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七 (2)

1. 一切瘡第一

上和勻,以紙裹,熟挼勻,敷乳瘡上及小兒頭垢百瘡,並悉大效。

《嬰童寶鑑》洗小兒瘡藥。

剪刀草,防己,黃連,黃柏,甘草(各一分)

上件同杵,每用一匙,布裹入蔥葉,以水同煎湯,候通手洗之。

《嬰童寶鑑》治小兒大人瘡方。

黃丹(一兩),膩粉(一錢匕)

上件研勻,嚼杏仁取汁,調藥敷之。

《莊氏家傳》治小兒諸般瘡欲出、已出、變證、壞證,神效二仙湯方

防風,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粗末,先用杏仁一兩去皮尖,茶盆內研令細爛後,入上件藥末同更研,拌令勻。每用藥五錢,入陳粳米一匙,須用水一碗,煎米熟為度,如熟水飲之。

《趙氏家傳》治禿瘡、疳瘡、無辜瘡方。

皂角(三寸,不蚛者),鱉甲(一兩,燒存性),豉(一合,炒焦),膩粉(五筒)

上為末,後入粉一處研勻,生油調塗瘡上,先用漿水洗去瘡上不潔,然後上藥。此累經大驗,頭上一切瘡皆可治。

《吉氏家傳》治諸般瘡毒方。

黃柏,柏葉(各一兩),輕粉(二錢)

上件為末,用雞子油調塗在瘡上,未瘥,更上一次。

安師傳瘡口久不合者方。

狗頭骨,空雞子殼(已抱出者),乳香,沒藥,黃連

上五味,將狗頭骨及雞子殼各燒灰,乳香等各為細末,平取五者等分,以油蠟成膏,調塗搽瘡上便乾好。

若是曾水入後不合,即用皂子燒灰存性,入沙糖和貼瘡口上。少頃水出腫退,卻合前合瘡口藥。如腫水退,且用取水毒令腫退方合瘡口。

白話文:

一切瘡第一

將藥材混合均勻,用紙包好,搓揉均勻,敷在乳瘡上以及嬰幼兒的頭垢、百瘡,效果都非常好。

《嬰童寶鑑》洗小兒瘡藥

用剪刀草、防己、黃連、黃柏、甘草各一分。將這些藥材一起搗碎,每次取一匙,用布包好放入蔥葉中,加水一起煎煮成湯,等溫度適宜時用來洗患處。

《嬰童寶鑑》治小兒大人瘡方

用黃丹一兩,膩粉一錢匕。將兩者研磨均勻,加入嚼碎的杏仁汁調和後敷在患處。

《莊氏家傳》治小兒各種瘡,無論是將出、已出、變證、壞證,都非常有效的二仙湯

用防風、炙甘草各一兩。將它們磨成粗末,先將一兩杏仁去皮尖,在茶盆中研磨細爛,然後加入藥末一同研磨,攪拌均勻。每次用藥五錢,加入陳米一匙,用水一碗煎煮,直到米熟爛為止,像米湯一樣飲用。

《趙氏家傳》治禿瘡、疳瘡、無辜瘡

用皂角三寸(不含蟲蛀的)、鱉甲一兩(燒成炭)、豆豉一合(炒焦)、膩粉五筒。將它們研磨成末,再加入膩粉一同研磨均勻,用生油調和後塗在患處,先用米漿水洗淨患處,再塗抹藥物。這個方法多次驗證有效,頭上所有的瘡都可以治療。

《吉氏家傳》治各種瘡毒

用黃柏、柏葉各一兩,輕粉二錢。將它們研磨成末,用雞蛋黃油調和後塗在患處,如果還沒好,就再塗一次。

安師傳治療瘡口久不癒合的方法

用狗頭骨、空雞蛋殼(已孵出小雞的)、乳香、沒藥、黃連。將狗頭骨和雞蛋殼分別燒成灰,乳香等藥材磨成細末,將這五種藥材等分,用油蠟製成藥膏,塗抹在瘡口上就會乾結癒合。

如果因為沾到水導致瘡口不癒合,就用皂角燒成灰保留藥性,加入砂糖混合貼在瘡口上。不久後水就會流出腫脹消退,再使用之前治療瘡口的藥。如果腫脹退去,就用消除水毒的藥讓腫脹消退,再使用治療瘡口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