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七 (14)
卷第十七 (14)
1. 瘧疾第九
上件藥,取巴豆內蒜中,用濕紙裹煨令熟,搗如膏,丸如麻子大。每服以醋湯下一丸,以吐、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五月五日修合更佳。
《聖惠》治小兒瘧疾。常山丸方《嬰孺方》名三滿丸)
常山(一兩,末),白蠟(半兩),雞子(一枚)
上件藥,敲雞子去黃,用清與常山末拌和令勻,於瓷碗中熔蠟都拌和;以綿幕碗口,坐甑中蒸三遍取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當吐即瘥。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茅先生小兒脾寒,,鬼哭散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醋炙),甘草(炙)
上等分,鱉甲、甘草修事,外三味不得見火,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冬取桃、柳枝各二、七寸,同煎五分,臨發時服。略吐出涎不妨。
《嬰孺》治五、六、七歲兒時氣兼瘧。前胡湯方
前胡,黃芩,升麻(各四分),細辛,甘草,芍藥(各三分),大黃,常山(各二分)
上以水一升六合,為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嬰孺》治少小瘧疾,有冷熱,腹滿。桂心湯方
桂心(一兩),常山(二兩)
上以酒二升浸,二炊久煮一升半,分二服。當吐無苦,已用驗良。張方云:若未能飲,當與含之。
《嬰孺》又方
上用生石上者菖蒲煎,浴兒三、四次佳。
《嬰孺》治小兒瘧,癖實肉熱,頭痛欲吐。常山湯方
常山,甘草(各二兩),竹葉(三升)
上水六升,煮及二升,六、七歲兒為四服;小兒以意加減五服。至日出三服,得吐便愈。若實多加大黃二兩,取快利,節飲食。
《嬰孺》治少小瘧,寒熱往來,前後不斷,諸醫治不瘥者方。
常山(二銖),甘草(五銖)
上以水一升,煮至三合,先發時服。
《嬰孺》治小兒瘧,諸師治不瘥者。神驗方
大黃(二兩),附子(一兩,炮),龍骨(三兩)
上為末,蜜丸。十歲兒服小豆大七丸,比至發三服,或不吐、下。五、六歲,大豆大七丸。大人,桐子大七丸。比至發時,三服二十一丸都服竟。更平和,大宜老、小人服之。
《惠眼觀證》,常山飲子,治小兒瘧疾,寒熱發作。
常山(半兩,不煮),鱉甲(去裙,不炙),甘草(不炮),虎骨(各三錢)
上銼為粗末,日曝乾,搗、羅為末。小兒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烏梅一個,煎至四分,五更初服。須吐、下黃涎後,用調氣藥。第二日依前下一服,亦用調氣藥。調氣藥如吐盡黃痰,向後服時更不吐也。
《張氏家傳》,瘧丹,以百數不用砒則用常山,未必取效,皆吐、瀉為害。此藥治大人、小兒神效。不吐不瀉,自然疾愈。
烏頭(令細不羅),蕓薹子(研末。各一兩),巴豆(半兩,細研)
上先研烏頭,次入二藥拌勻,黃蠟一兩熔,丸如黑豆大。小兒作三丸,並用乳香湯下。
《王氏手集》小兒瘧藥。常山飲子
白話文:
瘧疾第九
上一段提到的藥方,取巴豆內的蒜瓣部分,用濕紙包起來煨熟,搗成膏狀,搓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以醋調和的熱湯送服一丸,以產生嘔吐或腹瀉的效果為度。用藥劑量可根據孩童的體型大小來增減。最好在農曆五月初五製作,效果更佳。
《聖惠方》治療小兒瘧疾的藥方,常山丸(《嬰孺方》又稱三滿丸):
常山(一兩,磨成粉末),白蠟(半兩),雞蛋(一顆)
