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 (14)

1. 風疳第五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用豬膽汁和丸如黃米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風疳,身體壯熱,或時吐逆,心神煩躁。胡黃連方

胡黃連,犀角(屑),蘆薈,天竺黃(各細研),燕脂(研入),羚羊角(屑。各半兩),麝香,牛黃,硃砂,雄黃(各細研),天漿子,白殭蠶,乾蠍(並微炒。各一分),蟾酥(一錢,研入)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豬膽汁浸,蒸餅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風疳羸瘦。蛇蛻皮丸方

蛇蛻皮(燒灰),天南星(炮裂),乾蠍,蟬殼(各微炒),蘆薈,硃砂(並細研。各一分),蟾頭(一枚,炙令黃),天漿子(七枚,微炒),青黛(半兩,細研),蜣螂(七枚,去翅足,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獨頭蒜燒熟,並醋、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

《聖惠》治小兒風疳,肌體多熱,煩渴心躁,夜不得眠臥。蘆薈丸方

蘆薈(細研),天麻,胡黃連(各半兩),麝香,鐵粉,熊膽,雄黃,硃砂(各細研),乾蠍(微炒),水銀(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研水銀星盡,都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風疳,鼻口多癢,肌體羸瘦,搖頭揉目,昏昏多睡。夜明砂丸方

夜明砂,乾蠍,白殭蠶(各微炒),白附子(炮裂),牛黃,麝香,硃砂,青黛(各細研),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以上各一分),蟾酥(半分),烏蛇(三分,酒浸,去皮骨,炙微黃),雀兒飯甕(二七枚)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豬膽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譚氏殊聖方》:肝疳腹脹體痿黃,面色如金形漸傷,咬甲撏眉多吃土,愛鹽糟米怕羹湯。朝朝曩瀉吐還逆,晝夜頻添不忍當,但取密陀僧作末,為丸令服號醫王。

玉合丹

寒水石,白礬(各二兩),黃丹(三味研勻,入合子,大火煅過,別研),密陀僧(各半兩),硫黃(一分,研)

上再研細,蒸餅,丸綠豆大。冷水下四丸,甘草湯亦得。

《譚氏珠聖方》:掐鼻撏眉瀉又青,皆頭瘡痛怡光明,朝朝合面便涼處,不住抓頭屢熱驚。此是肝家疳體相,早求良藥急看承,丁香蘆薈牙硝等,熟搗三黃會有靈。

撥雲散

大黃,胡黃連,黃芩(各一分,末),丁香,馬牙硝,蘆薈(各半分,末),天漿子(炒,七枚)

上件杵,羅為末,用獨頭蒜燒熟,並醋飲和丸如綠豆大。空心,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

《萬全方》治小兒肝疳,肌體多熱,煩渴心躁,夜不得眠。龍膽丸

龍膽,升麻,麝香(研入),水銀,乾蠍(炒),鐵粉,熊膽,雄黃,硃砂(並細研。各一分),蘆薈(研),天麻,胡黃連(各半兩)

白話文:

風疳第五

將前面提到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再加入研磨好的其他藥粉混合均勻,用豬膽汁調和製成如黃米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粥水送服三顆。可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

《聖惠》治療小兒風疳,身體發熱、時常嘔吐、心神煩躁的藥方:

胡黃連、犀角(磨成粉)、蘆薈、天竺黃(都磨成細粉)、燕脂(磨入)、羚羊角(磨成粉,各半兩)、麝香、牛黃、硃砂、雄黃(都磨成細粉)、天漿子、白殭蠶、乾蠍(都稍微炒過,各一分)、蟾酥(一錢,磨入)。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充分研磨均勻,用豬膽汁浸泡後,用蒸餅調和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粥水送服三顆,不限時間。可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

《聖惠》治療小兒風疳導致身體消瘦的藥方:

蛇蛻皮(燒成灰)、天南星(炮製使其裂開)、乾蠍、蟬殼(都稍微炒過)、蘆薈、硃砂(都磨成細粉,各一分)、蟾頭(一枚,烤至黃色)、天漿子(七枚,稍微炒過)、青黛(半兩,磨成細粉)、蜣螂(七枚,去除翅膀和腳,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將獨頭蒜燒熟,與醋和飯一起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用粥水送服三顆。可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

《聖惠》治療小兒風疳,身體發熱、煩渴、心神煩躁、夜晚難以入睡的藥方:

蘆薈(磨成細粉)、天麻、胡黃連(各半兩)、麝香、鐵粉、熊膽、雄黃、硃砂(都磨成細粉)、乾蠍(稍微炒過)、水銀(以上各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棗肉研磨水銀至完全融合,再將所有藥粉混合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水送服三顆。可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

《聖惠》治療小兒風疳,鼻子和嘴巴發癢、身體消瘦、搖頭揉眼睛、昏昏欲睡的藥方:

夜明砂、乾蠍、白殭蠶(都稍微炒過)、白附子(炮製使其裂開)、牛黃、麝香、硃砂、青黛(都磨成細粉)、甜葶藶(隔著紙炒至紫色,以上各一分)、蟾酥(半分)、烏蛇(三分,用酒浸泡,去除皮骨,烤至微黃)、雀兒飯甕(二七枚)。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粥水送服三顆。可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

《譚氏殊聖方》描述肝疳症狀並提出治療方法:

肝疳會導致腹部脹大、身體虛弱發黃,面色蠟黃,逐漸消瘦,會咬指甲、揪眉毛、喜歡吃土,愛吃鹽和酒糟米,害怕喝湯羹。早晨腹瀉,甚至嘔吐,白天晚上病情加重。只需用密陀僧磨成粉末,製成藥丸服用,效果極佳。

玉合丹的配方:

寒水石、白礬(各二兩),黃丹(將三味藥研磨均勻,放入容器中,用大火煅燒過,再單獨研磨),密陀僧(各半兩),硫黃(一分,研磨)。

將以上藥材再次研磨成細粉,用蒸餅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用冷水送服四顆,也可以用甘草湯送服。

《譚氏珠聖方》描述肝疳症狀並提出治療方法:

肝疳會導致掐鼻子、揪眉毛、腹瀉且大便呈青色,頭皮長瘡疼痛,喜歡涼爽的地方,不停地抓頭,且經常感到發熱。這些都是肝疳的症狀,需要及早治療。可用丁香、蘆薈、牙硝等藥材,搗熟三黃(大黃、黃芩、黃連),會有奇效。

撥雲散的配方:

大黃、胡黃連、黃芩(各一分,磨成粉末),丁香、馬牙硝、蘆薈(各半分,磨成粉末),天漿子(炒過,七枚)。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燒熟的獨頭蒜和醋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空腹用粥水送服三顆。可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

《萬全方》治療小兒肝疳,身體發熱、煩渴、心神煩躁、夜晚難以入睡的藥方:

龍膽、升麻、麝香(磨入)、水銀、乾蠍(炒過)、鐵粉、熊膽、雄黃、硃砂(都磨成細粉,各一分)、蘆薈(磨成粉)、天麻、胡黃連(各半兩)。