。)

《傷寒證治》又方,八物麥門冬飲子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半把茅根,煎煮至七分滿,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出自《外臺》和張渙,都用此方治療熱病。)

《傷寒證治》另有一方,八物麥門冬飲。

麥門冬(三兩),甘草(炙),人參(各一分),紫菀,升麻(各二兩),貝母(一分,生)

白話文:

  • 麥門冬(三兩):麥門冬是一種中藥,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

  • 甘草(炙):甘草是一種中藥,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 人參:人參是一種中藥,具有補氣固脫、益氣生津的功效。

  • 紫菀:紫菀是一種中藥,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

  • 升麻:升麻是一種中藥,具有升陽舉陷、疏風清熱的功效。

  • 貝母:貝母是一種中藥,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將以上中藥材組合在一起,可以製成一種中藥湯劑,具有補氣益血、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肺氣虛弱、咳嗽氣喘等症狀。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再入竹瀝少許,重煎勻服。(出《外臺》)

《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頭痛壯熱。八物吳藍飲子

吳藍,大青(各二兩半),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三分),茵陳(一分半),梔子仁(十五枚)

上件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蘆根半握,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服。(出《外臺》)

《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五日以後熱不歇。棗葉飲子

棗葉(半握),麻黃(半兩),蔥白(切,一合)

上豉一合,童子小便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出《外臺》)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茅根一把,煮到剩下七分,去掉渣滓,再加入少量竹瀝,再次煮勻後服用。(出自《外臺》)

《傷寒證治》治療小兒流行病,頭痛高燒。吳藍飲子

吳藍,大青(各二兩半),甘草(炒),麥門冬(去心。各三分),茵陳(一分半),梔子仁(十五枚)

以上藥材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蘆根一把,生薑五片,煮到剩下七分,去掉渣滓後服用。(出自《外臺》)

《傷寒證治》治療小兒流行病,五天後仍發燒不退。棗葉飲子

棗葉(一把),麻黃(半兩),蔥白(切碎,一合)

以上加豉一合,童子小便二碗,煮到剩下一碗,去掉渣滓。分兩次服用。(出自《外臺》)

《活人書》,水解散,治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兼治疱瘡末出煩躁,或出尚身體發熱者。

麻黃(四兩,去節),大黃,黃芩,桂心,甘草(炙),芍藥(各二兩)

白話文:

《活人書》,水溶解,治療疫病流行引起的頭痛、壯熱一兩天,兼治天花未出並煩躁不安,或已經出瘡但身體仍然發熱的人。

上搗為粗末,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調下二錢,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強實人服二方寸匕。此調風實之人,三伏中亦宜用之,若去大黃,即春夏通用。

白話文:

將藥材搗成粗末,患者先用生熟湯沐浴後,再用溫水沖服二錢,連續服用兩次,出汗後症狀即可緩解。體質強健的人服用二方寸匕即可。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風實證,即使在三伏天也可以服用,如果去除大黃,則可在春夏兩季通用。

《朱氏家傳》:解利傷寒,四時氣疫,上焦虛熱,心神恍惚,脾胃不和,飲食無味,口苦舌乾,渾身煩悶。人參散

白話文:

《朱氏家傳》:治療傷寒, 四季流行的疫氣,上焦虛熱,導致心神恍惚,脾胃不和,飲食沒有味道, 口苦舌乾,渾身煩悶的疾病。人參散就可以治癒。

人參,茯苓,羌活,獨活,桔梗,知母,麻黃(去根節),枳殼(麩炒,去瓤),甘草(炙),川芎,陳皮(去白),白朮,厚朴(薑汁製),茱萸(水煮),桂心(不見火),前胡,削木,甘草(節)

白話文:

人參:一種珍貴的藥材,具有補氣益血、強身健體的功效。

茯苓:一種真菌,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腎的功效。

羌活: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

獨活: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除濕、補腎強腰的功效。

桔梗:一種中藥材,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利咽的功效。

知母: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潤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麻黃(去根節):一種中藥材,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枳殼(麩炒,去瓤):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健胃、導滯消積的功效。

甘草(炙):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和中、緩急止痛的功效。

川芎: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

陳皮(去白):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健胃、燥濕化痰的功效。

白朮:一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厚朴(薑汁製):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止瀉、行氣化濕的功效。

茱萸(水煮):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止瀉、散寒止痛的功效。

桂心(不見火):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止瀉、散寒止痛的功效。

前胡:一種中藥材,具有疏肝解鬱、止痛消炎的功效。

削木:一種中藥材,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甘草(節):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和中、緩急止痛的功效。

上件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煎至七分。如要出汗,蔥白、豆豉、生薑煎服。嗽入杏仁、麻黃同煎。小兒入薄荷煎;婦人止入生薑煎。嵐瘧用柳桃條二七節同煎。

白話文:

將上列各藥等分成末藥粉。每次服二錢,加水一碗,加入薑和紅棗,煎煮至藥液剩七分之二。如果想要發汗,可加入蔥白、豆豉、生薑煮服。咳嗽時加入杏仁、麻黃一起煎煮。小兒則加入薄荷煎煮;婦女則只加入生薑煎煮。嵐瘧則使用柳樹的枝條七節和桃樹的枝條七節一起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