將雞蛋敲開取出蛋白,將蛋白與常山粉末攪拌均勻,接著將熔化的白蠟倒入瓷碗中,與前述藥材一起攪拌均勻;用棉布蓋住碗口,放入蒸籠中蒸三次後取出,搓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用稀粥送服五丸,如果產生嘔吐現象,病就會痊癒。用藥劑量可根據孩童的體型大小來增減。
茅先生治療小兒脾胃虛寒的藥方,鬼哭散: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用醋炙過)、甘草(炙過)
以上藥材等分量,鱉甲、甘草要經過處理,另外三味藥材不可見火,一起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煎煮,冬天取桃枝、柳枝各二寸、七寸,一同煎煮至剩一半時,在瘧疾發作前服用。若稍微吐出痰涎也無妨。
《嬰孺方》治療五、六、七歲孩童的時氣病兼瘧疾的藥方,前胡湯:
前胡、黃芩、升麻(各四分),細辛、甘草、芍藥(各三分),大黃、常山(各二分)
以上藥材加水一升六合,分成四份服用。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嬰孺方》治療幼小兒童瘧疾,有時發冷,有時發熱,腹部脹滿的藥方,桂心湯:
桂心(一兩),常山(二兩)
以上藥材用二升酒浸泡,煮兩次米飯的時間後,煮至剩下一升半,分成兩次服用。如果能嘔吐,就沒有痛苦,效果很好。張氏說:如果孩童不能飲用,就讓他們含在口中。
《嬰孺方》另一個藥方:
用生長在石頭上的菖蒲煎煮,給孩童洗澡三、四次效果好。
《嬰孺方》治療小兒瘧疾,因體內積滯而發熱,頭痛想吐的藥方,常山湯:
常山、甘草(各二兩),竹葉(三升)
以上藥材加水六升,煮至剩二升,六、七歲的孩童分成四次服用;年紀較小的孩童可自行斟酌加減服用,約分五次服用。在太陽升起時服用三次,如果能吐就痊癒。如果體內積滯嚴重,可加大黃二兩,以求快速排泄,同時要注意飲食。
《嬰孺方》治療幼小兒童瘧疾,寒熱交替,反覆發作,多位醫師治療無效的藥方:
常山(二銖),甘草(五銖)
以上藥材加水一升,煮至剩三合,在瘧疾發作前服用。
《嬰孺方》治療小兒瘧疾,多位醫師治療無效的藥方,神效方:
大黃(二兩),附子(一兩,炮製過),龍骨(三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搓成藥丸。十歲的孩童服用小豆大小的七丸,在瘧疾發作前服用三次,可能會產生嘔吐或腹瀉。五、六歲的孩童服用大豆大小的七丸。成人服用梧桐子大小的七丸。在瘧疾發作前,三次共服用二十一丸。藥性平和,很適合老人和小孩服用。
《惠眼觀證》常山飲子,治療小兒瘧疾,寒熱發作:
常山(半兩,不煮),鱉甲(去掉裙邊,不炙),甘草(不炮製),虎骨(各三錢)
以上藥材切成粗末,曬乾後,搗成粉末。小兒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七分盞,放入一顆烏梅,煎煮至剩四分,在凌晨五更初服用。需要產生嘔吐或腹瀉,排出黃色黏液後,再服用調氣的藥物。第二天依照前述方法再服用一次,同樣服用調氣藥。如果黃色痰涎都已吐盡,之後再服用就不會產生嘔吐。
《張氏家傳》瘧丹,如果不用砒霜,則使用常山,但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容易造成嘔吐和腹瀉的副作用。這個藥方治療大人和小孩都非常有效。不會產生嘔吐和腹瀉,疾病自然就會痊癒:
烏頭(需磨得很細,不要過篩)、蕓薹子(研成粉末,各一兩),巴豆(半兩,研成細末)
先將烏頭研磨,再加入其他兩種藥粉混合均勻,接著加入一兩熔化的黃蠟,搓成黑豆大小的藥丸。小兒服用三丸,並用乳香湯送服。
《王氏手集》小兒瘧疾藥方,常山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